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心善行

    根據丁元英和芮小丹吃飯時的談話,丁元英很充分的解釋了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是弱勢文化?這兩種文化是否很重要?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名族,任何一種命運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強勢文化在武學裡稱之為秘笈,弱勢文化因為易學,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種。

    小丹問到丁元英:知道了又有什麼用?“無所用,無所不用”丁元英回答。

    小丹說“無所用,活個明白也行”但是“無所不用”呢?用舉例的方式解答!

    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化影視的創作能夠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它的功效就在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名利,市場,精神拯救的暴利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它沒有像販毒那樣需要耍花招,沒有心裡成本,也沒有法律風險。

    透過上面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對話感覺很深奧,但也不難理解,你領悟到了什麼呢。

    從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句話非常的認可,就像我們每天接受什麼樣的資訊薰陶,接受什麼樣的文化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返照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來看,但凡不想動腦筋,什麼都想有現成的,這樣無形之中就形成了弱勢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也就是造就了弱勢群體。

  • 2 # 愛電影愛剪輯

    《天道》這部電視劇是根據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拍攝的,我因沒有讀過原著,故不做太多的評價,只就這部電視劇來分析分析。這部電視劇被很多人推薦過,其中不乏有一些有名望人,因此毫無懸念的成了神劇。是不是神劇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作品給人帶來的啟發,能令人陷入思考中,它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天道》主要表達了關於文化屬性的問題,所以主題就是關於文化。而文化這個詞太過寬泛,小到衣裝音律,大到國家民族,都是文化的具體體現。但是,《天道》主要表達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這兩種文化屬性的不同。下面就講一講這兩種文化有何不同,以及給我們的啟發意義。

    一、弱勢文化

    什麼是弱勢文化?自我麻木的文化就是弱勢文化,其特點為:服從、依賴、麻木。

    弱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妥協階段、麻木階段

    1、失望階段

    望階段是在經歷初次失敗以後,無視於規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弱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失敗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人尤為正常,那時的我們還不知道這個世界原來還有規律這種東西。因此這個階段還看不出來個體最終是走向弱勢文化還是走向強勢文化,一切都只是盡情的體驗而已。這個階段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失望以後,對抗於規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絕望,這個階段推動了弱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個階段的對抗其實也是無奈的事情,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失敗得多了就會有些懊惱,這一懊惱就極有可能會產生消極情緒,我們在潛意識中會想著去對抗規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寧願把這種行為叫做“上進心”,因為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此時的對抗不妨是一種積極的行為,這也是大多數人會經歷的階段。

    當然會有一部分人,我們姑且叫他“聰明人”吧,這部分人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進入下一個階段。這部分人裡面又分為兩撥,一撥跳入了妥協階段,另一撥跳入了覺醒階段。後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比較有先知先覺的人。

    我特別想要強調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會長期停留或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的人,尤其是後者可以說是特別不幸福的人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國的“人定勝天”的曲解,總有不少的人以為自己可以戰勝大自然,可以征服高山、海浪、地震,可以控制別人、控制一個群體,等等等等,無限的高估自己的能力,無限的看高自己的價值,這便是“妄”了。“虛妄之心”一起,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失去本真,便少了誠、少了信,“靈性”也漸漸消磨,最後如同機器一般,只有機械似的邏輯應變,而無靈性般的生生不息。

    “人定勝天”之本義是說人能認知自然的規律,最能學會如何順應這些規律,運用這些規律來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今天的我們其實最缺的就是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何謂敬畏?敬是對自然造化的認知,進而內心升起尊敬之情,因為這般造化上達宇宙,下至一個星球、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人的命運,怎能不令人尊敬?畏是當認知了自然的造化之道,知“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知萬靈之生死無非一瞬間,知“滄海桑田”、知“海枯石爛”,怎能不令人畏懼?

    故而,有了敬畏之心,自然知道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自然能在這個階段少些時間停留,因為停留在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決定著一個人所受痛苦的多少。至於為什麼要停留那麼久,大概是因為當事人覺得自己能夠控制一個人、控制一個團體、或征服一座高山、征服一個社會吧

    3、妥協階段

    妥協階段是在經歷多次絕望以後,妥協於強者,多次妥協成性,最終服從,這個階段滋養了弱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人世間,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莫過於“妥協”二字,因為這不需要任何的付出、也無需承受心靈的恐懼,只需低下頭來便好,所以這是最為“省事”的做法。但這種做法“省事”卻不“省心”,為什麼不“省心”?因為這得需要你忍受著心靈的不愉快,承受著無邊無盡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像是失戀那般心如刀割,更像是一個人買不起房的“長久的隱痛”,一個人不會因為買不起房而想要輕生,只會因為買不起房而不停的懊惱、嘆息,偶爾看到別人都有房住的時候,或者因為自己租的房房租漲了而又不得不搬的時候,那是種隱隱的痛,是一種陣痛,但痛過便好,好了又痛,正如租好了新房,慢慢的開始忘掉自己之前因沒房而傷感,過了一段時間,房租又漲了,便又開始了新的陣痛。

    妥協本質上講是“低估了自己的智慧”,以為自己沒有能力認知和運用規律。但實際上,人之為人,俱有靈性,只要有靈性,則不缺乏智慧及增長智慧的能力。這個社會在無形中教導了我們“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者可改天換地,弱者則賤如螻蟻”,因此強者可“為所欲為”,弱者則“苟延殘喘”。我無意挑起“強者”與“弱者”之間的矛盾與衝突,這樣於兩者都沒什麼益處,但這種“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抗與成見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地方:是誰界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定義?是誰發揚了“強者”與“弱者”之間必須要對抗的文化?又是誰揭示了“強者”與“弱者”之間不能互為轉化、互為提攜、互為融合?仔細想想,好像是我們自己。因為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被貼上了“卑賤”或“高貴”的標籤。很多時候,一種身份的自我認同要比社會給他的定義更為殘酷、更為悲哀,我們老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籤,卻忘了貼標籤的人,忘了我們也有撕標籤的能力,忘了那些標籤背後的那個“我”。

    這個階段與強勢文化的“覺醒”階段看起來相似,但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妥協本質上是“放棄自己的信仰,接受強者的信仰”,而覺醒本質上是“堅守自己的信仰,增加新的信仰”。放棄信仰是為逃避內心的良知,接受強者是為了利用強者的力量繼續對抗;堅守信仰是為堅守自己的良知,增加信仰是為了根據天道改善自己的信仰。因為不是所有的信仰都是好的,便有了改善一說。

    所以這個階段本質上還是一種變相的對抗,找一個強者,討好他,利用他的力量為己所用。到達這個階段,弱勢文化基本上就形成了,因為只要妥協了就意味著“低估了自己的智慧” ,給自己貼上了“弱者”的標籤。當這樣的人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開始相互傳遞“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觀念,慢慢的便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姑且將這種文化稱為“弱勢文化”

    4、麻木階段

    麻木階段是在經歷多次服從以後,依賴於強者,多次依賴成性,最終麻木,這個階段將弱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一旦經歷過妥協階段,到達這個階段幾乎是毫無懸念的事情,因為妥協得久了,便麻木了。當然,也有人從妥協階段飛躍到覺醒階段,這部分人是幸運的。

    麻木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百科一下“麻木,指身體某部分感覺發麻甚至喪失感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不靈敏”。這個解釋是合理的,但不全面,麻木是“對已知邏輯之外的事物反應不靈敏,對已知邏輯之內的事物反應靈敏”,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機械式的反應”,就是一切的反應都是有規律的、都是被提前設定好的,不管是 5 年還是 10 年,他的反應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真是“十年如一日”。這樣的生活很單調,單調到沒有任何的樂趣,單調到為了生存而生活,而忽視了生存之外的意義。

    “機械式的反應”有一個最大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當他碰到一個在邏輯習慣之外的事物時,即便這事物關係到自己的良知,關係到自己的榮辱,他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甚至在心理上都不會有任何的起伏。例如:有人看到老人在馬路中摔倒,他第一意識是會想到如果我去扶他,萬一他訛我怎麼辦。這個時候,邏輯機械性的利益權衡反應會戰勝內心的良知。可是,你能說這個人沒有良知嗎?你能僅根據這個人就判定他是個壞人嗎?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有良知的,即使是十惡的人,只是人一旦麻木了良知就會被埋葬起來,顯現出來的只有利益的計較,只有內心的偏私,只有日漸的貪、痴、妄。

    在如今盛產麻木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有必要找回原本屬於自己的良知,找回自己的靈性,根本之法就在於“戒貪弱念,消痴療心,去妄存慧”,走出認知障,脫離執守礙,進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實的瞭然萬事萬物的本真,如實的觀照自己的內心,概言之為“返璞歸真”。試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靈性,生活該有多麼的無聊,總不能讓一個機器去觀月賞花、看雪聽雨,還要傻傻的問它“你覺得美嗎?”,然後它很“聰明”的回了句“你說美就美”。

    這個階段要飛躍到覺醒階段是有可能的,但要比上一個階段難得多,這取決於個人的決心,也取決於對的機緣。

    二、強勢文化

    什麼是強勢文化?自我覺醒的文化就是強勢文化,其特點為:覺醒、順應、應用。

    強勢文化的形成需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失望階段、對抗階段、覺醒階段、應用階段

    1、失望階段

    失望階段是在經歷初次失敗以後,無視於規律,再次進取不成,最終失望,這個階段提供了強勢文化孕育的土壤

    和弱勢文化一樣,強勢文化也需經歷這個階段,並且在這個階段看不出與弱勢文化有任何的區別。由此可見,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他們的起點都是一樣的,不存在誰比誰條件更優的情況。

    有人反駁說: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比別人有錢,這些人豈不是擁有更好的條件來向強勢文化方向發展?

    恩,這個問題提得好,並且也是很多人的困惑,金錢與地位的高低、財富的多少基本成正比關係,並且也只是大機率的可能,不排除有變數的情況。但是金錢與文化卻構不成正比的關係,有關聯,但是關聯性不大,更與強勢文化的形成關係更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如果你認真的讀完此文,便會明白為什麼關聯性不大了。這裡的文化不是指諸如學歷、證書、文化水平之類的東西,如果非要這樣理解下面的文章便沒有必要再看了。

    2、對抗階段

    對抗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失望以後,對抗於規律,多次對抗不成,最終反省,這個階段推動了強勢文化的最終形成

    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的對抗階段也是一樣的,同樣看不出來個體在這一階段到底是屬於強勢文化還是弱勢文化。但是一般性而言,強勢文化在這個階段的對抗性反而更強一些,也就是說那些屬於強勢文化的人在這個階段更具有反抗性,這源於堅韌不拔的毅力和無所畏懼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看見一些特別叛逆的孩子往往長大以後反而比較有成就。但這並非屬於普遍性的情況,不要被誤導。換句話講,這些品質在弱勢文化的這個階段裡也是存在的。

    值得一提的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會經歷這個階段就直接跳到下一個階段的,這部分人可能有條件的使然、也可能有悟性的使然,不一而足。

    但在這一階段與弱勢文化有一點不同的是,強勢文化在對抗階段的中後期會有一個不斷反思、反省的過程,會總結自己為什麼總是失敗,會改進對抗的方式,這種改進的過程便有可能會促使自己向覺醒階段發展,為什麼這樣講?很顯然的即便是改進了對抗的方式,仍是不可能打破規律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他連規律是什麼都不知道,如何打破?但是他在不斷改進、不斷對抗的過程中會磨礪自己的心性,磨平自己的稜角,會建立起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因為這種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基礎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建立的,所以穩定性更好,更不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這些都為自己向覺醒階段的發展提供了可能。

    但請注意此時也僅僅是可能,如果最終無法過渡到覺醒階段則極大可能會向弱勢文化方向退化。有時候進退就在毫釐之間,但就是這毫釐之差便高下立判。

    一般情況下,我建議不要在這個階段停留太長的時間,因為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容易讓人耳聾目盲,無法本真的看待事物,迷失在困頓與痛苦中,最後產生的只能是憤怒,憤怒越強,退化到弱勢文化的可能性則越大。

    3、覺醒階段

    覺醒階段是在經歷多次反省以後,覺察於規律,多次覺察體悟,最終覺醒,這個階段滋養了強勢文化的生存生長

    上一階段的對抗對這一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往往對抗越是強烈覺醒的程度也就越高。這是因為在對抗階段,人的性格、意識都有了極大的轉變,少了幾分戾氣,多了幾分和氣,這都是為人處事必要的一些條件。有很多事為什麼做不成,而別人卻做成了?基於相似的條件之下,旨在有些人一直在變通,而有些人只會窮極,還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如果一定要說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有什麼最明顯的區別,我覺得應該是在於“學習”這兩個字,前者專注於“學”變通於“習”,概括之:修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後者專注於“苦”窮極於“靠”,概括之:上天為什麼對我不公。當然,學習的方向也應與天道規律相近,否則也會退化到弱勢文化。

    這一階段也有反省,只不過反省的程度更強,且此時的反省已經脫離了對抗,進入了“靜思”,說是“靜思”其實就是個體意識到自身是無法與規律抗衡的,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也無論對抗的時間有多長,規律就是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對抗沒有任何的意義,只能退下來,進入“靜”,而有了這個“靜”才能更好的“思”。

    所以,覺醒是有兩方面的意義的:

    一是認識自己:分析自己以往的行為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結自己的性格、能力所存在的優勢和缺陷,就是反省自身

    二是認識規律:根據自己的經歷、學識總結和發現來自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律,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規律的總結因為是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印象最為深刻,很有可能就奠定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這就意味著一個人的經歷越豐富,覺醒的程度則越高,對強勢文化的掌握也就越好,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覺醒的基礎之上的,也有經歷豐富卻發展為弱勢文化的人,那是因此缺乏了覺醒的過程或覺醒的程度還不夠。

    以上內容是屬於“覺”的,分為自覺和覺他。那什麼是“醒”呢?“醒”就是根據自己的“覺”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也分為兩部分:

    一是自醒:就是改善自己性格上的缺陷,發揮自己性格上的優勢,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際交往的能力、為人處事的能力等等,改造自己,是為“有德”

    二是醒他:就是更進一步的系統的學習人性的、社會的、自然的規律,這裡的學習可以是從書本中、從能人中、從社會中去學習,去覺察這些規律,並深刻的體悟,這種學習體悟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將這些規律容納成自身內在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獨特的個性,是為“有道”

    所以這個覺醒的階段最終使自己變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道”為自然、社會、人性的規律,“德”為順應、運用這些規律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意義非常之重大,最終的成果也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卻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格局、命運。每個人在這個階段覺醒的內容、程度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才使得不同的人對強勢文化的運用有所不同,其成就也會不同。這與每個人不同的境遇和性格有關。

    那是不是經歷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過渡到下一階段呢?不一定的,這也是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覺醒了不一定就能應用。這裡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覺醒的程度或者方向還不夠,尚不能很好的應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自我感覺良好卻失敗的原因;另一種是覺醒了卻無法承受,什麼意思呢?例如當有些人知道了“人性本惡”的人性特徵以後,顛覆了之前他對“人性本善”的認知,他接受不了這樣殘酷的事實,對規律的應用便無從談起。

    覺醒階段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功晉級,有走火入魔的,有偏激執泥的,有自甘墮落的,有心靈脆弱的,有自視甚高的。。。等等等等,難以概全,所以有一段豐富但不極端的經歷,有一個正常但不偏激的性格,對於覺醒階段的晉級就有比較大的幫助的,可以達到有效的避險。當然,這些條件並不絕對。

    那麼,什麼時候標誌著自己可以過渡到應用的階段呢?那就是自己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這裡沒有一個標準去量化什麼情況下算是成為了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有,那這個標準只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

    4、應用階段

    應用階段是在經歷多次覺醒以後,順應於規律,多次順應學習,最終運用,這個階段將強勢文化推向了新的頂峰

    能走到這個階段的人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也是非常難得的。世間之人,“知道易,行道難”,要做到“知言易行”、“言行如一”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見障,需要突破自己的執守礙,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同的人其道德、智慧的層次不同所能應用的程度也不同。

    我們前面所經歷的所有的階段,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這一階段的應用。應用不同於對抗、妥協,也不同於覺醒,但依賴於覺醒階段的歷練,應用是在掌握了規律以後利用規律達成自己的目標。重在“應”和“用”,“應”是分析現狀制定相應的策略,並且策略應隨著規律的變動而調整;“用”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最初的目標。最難的是“策略”、“調整”、“資源”、“可利用”,有策略就有高低,有調整就有適與不適、宜與不宜,資源有多少、優劣,利用有能利用和不能利用、有該利用與不該利用,這些條件的把握稍有不當則前功盡棄。

    應用之道自古被視為高深、神秘的學說,其實沒有必要,小到一個家庭的維繫,大到一個國家的治理,無不是對規律的應用,故而每個人成就有高低,能找到自己的應用之道,快樂的生活,就是最大的“道”了。但如今快樂反倒成了奢侈品,這多與“無道”相關,此處的“無道”可不是大家理解的“無道”,而是指違背基本規律的生存方式,大家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

    應用之道涉及到對規律的應變、對規律的預測,甚至是對規律的引導,為免有人誤入歧途就不細說了。但這些應變啊、預測啊、引導啊,這些方式方法又是通過了解規律本身學習到的。例如我們根據 24 節氣的規律就可以知道,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習、多實踐、多積累,而不能太貪圖享受、太注重交際關係。這就像一棵樹如果在春天發芽過早,受寒氣的侵略則會影響樹的發育;太過於貪圖Sunny,則會導致樹的根系不發達,不利於夏天的成長。

    這個階段同時也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一開始可能對有些規律的認知出現誤差,在應用的過程中誤差必然會有所反饋,可能還會出現失敗,這就需要調整自己的應用策略,透過調整,對規律的應用也就變得越來越完善。

    可是即便是到了這個階段,就一定會走向強勢文化了麼?同樣是未必然。這得看對規律的運用如何。也有人因為無法應用規律而走向了一個極端,這個極端似魔、似邪,是弱勢文化裡的強者,但卻不屬於強勢文化。

    以上,我們透過這四個階段徹底瞭解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異同,及產生的根源,對個體的影響。

    其實用“強勢”和“弱勢”來區分一種文化屬性是不太恰當的,多少有些牽強和極端,因為對於介於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之間的文化我們又該如何定義?這種文化屬性的叫法、區分會不會有將文化對立起來的可能?但是為了方便表述,這樣叫也未為不妥,姑且先這樣叫吧,能引發大家的深思即可。

    透過上面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可以知道:弱勢文化專注於人性、專注於利益,專注於人性與利益之間的關係;強勢文化專注於自然、專注於社會、也專注於人性,專注於自然、社會、人性之間的關係。這點差異就已然是天壤之別了。

    專注於人性和利益勢必就會忽略自然、社會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勢必就會誇大利益對人的作用,忽視人性的善,強化人性的貪、痴、妄,形成普遍性的偏私。由於這種偏私與社會、自然不相和諧,更與人性中的善相沖突,或早或晚,必然會產生崩塌,重建新的平衡。這種崩塌有時還表現為群體性的、區域性的、甚至是世界性的災難。

    我們對人性的瞭解和運用不可謂不擅長,以至於現在市面上的任何一本書,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故事,有大機率的都與利益和控制有關,這背後時刻在傳達著“優勝劣汰”的法則,使得人與人之間大概只有利益是永恆的。而趨利的結果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糟糕。

    弱勢文化的強盛使得我們可以違背內心的良知,卻不會受到任何的譴責和承擔任何的後果,這更推動了弱勢文化的盛行,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強者的產生,因為弱勢文化急需要一個有力的強者來替他們在社會中爭取利益,避開風險,而強者們也需要有一個群體能夠支援自己的所做所為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於是強者文化應運而生,強者文化信奉的是“優勝劣汰”,標榜的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強者文化不屬於強勢文化,它仍是弱勢文化,是弱勢文化裡的強者,強者文化的盛行標誌著弱勢文化走向了頂峰。

    弱勢文化本質上是我們低估了自身的智慧和能力,高估了強者的力量和影響力,以為強者便代表了社會的意旨和力量,甚至代表了自然的規律和力量。我們細心的觀察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強者,身上隨時都帶著光環效應,不管走到哪裡都受人矚目,令人仰望,但其實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嗎?是澤被蒼生,惠普天下?還是德高望重,啟人智慧?我無意挑起爭端,一沒精力,二沒興趣,只希望大家能夠中正的看待一些事情,或許這個世界能更和美一些。

    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或者說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也可以,但都不全面。人性中有善也有惡,甚至可以是同時出現的,而每個人最終的善或惡除了與自身的經歷相關,更與這個社會的環境、與法律制度有關。既然如此,那善與惡不都是可以的嗎?為何一定要懲惡揚善?為何不是懲善揚惡?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不是動物,我們有著自己的文化禮儀,有著自己的精神信仰,有著自己的藝術審美,我們創造了自己的文明,我們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們一定是不願意也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結局。

    強勢文化揭示了自然、社會、人性及其三者之間的深刻關係。瞭解易經的朋友應該知道,易經中有三才,分別為天、人、地,注意了,人是位於天和地之間的,天道管著地球、月球、太陽、宇宙的執行,管著四季、雨雪等自然現象;地道承載著萬物的孕育、生長、離滅,承載著山川的變化、社會的發展,順應著天道的規律;而人呢?人立於天地之間,上可仰觀天文,觀斗轉星移,知世事變化。下可府察地理,察萬物崢嶸,知厚德載物。天地之間,生生不息,是有氣象萬千,是有這婆娑世界。而生於天地之間的人從來就不只是屬於自己,也屬於天地,自然就該有天地之能,天地之能不僅生育萬物,主宰萬物,更不與萬物相爭,不爭即可“和”而“美”。

    人立於天地之間已有 12000 多年,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早已是相感相知的關係,所以才有“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這種相感相知表現在地震、洪水、霧霾、瘟疫、癌症,也表現在藍天、綠水、青山、繁茂、興盛。我們是希望前者還是後者,選擇權其實在我們自己手裡。

    已經有太長太長的時間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處得並不好,長到人們都已經忘記了那段人與天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歷史,如今這種並不太好的關係已經惡化到了一個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將決定著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或許我們是時候重新拾起對自己核心文化的認知和信心,辨識我們的文化屬性中哪些是強勢文化,哪些是弱勢文化,加強對強勢文化的學習和運用。如此經年之後,我們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我們內心裡長久以來希望看到的世界,那個世界不再屬於強者,而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 3 # 陽春乾龍

    強勢文化制定規則

    弱勢文化遵從規則

    強勢文化遵循規律

    弱勢文化看重人情

  • 4 # 小葉小葉天天熬夜

    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一個“靠”字

    強勢文化說的是自力更生,自強不息,做什麼事都靠自己

    弱勢文化說的是依靠強者破格獲取,就是人們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天靠地靠救世主就是不靠自己

    中國的儒家文化就是培養弱勢文化最有利的土壤,其目的是透過讓民眾產生“靠”的依賴感,從而維持階級的穩定。

    而道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因為講究的是規律,按照自然的規律。所謂道法自然,如來。所謂的“天”就是自然天道的客觀規律。

    在中國現在的生存環境中,“靠”這個念一直根植在華人心中,包括我自己,這是客觀的事實。

    對於更多的問題你可以去天道論壇詳細瞭解,裡面有很多關於天道內容的解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當好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