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了大象公會的文章《大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特務組織》
11
回覆列表
  • 1 # 史詩雜談

    明朝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

    錦衣衛

    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朱元璋設定錦衣衛以駕馭不法群臣為目的,《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

    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審訊。

    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有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如在萬曆北韓戰爭中收集大量日軍軍情。

    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直到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結束其長達290年的歷史。清朝入關以後,仿明朝制度,仍設立錦衣衛。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鑾儀衛,清朝的錦衣衛僅存一年。

    東廠

    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推翻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機構。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更深的則是為加強明代中央集權。

    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北韓半島。 明中葉後期錦衣衛與東西廠並列,活動加強,常合稱為“廠衛”。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啟明朝宦官干政之端。明代大太監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都曾統領東廠,到了明末,東廠也有了自己的監獄。

    西廠

    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遭反對被迫撤銷。後又短暫復開五年又被撤銷。

    西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的節制。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僅僅成立5個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前後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

    內行廠

    即大內行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明朝特務機構,與明朝的東廠、西廠、錦衣衛合稱“廠衛”。明武宗正德初年,以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他們有矛盾,又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十分酷烈。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亦一同被裁撤。內行廠雖僅存在五年,但殘害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載:“得顓刑殺,擅作威福,賊殺良”。

    小結

    東廠、西廠、內行廠與錦衣衛的共同點是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等的不法行為。出於專制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集團,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都是這樣的特務機構。但諷刺的是,東廠、西廠等設立之初本是為加強中央集團,強化皇權,但也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之風,皇權旁落。

  • 2 # 臥枕梅聞花

    簡單回答一下,其實這些都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錦衣衛直接由皇帝控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權,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完全是凌駕於法律之上,只對皇帝一個人負責。

    朱元璋曾評價錦衣衛,“譬如人家養了惡犬,則人怕。”充分暴露其專制帝王的嘴臉。

    朱元璋把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端,採用種種的手段令人髮指。比如, 錦衣衛公然在朝廷上執行脫褲子打屁股(庭杖)的刑罰就由朱元璋開始。

    這種在精神上、肉體上對知識分子的雙重侮辱導致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被嚴重打壓。“士大夫”這個稱呼在明漸絕蹤跡,取而代之的稱謂是文官集團,再往後到清朝繼續發展,就成了“奴才”。

    所以,無論就朱元璋的目的、使用手段與後果,都不值得做過多的肯定。明初政治並未因此清明,民眾也沒有從中得到實惠,真正受益的只是朱元璋本人。

    有人認為錦衣衛、廠衛這些機構只是用來對付官員,和普通百姓無關。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正史記載,閹人偵伺範圍甚至包括“民間鬥署雞狗瑣事”,以致“商賈不安於市,行旅不安於途,士卒不安於使,庶民不安於業”。

    萬曆時期,曾任閹人當稅制之職。 明稅使制度受害最深重的是商業。眾多商人在稅使的威逼下或“棄家逃竄”或“立見傾蕩喪身”。而在領導的高層,由於很多明朝皇帝怠政,很多時候就由司禮監代行皇權。

    明朝文官制度尤以內閣為重,而內閣行事又往往受制於宦官司禮監。各種廠衛的控制權就在司禮監手中。所以,錦衣衛、廠衛這些維護皇權的特務機構其實嚴重危害了王朝發展。

    難怪《中國通史》裡認為“ 明歷史是中國從先進到落後的歷史 ”。而柏楊《華人史綱》裡這樣評價:歐洲的光輝日增…… 但華人仍被處在大黑暗時代,仍繼續把精神和生命,浪費在無聊的(如大禮議)和可哀的(如三年之喪)的爭執上。全國一片八股文的吟哦聲,詔獄的廷杖聲,和抗暴的吶喊聲。中國開始遙遠地落在歐洲之後。

    最後總結一下,錦衣衛、廠衛這類禁錮民眾思想、監視民眾行為的特務機構,真的只有精神上奴性十足的人才會去懷念。

  • 3 # 傍徨的魚

    明朝特務機構主要是錦衣衛、東廠,還有兩個短時間存在過的西廠和內輯事廠,前面的回答都詳細說了各個的歷史,這裡就不說了。這些說下存在的原因。

    其實明朝特務機構產生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爭奪控制權,也就是皇權,錦衣衛是朱元璋設立的,最初主要作用就是集中收攏皇權,明初幾個大案哪個沒有錦衣衛參與了?這些案例的最終作用是消除分享皇權的物件,比如宰相的職位,各路開國元勳等等,達到了朱元璋為子孫消除皇位潛在隱患的目的後就被朱元璋裁撤了。錦衣衛再次設立是朱棣弄的,根本原因和他老爹差不多,等朱棣去世了,他兒子的帝位也不穩,還是需要錦衣衛來鞏固,等政治需求都差不多了的時候,錦衣衛已成制式了,就沒有再裁撤過。這是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也有不少,這裡撿主要的說。

    錦衣衛成立了以後地位越來越高,由於屬於武官,這為那些為子孫發愁無仗可打的將門世家子弟提供了個好去處,進入錦衣衛後發現這衙門很不錯的指揮使們很擔心這個衛再次被裁撤,那怎麼才能保留呢?聰明的歷任指揮使都會來事,也就是不斷造成謀反等大案,這樣錦衣衛也就一直有事可做了,慢慢演化下,皇帝也會覺得這個部門很重要,就一直保留了。

    錦衣衛對皇帝來說,是屬於外臣的,對於明初的太祖成祖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該怎麼用就怎麼用。可當錦衣衛步入正規,做大了以後,它就有了自己的打算,也成了權臣的重點籠絡物件了。這對皇帝本身可不是好事,交代的事情很容易陰奉陽違或者故意過度辦或辦不好,皇帝使喚著不順手的時候當然考慮裁撤了重新建一個,但除了初代皇帝外,其他皇帝可軟弱多了,大臣好不容易理順了錦衣衛當然不能讓皇帝裁了重新弄,且錦衣衛是外臣,皇帝一個人說了是不算數的,角力多次後皇帝也死了這條心。不過另闢蹊徑就創造了東廠。廠這個稱呼就很有特點,要知道明代的叫廠的可都是太監公公們的衙門,是屬於皇宮的,也就是內臣,和大臣完全是兩套系統,互不干涉的,且部門領導人必須是太監。這個東廠可以說是皇帝的內務部門之一,好使喚且不需要外臣指手畫腳,很受歷代皇帝喜歡,所以東廠從成立起,除了初期有點波折外,很快就和錦衣衛一樣起立不倒了。

    至於西廠和內輯事廠,產生原因和東廠基本一樣,都是皇帝使喚東廠錦衣衛不順手建立的,但不同在於,錦衣衛是外臣,東廠是內臣,職責定位都很清晰明確,西廠和內輯事廠可和他們有不少衝突,所以等風潮一過,或者說主要使命達成,這倆部門就立刻被裁了。

    明朝能存在這麼多特務機構,歸根結底是機構立場不太一樣,雖說都是為皇帝服務的,主要業務目標是相同的,但實際上錦衣衛做大了內臣(太監公公們)吃不消,東廠做大了外臣們扛不住,所以錦衣衛和東廠是有鉗制關係的,而且此消彼長,沒有一起強盛的時候,兩者都處於弱勢階段的時候,就是文官們強勢的時期。

    明朝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制衡特別明顯,同樣的事一般都會排兩人做,同樣的部門也常常有兩個(但這倆部門或這倆人不一定是平級的,如巡撫總督是相當於省長的,但有巡按御史可以鉗制,最典型是抗倭的胡宗憲是總督,愣是奈何不了老和他唱反調的小巡按王本固),所以明朝是不會只有一個特務機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組裝電腦,預算4500左右,各位業界大佬有什麼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