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藝術
-
2 # 涵舍逍遙談紫砂藝術
1、個人介紹
趙孟頫(zhào mèng fǔ),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趙吳興”。生於1254年九月十日(10月20日),死於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後也;五世祖秀安僖王子偁,四世祖崇憲靖王伯圭。高宗無子,立子偁之子,是為孝宗,伯圭,其兄也,賜第於湖州,故孟頫湖州人。曾祖師垂,祖希永,父與告,仕宋,皆至大官;入國朝,以孟頫貴,累贈師垂集賢侍讀學士,希永太常禮儀院使,並封吳興郡公,與集賢大學士,死後被元英宗追封為魏國公,諡文敏。
2、書法成就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趙孟頫的書法,因熟而俗,這是董其昌的評價。不過,作為入門規範訓練,還是不錯的。趙孟頫與夫人管道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北韓、日本非常風行。他的書論和書法作品齊名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
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3、趙體楷書學習
趙體楷書特點
豎畫大多垂直常常根據結體的需要微帶左弧狀,弧形向著字的中心環抱。折法在橫豎交接處,稍頓一下,就勢順筆一拓直下,既不顯稜角也不流於圓滑,絕無拋筋露骨之弊端。這和顏柳提筆另起,蓄勢外拓的寫法不一樣。撇捺行筆較快,筆畫犀利,大都鋒不外露。結體勻稱舒適,筆畫疏密合度,邊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應該著重注意,趙體字流暢圓潤,但是行筆較快,書寫時切忌浮滑筆力軟弱,鋒芒顯露,不可只求外觀圓潤甜美,不查骨力內涵。
趙孟頫以行書楷書藝術成就最高。所作楷書,中鋒用筆,平順和暢。結構勻稱,從而得妍媚豐滿,婉轉秀勁,之美,大與歐、顏、柳子的風格顯然不同。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
第一,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趙體楷書的運筆方法
1、橫
取左低右高之勢,以穩定字的重心。 最常見的寫法是向右下45度按點,稍頓後向右行筆,收筆時向右下頓,即向左回鋒提筆離紙。如“一、二、三”等字。
2、豎——垂露豎
豎有垂露和懸針之別,尾部圓,懸針豎尾部尖。垂露豎逆鋒向左上起筆,向右下輕頓後向下行,至末尾稍駐即回鋒收筆,如“十、下、仁”等字。
3、豎——懸針豎
懸針豎為筆畫行至大約四分之三後向下邊走邊提,出鋒迅速穩健。如“十、千、中”等字。
4、撇——長撇
撇畫有多種寫法,在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位寫法各異。主要有長撇、短撇之分,長撇寫法為:向右下頓筆,轉鋒向左下行走,至末尾邊行邊提筆最後出尖鋒,如“開、在、少”等字。
5、撇——短撇
短撇,向右下頓筆,轉鋒向左下邊行邊提筆出尖鋒,如“生、仕”等字。有時向右下行筆沒有提的動和,至末尾回鋒收筆,筆畫沒有粗細變化,尾部圓,如“作”字。
6、捺——斜捺
捺主要有斜捺和平捺。 斜捺,由二段構成,輕輕入筆,向右下邊行邊按,至捺底稍駐,轉向右提筆出鋒,如“人、夫、丈”等字。
7、捺——平捺
平捺,平捺有三段,如同把斜捺放平,再在前面加一短橫,寫法為:先右下切鋒起筆寫一短橫,然後再向右下由輕到重逐漸漸按筆行走,至捺底稍駐,轉向右提筆出鋒,如“之、近”等字。
8、提
向左下方逆鋒起筆,轉鋒向右下頓筆,再向右上邊行邊提筆,最後出尖鋒,如“江、非、狀”等字。
9、折——橫折
趙體的折,以圓為主,稜角不明顯,橫折行至橫尾時,順勢向右下稍頓即轉向下寫豎,如“中、田、吾”等字。
10、折——橫撇
橫撇的橫通常很短,折處與橫折用筆相同,折後接著寫撇,如“又、名、友”等字。
11、折——豎折
向右下頓筆後向下行筆,至豎尾將筆鋒提向左,然後向右下頓筆,緊接著向右寫橫,如“山、出、牙”等字。
12、折——撇折
撇畫不宜出尖鋒,至撇畫末尾,將筆鋒向左提起向右上下頓筆,然後向右上邊行邊提筆出鋒,如“公、玄、索”等字。
13、折——撇點
向右下頓筆,向左下寫撇畫,行至將出尖鋒時即折筆向右下寫長點,長點為順時針方向執行並將筆鋒漸漸按下,使筆畫逐步變粗,如“如、要、始”等字。
14、鉤——豎鉤
豎畫寫到末尾,將筆鋒向左下稍轉,略停,提筆向左上出鋒,如“付、可、行”等字。
15、鉤——彎鉤
起筆稍輕,由輕到重按順時針方向向下弧彎行筆,使筆畫由細變粗,到出鉤稍駐即向左平拖出鉤,鉤部顯得較長,鉤腳外方內圓,如“了、子、乎”等字。
16、鉤——斜鉤
起筆如豎畫,向右下逆時針方向弧彎行筆,到末尾稍轉偏右轉,駐筆蓄勢,向上提筆出鉤,如“我、代、成”等字。
17、鉤——豎彎鉤
行至豎尾,圓轉向右下,再往右上行,至末尾順行筆方向稍駐筆,向上提筆出鋒,如“也、已、元”等字。
18、豎彎
與豎彎鉤基本相同,只是沒有出鉤,筆畫末尾稍停即回鋒收筆,如“七、尼、宅”等字。
19、鉤——臥鉤
入筆稍輕,向右下方逆時方向執行的同時漸漸將筆鋒按下,使筆畫由細變粗,至末尾稍停即向左上提筆出鋒。如“心、忠、志”等字。
20、鉤——橫鉤
橫畫寫到末尾,將筆鋒向下頓,接著向左下提筆出鉤。如“空、宗、堂”等字。
21、豎提
趙體字豎提中的豎稍逆時針方向轉彎,寫完豎畫,將筆鋒提到左側向右下頓,最後向右上提筆出鋒,如 “民、氏、良”等字。
22、點——側(右)點
點畫分有側(右)點、長點、左點和豎點。側(右)點向右下由輕至重按筆,至末尾回鋒收筆,或順勢向左下出鋒,如“主、太、洪”等字。
23、點——長點
長點和側(右)點用筆相同,只是筆畫寫長,如“不、外、使”等字。
24、點——左點
左點,向左下按筆而成,至尾部回鋒收筆,或向右下提筆出鋒,如“餘、新、照”等字。
25、點——豎點
豎點實為短豎,如“寶蓋頭”的左點。
26、點——上下點
上下兩點一起,上點向左下出鋒與下點相連或筆斷意連,如“法、於(繁體)、羽”等字。
27、 橫折鉤
此筆為橫折和豎鉤連線而成,豎部分直下時,稍逆時針方向彎,如“月”字,向左下斜時,宜順時針方向彎,。如“方、而”等字。
28、橫折彎鉤
此筆為橫折和豎彎鉤連線而成,橫筆特別向上傾斜,如“九、凡、究”等字。
29、橫折折撇
分橫折折長撇橫折折短撇,折後寫直短撇,接著向右短暫行,轉筆向左下或寫長撇,如“及、庭”等字;或寫短撇,圓轉變化不明顯,很簡練,如“道”字。
30橫折折鉤
橫折後寫直短撇,接著向右短暫行,圓轉向左下寫成彎鉤,有時鉤向左上,有時鉤向左側平拖,如“乃、仍、奶”等字。
31橫撇彎鉤
短橫折後寫直短撇,向右下順時針方向由輕至重漸漸按筆,稍駐筆後向左上出鉤。 “院、部、都”等字。
32豎折折鉤
由豎折和橫折鉤組成,因字形需要,有橫長豎短,如“弟、佛”等字,有橫短豎長,如“彌”字。
4、趙體賞析
趙孟頫的楷書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顏柳歐趙”楷書四大家,顏柳歐都是唐朝人,幾百年之後元朝的趙孟頫能夠頡頏唐朝幾位大家是有其原因的。傳說趙孟頫能夠日書萬字,可見其下筆之神速,所以趙孟頫的楷書有個很大特點就是楷書有行意,與端端正正的唐朝楷書相比,趙氏的楷書要更加姿態Lavida。
-
3 # 墨影隨行
個人覺得,可以先了解趙孟頫,然後選自己較中意的字帖學習,可以選楷,行,草其中的一個來練習。如果從零到精,可先楷——行——行草規律學習。如有一定基礎並且只想專一種,可在他的行草間學習。個人比較傾向楷行,可推薦他的幾本字帖學習。如《膽巴碑》、《三門記》、《洛神賦》、《前後赤壁賦》等。學習的話可往大分:選好帖就多練習,練習以摹,臨、創為主。一般中規平均以臨為多。
-
4 # 傳藝工坊
趙孟頫書法的基礎是唐楷,如果不學唐楷,想學趙孟頫的書法是不太可能有成績的。
趙孟頫作為一代書法大家,有其本源,也有其創造。相對於趙孟頫的書法,先練習唐楷就像練習武功的先扎馬步,馬步扎穩了才能練習好趙孟頫的書法,才有可能達到他那種揮灑自如的境界。
相對於趙孟頫的楷書,中青年時期的作品遠遠不及老年時期的火候,這也是每個書法家的特點。特別是青年時候的楷書,連他自己也說不像他自己的作品。所以如果學習趙孟頫的書法,還是以中老年時期的楷書作品為主。比如三門記等。
-
5 # 雲山淺淺
趙孟頫的字偏難,學他的字可以從他年輕時候的作品開始慢慢臨,我臨趙孟頫的字有五年多了,最早二年臨的是《杜甫秋興八首》,後三年臨的是《前後赤壁賦》。我是寫行草的,所以我臨的是行書,如果你寫楷或其它,可以先從他其他的早期作品開始。如果你基礎薄弱的話,建設先單勾,再臨貼,我早期學習書法也是這麼過來的。圖片是我早期臨趙孟頫的《前後赤壁賦》,學習書法需要長期的堅持,加油!
-
6 # 千年蘭亭
對於趙孟頫的書法可謂譭譽參半,推崇他的人,認為他的字寫出了魏晉風流,不愧為“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書法家”;不認同他的人,則認為他的字過於“熟俗”,一幅“媚相”。
但是,能真正理解他的字卻有很大難度,就連其反對者的代表,早年曾大肆攻擊趙字,但晚年他理解趙字後,也不得不佩服有加。
要寫好趙字,必須要做好以下幾點:
1、吃透趙孟頫的書學主張對寫好趙體非常重要。
他的書法理論與書法實踐是密切相關的,臨習趙體時,要樹立他的“中和”的學書態度,把握分寸,寧慢勿快,寧謹勿肆,這樣方能逐步理解趙體的奧妙之處。
2、掌握結字的同時,要更多地注意對線條的錘鍊。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書寫趙體,應以中鋒為筆法的基調,筆畫粗細均勻,線條內部運動比較單純,以徹底的中鋒鑄造出堅實的基盤,線條勻整而富彈性和韌性。
3、臨習趙字,重點應放在其精神流露處,寫出“古意”。
趙孟頫一生推崇“古法”,始終以學習二王、力追晉韻為己任,用筆遒潤,結體開闊。學習時應注意線與線、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內在聯絡和顧盼相映,力爭線上條映帶、速度控制、空間構成和情感體現上做到筆意流動而神藏不露。
4、學習趙字應重視筆力錘鍊,防止滑入媚俗一路。
趙體書法屬於優美一路,潤秀圓轉,結構勻稱,摹習者往往容易浮於表面的流麗,而將字寫得俗氣不堪。
學習時,可借鑑《張黑女墓誌》《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等與趙體結字風格較為相近的碑體,增加力度,使作品產生勁秀的效果。
-
7 # 魏保良
趙孟頫諸體皆能,尤其實其楷書、行書和小楷,而且這三種書體的影響力都非常大。在這裡以他的楷書為例,具體講一下趙體楷書應該怎麼學習。
選帖,趙體楷書可供選擇的範本有很多,如《三門記》、《膽巴碑》、《妙嚴寺記》等等都是學習趙體楷書的絕佳範本。
讀帖,臨帖之前必先讀帖,你能讀出多少內容就決定了你能學到什麼程度。
用筆,學習書法用筆第一,筆法是任何書體最基本單位,不懂筆法就不可能入門。我們應該關注筆畫的起筆、收筆的方式,包括它的角度、方圓等等。也應該關注到筆畫行筆的節奏感,包括中間的提按、快慢等等。還應該關注到筆畫和筆畫之間的變化,包括粗細、對稱等等。
結構,對於字形同樣重要,在臨習時,務必要找到參照,如第二筆和第一筆的關係、第三筆和第二筆的關係,以此類推,儘可能做到所臨字和原帖字的萬無一失。
章法,趙體楷書章法疏密適中,不像顏體那麼緊密,也不像歐體如此舒朗,不過任何楷書的章法都逃不過上下左右整整齊齊。不過筆畫多的字適當寫細,筆畫少的字適當寫粗,四角撐滿的字適當寫小,這些都是章法上規律性的東西。
筆意,趙體行書多行書筆意,所以學習趙體楷書要特別注意每一筆之間的連貫性。從這一點上來說學習趙體楷書是非常容易向行書過渡的。
-
8 # 凡軒閣書法工
趙孟書法的主要特點
一、在點畫方面
1、精準謹嚴。每一點,每一畫,精準到位,法度謹嚴,極少能看到一絲一點之敗筆,這既是對書法家的基本功的要求,更是書法家千錘百煉的結果。反觀眾多的古代、近現代書法家,甚至很多大家,都很難做到這一點。這是趙孟的書法功力,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我以為,把趙孟字的點畫精準度,放在中國書法歷史的縱深裡去比較,應該無出其右者。
太湖石
2、華滋遒勁。精準的點畫肯定帶來視覺上的華美,法度的謹嚴必然產生遒勁的力量。在外圓內挺之間,每個字每幅作品紮紮實實衝擊著我們的眼球,收穫一種線條形成的意象,油然而生美之意境,令人賞心悅目,三月不知肉味。
具體來講:一是在所有的點畫上,筆意是流動的,上下呼應,左右映帶,就一個字而言,宛若行雲,暢似流水;
二是在起筆上以尖峰始,發乎自然,蘊含一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天道法則;
三是在使轉上,中鋒側鋒兼用,園筆方筆俱到,使其線條運動方向在發生變化的那一刻,呈現出骨節點,這個骨節點是最考書法家功底的。而趙孟在這一點上尤顯爐火純青,故其字表現得深穩通靈、骨力遒勁;
放大
四是筆路清晰,從每一個字的起筆、運筆到落筆,線路和脈絡是非常明晰的,從不遮掩,從不賣弄,從不渾濁,這是實力的體現,更是自信的體現,這也是我欽佩子昂的原因之一。
二、在結體方面
寬綽絕美。漢字是方塊字,選擇什麼樣的結構,不同的書法家有不同的志趣,不同的欣賞者有不一樣的審美觀。比如:蘇東坡、董其昌的字,整體來講屬於內斂型,其字在最後基本上是往裡收的,而不是我們平常那種上小下大,講穩求力,他們追求的是一種韻味。再比如:啟功先生的字,偏瘦偏長,據說是受到數學的黃金分割比例的影響。
趙孟字的結體,屬筆圓架方,形秀骨挺之勢,呈橫直相安,撇捺舒展之狀。再加之講究向背揖讓,俯仰參差,真行相和,故其字給人一種俊逸、典雅及高貴之姿。可以這樣說,縱覽整個書法史,這樣的結體之姿是罕見的,也是最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共性,當然,這也是趙孟博古通今,眾採各家之長的選擇,更是自己身為皇室之後,坎坷人生閱歷的內心獨白。
赤壁賦
三、在章法方面
趙孟作品的章法,遵循“一點或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同時,作品很多出現這樣的軌跡:真行相間、行中帶草,後草漸生,步入勝境之意趣。字與字隨勢而安,行與行遞相輝映,直入眼簾的是整飭中自帶瀟灑,極像是閱兵中列隊走過來的颯爽英姿的隊伍。總體而言,趙孟的作品就字法、章法及篇法來講,有如“芙蓉出水”之美,是其他書法作品難以比擬的。
回覆列表
每人一個練習法,給您一個建議,可以看一下田英章老師是如何講解趙孟頫《蘭亭序》技法的。
http://www.365yg.com/item/647841931299756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