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道中道道而道
-
2 # 歪嘴說歷史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復舊,因此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吏部尚書稱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書,如刑部尚書稱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種官名。《周禮》中記載:廷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為六部,以天官為首,統領百官。
天官的起源還得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說起。武則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後,沿用北周的許多體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進行過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將掌管天下官員考核、選拔、任免的吏部改稱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來。但天官的叫法被人們沿用下來,後代常將吏部或吏部尚書稱做天官。
擴充套件資料:
吏部尚書的職權和歷史沿革:
吏部尚書者,初漢成帝置列曹尚書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後漢初,光武改常侍曹為吏部曹,主選舉齊祠事;後漢末改為選部曹;三國魏又改為吏部曹,專掌選職,右於諸曹尚書。至隋朝,吏部尚書正式成為六部尚書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書,尋復省一人。
吏部下設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唐朝前期主持科舉考試,開元二十四年將主試權轉禮部管轄。
唐朝中期,尚書省職權為諸使職侵奪,本部對於官員的任免權力也日漸削弱。長官稱吏部尚書,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稱司列、天官、文部,旋復舊。後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職盛行,吏部職務為審官院、東西銓所掌,吏部尚書亦不治本部事。
-
3 # 關山毓秀
史部上書是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其職能是考核和根據皇權統治的需要!宣傳各級各地文武官員的京官!具有別於其他上書不能及之高官!所以民間叫史部苘書為天官!
-
4 # FlyDragon87
吏部尚書的職權和歷史沿革:
吏部尚書者,初漢成帝置列曹尚書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後漢初,光武改常侍曹為吏部曹,主選舉齊祠事;後漢末改為選部曹;三國魏又改為吏部曹,專掌選職,右於諸曹尚書。至隋朝,吏部尚書正式成為六部尚書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書,尋復省一人。
吏部下設吏部司、司封司、司勳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唐朝前期主持科舉考試,開元二十四年將主試權轉禮部管轄。
唐朝中期,尚書省職權為諸使職侵奪,本部對於官員的任免權力也日漸削弱。長官稱吏部尚書,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稱司列、天官、文部,旋復舊。後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職盛行,吏部職務為審官院、東西銓所掌,吏部尚書亦不治本部事。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復舊,因此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吏部尚書稱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書,如刑部尚書稱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種官名。《周禮》中記載:廷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為六部,以天官為首,統領百官。
天官的起源還得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說起。武則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後,沿用北周的許多體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進行過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將掌管天下官員考核、選拔、任免的吏部改稱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來。但天官的叫法被人們沿用下來,後代常將吏部或吏部尚書稱做天官。
-
5 # 伊耆角木
先吐個槽,看到兩篇一樣的答案,還都是錯的……說什麼刑部尚書也可以叫刑部天官,胡說八道。只有吏部能叫天官,其他的五部叫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一定要追述的話,能推到周朝,但更近一點呢,就得說是武則天的“特殊愛好”——改名字!武則天這個人,特別喜歡改名字!上到自己的名字,發明了一個“曌”字,號稱明月當空。此外還把“臣、君、月、年、日、星、載、聖、人、初、授、證、天、地、正、國”等其他字發明了新的寫法。當然後來武則天倒臺都廢除了,只留下了她給自己起的那個“曌”字。有好名字也有壞名字,比如她的死敵王皇后、蕭淑妃,被改姓“蟒”和“梟”。還有李唐宗室越王李貞、琅琊王李衝等起兵反對她,失敗後所有參與(甚至沒有參與只是有所關聯)的李唐宗室幾十人都改姓為虺,也就是一種類似蛇的爬蟲。其他的給自己不斷的加尊號、改年號就更不用說了。除此以外呢,就是愛給機構、官署也改名字。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就是睿宗光宅年間的改制。
我們知道,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朝廷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李世民登基後不授予官員,副長官左右僕射)、門下省(長官侍中,副長官門下侍郎)、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副長官中書侍郎)三省,尚書省下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尚書,副長官侍郎)。這大體就是唐朝基本的官僚結構了,期間雖然有過一些短暫的改名,但從高祖武德朝到高宗在位都沒有大的更改。
高宗駕崩後,中宗李顯即位,不到一個月就被武則天廢了,改立最小的兒子李旦為帝,自己則稱制,獨攬朝政。李旦最初年號文明,八個月後,武則天改元光宅,更是直接開啟了改制大幕。
武則天把東都洛陽改名神都,把尚書省改名文昌臺,尚書左僕射為文昌左相,右僕射為文昌右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改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門下省改為鸞臺,侍中改為納言;中書省改為鳳閣,中書令改為內史。還把御史臺(管理監察)改為左肅政臺,增設右肅政臺等等。另外還把官員服色,各類旗號都改了。
舉個例子吧,武周朝著名的狄仁傑,曾任地官侍郎,也就是原來的戶部侍郎,後來又升任鸞臺侍郎,也就是原來的門下侍郎,接著做了納言、內史,也就是原來的侍中、中書令。死後追贈文昌右相,也就是原來的尚書右僕射。
這套改革是為什麼呢?當然是為了武則天自己做皇帝鋪路。首先我們看中書省叫鳳閣,門下省叫鸞臺,又是鳳又是鸞,這不就是告訴你們女主登基嗎,女人要坐天下了,龍不流行了,要改鸞鳳了。
那麼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又是怎麼個由來呢?這個要講到《周禮》了。《周禮》記載的自然是周朝的禮法制度,當時百官之首稱為宰冢,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管各類事務。所以,這是六部改名的由來。注意哦,“官”不是“官職”而是“官署”,也就是部門,所以,天官不是個官名,是個部門名字。
為什麼用周朝的官署名呢?我們都知道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周,因為她要給自己找一個叫得響的祖先,結果一群文人引經據典說武姓來源於周平王的兒子姬武,後代都以武,為姓,於是武則天就自認周天子後代,於是稱帝后改國號為周,六部按照周禮改名,自然也是為這個做準備。
所以,我們知道了,天官來源於武則天改制,將吏部改稱天官。後來到了明代,廢丞相,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六部尚書成了正常情況下官職中最高的(其他更高的官職都是榮譽頭銜)。六部之首為吏部,吏部尚書也就可以說是最大的實權官員了。就用吏部的古稱天官來敬稱吏部尚書,因為天有頂頭的感覺。但是還是要強調,天官代表的是吏部,而不是尚書!只有吏部尚書可以稱天官(這就類似用曾任職的官署來稱呼官員,比如杜甫曾經在工部做官,就叫他杜工部),其他尚書不能叫天官!
-
6 # 麗江說書人
以明朝為例,內閣以外,六部尚書,以吏部排名第一,吏部掌握了三品以下官員的考核,任免,那麼四品是什麼概念,地方上就是知府,京官就是郎中,也就是直接掌握相當於今天市長市委書記和中央各部司長的生死了。另外,對於三品以上官員,雖然無法單獨決定,但仍舊有建議任免權。
假如某一個官員現在是布政使了,不歸吏部管了,但是他手下的生死還是得吏部說了算,如果一個心腹部下都提拔不了,都保不住,或者被吏部塞一堆和你唱反調的部下來,這官怎麼當下去?!
所以,吏部實際權力已經可以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興亡,朝政走向了。雖然無法入閣,但其權勢和影響力絕不下於內閣首輔。
其實歷朝歷代,能掌握中底層官員命運的吏部或者相似部門,都是排名第一,對於中底層官員,吏部尚書和天也差不多了,皇帝權力大,未必會關注你和管理你。吏部才是真正決定生死。
-
7 # 凡人評論熱點
乃依託上古也。
根據周禮也叫周官也就是周朝的官僚體系,分為天官,地官,春官,秋官,冬官。
天官敘官:惟王建國,辯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幫治,以佐王均邦國。
吏部尚書接近於天官冢宰。因此也叫天官。
地官是教育之官。
春官是禮官。
夏官是掌理軍政之官。
秋官是刑官。
冬官為事官。
-
8 # 公元前
如果是明朝前期,那不用說,肯定是尚書大。如果是中期今後就不好說了。得具體狀況具體分析。有可能是閣員大,也有可能是尚書大。舉個比如,隆慶四年初的高拱便是天官,深得隆慶信任,連首輔李春芳都不鳥。
洪武13年陰曆九月至洪武15年陰曆七月,是太祖皇帝測驗四輔官的時代;洪武15年陰曆十一月,始設殿閣大學士,設定了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其間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宗伯、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人擔任,以教導太子。永樂四年,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是明代內閣準則的初步。這一時期的內閣大臣是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仍舊是皇帝的侍從大臣,沒有專門的工作衙門和下僚。更沒有首輔、群輔的區別,也不存在有六部官員充當。永樂五年的閣臣中黃淮這年是右春坊大學士兼侍讀,胡廣是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楊榮、楊士奇、金幼孜等人不過是諭德、庶子級別;四年後這幾個人不過是差遣做實錄的Quattroporte關或纂修官;田澍先生認為洪武建文時期是內閣準則的萌芽期,永樂時期是建立期,洪熙、宣德、正統初年是發展期,嘉靖至萬曆初年是鼎盛期,萬曆中後期是衰落期。我個人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時期,內閣閣臣的任命都是皇帝特簡,也便是欽點;正統時期,呈現了閣臣及部臣引薦等狀況;廷推是弘治年間的事了。《弇山堂別集》卷18記載:“弘治乙卯曾經,內閣大臣皆特簡,不從廷推”。弘治八年由於內閣缺員,皇帝命令仿照廷推其他大臣的方式來廷推閣臣,終究選中了李東陽和謝遷二人入閣。由於廷推是吏部安排,會同九卿、科道官來推選,因此從這時開端,大臣們入閣就更加看重廷推,特簡被視為羞恥。
嚴格按照官品來說,尚書的等級更高;就常識來講,一般大學士權勢更重。
-
9 # 使用者69152465481
天官之名來源於姬周。《周禮》一書記載了周代王朝的六官制度。(一),天官冢宰。職掌是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為六官之首。(二)地官司徒。(三)春官宗伯。(四)夏官司馬。(五)秋官司寇。(六)冬官司空。這些官稱歷史上經過多次變換,到隋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尚書省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成為掌握實權的行政機構。武則天稱帝改唐國號為周,施行姬周官稱,根據六部所管轄的內容相近性,如吏部是管官的官,是六部之首,所以稱為天官大冢宰。天的意思就是最高,到頂的意思。戶部是管土地,賦稅的,所以稱為地官大司徒。禮部是管教育及考試的,考試一般在春天舉行,所以稱為春官大宗伯。兵部是管軍事的,軍事的訓練調防多在夏季舉行,所以稱為夏官大司馬。刑部是管司法的,行刑多在秋天舉行,所以稱為秋官大司寇。工部是管工程水利的,施工多在冬閒舉行,所以稱為冬官大司空。司空的意思就是司工。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吏部真正成了百官之首,不負天官之名。
-
10 # 米缸摟著麥芽糖
“天官”一詞的來源,最早出現在《周禮》的記載之中,《周禮》記載:朝廷分設六官,天官居首,統御百官。從周朝開始,朝廷的權力中樞,逐步分設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理論上,六部的一把手,官階一樣,都屬於正三品或從一品,雖然不同朝代的吏部尚書權力,有強弱之分,但至少在六部主事之間,並無高低之別。
吏部作為中下級官吏(“六部”往上,“三省”中的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宰相級大員,輪不到吏部尚書插手,通常是皇帝撇開吏部,單獨任命)的任免、考核、升遷、調動,掌握了官場極為最重要的人事權,所以吏部被排在六部之首,而作為吏部主事的吏部尚書又被稱為吏部天官。
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很多古籍都能證明,天官是代之吏部尚書,除了《周禮》中天官的佐證以外,還有《禮記》中“天子建天官,六部之首”,《續資治通鑑》中,也有“今天官諸選”的記載。等等,無一不指向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一職。
中國從西漢王朝開始,大規模採用“三省六部制”管理天下的人與事。吏部通常隸屬管理政務的尚書省門下,從皇帝到尚書省,從尚書省到六部,再從六部至地方州縣,皇帝的意志可以透過這套行政系統,得以上傳下達。
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朝代,吏部尚書的名稱又有所不同,西漢時,叫“吏部曹”,東漢末期,改叫“選部曹”,從兩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到之後的隋、唐、宋、明、清,吏部尚書的官名,才得以固定下來。雖然之後的稱謂,沒怎麼改過,但不同時期的吏部尚書官階,卻相差極大,權力大小也很不相同,比如,吏部尚書一職,隋、唐、宋代是正三品,明朝是正二品,清朝權力更上一層,變成了從一品。
以上說的是天官在官場,如果從民間角度,就本土宗教的道教來說,天官是天、地、人三界之一,民間俗稱“天官賜福”,正好與主管人事的吏部尚書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圖吉利,二取同義。
-
11 # 棍哥觀史
並不是吏部尚書叫天官,天官是指吏部這個機構,武周改制首先是對三省六部進行更名。由於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尚書省後來不置尚書令,淪為空缺,一般由左右僕射代行尚書令事務,所以武則天將尚書省更名文昌臺後,改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另將中書省更名鳳閣,門下省更名鸞臺;吏、戶、禮、兵、刑、工這六部,更名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武則天的這個更名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為竊國正名,取國號為周,是以周為正統,故循《周禮》。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既然是突破了傳統,那麼必然受到很大阻力,所以在政治上造勢也好,遮掩也罷,她總是需要透過改變現世而影響人心。正如洛河打澇出來的聖碑,上邊寫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很明顯是利用古代鬼神思想進行政治造勢,為其謀奪李唐社稷打基礎。歷史上這種鬼神迷信手段比比皆是,如劉邦斬白蛇,化身赤帝之子,當上皇帝后還不忘神話自己,令史官記錄下帝母與神交合的傳說。武則天的一系列鋪墊與造勢與劉邦斬白蛇異曲同工,只不過武后更具魄力,造勢之前透過殺戮解決阻礙,再於奪權之後招賢納士,充實自己的官僚隊伍。
從更改的機構名稱就能看出,“鳳鸞”便是樹立女性可以順應天意,躋身正統的思想。與此同時,原中書省長官中書令更名內史,原門下省長官侍中更名納言,充分體現了武則天對權力的掌控欲。至於六部更名,是遵循《周禮》官制,但在隋唐之前,是沒有三省六部行政結構的,而三省六部制是由隋初的“五省六曹制”改革而來,隋初五省中的秘書省掌管曆法,內侍省就是內庭宦官機構。六曹是指尚書省之下的吏、度支、禮、兵、都官、工,這個曹才是秦漢官制的延伸,漢代的職能主管部門往往稱為曹。例如主謀議事的叫議曹、主評訟事的叫辭曹、主章奏事的叫奏曹、主盜賊事的叫賊曹、 主罪法事的叫決曹、主簿計事的叫集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的叫戶曹、主郵驛科程事的叫法曹、主卒徒轉運事的叫尉曹、主倉谷事的叫倉曹、主兵事的叫兵曹、主錢幣鹽鐵事的叫金曹。
“廷分設六官,以天官冡宰居首,總御百官。”——《周禮》五省六曹制實際上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將中央行政類別進行概括,以六曹分之,可以理解成今天的大部委合併。隨後的三省六部制是將曹改為部,職能變化不大。如果按照漢制,三公之首的丞相可以稱得上統御百官,諸曹就是丞相的下設機構,而隨著皇權的加強,相權是逐漸分化的,三省六部制的尚書省就可以理解為丞相府。前文已經講過,唐朝自李世民後不再設尚書令,而是左右僕射分化了尚書令的職權,以左僕射為尊,雖然三省長官並列,但由於尚書省的權力最大,故而在不設尚書令的時期裡,左僕射就屬於宰相之首。武則天改制文昌臺後,左右僕射變為左右相,如果按照《周禮》規定,那麼左相應具備天官的職責。
而武則天並沒有使用天官命名尚書省,我覺得可能是周制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難以匹配,故而才有了周制六官對應尚書省下六部,天官則對應了六部之首吏部。吏部本身也掌握官員考核、選拔、任免,具備總御百官的職能,其長官本為吏部尚書,改名天官後,自然是稱天官尚書。同理,二把手就稱為天官侍郎,對應的原戶部尚書就稱為地官尚書,再如秋官郎中、冬官員外郎等,狄仁傑就做過地官侍郎。這個官制在唐中宗元年(705)就變更回原貌,但武則天這麼一鬧騰,後世覺得天官比吏部好聽一些,如明朝廢相以後,內閣制尚未形成,吏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官僚集團又開始尊稱吏部尚書為天官。
-
12 # 文史墨客
一、出自武則天的手筆
其實,出現於東漢的吏部起初並不叫天官,而是稱作吏曹或是吏部曹,而吏部和天官之間這橫跨千年的因緣則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給牽起來的。
武則天篡奪李唐後,為了證明自己血統的高貴以及為自己的篡位正名,便附會遠在其千年前的周朝,其身邊一些趨炎附勢的文人指出周平王姬武的後人是武姓的始祖,於是,很巧的是,武則天這一支“武”則傳自於姬武,於是武則天便稱自己統治的朝代為大周。
中國的周朝時期,農耕文明已經非常發達,對天時曆法也非常重視,並且將當時官職的設立也同天地四時所對應。據《周禮》記載,周朝的官員設定中,百官之首被稱為宰冢,同時宰冢之下又設定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這六名官員分別管理各類事務。到了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已經基本建立完善,武則天篡位後,在國號比附周的同時,在官僚的設定上也進行了比附,而天官則對應了吏部。
不過,天官所代指的並不是吏部尚書這個人,而是對吏部這個政府機構的又一種稱謂。
二、天官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吏部被稱作天官,有兩方面的原因和意義。
一是無論是從統治者的統治手段或是武則天本人的性格出發,透過一番比附來獲得正統性以及朝野的認同是必要的,況且武則天一貫的套路便是輿論造勢,天降祥瑞,克紹前賢,並且武則天還稱自己為彌勒轉世,甚至偽造佛經——《大雲經》(《大雲經》是否為偽經尚無定論,但對其真偽確有爭議,本文暫取偽經說以佐論據,無不敬及獨斷之嫌)。而周朝對官員設定的成為又恰好符合了武則天好大喜功的特點,天地四時已經囊括了閻浮提世界的空間和時間了,已經無所不包了。
二是以天官來對應吏部,也反映了吏部在六部中的地位。六部分別為吏、戶、禮、兵、刑、工,常言道“吏部貴,禮部窮,兵部武,刑部嚴,戶部工部富的流油”。
禮部負責國家禮儀制度,窮;兵部負責國防戰爭,武;刑部掌管國家法典刑律,嚴;戶部管錢,工部管基建,自然富的流油。而吏部從誕生之日起,雖然其職能範圍一直有所變更,時而大,時而小,但是吏部概括的來說掌管著官員的選任、考核、罷免、監管等職責,所以,無論是朝廷官員還是地方官員,自然會對吏部尊敬有加,所以,吏部“貴”。同時,雖然六部職能範圍有別,且有的油水大,有的油水小,但是,職能劃定後,必須要有官員來履行和實現這些職能,所以,六部之中,無論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吏部通常居六部之首,所以將天官賦予吏部,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了。
-
13 # 蠟筆熱漫研究所
這個蠟筆知道哦:部尚書稱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書,如刑部尚書稱為天官也是可以的。 天官之在宋代較多,意思是天子親賜的官職,包括6部尚書和侍郎,恭稱時包括主事。宋時寇準曾任雙天官議事傳為佳話。 不同於民間的天官是財神
回覆列表
唐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為天官,旋復舊,因此後世亦稱吏部為天官。吏部尚書稱為吏部天官,但其他部的尚書,如刑部尚書稱為天官也是可以的。天官是一種官名。《周禮》中記載:廷分設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總御百官。意思是朝廷分為六部,以天官為首,統領百官。
天官的起源還得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說起。武則天取得唐朝李姓江山後,沿用北周的許多體制,在光宅元年(684年)曾進行過一次小小的改革。
其中就將掌管天下官員考核、選拔、任免的吏部改稱天官。江山回到李姓手中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才又改了回來。但天官的叫法被人們沿用下來,後代常將吏部或吏部尚書稱做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