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唐風語
-
2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說起儒家“天命觀”,我們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天命論,孔子也好,孟子也罷,大抵都是贊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所以,就先秦時期儒家的天命觀來說,孔孟的天命觀確實有“人無法抗拒命運”的意思。
但是,儒家的每一位思想家都有自己別具一格的特色,孔子講“仁”,孟子言“義”,而荀子,則頗有些屬儒家大先賢中比較特立獨行的存在。荀子提出了他的“自然觀”,並且也駁斥了孔子、孟子的“天命論”,他批判了“天有意志”這一說法,認為所謂的“天”更多是物質世界裡的大自然,人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利用自然中的萬物。荀子的“自然觀”,頗有“人之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意味,這一觀點很難得。
為了便於比較,孟子對“天命”的看法屬傳承和發展了孔子,而荀子作為儒家大先賢,卻在天命方面和孔孟有不一樣的觀點。所以後文以孔子和荀子對“天命”的看法進行議論。
(Tips:之所以將荀子搬出來,主要還是想強調,儒家雖然說是一個學派,但是思想家相對比較多,每位思想家都有每一位的特色,所以不能以一兩位思想家的某些觀點,代表整個儒家。)
1、孔子心中的“天命”:天命不可違,但“天”不是直接發號施令的“人格神”孔子所處的時期,屬於春秋末年,春秋時期是社會正在進行轉型的時期,而孔子的畢生所願,就是“復禮”。復什麼“禮”?“周禮”?這個答案不能說錯,但也不能說對。
孔子要復的“禮”雖然以周禮為基礎,但是絕對不是“生搬硬套”的“克隆版”周禮,畢竟孔子也屬難得一見的聖人,他自然也能夠分析到,周王朝雖然曾經靠著“周禮”成就過讓人欽羨的盛世如“成康之治”,但是時代在前進,過去的周禮肯定不能生搬硬套使用在現在甚至未來。所以,孔子要復的“禮”是以“周禮”為基礎,經過改良後的“禮”。
正是因為孔子之“禮”是建立在“周禮”之上的,所以,孔子在“天命”上的觀點,也一定程度上是對周王朝關於“天命”觀點的改進。
周王朝的“天”,屬於有意志的人,不僅有意志,而且還有人格。周王朝時期,“天”可以直接對人發號施令,屬於最高主宰,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周王朝統治者讓為下者“聽話”的一種方式。
而到了孔子所處的年代,雖然周王朝的衰敗讓人對天的權威發生了一些質疑,但天是有意志的,天之“人格神”的外貌依舊根深蒂固。相比之下,孔子的“天命觀”卻有些許進步,他雖然沒有否認天有意志,但是他卻拋棄了天之“人格神”的外貌,並不將“天”看成是直接發號施令的存在。
關於這一點,孔子曾經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孔子這句話,我們就能相對直觀地理解,孔子心中的“天”與商周時期的“天”,有什麼不一樣。商周時期的“天”,有意志,有人格,可以和人“對話”,可以直接發號施令。而孔子思想中的“天”有意志,主宰著萬物的生死,但是卻不言不語,無聲無息。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在孔子心裡,天雖然依舊有意志,但是卻沒有“人格”,這是孔子的進步。
既然沒有擺脫“天有意志”的看法,所以孔子的天命觀,自然會侷限,比如,他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這便表明,在孔子心裡,他周遊列國,能不能完成他的使命,能不能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都是“命”決定的,這某種程度上其實也屬於對人主觀努力的否定。
但聰明如孔子,他雖將使命能否完成等歸結於“天命”,但是周遊列國去遊說、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孔子亦把此行為,也看成是自己的“天命”。這便好像是在說:“雖然失敗是我的命運,但是努力亦是我的天命”,由此,我們也不能說孔子的“天命觀”是絕對消極的,雖然孔子確實表達了一種“天命不可抗拒”的意味吧。
2、荀子的“自然觀”:批判意志之天,指出人可利用自然界的萬物荀子屬於儒家思想家中比較有特點的存在了,他的觀點比較“犀利”,甚至說有時候有點“尖銳”,而對於“天命觀”中的意志之天,他更是給予了相當直接的批評。他批評孔子、孟子等宣揚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指出人可以透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利用大自然的萬物,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荀子還相當尖銳地指出,人們所謂的意志之天,其實是自然界,自然界不是神秘的,也不是人們想象中有意志。天更不會因為治理天下之人有德無德,而以自然現象的變化來表明自己的“喜怒”。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荀子的相關議論,荀子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雖然簡練,但是已經足夠表達荀子對“天”的看法了,荀子批判“意志之天”的說法,荀子認為“天”的正常執行並不是因為存在堯這樣的聖王,它也不會因為桀這樣的暴君,改變執行規律。
也就是說,在荀子的思想裡面,自然界是物質的,而自然界出現的一些現象,實則是物質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發生變化。人可以瞭解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自然界的萬物,以此積極有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繼而把握自己的命運。
3、總結透過上面的議論,我們可以瞭解到,孔子和荀子作為儒家的大先賢,二者對“天”的態度有些不同。孔子對“天”的看法,雖然拋離了商周時期“人格神”的外衣,但是依舊還是認為天有意志,強調人的命運由天定,不可物抗。
而荀子對天的態度,便和孔子大不一樣,荀子批判了意志之天,並將大自然看成物質的,指出人可以利用大自然的萬物。與孔子不同,荀子頗有些“人定勝天”的味道。
最後再多說一句,儒家雖然屬於一個學派,但是每位思想家因為自己時代背景、階級、經歷、性格等等不一樣,學說思想各有特色,比如孔孟宣揚“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荀子更傾向於“人定勝天”。因此,在考察一個觀點的時候,最好是精確到該學派提出該觀點的個人,而許多時候,個人的觀點,並不能代表整個學派。
-
3 # 潤楊閬苑
儒家思想裡有孔孟天命不可違的觀點,也有荀子樸素的人定勝天的觀點。
天命不可違,符合統治者對臣民的教化立場和觀點,所以被推廣,成為主流思想。學生必學孔孟之道。
後世的人們發揚光大了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不可違,都有些消極因素。不過人們還是會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使不成也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想到要改變命運,不會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樣危害統治者利益的大逆不道之語。
皇帝是天之子,是天命所歸。其他人只有膜拜的份。
普通人可以努力改變命運,但是,是否成功只能看天意!
紅樓夢裡的劉姥姥,見女婿家裡窮得過冬都難,就想謀點銀子。
劉姥姥道:“這倒不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咱們謀到了,靠菩薩的保佑,有些機會,也未可知。我倒替你們想出一個機會來。
劉姥姥建議去找王家二小姐賈政的夫人王夫人想轍,如果王夫人拔一根汗毛,比他們的腰還粗。“果然有些好處,大家都有益”。
如果人家不幫助,權當“到那公府侯門見一見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紅樓夢裡所有人的命運都是上天早就寫好的。金陵十二釵的命運走向就貯藏在太虛幻境的薄命司裡。這些人都按照命中註定的節奏和方向往前走。沒有一個人擺脫了命運,戰勝了命運。
天命不可違思想主導下的人們,大多數甘於命運的擺佈。富貴,因為自己命好,貧窮因為自己命孬。他們安身立命,不做他想。
人定勝天是封建統治者害怕的思想。人一旦有這種思想就會懷疑他的權威,就會質疑他的統治。
後來清朝滅亡就是人們打破了君權天授的觀念。
不過,歷史規律不可阻擋與天命不可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人的命運也許真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操控。或升官發財,或貶謫敗家。
紅樓夢裡的賈府就有一個從烈火烹油的鼎盛,到抄家滅族敗落,最後蘭桂齊芳再次復興的過程。
人們的思想總是在不斷地修正與發展。
人們的命運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
人若想獲得平靜如水的生活,就要抱定這樣的思想: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
4 # 爛柯人劉超
一、其中的“天”有假託之意,老子所述的是“天道”,孔子所述的其實是“人道”,即“天”就是“人道”。
從孔子關於“天”的回答:“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是事實存在的,與其探索未可知之,還不如將精力放在“人道”上。“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由此可見,孔子追求的一直是治世之道,是“人道”,而非“天道”。
二、“命”可以理解為“使命”,也含有“命運”之意,主要傾向人與社會,治世之使命多一些。合二為一,“天命”既“人道賦予你的使命或命運”。
“天命不可違”怎麼理解?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現實處於“禮崩樂壞”的混亂狀態。孔子有偉大的報復和理想,他是文化的先覺者,想解救黎民於水火之中,讓社會秩序歸序,理想國是“天下大同”。“克己復禮”,人要剋制私慾,恢復禮義。“天下歸仁”,天下以仁治天下,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所以他也提出“天命”的觀點,“天命”高於皇權。
以下從二點洞察“天命”可違和不可違。
一、“天命”對於統治階層古時說皇帝為天命之子,天子就是人道所賦予的使命,來治理萬民。順道則昌,天子施策與人道相順應,則社會昌盛,“天命不可違”。“人心順之”。
天子失“德”,沒有順應“人道”賦予你的使命,逆道則亡。“人心逆之”。
二、“天命”對於黎民百姓天子與人道相應,則“天命不可違”。“人心順之”。
孔子提出“禮失求諸野”,也就是將“人道”傳承於黎民百姓。“天命不可違”對於天子也是警醒,“天子失其鹿,共逐之”。天子有違人道,陰陽轉換,走到極限,就是“天命可違之”,就需要有“道”之士,“替天行道”,維護“天命”,讓“天命”迴歸正軌。“人心逆之”。
綜上所述,個人的觀點是:孔子的“天命”說的是社會,不是個人。國家順應天命,則天命不可違;國家違背天命,則天命可違。“人道”傳承於諸野,“人道常人道,時強時弱隨輪轉”。
回覆列表
我的理解,儒家所指天命,不能簡單理解為不可抗拒的命運思想。其實中華文化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非絕主義,就如道家之言“道”。其內涵廣博精深,很難一言以蔽之。儒家之天命,既有來源於不可知的天,故不可抗拒之意,在相當多的時候,也有強調其合符自然規律之勢,不可違背之意。如,民以食為天,這裡的天更多體現的是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