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自己簽名不就可以嗎
12
回覆列表
  • 1 # 新時代沙琪瑪

    印章起初用於文書(或信物或製品等)防偽和賦予效力的鑑證。古人語:簽字畫押~不僅要簽下自己的名字,也要按下“掌紋”以防偽造。印章特別是銅印因普通人難以獲得,而具有防偽能力。在有紙張之前,印章就已經存在了。印章並非與如今日的篆刻印章活著公章等完全一樣,而是印在紡織品或動物皮革等能夠書寫的材料上以使文字具有法定效力防偽。對一些封存和密封保密的檔案和物品,泥封、蠟封等措施加蓋印章起到上述作用。在產品上加蓋印章,可以起到商標的作用,也可起到質量追溯的作用。隨著後世繪畫的興起,印章特別是閒章又具有了藝術裝飾作用,並獨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先寫這麼多,呼呼了。

  • 2 # 得勝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後,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並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佈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閒章,還可寄託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 3 # 聽雨堂藝術觀察

    在最開始,印章的一大功能就是作為憑信使用。為了方便攜帶,這些印章個頭都不大,上面還有穿孔,可以隨身繫帶。印章使用相當廣,皇帝處理國事使用玉璽,文武百官使用官印,布衣平民日常往來也可以使用私印。

    早期的印章都是銅製,隨著印材的發展,可以用來刻印的就多了,比如玉、金、銀、象牙、翡翠、犀角、壽山石、青田石等。甚至我們日常生活中,南瓜蒂、核桃等,都可以用來篆刻賞玩。

  • 4 # 撿史君說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在歷史上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現象,那就是都曾擁有並使用過印章。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印章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有中國的印文化一直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足跡,發揮著獨有的功用,同時散發著令人稱奇的藝術魅力。

    印章的起源

    關於印章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於商朝。20世紀30年代,安陽殷墟出土了3方銅質璽印(見下圖)。 這三枚印章由印紐、印臺和印面組成,大小約一寸見方,製作工藝與當時的青銅鑄造工藝相 同。這三方璽印的印面鑄有文字或圖徽,分別釋意為“亞”、“禽”、“氏”,即商王族諸侯“禽”的權力象徵或憑信之物。可見,當時的印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用功能。

    另一種說法認為印章源於春秋中葉,作為一種“信物”出現。最初,印章的設計者、生產者,以及監督者,都要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名號,以區別其他印章和取信於人,同時遇到問題時也可在追究其責任時有據可查。山東臨淄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多有生產作坊、生產地點或建造者的名稱,而在秦始皇兵馬俑上發現的一些陶文也具有同樣的作用。戰國、秦漢時期漆器上的文字很多是烙、鈐蓋上去的,功能近似於今天的商標。戰國“日庚都萃車馬”的烙馬印(見下圖)更是起著標示所有權的作用,這方印很大,印面面積近49平方釐米,是戰國古璽之最。

    早期印章的主要用途——封緘

    在印璽的諸多功能中,封緘是其最主要、最常見的用途。早在春秋中期,人們就已經應用璽印來封緘文書了。古人的封緘類似於現代的火漆封信,既可以防止私拆洩密,又能說明所封物的屬性。具體方法是在物品和書牘的捆紮處,用一塊挖有凹槽的木塊套入捆紮的繩子,再在繩子上按上軟泥,然後用璽印在泥上按壓出印文,等軟泥乾燥後,就形成了現在常說的“封泥”。

    戰國時期楚國的官璽

    基於這種用途,秦漢時期的印章大多在一寸見方左右,為加強保密的性質,印文基本上都是陰文(字的筆道凹進去,印文上字呈白色)。魏晉以後,隨著簡牘封緘制度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用印方式也逐漸完成了從封泥到以印色鈐紙的轉變。隋唐以後,官印由陰文改用陽文,印面增大,印文更繁複。

    眉陽蘇軾印(宋)

    憑證和權利的象徵

    印章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權利的象徵,並且較早地成了商品流通、收取稅賦的憑證。

    《周禮 · 地官 · 司市》記載:“凡通貨賄,以璽節(印章)出入之。”可見,印章已成為當時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出入關卡的證明了,比如在徵收完賦稅後,官府便會加蓋印章作為完稅的根據。

    東漢軍侯印

    伴隨印章所代表的權威,印章逐漸成為地位和權力的象徵。秦漢時期,各級官員在接受冊封時都需要拜受官印,赴任就職時必須隨身攜帶引為信物。在漢代,每設定一個官職,就刻一方官印,在官員輪換時換官不換印,以證明身份。在後世的考古研究中發現,秦、漢、南北朝的官印多出自冥器,好多無法考證的墓主人,恰恰因為遺存在棺槨中的印章而得以證明身份。

    “文壽承氏”印 文彭(明)

  • 5 # 玩大鐵的小娘子

    世界各國都是用簽名做為信用憑證,唯獨中國是“印章一方,以辨真偽”。政府、學校、文人、墨客,印章已經滲入我們的生活。那麼問題來啦,中國印章起源於何時?

    中國的印章起源很早,秦代以前將印章統稱為“璽”,這時還不是皇帝的專用印名詞,最開始主要是用於個人之間,是一種憑證的象徵。

    直到春秋時期,“璽”才作為政府信譽的象徵,主用於公文當中。早期的“璽”多是金屬(銅)製成,從下面“璽”字的初期字形也可以看出。

    大篆裡的“璽”字是金字旁

    1998年安陽殷墟出土的饕餮紋銅璽,是目前經考古發掘的最為古老的印章。因此也表明中國印章歷史應在商代以前,後來隨著制璽材料多采用玉石這個“璽”字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三方饕餮紋銅璽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相傳是在赫赫有名的“和氏璧”上刻出來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雖然保全了和氏璧一時,但仍沒能承受住歷史的滾滾車輪。這一塊璧最後還是落到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得到以後,命丞相李斯在玉璽上刻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意思是:“我的皇位是上天賜予的,我的國運會永久昌盛。”這一塊玉璽自此被後世稱為“傳國玉璽”,後世各朝各代的皇帝都視得到這個玉璽為正統。

    此文摘自《妞妞用雲簡——印章一方,以辨真偽》

  • 6 # 東家APP

    考古學家有說,最初的印章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但是因為一直沒有發掘到實物所以具體時間也無法論證,但是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印章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被使用了。

    起初的印章是作為商業交流活物的憑證,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貨幣還未出現前,我們古人的生活方式是以物換物,那麼給自家的活物印上憑證的法子就出現了。

    後來到了秦朝,嬴政統一中國後,印章就大範圍的使用了,皇帝有,臣民也有。階級之分還是有的,比如皇帝用玉,稱璽,臣稱印,不能用玉。

    題主你問簽名不可以嗎?

    是可以的,但是印章的作用不僅僅是落在書畫上,書畫方面的印章從六朝時期才廣為流傳。

    其實最早期的時候,印章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的身份是與其他人不同的,而臣子之間也有身份地位,這種制度主要是表現在官制、地位。

    比如說,《漢官儀》中規定得非常詳細,不同職位的人群,印章的稱謂不同、材質不同、鈕制亦不同。

    而且對於官員們的印章通常都是隨身攜帶的,作為“執信”,官員離任或亡故,官印要收繳的。

    賦稅的憑證也是印章的一大作品用,在古代存在著商業活動,尤其是發明了貨幣之後,那麼在商業活動貿易往來中應用印章,作為憑信常見古璽印中“南門之璽”、“勿徵關璽”等,皆為關邑通行用印。

    還有一點就是最開始的印章是沒有印泥的,在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之後才沒有繼續使用封泥。

    紙帛的發明雖然是在漢代,但是實際上大範圍的運用是在西晉之後了。那麼在之前的朝代呢,官方文書一般是寫於竹、木簡上,先用繩索紮緊,在繩結上封一泥塊,把印章蓋在泥上,壓出印文,作為對方驗收時的憑信。這種封物的沙己央,稱為檢封、封泥亦或泥封。

    而到了六朝之後,書畫方面的印章油然而起,古人篆刻印章都是手工製作,無法制作兩個一模一樣的印章,在另一個層面比簽名更有防偽的作用。

    這麼說你懂了吧,從古至今,印章可謂一項重要的發明。

  • 7 # 白銀山翠雲齋

    要知道古人為什麼用印章,就應該知道印章的作用與意義,是何種身份可以有印章?不同身份的印章如何來命名…

    春秋戰國時代盛行的印章(璽印),到了秦始皇便把帝王專用之印命名為“璽”,官員之印為“印”、“章”…魏晉時代印稍大,而隋唐以後官印和私印分開,武則天把帝王之“璽”改名為“寶”。

    宋元時期以後,印章的形式更是繁多,材料不僅是以前的銅、金、銀和玉,又加入不少的木、石、琉璃、磚等材料,名稱也按身份分出璽、寶、印、章、戳、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愛紅裝愛武裝,那些“青史留名”的女將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