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年蟲子
-
2 # 國子監小祭酒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問在民國成立前,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清朝有沒有感受到自己即將滅亡,滅亡之前有沒有什麼徵兆,怎麼就突然滅亡了。如果是這這個意思的話,那咱可以來回答一下。
辛亥革命的青天白日旗↑
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段時間裡,清朝統治者一直都明白自己的統治不保,處在即將滅亡的邊緣,所以一直在想辦法變法自救,清朝統治的最後十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一般把這段時間稱為清末新政時期,這一時期的清朝統治十分精彩。
首先就是統治不保,被迫改革: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太后又一次戰勝了光緒皇帝,把權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以“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噱頭集結了大批保守派捍衛自己的統治。然而形勢比人強,長期在慈禧太后的統治下長期不思進取的大清朝又一次倒在了列強的槍炮之下。1900 年八國聯軍入侵,直接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被迫逃亡西安。在強烈的屈辱刺激之下,全國民眾都對清朝的統治產生了懷疑,大清的高階官員認識到,再不進行一次順應民心,使國家富強的改革,大清就亡了。 不改革就不能自強,不自強就無以抵禦外辱。
慈禧西安行宮↑
所以,京城和地方的高階官員在 1900 年底紛紛上書,陳述他們對行政、 軍事、教育、財政等各方面的改革意見。1901年1月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變法,聲稱三綱五常雖為萬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統治方法則應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必要的改革。由此,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開了序幕。
新政詔令↑
“蓋不易者三綱五常 , 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 而可變者令甲令乙 , 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 光緒朝東華錄 》 )這是清末新政實施的宗旨,清朝統治者將這場改革稱為“琴瑟之改弦”,只是小修小改,可見這場改革從一開始就是不徹底的,也預示著它失敗的命運。
其次就是改革的內容,讓清朝的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清末新政的改革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了政治、經濟、 教育、軍事、法律等,按照題主的說法就是在社會的很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
政治上,清朝開始進行立憲的準備工作,於 1905年派遣以載澤為首的五位大臣洋,到日本、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考察立憲政治。1908年,清朝宣佈實行憲政的計劃,宣告將在1916 年頒佈憲法,舉行第一次國會選舉。同時還發布了“憲法大綱”,這個“憲法大綱”是以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憲法為範本的。1911 年,清朝成立了一個所謂的“責任內閣”,這就是後來遭人詬病的“皇族內閣”,雖然模仿日本的內閣,號稱共同協商,民主決議,但其實內閣裡面都是皇族成員,到最後還是愛新覺羅自己家說了算。
在軍事上,清朝開始改革兵制,著手訓練新軍。新軍被編為3 鎮,每鎮 12500 人。其中最著名的、訓練的最優秀的新軍就是袁世凱的北洋六鎮,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軍在顛覆清朝統治時還出了不少力,清政府算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了培養軍事人才,清朝還在在全國各地建立武備學堂,同時還派人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為將來顛覆清朝統治培養了不少軍事人才。
在法律方面,清廷設立專門機構,由法學家沈家本主持,檢查《大清刑律》,廢除了剮刑、梟首、文面等酷刑。此外,還完成了《欽定大清商律》、《獎勵公司章程》、《破產律》等法律,對近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這也不必多說,經濟發展了,人們不再喜歡種田,小農經濟無法維持,清廷統治的經濟基礎自然也動搖了。
除以上外,清末改革還帶動了民間結社、辦報等新社會現象的出現。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渠道得以拓展,諮議局、 資政院、自治會等反映民意的機構開始出現,政府和民眾互動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以後士紳集團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靠他們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跟清政府叫板。
小結:
總而言之,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確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甚至還可以說,新政已經為原本奄奄一 息的大清增加了幾分活力。可是,對於一個封建整體來說實現思想專制才是統治穩固的利器,活力大增的社會與腐朽的封建政權是格格不入的,晚清新政的最後十年是推動中國發展而加速清朝滅亡的十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圖↑
現在來具體分析一下,清朝最後統治這段時間社會上發生的事情:
城市化進一步發展。衡量城市化的重要指標是城市人口增長率,清末新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地方民間自由度大大增加。城市因其政治 、經濟、文化、教育功能的進步而吸納越來越多的人口 , 無論經商 、求學 、謀利 、求生甚至享樂的人們都要去城市 , 於是,各種資金、多元文化與大量的異質人口透過不同道湧入城市,使得新型城市日益發展起來 。比如上海人口就從1882年的60 萬人速增至1910年的129萬人 。一舉成為當時華人口最多的城市。
繁榮的上海租界↑
士紳集團崛起,皇族統治力衰弱。傳統士紳以農村為根據地,依靠著由儒學教義確定的 綱常倫理在農村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們是統治者在鄉村中的代言人,與上層統治集團在利益上基本一致,所以一直支援著封建統治。然而經過清末的政治改革後,清朝統治者不在信奉儒家,更是將科舉廢除,士紳集團也由此失去了在鄉間立足的政治合法性,所以他們逐漸走出鄉村,來反對清朝統治者。他們以城市為新的基地 , 將原先分散的勢力集聚起來,利用清廷為了預備立憲而在1908年建立的諮議局行使反對皇族內閣的權力,處處與清政府作對。由於他們的影響實在太大,清政府在不願樹敵的情況下大多選擇妥協。比如清廷原定10年的預備立憲在士紳集團的反對下硬是縮短了一半。這充分體現了清政府統治基礎的衰落。
諮議局↑
新式教育盛行,人們的思想進一步解放。清政府為了快速發展生產力,興辦了很多新式學堂,也派遣了很多留學生,出國留學,他們原先的設想是透過培養現代化的人才來效忠大清,幫助大清擺脫困境。可是最終事與願違,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反而最想獲得思想上的解放,他們認識到了清朝統治的腐朽,選擇推翻它而不是保護它。以新政中派遣的留學生為例,留學生學生到了日本之後,眼界大開,很快就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禮。同時,產生了強烈的改造國家的願望。他們翻譯書籍,創辦雜誌,用學到的先進思想啟蒙國民,甚至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後來推翻清朝的重要力量。革命黨人很多都是日本留學歸來的,後來民國成立後,臨時政府的高官政要也大多留過學。清政府用新式教育給自己培養了一批掘墓人。
清末實行的新學制↑
最後總結一下:
“對於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這是法國曆史學家托克維爾在他的名作《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國某領導人向國民推薦了這本書,值得一看)中提出的觀點,該觀點被稱為“托克維爾陷阱”。該觀點本身是用來形容法國大革命的但用在晚清政府上也頗為合適。
晚清培養的“掘墓人”↑
腐敗的晚清是一個壞政府,在辛亥革命到來,大清將亡的前幾年裡,晚清政府一邊力行改革,一邊在給自己掘墓,最終難逃“托克維爾陷阱”。
由此可見,1908到1912年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歷史在用不同國度的史實來揭示相同的規律,這些規律值得任何時代的人深入思考。
-
3 # 文文情感故事
中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世界:普法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南北戰爭。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對華侵略戰爭是指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反對匈牙利帝國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天,義和團運動成為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導火索。八國聯軍以此為藉口,以鎮壓義和團運動為名,分裂並掠奪了清帝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 1911年的革命
1911年的革命是指1911年至1912年初的中國農曆1911年(清宣統三年)發生的民族革命,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君主制並建立共和政府。
1911年的革命在現代中國是一個相對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給華人民帶來了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不容小im的解放作用。
1911年的革命創造了現代意義上的完整的現代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制政權,並結束了君主制。民主共和的概念得到傳播,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並以極大的震動和影響力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
3.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是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國家的前身)與第二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始於1870年至1871年。由於長期以來,普魯士王國與法國之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張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國統一的長期鬥爭。
1870年7月14日,普魯士總理Bi斯麥就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發出了挑釁性的“阿姆斯密”,這激怒了法國政府。 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但戰爭爆發後,法國軍隊一敗塗地。 9月2日,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轎車上投降了近10萬法國軍隊。
帝國之間的戰爭
9月4日,巴黎爆發了一場革命,法國資產階級建立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第二法蘭西帝國去世了。但是總軍仍在駕駛。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被加冕為皇帝,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要求停火。 2月26日,雙方在法國凡爾賽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合同。
這場戰爭完成了德國普魯士王國的統一,並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它還為義大利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它還為義大利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4.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它指的是在19世紀中葉完成歐洲國家,美國和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在1860年代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了。人類已經進入“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技術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並且出現了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方面的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為市場經濟和世界霸權而鬥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並最終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
5.內戰/美國內戰
內戰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內戰。涉及的兩個當事方是北部的美利堅合眾國和南部的美利堅合眾國。戰爭以南方聯盟炮擊薩姆特要塞而開始,以北方聯邦的勝利而告終。戰爭開始時,北方為維持民族團結而戰。後來,它演變成一場消除奴隸制的革命戰爭。
工業革命後
內戰是工業革命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在此期間,制定了戰術,戰略思維和戰場醫療等現代戰爭標準。參加戰爭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是志願者。戰爭造成75萬士兵死亡,40萬士兵致殘。有關協會估計,傷亡人數可能會更多,而且也有不明人數的平民受到影響。
工業革命後
內戰給當時的歐羅巴觀察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克思說,南北戰爭代表了軍事歷史上的一場獨特戰爭。內戰具有重大的,歷史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回覆列表
題主問的是清朝統治期間,1908年到1912年期間發生了什麼事情,那重點就限定在國內。在這4年間,國內發生了很多大事,但其中最大也最優影響意義的應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發於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它成功的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及封建制度。辛亥革命也是現代中國史的起點,是中國能發展成民主及現代的國家最重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