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動機。
一個是自主動機:做事是出於興趣、激情、自我認同,所以在過程中充滿積極情緒,會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同時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面迴圈。
另一個是自主動機的反面,即受控動機,就是受他人的控制。這可以是直接的控制,也可以是間接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某些學科遇到困難,需要克服,家長的干預作用如果是反向的,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產生反作用力,阻礙孩子的學習熱情。
有篇文章《瘋狂的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火爆全網。
裡面提到了一個小男孩低年級成績不錯,四年級發現奧數跟不上,不甘心的家長瘋狂帶孩子上輔導班,成績突飛猛進,考到了黃莊讀中學。
在中學後,孩子經常考二三十分,老師找家長談話,每次談完後考的更差。
“其實是報復家長和老師。一學期下來後,真的什麼也不會了。”
這個孩子或許是成績贏家,卻沒有得到科學的精神養料。
地鐵上的媽媽,和輔導機構門口的爸爸,都付出了心血和時間;卻都被孩子“不良行為”現象困住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這時不妨一起聽一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故事。
作為粉絲無數的心理學大咖,他從小數學不好,一直被老師視為差等生,並建議他父親領他回家,當一名製鞋工人,不要再繼續學業了。
而少年阿德勒的父親,拒絕了。他相信孩子只是慢一些,絕不能放棄學業。
這種堅定的信念,給了阿德勒精神上莫大的支援。
偶爾一個機會,他解開了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一躍成為學習優等生。
他常以這件事啟發後來人:每個人都有潛能,遇到合適的機遇,可以挖掘和釋放。
是阿德勒的爸爸,面臨老師的提議,絲毫不為所動。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滋養阿德勒奮鬥的內在源泉。
教育學家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心思急躁的家長,可能會為孩子奔波於輔導班,提高孩子的藝術和學科成績,付出很多心血;
而更本質的教育,是來自你對待孩子的方式,鼓勵孩子的語言和以身作則。
每個家長,都是全身心愛孩子的,可是這份愛也需要及時反饋。
也許,以下兩點小建議,可以幫助家長們審視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方式。
一, 觀察孩子的“不良行為”,瞭解他的習慣、情緒和特質,重新定義原因。
當孩子膽怯於陌生的環境,也許你可以帶他多參與幾次同齡人交流的活動;
多元智慧理論的提出者霍德華.加德納認為,個體智慧的發展受到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條件的極大影響與制約,表現出差異。
一個即使在熟悉的環境中,也不太願意表達的孩子,也許在邏輯數理和自然觀察智慧上更勝一籌。
給他時間,耐心等待,而不是急於干涉讓他第一時間發言。
當孩子苦惱於做題錯誤率,也許你可以和老師探討如何更科學地幫助孩子。
找到題目錯誤的原因,高效糾正,而非機械地懲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二, 從內去尊重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感。
如果說第一點是方法論,相對容易,第二點更不容易,因為涉及到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社會的進步衡量標準之一,是以我們更尊重“人”本身而存在的。
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值得鼓勵的,作為家長也許可以去放下身段。
教育哲學家克里希那穆認為,教育在於如實地瞭解孩子,而不是把認為“他應該怎樣”的理想強加在他身上。
無論是社會交往能力,還是學科的成績提升,家長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除了花費時間和金錢在課外班,更可以用心“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觸控內心需求,尊重他,傾聽他,幫助孩子如實瞭解他自己。
也許伴隨著更加融洽的親子關係,孩子會樹立科學的自我認知,更加自信,學習更加高效,教育才會水到渠成。
人做事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動機。
一個是自主動機:做事是出於興趣、激情、自我認同,所以在過程中充滿積極情緒,會得到更多的積極體驗,同時不會輕易放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正面迴圈。
另一個是自主動機的反面,即受控動機,就是受他人的控制。這可以是直接的控制,也可以是間接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某些學科遇到困難,需要克服,家長的干預作用如果是反向的,會破壞孩子的內在動力,產生反作用力,阻礙孩子的學習熱情。
有篇文章《瘋狂的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火爆全網。
裡面提到了一個小男孩低年級成績不錯,四年級發現奧數跟不上,不甘心的家長瘋狂帶孩子上輔導班,成績突飛猛進,考到了黃莊讀中學。
在中學後,孩子經常考二三十分,老師找家長談話,每次談完後考的更差。
“其實是報復家長和老師。一學期下來後,真的什麼也不會了。”
這個孩子或許是成績贏家,卻沒有得到科學的精神養料。
地鐵上的媽媽,和輔導機構門口的爸爸,都付出了心血和時間;卻都被孩子“不良行為”現象困住了,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這時不妨一起聽一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故事。
作為粉絲無數的心理學大咖,他從小數學不好,一直被老師視為差等生,並建議他父親領他回家,當一名製鞋工人,不要再繼續學業了。
而少年阿德勒的父親,拒絕了。他相信孩子只是慢一些,絕不能放棄學業。
這種堅定的信念,給了阿德勒精神上莫大的支援。
偶爾一個機會,他解開了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一躍成為學習優等生。
他常以這件事啟發後來人:每個人都有潛能,遇到合適的機遇,可以挖掘和釋放。
是阿德勒的爸爸,面臨老師的提議,絲毫不為所動。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滋養阿德勒奮鬥的內在源泉。
教育學家德雷克斯說,“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心思急躁的家長,可能會為孩子奔波於輔導班,提高孩子的藝術和學科成績,付出很多心血;
而更本質的教育,是來自你對待孩子的方式,鼓勵孩子的語言和以身作則。
每個家長,都是全身心愛孩子的,可是這份愛也需要及時反饋。
也許,以下兩點小建議,可以幫助家長們審視在教育中的角色和方式。
一, 觀察孩子的“不良行為”,瞭解他的習慣、情緒和特質,重新定義原因。
當孩子膽怯於陌生的環境,也許你可以帶他多參與幾次同齡人交流的活動;
多元智慧理論的提出者霍德華.加德納認為,個體智慧的發展受到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條件的極大影響與制約,表現出差異。
一個即使在熟悉的環境中,也不太願意表達的孩子,也許在邏輯數理和自然觀察智慧上更勝一籌。
給他時間,耐心等待,而不是急於干涉讓他第一時間發言。
當孩子苦惱於做題錯誤率,也許你可以和老師探討如何更科學地幫助孩子。
找到題目錯誤的原因,高效糾正,而非機械地懲罰,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二, 從內去尊重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感。
如果說第一點是方法論,相對容易,第二點更不容易,因為涉及到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社會的進步衡量標準之一,是以我們更尊重“人”本身而存在的。
如果孩子的想法是值得鼓勵的,作為家長也許可以去放下身段。
教育哲學家克里希那穆認為,教育在於如實地瞭解孩子,而不是把認為“他應該怎樣”的理想強加在他身上。
無論是社會交往能力,還是學科的成績提升,家長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除了花費時間和金錢在課外班,更可以用心“看見”孩子的不良行為,觸控內心需求,尊重他,傾聽他,幫助孩子如實瞭解他自己。
也許伴隨著更加融洽的親子關係,孩子會樹立科學的自我認知,更加自信,學習更加高效,教育才會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