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損道人和張三丰有過一次交手,兩人先後比過輕功和劍法,百損道人接連敗北,最後他全力施展獨門絕技“玄冥神掌”,對戰張三丰的“武當九陽功”,因為內力不及張三丰,導致寒毒倒灌反噬而亡。至於其中詳細內情,請看下文。
元惠宗至元二年九月初八,子初時分,武當天柱峰頂。半輪秋月已快要沉入西邊山巒之中,但見繁星滿天,清輝照映著山石樹木,清晰可見。
此時剛過中秋,但在這一千六百米的天柱峰頂,已是清霜滿地,寒意刺骨,彷彿進入了初冬。但年近八十的張三丰,卻身著單薄的灰色道衣,盤坐於一塊平石之上,閉目養神,呼吸若有若無。
忽然,張三丰雙耳微動,睜開了眼睛,並站起身來,望著峰下的方向。片刻過後,一道黑影飄然來到峰頂,向張三丰拱手為禮道:晚輩白遜,見過張真人。
張三丰見這人身材瘦削,面目可親,年紀不過四十多歲,言行謙恭有禮,很難想象他就是武林中兇名赫赫的百損道人。但看他的武功,離峰頂有三百丈時才被自己發覺,除了百損道人,還能是誰?
張三丰回禮道:我們約的是重陽之日,此時初八夜未過半,你來早了。
百損道人道:如果晚輩真的依約前來,怕是這整個武當寶剎,都不得清淨,不能真正領教張真人的武當絕學。
張三丰搖頭嘆道:還是太早了,如果你再練二十年武功,或者有三四成取勝的機會。照你現在的功力,你活著離開的機會,只有半成。
百損道人坦然:朝廷起初命我三月初三,上武當拜見真人,但我向脫脫宰相求情,將日期延後了半年。這半年裡,我已將妻兒送回四川樂山老家,並留下了“玄冥神掌”的傳承,如今心無掛礙,才敢上山。
張三丰道:看來你已經抱了必死之心,那又何必答應朝廷呢?以你的武功,逍遙江湖豈不是更好?
百損道人道:我父親是個藥商,並不管朝代更替,只求自家溫飽。我少年時遭逢奇遇,練了一身武功,父親教我賣與帝王家,得以光耀門楣,享受了三十年的富貴。年初,朝廷令我上武當挑戰張真人,我自知必死,卻也不敢脫身離去,連累父母妻兒。
不等張三丰接話,又伸手從懷中拿出一個黃色的卷軸。說道:這是朝廷封張真人為“忠孝神仙”的詔書,我上山來雖知必死,但也抱了萬一之念,若張真人能夠接受朝廷敕封,豈不是皆大歡喜?
張三丰啐道:蒙元鐵蹄踏入中原以來,不知道殺死了多少窮苦百姓,僥倖活下來的,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多少人揭竿而起,就是為了推翻蒙元暴政,將蒙古人趕回大漠。老道我未能與無數仁人志士並肩作戰,前仆後繼,已深為抱憾,又怎麼可能去做元廷的走狗!
百損道人道:我早知真人必定會拒絕,只不過聊盡人事罷了。我不帶部下上山,也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死傷。
張三丰道:看在你這份心思的面上,我讓你選擇決戰的方式,無論刀劍掌拳,你儘管來選。老道厲害在活得年紀夠長,所以哪一門功夫都有涉獵。
百損道人再度拱手施禮道:晚輩這幾十年來,不知道為朝廷剷除了多少冥頑不靈的武林人士,在張真人看來,必定是罪大惡極,欲除之而後快。而張真人對朝廷來說,也是所謂的武林正道領袖,心腹大患,也是不得不除。晚輩自知不是張真人的對手,所以在臨死之前,想盡覽武當一派的絕技,還請張真人不吝賜教。
張三丰一擺手,不耐煩的說道:你這小子怎麼這麼囉嗦,你劃出道來吧,老道無不奉陪!
百損道人道:那晚輩就不客氣了,不如我們比試三場,無論前兩場結果如何,都在第三場決出勝負生死如何?
看張三丰越來越不耐煩,急忙接著說了下去:晚輩便依次領教一下張真人的輕功、劍法和“武當九陽功”。
張三丰道:第一場輕功,不如我們比試一下誰先到真武大殿前,不過這地形你不如老道熟悉。這樣吧,如果我們同時到達,就算老道輸了!
百損道人點頭答應,又向張三丰請求使用工具。張三丰眼見他從隨身包袱之中拿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木箱,倒出麻線、竹骨和摺疊的紙張等物事,然後雙手翻飛,不幾下就組裝成了一個兩個成人大小的大風箏。
看到張三丰疑惑的目光,百損道人解釋道:當年,郭靖大俠隨成吉思汗征戰之時,曾以風箏載人,趁夜飛入久攻不下的撒馬爾罕城,立下大功。後來,朝廷中能工巧匠,便依樣製作出了這種風箏。今日晚輩自知必死,但總想在張真人手中贏個一招半式,還請張真人不要見怪。
張三丰道:廢話少說,你有什麼手段儘管使出來,老道接著便是。
百損道人聞言點頭,喊了一聲“開始”,便架著風箏助跑了十幾步,在崖邊飛到高空之中,接著調整方向,朝著三里外的真武大殿飛去。
這風箏飛行十分迅速,百損道人眼見飛行過半,真武大殿已經依稀可見,卻始終不見張三丰身影,心道自己應可勝了這一場。他正暗自得意,覺得風箏上一沉,張三丰已經落在了風箏之上。
百損道人心下大駭,此時他離地四五丈,沒想到張三丰竟然可以躍起如此之高。又想到若張三丰使出“千斤墜”的功夫,自己就算不會摔死,也必受重傷。就算張三丰只破壞風箏,自己也會摔得很難看。
百損道人正想出口求饒,不想張三丰只是在風箏上待了一下,便雙足一點,向前飄去,十幾丈後才落下地來,接著在山石上一點,又是十幾丈過去。看到對手如此,百損道人知道自己已經輸了第一場。
兩人回到峰頂,開始第二場比試,兩人約定不運用內力。比試之前,百損道人坦然相告,說自己雖用長劍,但招式卻半為筆法,半為杖法。這筆法和杖法,是他為元廷立下大功之後,利用十年時間,修煉了大內收藏的三十七套判官筆法和二十一套杖法,然後去蕪存菁,刪繁就簡,創制而成。
張三丰道:那老道就用七十二式繞指柔劍,這套劍法,是因為老道從道藏中所悟,蘊含負陰而抱陽的太極之理,最擅以柔克剛。
兩人動起手來,百損道人時而以劍為杖遠攻,時而以劍為筆欺近張三丰身邊,招數驚奇,出招迅捷,在星光照耀之下,變幻成大大小小的銀色光圈。
但無論這光圈如何耀眼奪目,總會被張三丰慢吞吞、軟綿綿的的長劍擋住,使光圈瞬間破碎,又恢復成長劍模樣。
百損道人把筆法和杖法使了兩遍,始終不能突破張三丰軟劍,反而被軟劍在腰間、手腕上拍了數下。他心知張三丰已經手下留情,便收劍罷手認輸。
終於來到了第三場比試,百損道人向張三丰深深作了一揖,懇求他在自己死後,將屍身火化,骨灰撒向樂山方向。張三丰點頭答應。
這最後的一場,兩人一招定輸贏。百損道人運起十二成功力,雙掌打出一招直來直去、毫無花哨“玄冥神掌”,張三丰也不躲避,雙掌運足“武當九陽功”,迎上對手的雙掌。
兩位高手的全力一擊,四周卻是無聲無息,沒引起半點兒動靜。百損道人無往不利的玄冥真氣,面對張三丰深厚無比的“武當九陽功”真氣,根本沒能前進半寸,便被盡數逼回體內。這逼回來的玄冥真氣,比他發出時還要快了數倍,使他的經脈根本無法承受,紛紛斷裂,五臟六腑和全身血液,都被凍僵。
緊接著,張三丰時“武當九陽功”真氣又殺到了,由於真氣來得太快,所以並沒有將百損道人凍僵的五臟六腑解凍,反而把它們炸了個七零八散。
百損道人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若非我們立場不同,或者我們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張三丰對此不置可否,只是按照約定,將百損道人的遺體火化,將骨灰撒向了他家鄉的方向。
第二天,張三丰讓宋遠橋放出訊息,自己要閉關半年,恢復傷勢。
其實,張三丰並沒有受到半點內傷,他這麼做,只是想讓元朝廷知曉,百損道人在與張三丰的一戰中,拼盡全力,造成張三丰重傷。這樣的話,朝廷也許就會不再追究百損道人的妻兒父母。
這是張三丰為百損道人這位可敬的對手,所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百損道人和張三丰有過一次交手,兩人先後比過輕功和劍法,百損道人接連敗北,最後他全力施展獨門絕技“玄冥神掌”,對戰張三丰的“武當九陽功”,因為內力不及張三丰,導致寒毒倒灌反噬而亡。至於其中詳細內情,請看下文。
戰前
元惠宗至元二年九月初八,子初時分,武當天柱峰頂。半輪秋月已快要沉入西邊山巒之中,但見繁星滿天,清輝照映著山石樹木,清晰可見。
此時剛過中秋,但在這一千六百米的天柱峰頂,已是清霜滿地,寒意刺骨,彷彿進入了初冬。但年近八十的張三丰,卻身著單薄的灰色道衣,盤坐於一塊平石之上,閉目養神,呼吸若有若無。
忽然,張三丰雙耳微動,睜開了眼睛,並站起身來,望著峰下的方向。片刻過後,一道黑影飄然來到峰頂,向張三丰拱手為禮道:晚輩白遜,見過張真人。
張三丰見這人身材瘦削,面目可親,年紀不過四十多歲,言行謙恭有禮,很難想象他就是武林中兇名赫赫的百損道人。但看他的武功,離峰頂有三百丈時才被自己發覺,除了百損道人,還能是誰?
張三丰回禮道:我們約的是重陽之日,此時初八夜未過半,你來早了。
百損道人道:如果晚輩真的依約前來,怕是這整個武當寶剎,都不得清淨,不能真正領教張真人的武當絕學。
張三丰搖頭嘆道:還是太早了,如果你再練二十年武功,或者有三四成取勝的機會。照你現在的功力,你活著離開的機會,只有半成。
百損道人坦然:朝廷起初命我三月初三,上武當拜見真人,但我向脫脫宰相求情,將日期延後了半年。這半年裡,我已將妻兒送回四川樂山老家,並留下了“玄冥神掌”的傳承,如今心無掛礙,才敢上山。
張三丰道:看來你已經抱了必死之心,那又何必答應朝廷呢?以你的武功,逍遙江湖豈不是更好?
百損道人道:我父親是個藥商,並不管朝代更替,只求自家溫飽。我少年時遭逢奇遇,練了一身武功,父親教我賣與帝王家,得以光耀門楣,享受了三十年的富貴。年初,朝廷令我上武當挑戰張真人,我自知必死,卻也不敢脫身離去,連累父母妻兒。
不等張三丰接話,又伸手從懷中拿出一個黃色的卷軸。說道:這是朝廷封張真人為“忠孝神仙”的詔書,我上山來雖知必死,但也抱了萬一之念,若張真人能夠接受朝廷敕封,豈不是皆大歡喜?
張三丰啐道:蒙元鐵蹄踏入中原以來,不知道殺死了多少窮苦百姓,僥倖活下來的,也身處水深火熱之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多少人揭竿而起,就是為了推翻蒙元暴政,將蒙古人趕回大漠。老道我未能與無數仁人志士並肩作戰,前仆後繼,已深為抱憾,又怎麼可能去做元廷的走狗!
百損道人道:我早知真人必定會拒絕,只不過聊盡人事罷了。我不帶部下上山,也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死傷。
三戰
張三丰道:看在你這份心思的面上,我讓你選擇決戰的方式,無論刀劍掌拳,你儘管來選。老道厲害在活得年紀夠長,所以哪一門功夫都有涉獵。
百損道人再度拱手施禮道:晚輩這幾十年來,不知道為朝廷剷除了多少冥頑不靈的武林人士,在張真人看來,必定是罪大惡極,欲除之而後快。而張真人對朝廷來說,也是所謂的武林正道領袖,心腹大患,也是不得不除。晚輩自知不是張真人的對手,所以在臨死之前,想盡覽武當一派的絕技,還請張真人不吝賜教。
張三丰一擺手,不耐煩的說道:你這小子怎麼這麼囉嗦,你劃出道來吧,老道無不奉陪!
百損道人道:那晚輩就不客氣了,不如我們比試三場,無論前兩場結果如何,都在第三場決出勝負生死如何?
看張三丰越來越不耐煩,急忙接著說了下去:晚輩便依次領教一下張真人的輕功、劍法和“武當九陽功”。
張三丰道:第一場輕功,不如我們比試一下誰先到真武大殿前,不過這地形你不如老道熟悉。這樣吧,如果我們同時到達,就算老道輸了!
百損道人點頭答應,又向張三丰請求使用工具。張三丰眼見他從隨身包袱之中拿出一個拳頭大小的木箱,倒出麻線、竹骨和摺疊的紙張等物事,然後雙手翻飛,不幾下就組裝成了一個兩個成人大小的大風箏。
看到張三丰疑惑的目光,百損道人解釋道:當年,郭靖大俠隨成吉思汗征戰之時,曾以風箏載人,趁夜飛入久攻不下的撒馬爾罕城,立下大功。後來,朝廷中能工巧匠,便依樣製作出了這種風箏。今日晚輩自知必死,但總想在張真人手中贏個一招半式,還請張真人不要見怪。
張三丰道:廢話少說,你有什麼手段儘管使出來,老道接著便是。
百損道人聞言點頭,喊了一聲“開始”,便架著風箏助跑了十幾步,在崖邊飛到高空之中,接著調整方向,朝著三里外的真武大殿飛去。
這風箏飛行十分迅速,百損道人眼見飛行過半,真武大殿已經依稀可見,卻始終不見張三丰身影,心道自己應可勝了這一場。他正暗自得意,覺得風箏上一沉,張三丰已經落在了風箏之上。
百損道人心下大駭,此時他離地四五丈,沒想到張三丰竟然可以躍起如此之高。又想到若張三丰使出“千斤墜”的功夫,自己就算不會摔死,也必受重傷。就算張三丰只破壞風箏,自己也會摔得很難看。
百損道人正想出口求饒,不想張三丰只是在風箏上待了一下,便雙足一點,向前飄去,十幾丈後才落下地來,接著在山石上一點,又是十幾丈過去。看到對手如此,百損道人知道自己已經輸了第一場。
兩人回到峰頂,開始第二場比試,兩人約定不運用內力。比試之前,百損道人坦然相告,說自己雖用長劍,但招式卻半為筆法,半為杖法。這筆法和杖法,是他為元廷立下大功之後,利用十年時間,修煉了大內收藏的三十七套判官筆法和二十一套杖法,然後去蕪存菁,刪繁就簡,創制而成。
張三丰道:那老道就用七十二式繞指柔劍,這套劍法,是因為老道從道藏中所悟,蘊含負陰而抱陽的太極之理,最擅以柔克剛。
兩人動起手來,百損道人時而以劍為杖遠攻,時而以劍為筆欺近張三丰身邊,招數驚奇,出招迅捷,在星光照耀之下,變幻成大大小小的銀色光圈。
但無論這光圈如何耀眼奪目,總會被張三丰慢吞吞、軟綿綿的的長劍擋住,使光圈瞬間破碎,又恢復成長劍模樣。
百損道人把筆法和杖法使了兩遍,始終不能突破張三丰軟劍,反而被軟劍在腰間、手腕上拍了數下。他心知張三丰已經手下留情,便收劍罷手認輸。
終於來到了第三場比試,百損道人向張三丰深深作了一揖,懇求他在自己死後,將屍身火化,骨灰撒向樂山方向。張三丰點頭答應。
這最後的一場,兩人一招定輸贏。百損道人運起十二成功力,雙掌打出一招直來直去、毫無花哨“玄冥神掌”,張三丰也不躲避,雙掌運足“武當九陽功”,迎上對手的雙掌。
兩位高手的全力一擊,四周卻是無聲無息,沒引起半點兒動靜。百損道人無往不利的玄冥真氣,面對張三丰深厚無比的“武當九陽功”真氣,根本沒能前進半寸,便被盡數逼回體內。這逼回來的玄冥真氣,比他發出時還要快了數倍,使他的經脈根本無法承受,紛紛斷裂,五臟六腑和全身血液,都被凍僵。
緊接著,張三丰時“武當九陽功”真氣又殺到了,由於真氣來得太快,所以並沒有將百損道人凍僵的五臟六腑解凍,反而把它們炸了個七零八散。
戰後
百損道人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若非我們立場不同,或者我們會成為很好的朋友。
張三丰對此不置可否,只是按照約定,將百損道人的遺體火化,將骨灰撒向了他家鄉的方向。
第二天,張三丰讓宋遠橋放出訊息,自己要閉關半年,恢復傷勢。
其實,張三丰並沒有受到半點內傷,他這麼做,只是想讓元朝廷知曉,百損道人在與張三丰的一戰中,拼盡全力,造成張三丰重傷。這樣的話,朝廷也許就會不再追究百損道人的妻兒父母。
這是張三丰為百損道人這位可敬的對手,所能做的最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