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忽略文學作品中的樊梨花、穆桂英……真正“名垂青史”的女將有哪些?

    棄紅妝愛武裝的她們

    古代有過將領經歷的女子並非鳳毛麟角(單獨立傳是真的罕見),歷朝歷代史書的列女傳或者其他史料裡都能找到幾個。總體上看,明清時期的女將會比較多,若不論史料長短是非成敗,單明朝就能找到近百位。

    今天,讓我們回到過去跟隨歷史的腳步,結識幾位馳馬赴軍幕的女中豪傑。

    1

    軍事統帥、王后與祭司

    同時擁有“軍事統帥”“王后”“祭司”三重身份的女將是誰?並不難猜,只有一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性軍事統帥,商人婦好。我們對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來源於歷史書上的“殷墟婦好墓”,再有就是曾叫“司母戊鼎”的國之重器,因為她墓中的“後母辛大方鼎”而重新定名“後母戊鼎”。

    《國家寶藏》節目中,劉濤飾演婦好,講述她的傳奇故事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三個配偶之一,也是最有能力、最受重視的一位王后。她的稱呼裡,婦是尊稱,指嫁到商王士的異姓婦女,好(古音子)是她的姓。甲骨卜辭中,婦好經常參與戰爭、主持國家祭祀。作為武丁時期對外擴張的統帥之一,毫不誇張的說,商王武丁執政期間的繁盛,婦好打下了半壁江山。

    招兵買馬、征戰羌方、討伐土方、征討東夷、參與西南巴方征戰,與武丁配合打出漂亮的伏擊戰……婦好的軍事活動,涉及了征戰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她率領1.3萬人征戰羌方的事蹟。羌方是商代比較著名的方國之一,商朝經常和它打打停停,婦好領導的這次戰鬥是武丁時期徵召人員最多、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軍事活動。要知道,在通訊不發達、軍人數量不似後來動輒幾十萬的商代,率領一萬多人的軍隊是一件很考驗統帥能力的事,婦好做到此事足見其能力。婦好死後,還有商人向故去的她告敵國的狀:

    庚子卜,殻貞:匄貢方於好□。

    意思是,祈求婦好懲罰貢方。商人認為,婦好的在天之靈仍然有能力對付敵國,從側面反映出婦好在商人中驍勇善戰的守護者形象。

    2

    領兵突圍時她正值豆蔻

    豆蔻年華是多少歲?13歲。

    據《晉書》《資治通鑑》記載,西晉潁川臨潁(今河南臨潁縣)有一位小姑娘,13歲就幹了件大事。

    2019年修慶執導的電影《荀灌娘》劇照

    她是當時襄城太守荀崧的小女兒,叫荀灌,是曹操的重要謀士荀彧的後人,自幼好騎射。當時,其父荀崧被杜曾帶領的數萬胡騎圍困於宛城。兵力、糧草都將消耗殆盡的情況下,荀崧計劃向老部下平南將軍石覽求救,但帶兵突圍卻沒有人願意去,最後是荀灌以十三歲稚齡,率幾十名死士於夜間出城突圍,他們一邊與敵人作戰一邊前進,進入魯陽山才甩開追兵。她親自面見石覽說服他派兵支援,還寫信向周邊求援,敵人在聽聞大批援軍趕來後只好撤兵離開。

    從這個記載看,荀灌13歲時就文武雙全,武可領兵殺敵,文則以口才文采拉來援兵。這位小女將雖然帶的兵不多,但能力沒的說,畢竟13歲就能以數十人突圍萬人包圍沒幾個人能做到。

    3

    嶺南聖母

    這是一位很少走進我們視野的亂世佳人。

    南朝末年隋朝初年,百越嶺南一帶有一位出色的部族女首領、女將軍——冼夫人。她經歷了南梁、南陳、隋三朝,治理嶺南地區數十年,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推動嶺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被隋文帝冊封為譙國夫人(《隋書·列女傳》),被當地人尊為“嶺南聖母”,被周總理稱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出身世代為南越首領的家族——冼氏。她幼年時就賢德聰明,多謀略,未出閣前就能安撫部眾,行軍用兵,鎮撫越族各部落,勉勵親族做善事,憑信義在本鄉形成了凝聚力——海南、儋耳兩地歸附的部落多達千餘洞。

    一家有女百家求。梁大同年間,她與羅州刺史馮融之子馮寶結為夫妻。成婚後她並沒有就此沉寂,而是和馮寶共同決策治理部族。她是馮寶的得力助手,曾經率領部隊與長城侯陳霸先,也就是未來南陳的建立者在贛石會師,回來後對馮寶說:“陳都督得人心值得敬畏,可以助他安邦定國。”她看到了南梁日薄西山的氣數,也看見了未來南陳的建立。

    冼夫人故里

    可安定的日子沒過多久,馮寶去世了。隨後,蕭勃逝世,朝代更替,嶺表大亂。冼夫人在承受喪夫之痛的同時,攜幼子馮僕主持高涼郡的政務,維持當地的社會秩序。永定二年(558)冼夫人讓他年僅九歲的兒子率領當地部落首領去丹陽朝拜皇帝。陳武帝很欣賞冼夫人的才幹並且信任其品行,破格封馮僕為陽春郡太守,這意味著馮家依然能名正言順地掌握高涼州軍政大權,而馮僕年幼,實際上掌握軍政權的就是馮家的當家女主人,冼夫人。

    後來,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找馮僕跟他一起作亂,馮僕派使者稟告夫人,夫人說:“我為人忠貞,經歷現在兩個朝代,不能因為顧惜你就辜負國家。”於是她帶兵到邊境拒敵,率領南越各部的酋長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相逼,將歐陽紇的軍隊擊潰。馮僕因夫人的功勞被封為信都侯,這是少有的子憑母之戰功貴。後來,南陳亡國,嶺南幾郡共尊冼夫人,號稱聖母,保境安民,一直到收到陳後主的信物,夫人才悲慟歸順隋朝。

    4

    平陽昭公主

    放眼隋唐,隋唐英雄系列的演義小說塑造了許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竇仙童、樊梨花等等,她們雖為女兒身,但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笑傲沙場,不輸男子分毫,可她們都是演義中的角色,史料裡蹤跡難尋。那是不是找不出真實存在的隋唐女將?不,還有平陽公主。

    這位平陽公主,不是和漢景帝漢武帝有關係、嫁給衛青那位,而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女,李世民的胞姐。《舊唐書》《新唐書》皆無記載唐高祖三女具體的出生年月,她的故事,從唐高祖李淵的起義開始。

    隋大業年間,李淵準備起義,發密信召當時在長安的平陽公主及其丈夫柴紹到太原相助。柴紹和平陽商議後獨自前往太原,而平陽被留在了長安。但她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為父親起兵做了另一番準備——她回鄠縣(今陝西戶縣)的莊園變賣家產,招募了數百山中亡命之徒(這是許多普通將領都不敢幹的事),在關內起兵響應父親。之後,治下不過千人的平陽公主招納了好幾支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胡賊”何潘仁的軍隊,有幾萬人。據記載她派遣了馬三寶去勸降收編,馬三寶究竟是如何勸降,平陽是否對馬三寶有所指點,史書上都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何潘仁歸降之後,“群賊”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義軍也相繼歸附,平陽之軍隊勢力大增。

    電視劇《天下長安》中的平陽昭公主

    平陽公主能鎮住亡命之徒、胡盜、群賊這些蔑視規矩的人,在軍隊內做到令行禁止,足見其謀略魄力與能力。公主令士兵所過之處不得搶奪百姓財物,令出必行,整個軍隊作風優良,威名遠揚,遠近投奔者眾。不久平陽公主的軍隊就超過了七萬人。老百姓稱公主為“李娘子”,其軍隊也有了“娘子軍”的稱呼。

    平陽到底多厲害?得搞清楚七萬人的起義軍是什麼概念,來做個對比:隋末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大小小不下百支,人數達到數百萬,後來匯成三大反隋主力——河南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和江淮地區杜伏威軍。瓦崗軍頂峰時期人數為三十餘萬,竇建德手下有十餘萬人,七萬相當於四分之一瓦崗軍,一半多的竇建德軍。這個數字並不小,要知道,李淵在晉陽起兵時,也不過三萬之眾。孤身一人以女兒身組織起如此規模的軍隊,還率軍在關中打下一大片地盤,誰也無法否定平陽的能力。

    與李淵入關的主力匯合、和丈夫重逢後,平陽夫妻二人各率一支軍隊同攻一處,共破長安,他們都是開國功臣。論功行賞時,這位李家娘子被特封為“平陽公主”,因其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不同。據傳,攻破長安後,平陽還曾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綿山上的葦澤關,即後來的娘子關駐守,娘子關改名就是因為平陽曾率數萬軍人駐守此地。

    天妒英才,史書中記載的平陽公主事蹟一下“快進”到了她的葬禮——“六年,薨”。和其他公主相比,平陽的葬禮被濃濃著墨,她的葬禮跟一般公主葬禮有所不同,她是以軍禮下葬的。她生前總是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擂鼓鳴金,參謀軍務,死後也有軍禮相送,皇帝還命令有關部門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 “昭”。

    她成為唐朝第一位死後有諡號的公主,也是古代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舉殯的女子。

    5

    楊業妻折氏

    北宋、女將,這兩個關鍵詞一出,腦海裡第一個閃現的就是“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百歲掛帥”的故事情節彷彿就在眼前播放。穆桂英、佘賽花等女將都是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然而,這些情節和人物真實存在嗎?

    戲曲終歸是戲曲,“十二寡婦守城”的情節、周雲鏡、楊八妹、穆桂英等颯爽女傑在目前找到的史料中都沒有存在的痕跡,唯一有可能真實存在、能找到原型的,是戲曲中老當益壯,百歲掛帥的佘老太君佘賽花。

    電視劇《楊門女將(2001)》中的佘太君

    佘賽花極有可能是《岢崗州志》《保徳州志》裡記載的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扆之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折氏。在眾多戲曲和影視作品中,佘太君可算楊家將裡的靈魂人物,老當益壯,百歲掛帥,天子都要禮敬她三分;歷史記載中折氏的存在感和威望倒沒有這麼高,不過她出身的折家是當時的第一將門世家。折家世代居住在陝西府谷,折氏曾祖以來,世襲軍職,多次參加抗遼戰爭,名將輩出,折氏是真正的將門虎女。有這樣的底蘊,折氏擁有幫助丈夫楊業屢立戰功(號稱“楊無敵”)的才能並不讓人意外。遺憾的是,沒有更多的資料能夠讓我們探尋折氏的生平。

    6

    從京口營妓到抗金英雄

    梁紅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夫人,本身也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女英雄,不過《宋史》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應是她戰死沙場後各類野史、話本中添的名字。

    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出身於武將世家,據說自幼就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後來,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都因平定方臘之亂戰敗被殺,梁家落魄,梁紅玉淪落成京口營妓。之後,梁紅玉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的慶功宴酒會上結識了韓世忠,梁紅玉感其平叛恩義,欲以身相許,韓世忠贖其為妾,韓的原配白氏死後梁紅玉就成為了他的正妻,一直追隨丈夫韓世忠抗金。

    建炎三年(公元1129),梁紅玉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勳,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被封為安國夫人、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建炎四年,在黃天蕩之戰中,梁紅玉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二人抗金“夫妻店”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的梁紅玉

    只是天妒紅顏,梁紅玉33歲時在山陽一帶被金軍伏擊圍攻,傷重落馬而亡,死於抗金前線,她的忠勇連敵人都敬佩。

    共同征戰沙場數載,梁紅玉和韓世忠一起看過生與死的掙扎,同樣嚮往驅除外敵國泰民安。梁紅玉與韓世忠,生同衾,死亦同穴。

    7

    正史為她單獨立傳

    她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的女性。

    她就是秦良玉。

    中國古代正史裡,女性事蹟大多都被記在列女傳裡,或者作為介紹其他人的相關人物被一筆帶過,能被單獨列傳的可以說鳳毛麟角,在明末亂局中,秦良玉得有多大的成就才能被單獨立傳以待後人評說?

    秦良玉是明末於巴蜀一帶聞名的巾幗英雄,四川忠州(今重慶忠縣)人。《明史》將她入傳,描述頗有傳奇色彩:

    “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遠所憚。”

    秦良玉出閣之前就有膽有謀,擅長騎射,還懂詩文辭章,換句話說,就是文武雙全,有勇有謀,這形容很像個彪悍壯實的女漢子,但秦良玉還以嫻雅儀度聞名於時……一下子很難想象出她的形象了。

    秦良玉20歲時,與四川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結為伉儷。當時明末外警頻頻,為保護家鄉,夫妻二人訓練家鄉子弟為戎旅,以備保家衛國之用。良玉所部之軍隊稱“白桿兵”,士卒皆以白木為矛杆,柄設鉤,尾結環。

    電視劇《傳奇女將秦良玉》中的秦良玉

    不幸的是,馬千乘後被宦官誣陷,死於獄中,秦良玉只好“代領其職”。當時正值女真崛起,明萬曆四十七年女真興兵侵掠遼東,明軍慘敗。朝廷緊急調動勁旅,秦良玉奉詔督師北上,與清兵作戰。此次戰鬥中,所部子弟兵殉國者極多,秦良玉之兄秦邦屏也戰死沙場,其弟秦民屏、愛子馬祥麟皆受重傷。京師危機解除後,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鄉。

    崇禎三年,清兵入關,北京再次面臨巨大威脅。崇禎急詔天下兵馬“勤王”。秦良玉“奉詔勤王,出家財濟餉”,日夜兼程北上,馬還沒有解鞍,就先與清兵激戰,先後會同友軍收復灤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

    能被單獨立傳,可能是因為她兩次在危急時刻解救明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可能還因為當時的皇帝非常欣賞她。秦良玉抗擊外虜有功,崇禎皇帝很欣賞她,賜她“三品服色”及綵緞、羊、酒等物,還親自寫詩四首賜贈,以示褒彰。詩云: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徵袍自裁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其三:露宿風餐誓不辭,飲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掃蝥弧。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憑將箕帚後三字原文為“掃胡虜”,秦良玉玄孫馬宗大在乾隆時為避禍,把原文三個字挖去。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中的“奇”,可以解釋為“腐朽得出奇。”崇禎皇帝用這兩句詩諷刺那些堂堂六尺鬚眉男子,竟不及女子,在國家危難時刻都自顧不暇,觀望不前。這種大環境下秦良玉的功績顯得更加突出,值得正史為其立傳。

    “洗卻鉛粉妝”的背後

    女將,在古代男權為主的社會中並非“正統”,但我們可以看到,似乎每個朝代都有那麼幾位女將存在,非正統的女性將領為何會不斷湧現?是什麼推動了這些女子“洗卻鉛粉裝”,“飲得鮮血代胭脂”?為何史官們也會把僭越當時女性規範的她們記入史冊還歌功頌德?

    亂世出英雄,也出巾幗英雄。在混亂的朝代,女性將領的數量比相對安穩的朝代多,畢竟時代混亂意味著爭鬥增多。雖然時局的影響沒有性別之分,但確實給了她們展現才能的機會。

    那單說女將,她們奔赴戰場的契機是什麼?結合以上幾位女將做個分析:

    關於婦好,零星幾句甲骨卜辭中只言婦好曾征戰四方,未言其如何成為將軍,而且商朝和周以後封建社會的政治環境不太一樣,筆者就不在這憑空想象了;

    小女將荀灌面對的是什麼情況?荀崧有派人去求援的想法,但“計無從出”,面對城外重重圍困,荀崧手下沒有男將願意“去送死”,這個十三歲的小女孩才站了出來為救父守城出力;

    冼夫人的情況有所不同,她本身就是百越嶺南的部族首領,成婚前治理部族、帶兵征戰的經歷應該是和百越部族的觀念有關,部族內對性別的分工可能沒那麼模式化。馮寶和她成婚帶有聯姻的意味,從史籍描述看,成婚後冼夫人是“輔助”馮寶治理,在丈夫去世、兒子年幼的情況下,她擔起了治理高涼的重任,掌握軍政大權,但其實南朝對女性將軍的認可度沒那麼高,從南陳不予冼夫人一官半職而將功勞授予其子就可以看出;

    平陽昭公主在丈夫先行一步,獨自留守長安的情況下毅然變賣家產徵兵起義,是為了給父親的起義掃除障礙。《舊唐書》載:“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從此條記載看,平陽在讓丈夫離開時是否已有“計”,我們無法確定。不過可能她真有“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想法,《新唐書》:“主曰:‘公行矣,我自為計。’"不寫“易藏匿”之類安撫的話讓人覺得平陽可能早有打算幹一番大事業……

    史籍中折氏有助丈夫立功業之能,其他記載並不全面,我們稍稍結合一下戲曲,她為何掛帥?因家中男兒均戰死疆場,在強敵壓境、國家危亡的時刻,女人迫不得已挺身而出;

    梁紅玉赴沙場抗金可能和她自身經歷有關:武將世家,自幼學武,不排除繼承武將父親遺志的可能,此外主要就是追隨恩人、丈夫韓世忠,愛情和家國都要守護;

    秦良玉身處明末亂局,文武雙全的她本身就有家國情懷,和丈夫一起訓練家鄉子弟為戎旅,很早就有保家衛國的打算。她帶領軍隊的契機也是丈夫去世,她挺身而出“代領其職”,先後為明廷抵擋數次關鍵性的侵略……

    可以看到,戰亂四起時,她們身邊的男性角色或權利,要麼缺失要麼弱化,現實的無奈、危難當頭的處境讓她們不得已或主動地接過軍隊撐起了一片天。從某個角度看,這些情況就像是男性角色失去活力,無法被選擇,女性角色開始進行補位。作為女將,她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男性社會分工的職能。可以說,她們都是在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時崛起。北大教授戴錦華曾說:“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際。”不無道理。

    這些僭越了當時的女性“相夫教子”等規範的女將軍為何被認可?因為朝廷認可她們的忠君護國。崇禎皇帝對秦良玉的喜愛就是如此,其他女將面臨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男子在國家危難時刻自顧不暇,觀望不前,女性站出來守護家國,能有什麼錯呢?國家興亡,“匹夫”“匹婦”均有責。

    正如戴錦華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在歷史的改寫中漸次被賦予了權力秩序意義的‘陰陽’觀,固然在中國文化的普遍意義上,對應著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但其間對階級等級秩序的強調——尊者為陽、卑者為陰,主者為陽,奴者為陰,卻又在相當程度上削弱、至少是模糊了涇渭分明、不容跨越的性別界限。”

    註釋:

    [1]戴錦華《昨日之島:戴錦華電影文章自選集》

    參考文獻:

    1、《庫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辭》

    2、唐房玄齡等編《晉書》

    3、北宋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鑑》

    4、唐魏徵主編《隋書》

    5、後晉劉昫編《舊唐書》

    6、北宋歐陽修主編《新唐書》

    7、元脫脫編《宋史》

    8、清《岢崗州志》

    9、明《保德州志》

    10、清《晉乘搜略》

    11、清張廷玉《明史》

    12、崇禎皇帝賜秦良玉詩四首淺析.茅舍,參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0/13/31120031_647086743.shtml

    13、戴錦華《昨日之島:戴錦華電影文章自選集》

  • 2 # 張口瞎侃歷史

    感謝邀請,要說到女將軍大家肯定會想到穆桂英楊家女將等人,然而這些卻都是虛構的真實歷史不存在的,而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單獨列傳記載於正史之中的女將軍是明朝末年的秦良玉!

    秦良玉出生於1573年的四川中州,據說她身高有1米86,家裡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她父親曾經感嘆:“三個孩子裡面,她是最有能耐的,只可惜她是女子,否則日後定能封侯”。

    不過秦良玉卻毫不在意,他始終覺得男子能做的事情,女子也可以做到,1592年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在婚後,兩人一起同心協力,通過幾年的時間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白桿兵”,不過幸福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因為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戰亂四起。於是馬千乘與秦良玉也開始率領他們的白桿兵四處平叛!這雖然是秦良玉第一次參加戰爭,不過“女將軍”的英名卻早已遠播四方,在平叛成功後,還得到了一面女中丈夫的銀牌!可惜的是沒過多久她的丈夫就因為得罪朝中大臣而被陷害致死,秦良玉強忍著失去丈夫的悲痛,為了完成丈夫的遺願,繼續努力的訓練著白桿兵!

    從此之後女將軍秦良玉之名天下聞名,也因為秦良玉的驍勇善戰,朝廷還曾任命她為山海關的主將。當時的山海關是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兵屢次派兵前來攻打,但是秦良玉始終秉承加固防守而不出關的戰略,使得清兵始終無法入關!到了崇禎年間清軍開始大舉進攻,這時候已經五十五歲的秦良玉依然手舞白杆,奮勇殺敵,所有的白杆將士也都以一當十,打得清兵落荒而逃。

    然而大明朝的氣數終究還是盡了,還是被清朝所取代了,而一代女將也在清朝順治五年的時候突然離世,享年75歲,終其一生忠於大明王朝,做到了真正的巾幗不讓鬚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28可以去電影院看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