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在旅途面朝大海
-
2 # 教育專家話教育
國際化到底是什麼,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學校?
陶化坤
國際化最根本的還是文化,是如何建立一套新的適應本國的知識價值體系,這套體系可以讓華人得以安身立命。
1.國際化成為舉國上下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
究竟什麼叫國際化呢?國際化,是知識。按照字義,就是使自己變得跟“國際”一樣,可是,誰是“國際”呢?變得跟誰一樣呢?先進國家的現代化是手段,保護傳統是目的。大資本、高科技、研究與發展,最終的目的不是飄向無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自己的歷史、信仰,自己的泥土。越先進的國家,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傳統保護得越好,越有信心。
國際化是什麼?國際化思維。國際化是一種知己知彼。知己,所以知道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別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訴別人我的不一樣。國際化是你懂得使用國際通用的語言、方法和技巧,來把自己民族最特別的東西推銷出去,讓外面的人看得懂,聽得懂,認識你。國際化對人的要求:一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語言、文化差異、思維差異;二是能夠讓世界懂得你。你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能夠說明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
改變從思維方式開始。法治國家之法治是有價值追求的,公平正義、自由民主、和諧秩序是一切權力行使所追求的目標。在人民主權的觀念下,超越政黨利益的公平、正義、自由、民主、平等應該成為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捍衛江山應該在追求自由、民主、人權、平等、富強、發展、和諧、愛國的價值基礎上來實現。國際化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出國才更愛國,國際化就是本土化。
2.城市國際化不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與國際城市逐步接軌的過程。
找到別人能理解的方式需要知識。越是先進的國家,對於國際的知識就越多。知識的掌握,幾乎等於國力的展示,因為知識,往往也是權力。知道越多,掌握越多。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建設一批國際化學校、國際化醫院、國際化社群,打造國際化商務載體、生活街區、鄰里中心,全面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國際化水平,著力塑造城市國際化新形象,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匯聚中不斷創新城市治理新模式。
國際化是城市在全球範圍內運用和配置各種資源,並使城市知名度提高及城市整體功能提升的過程。城市國際化建設要以經濟國際化引領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國際化,帶動城市基礎建設、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國際化,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營造國際化的制度環境,參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地方法規體系。拓展市民的國際視野,養成文明的行為規範,培育寬廣的人文情懷。
增強城市管理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力。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國際化到底是什麼?從宏觀層面看,是國際化的創新資源、國際化的產業、與國際接軌的配套和服務;在微觀層面,也許是每一個能說熟練外語的政務服務視窗工作人員、社工和志願者。我們要有國際化都市一樣的建築、綠化與城市管理,而且正在塑造國際化的靈魂,如發展智慧、人才吸引力、服務型政府、國際化影響力等。
3.國際化學校要培養的是具有國際化思考能力的人。
國際教育是培養各國學生對於世界性問題的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國際教育的精神是開放、多元、包容的。教育的國際化,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國際教育有三大要素:本國學校課程和學生視野的國際化;教育的國際交流;教育援助,富裕國家幫助不發達國家的教育。國際教育的任務是“要培養全球公民和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其他民族與文化、尊重人類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尊重我們生活的地球和未來的後代”。
國際化的核心即是“根深中華,盛開國際”。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說到底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都想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最佳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佔世界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服務本國利益。對於學校而言,教育國際化的目的,是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教育理念,促進本土教育改革與辦學品質提升。
國際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信,有國際視野,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積極解決問題。懂技術、通外語、會經營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境。教育如何國際化?要樹立教育國際化的觀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資訊全球化、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國際化學校,培養的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者。
-
3 # 社工小韓學長
國際化也可以理解為國際化的思維、管理、業務標準等,不一定是跨國經營。
國際化要求對服務物件有深徹的理解,為對方提供度身的服務。
回覆列表
首先明白自己想象中國際化的標準是什麼樣的?通常是在與發達國家對標!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更有意義的在於我們每天的忙碌都在有意無意的為美好生活做著貢獻,並且很多方面比發達國家還要好。比如,美食,文化等!
回到問題本身,我們認為的國際化應該是美好的,正向的,普適與大眾的現象或者行為,標準。
不管是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學校,更多是人為給予的定位,以及在硬體上不斷豐富,軟體上無限最佳化的過程。
早前總被人吐槽的是“與國際接軌”,這裡更多的是選擇性的“接收”甚至放大,這不是國際化,這是借國際化之名行謀私利之時!比如,在非洲某國,原本是沒有收費站的,在國家元首某次訪問之後,開啟了修建收費站,但他們忘了,收費站的建設是基於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整個社會發展程序的,而不是形而上學有選擇的“國際化”,加重百姓負擔。
國際化應該是被大眾普遍認可和接受的的好的行為,習慣。比如,在英語不那麼普及的情況下,作為“國際化城市”,“國際化學校”要有相對好的語言環境。
學生時代,就學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交通文明,語言文明等等都可以透過媒體去傳導,形成好的文化氛圍,輿論環境。也就是所說的“鍾靈毓秀”!
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習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經歷過這波疫情的洗禮,世界各國對中醫藥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和發揚中華文化同樣是國際化程序的一部分!說一句話糙理不糙的話“不能端著金飯碗要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