-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楊雲翼
首先 正當性。
十常侍之亂後,袁紹建議中央請西北軍閥董卓入京主持大局,不料董卓大權獨攬。各地軍閥看不下去,於是就對禮法上具有正統的中央進行輿論戰和道德戰。先宣傳董卓廢立,穢亂宮闈,然後說他殘害忠良,盜取墳墓,最後造謠中央對董卓不滿,希望各地勤王。勤王明著說是匡扶社稷,反著說就是造反。所以正當性很重要。
曹操這時候拿出一份天子詔書,雖然沒有人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起碼給各地諸侯安心,你看我是奉詔勤王,不是造反,就算查出來是假的,也可以一推二五六,說是曹操騙人。
所以曹操的天子詔書,實際上給這次勤王立下了正當性。
其次,曹操是組織委員。
十八路諸侯勤王,可不是大家都心領神會,一起出發的,裡面勢力參差不齊,彼此都又有仇怨,又是天南海北,到處都有。曹操在這個時候就發揚了組織委員的工作,先把大家夥兒召集起來,然後挑選,推舉勢力最大的袁家做主,袁紹一把手,袁術管理後勤補給。又把當時沒什麼名望的,不知道哪來的劉關張之流,一起納入反對董卓的陣營。
雖然看似全程曹操都不是主人公,也不是兵馬最多,錢糧最廣的那位,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否認一個組織委員的重要性,而曹操此時正好扮演這個角色。
最後是,十八路諸侯勤王,虎頭蛇尾,最後凸現了曹操的才能。
這次活動曹操露臉大了,刺殺董卓只是讓曹操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但是這次聚會後,等於讓曹操一下子擁有了和其它十七家一樣的名望和地位,加入了所謂的圈子。
諸侯們日日飲酒,天天縱歡,不思進取,反而凸現了曹操積極匡扶社稷的主人翁精神,這個時候還忠於大漢的文臣武將無不對其他諸侯失望,無不讚揚曹操,所以曹操賺大了。
-
3 # 靜心堂主人9
不能說是曹操的功勞最大的,曹操按演義裡是討董卓的發起人,也是組織者。但,沒有袁紹這個十八路諸候不可能聯盟的。沒有孫堅,聯盟就沒有主力軍,包括曹操當時也是出兵不出力的。
-
4 # 龍舞
開篇先糾正一個錯誤,在討董卓的聯軍裡,曹操雖然是第一個與董卓交戰的,但並不是功勞最大的,也沒有給董卓造成多大的傷亡。在軍事方面功勞最大的應該是孫堅。三國演義上說的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是不準確的。討伐董卓的各地諸侯並沒有集中到一起。我按方位的順序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東線聯軍,有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驍騎校尉曹操,廣陵太守張超。發起人是橋瑁,橋瑁偽造了一份三公文書傳至各州郡,訴說董卓的罪惡,各地諸侯開始紛紛響應。可橋瑁雖說是發起人,但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麼實質的行動。這一部分是人數最多的,也是最窩囊的,在整個東線聯軍裡除了曹操、鮑信是真心討伐董卓。其他諸侯整日喝酒聚會爭相觀望,沒人願意跟董卓去硬碰硬。
曹操在董卓遷都之際,提出趁機攻佔軍事陣地城皋,可沒人願意聽曹操的。曹操和鮑信只能帶著幾千新兵去進攻城皋,可惜大好時機已經錯過,董卓已經派徐榮在城皋嚴密佈防,結果曹操寡不敵眾大敗而歸。曹操本來希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喚醒沉睡的諸侯,可當曹操狼狽逃回酸棗大營時,卻看到了各路諸侯依然在那裡飲酒作樂,簡直失望透頂。於是曹操又回到揚州一帶募兵,帶著新招募計程車兵去河內投奔袁紹了。而酸棗大營的諸侯們把糧食吃完就各自散夥了,東線聯軍至此瓦解。
第二部分是北線聯軍,有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河內太守王匡、西河太守崔鈞、原西園副司馬張楊、匈奴單于於夫羅。發起人是袁紹,在漳河盟誓後屯兵河內。袁紹逃離洛陽後被任命為渤海太守,一直謀劃著起兵董卓,渤海郡在韓馥的冀州管轄範圍,袁紹一直受到韓馥壓制,北線聯軍除了袁紹和王匡外,其餘部隊也是觀望不進,韓馥還時不時斷供糧草,袁紹的日子也不好過。
就這樣與董卓僵持了多半年。直到江東猛虎孫堅猛攻洛陽,袁紹認為時機已到,立刻派兵策應,在河陽津與董卓開了一戰。結果由於其他人馬沒有給予支援而大敗。 袁紹和曹操兩位亂世梟雄的經歷是何其相似。討伐董卓雖然失敗了,但是他們逐漸意識到,要想建功立業,只能先壯大自己的實力,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這為後來袁紹奪取冀州埋下伏筆。經此大敗,北線聯軍已經名存實亡。第三部分是南線聯軍,起初只有袁術這個孤家寡人,連個屬於自己的地盤都沒有。袁術逃到南陽郡的魯陽縣後也開始謀劃討董卓,南陽太守張諮既不願意得罪袁術,也不願意得罪董卓,任由袁術在魯陽折騰,袁術確實也沒折騰出多大動靜。直到後來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諮,聯合袁術討伐董卓,碩大的南陽郡就被袁術白撿了便宜。有了孫堅的加入,南線聯軍才算最終形成。
孫堅與袁術會師後全力進攻董卓,但出師不利,被董卓大將徐榮大敗。這個徐榮雖然不怎麼起眼,但是三國時期的兩大梟雄都在他手下吃過敗仗,上次曹操進攻董卓就是被他打敗的,這次又輪到了孫堅。不過武人出身的孫堅天生就是不服輸,迅速集結部隊,在陽人城下一舉殲滅董卓大將胡軫和華雄。而羅貫中為了突顯關二爺的威猛,把斬殺華雄的功勞算在了關二爺頭上。我們的劉皇叔也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討伐董卓的戰役,按時間推算,此時他應該是在公孫瓚手下任職。
孫堅一路勢如破竹多次大敗董卓,攻進了洛陽城。此時的洛陽城早已是一片廢墟,要啥沒啥,不過孫堅在洛陽的廢墟中找到了傳國玉璽,也算是不枉此行。
讓各路諸侯魂飛魄散的董卓,被孫堅打的丟盔棄甲,孫堅的軍事才能在三國時期絕對是一流的。他跟曹操一樣全憑著一腔熱血與董卓對抗,也同樣被這些傳統士人諸侯所打擊。就在孫堅要乘勝追擊董卓的時候,袁紹讓周昂代替孫堅為豫州刺史,並率兵襲擊了孫堅的治所陽城。此時的孫堅淚雨如下,仰天長嘆:“我們共同舉義兵,目的就是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賊未被掃滅,內部卻自相殘殺,我跟誰戮力同心,迴天轉日呢?”孫堅此刻的心情恐怕比曹操城皋戰敗後,在酸棗大營看到各路諸侯吃喝玩樂時的心情還低落。不過孫堅不同於常人,他從來不懼怕逆境。馬上收拾軍隊把周昂給趕走了。但孫堅已經對各路諸侯的勾心鬥角感到厭煩,也失去了討伐董卓的動力。至此南線聯軍也瓦解了。
在整個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只有曹操和孫堅是全心全意,奮勇直前,無所畏懼。其他諸侯都是各懷鬼胎,爾虞我詐。都想著讓別人去打董卓,自己坐收漁利,趁機擴大地盤,壯大實力。面對這樣的盟友,即使曹操再足智多謀,孫堅再銳不可當,也不可能挽回這個脆弱的聯盟。曹操和孫堅兩位熱血男兒,經過討董戰爭的洗禮,已經把這些傳統士人腐朽無能,貪婪自私的嘴臉徹底看透。
回覆列表
曹操對漢室的忠勇稱第一是當之無愧
曹操發矯詔聚諸侯伐董卓的故事,給人的印象是:曹操是個大英雄,他對漢室的忠勇在各鎮諸侯中稱第一是當之無愧的。
第一,忠於漢室,匡扶社稷,是曹操當時真實的思想。董卓入洛陽後,廢少帝立獻帝,貴為丞相,權傾朝廷。曹操與董卓接近,得其信任,若為求官求財,可說是近水樓臺。但他卻自告奮勇行刺董卓,決心為漢室除奸。行刺事敗後,曹操逃至陳留與父親相逢。對一般人而言,這次逃亡有幸不死,也許會從此隱匿鄉野過富裕人的生活終其一生。可曹操偏偏惦念著“董卓專權,欺君害民”,一心要豎起“忠義”的大旗,“力扶漢室”。此時的曹操,年紀尚輕,身為漢臣,對董卓竊權亂政氣不平、心痛恨,有著正統和忠義的情懷,是誠心實意願為滅董興漢盡力。
第二,他毀家紓難,散家資招募義兵,敢於白手起事。曹操刺董卓未成逃亡至陳留,他一心想做的事就是興兵討伐董卓。而此時,曹操卻是光桿司令一個,隻身一人與父親相會。赤手空拳,怎樣舉為漢室除暴的大事呢?他勸父親不惜家產,散財招募義兵;又“置酒張筵,拜請衛弘到家”,以“漢室無主,董卓專權,欺君害民”說動衛弘以家資相助。他樹起一面“忠義”的招兵白旗,很快就像雨水落地一樣彙集眾多士兵和英雄豪傑,四方人士爭相送糧助物。孤零零一人而快速起兵討伐董卓,這在十八路諸侯中是唯一的,令人驚詫,令人讚歎。對漢室之忠、為事之勇、謀事之智,使曹操的大英雄本色初顯崢嶸。
第三,曹操是首倡諸侯起兵討伐董卓的人。董卓入洛陽專權,各路諸侯作壁上觀,無一人發話起事。曹操是串聯諸侯討伐董卓的第一人。他逃至陳留,不是隱匿避禍,而是“發矯詔,馳報各道”。他作檄文傳達各地,聲討董卓罪行,發出“大集義兵,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扶持漢室”的號召。在舉國激憤在胸的背景下,勇敢地振臂一呼,就能鼓動全國,掀起波濤,而這第一人,則需要無比的智慧、勇氣和非凡的膽識。曹操無勢、無權、力量孱弱,他果斷地發“矯詔”,第一個站出來,掀起全國抗擊董卓的政治輿論,彙集全國討伐董卓的軍事力量,讓漢室以正統的地位屹立,其作用和功績是空前的。
第四,為了討伐董卓的目標,他謙恭謹慎,誠心竭力,不懷私心。此時的曹操,有克己奉公之心。諸侯起兵而來,安營紮寨連線二百餘里,曹操宰牛殺馬,熱情接待。為統一行動、便利指揮,曹操力推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為團結一致,更好地協同作戰,曹操早早就提醒各路人馬,“各聽調遣,同扶國家,勿以強弱計較”。為使勇武之人奮力戰鬥,勇立戰功,曹操不看出身和職位,為馬弓手關羽出戰溫酒餞行。袁紹、袁術重名爵輕視劉備三人,曹操堅持立功者賞,不計貴賤。他既以勿誤“大事”規勸袁術,又暗暗派人帶酒肉獎勵、安撫劉關張。為了除暴興漢的目標,曹操任勞任怨,能屈能伸,充分展示了他的忠心和手腕。
第五,曹操追討董卓不顧眾寡懸殊,勇敢無畏無人敢比。董卓不敵諸侯攻勢,棄洛陽挾持獻帝遷往長安。各路軍馬本該乘勝追擊,而袁紹等眾卻各懷異心,以軍兵疲睏為藉口不願前進。曹操勸告不成,大罵諸侯:“豎子不足與謀。”毅然率領所部一萬餘眾,披星戴月追趕董卓。
曹操僅一萬餘人馬,董卓有十數萬之眾,然而,曹操所考慮的則是:董卓焚燒宮室,劫持皇帝,是不忠不仁之舉,是無道之師,只要奮力追殺,董卓無助只有失敗一條死路。因此,他不顧自身安危,不擔心所率兵力薄弱,一心要消滅董卓。結局雖是無功而返,損兵折將,自己險喪性命。儘管可說曹操是血氣方剛,謀事不細;曹操不知己知彼,盲動輕率;但是,曹操剿賊的心志,勇敢的精神卻無人可以睥睨。因此,當曹操返回,袁紹邀集眾人備酒為曹操解悶,曹操嘆息聚眾起兵的“興大義”之志,慨嘆流產的諸侯協作、各據關隘滅董卓之策,以諸侯遲疑不戰、令天下人失望為恥,袁紹等眾只能無言以對。
曹操孤軍追董卓這一情節,後來者欣賞到的,是一個無所畏懼、心無旁騖、赤膽忠心的曹操,這是令所有諸侯都羞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