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sun和moon之前都需要加定冠詞the,這是非常基本的語法。
第二個問題,Sun在句首,首字母大寫可以理解,但是Moon和You不需要大寫。大寫了反而有點嘶吼的感覺。(請讀者自行腦補)
第三個問題,英文第二行的逗號要用英文的逗號,而非中文裡的逗號。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寫英文時,最最基本的要求吧?
當然,會有人反駁說:
一,網上也有加the的版本,而且詩歌裡面的the也許省掉比較好看?好,這個解釋我服。
二,也許出於強調的目的或者好看的目的,Moon和You首字母都大寫?好,這個解釋我服。
三,逗號什麼的,也許只是製作圖片時一不小心手滑了?好,這個解釋我服。
如果三個解釋放在一起,還想讓我服,那就有點看不起人了。對不起,我不服。
不是我吹毛求疵(其實吹毛求疵本來就是必要的),大家再看看,難道你不覺得原來的英文有點可笑嗎?(我說的可笑不是英文字身,而是圖中讓人尷尬的形式)
前段日子也有一張圖片被吐槽得不行不行的。最終校方把鍋甩給了一家翻譯公司。
想必大家也見到過各種讓人忍俊不禁的公示語翻譯,這裡就不多說了。
本文要說的第一個觀點是:
中國的很多英語學習者太少關注英文書寫格式。
在做專業翻譯時,弄清楚大小寫、標點符號,是對譯者的基本要求。
當然可以不那麼較真,所以關於圖片裡的書寫格式問題,就說到這裡。
圖中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格式,而是翻譯本身。作者、傳播這張圖片的博主、分享這張圖片的同學,都陷入到了某種“翻譯自嗨”的狀態中了。這種自嗨,與當初熱烈傳播莎翁詩歌神翻譯的自嗨其實是一樣的。
首先,大家錯誤理解了“信達雅”。
“信達雅”在中國可以說是最有名的翻譯標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信達雅”是正確的翻譯信條。
很多人把“雅”錯誤地理解為,遇到英文就應該翻譯成中國古文,甚至是四字格等等。但凡翻譯外國的詩歌、散文、小說,甚至是報刊文章,都得弄成《詩經》《離騷》的風格。
這種錯誤的理解實在是太害人了。不僅普通的英語學習者會盲目崇拜古風翻譯,甚至連專業譯者都會拎不清,動不動在普通文案裡賣弄中文。
圖片裡的中文“浮世三千,吾愛有三”簡直就是中了“雅”的魔咒。不僅雅不起來,連信和達都有問題。
其次,翻譯時不考慮文字的用途。
我們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是我,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有點迂腐,有點賣弄,分分鐘拒絕並拉黑。注意,我所排斥的不是古風,我所排斥的是這種假古風。好像用個“吾”,或者再用個“殤”,甚至模仿四字格三字格,就有古風了一般。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翻譯要考慮文字的用途,不能過度發揮,更不能裝蒜。
不知道什麼時候,網路上掀起了一股風氣,一些翻譯愛好者喜歡把英文歌詞翻譯成文言文的風格,以顯示自己的文學造詣。圍觀群眾往往會感慨,“譯文比原文還美!”
“還是漢語更博大精深!”殊不知,在這種文體改造之中,譯者難免會對原文進行歪曲和新增,甚至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還哪裡有原汁原味呢?
有些人腦海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揮之不去,動輒要證明中文比英文更優越性,那麼偽文言譯文的出現剛好正中他們下懷。
此種文字遊戲還算不上是翻譯,業餘愛好者拿來自娛自樂還行,如果職業翻譯都這樣幹活兒,客戶就要瘋了。
翻譯的目的是什麼?
翻譯詩詞歌賦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使其被理解,被傳頌,而不是讓你炫技的。所以,這種自娛自樂的翻譯屬於自high,從專業翻譯的角度來看連及格都沒有,根本扯不上什麼“信達雅”。
第一個問題,sun和moon之前都需要加定冠詞the,這是非常基本的語法。
第二個問題,Sun在句首,首字母大寫可以理解,但是Moon和You不需要大寫。大寫了反而有點嘶吼的感覺。(請讀者自行腦補)
第三個問題,英文第二行的逗號要用英文的逗號,而非中文裡的逗號。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寫英文時,最最基本的要求吧?
當然,會有人反駁說:
一,網上也有加the的版本,而且詩歌裡面的the也許省掉比較好看?好,這個解釋我服。
二,也許出於強調的目的或者好看的目的,Moon和You首字母都大寫?好,這個解釋我服。
三,逗號什麼的,也許只是製作圖片時一不小心手滑了?好,這個解釋我服。
如果三個解釋放在一起,還想讓我服,那就有點看不起人了。對不起,我不服。
不是我吹毛求疵(其實吹毛求疵本來就是必要的),大家再看看,難道你不覺得原來的英文有點可笑嗎?(我說的可笑不是英文字身,而是圖中讓人尷尬的形式)
前段日子也有一張圖片被吐槽得不行不行的。最終校方把鍋甩給了一家翻譯公司。
想必大家也見到過各種讓人忍俊不禁的公示語翻譯,這裡就不多說了。
本文要說的第一個觀點是:
中國的很多英語學習者太少關注英文書寫格式。
在做專業翻譯時,弄清楚大小寫、標點符號,是對譯者的基本要求。
當然可以不那麼較真,所以關於圖片裡的書寫格式問題,就說到這裡。
圖中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格式,而是翻譯本身。作者、傳播這張圖片的博主、分享這張圖片的同學,都陷入到了某種“翻譯自嗨”的狀態中了。這種自嗨,與當初熱烈傳播莎翁詩歌神翻譯的自嗨其實是一樣的。
首先,大家錯誤理解了“信達雅”。
“信達雅”在中國可以說是最有名的翻譯標準。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信達雅”是正確的翻譯信條。
很多人把“雅”錯誤地理解為,遇到英文就應該翻譯成中國古文,甚至是四字格等等。但凡翻譯外國的詩歌、散文、小說,甚至是報刊文章,都得弄成《詩經》《離騷》的風格。
這種錯誤的理解實在是太害人了。不僅普通的英語學習者會盲目崇拜古風翻譯,甚至連專業譯者都會拎不清,動不動在普通文案裡賣弄中文。
圖片裡的中文“浮世三千,吾愛有三”簡直就是中了“雅”的魔咒。不僅雅不起來,連信和達都有問題。
其次,翻譯時不考慮文字的用途。
我們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如果是我,我可能會覺得這個人有點迂腐,有點賣弄,分分鐘拒絕並拉黑。注意,我所排斥的不是古風,我所排斥的是這種假古風。好像用個“吾”,或者再用個“殤”,甚至模仿四字格三字格,就有古風了一般。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翻譯要考慮文字的用途,不能過度發揮,更不能裝蒜。
不知道什麼時候,網路上掀起了一股風氣,一些翻譯愛好者喜歡把英文歌詞翻譯成文言文的風格,以顯示自己的文學造詣。圍觀群眾往往會感慨,“譯文比原文還美!”
“還是漢語更博大精深!”殊不知,在這種文體改造之中,譯者難免會對原文進行歪曲和新增,甚至把原文改得面目全非,還哪裡有原汁原味呢?
有些人腦海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揮之不去,動輒要證明中文比英文更優越性,那麼偽文言譯文的出現剛好正中他們下懷。
此種文字遊戲還算不上是翻譯,業餘愛好者拿來自娛自樂還行,如果職業翻譯都這樣幹活兒,客戶就要瘋了。
翻譯的目的是什麼?
翻譯詩詞歌賦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使其被理解,被傳頌,而不是讓你炫技的。所以,這種自娛自樂的翻譯屬於自high,從專業翻譯的角度來看連及格都沒有,根本扯不上什麼“信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