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繹空間
-
2 # 桃源秘廚
羊肉,古稱之為羝肉、羯肉,因其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故為全世界普遍最受歡迎的肉品之一。羊肉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腹部冷痛、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適宜於冬季食用,被稱為冬令補品,深受人們歡迎。羊的全身都是寶,不同部位的羊肉擁有著不同的滋味~
對於羊肉,人們常用的烹飪方法,不外乎燉、涮、爆、烤這幾種,每種做法都各有其風味和特點。每種做法適合使用的羊肉部位不同,蘊含的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
3 # 家鄉的味道a
頭尾部分:
1、頭 皮少肉多,可用來醬、扒、煮 2、尾 綿羊尾多遊,用來爆、炒、氽等;山羊尾基本是皮,一般不用。 前腿部位: 3、前腿 胸部肉適宜燒、扒;其他的肉多筋,只適宜燒、燉、醬、煮等。 4、頸肉 肉質較老,夾有細筋,可用於紅燒、煮、醬、燉及制餡。 5、前腱子 肉老而脆,肉中夾筋,適宜醬、燉、燒等。 腹背部位: 6、脊背 外脊肉可用來涮、烤、熘、爆、炒、煎等;裡脊肉是羊身上最嫩的兩條肉,外有少許的筋膜包住,去掉膜筋後用途與外脊相同。 7、肋條 無筋,肥瘦兼有,適宜涮、烤、炒、爆、燒、燜、扒等。 8、胸脯、腰窩 胸脯肉質肥多瘦少,用於烤、爆、炒、燒、燜等;腰窩肉質老,質量較差,適宜醬、燒、燉等。 後腿部位: 9、後腿 比前腿肉多而嫩,用途很廣。(小百貨語:差不多什麼都行。) 10、後腱子 肉質和用途與前腱子(5)相同。 1、脖頸即脖頸肉。質地老,筋多,韌性大。適於燒、燉及制餡。 2、上腦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質地較嫩,適於熘、炒、氽等。 3、肋條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層薄膜,肥瘦很合,質地鬆軟。適於扒、燒、燜和制餡等。 4、哈利巴包著前腿上端棒子骨的肉。筋肉相連,質地較老,適於燉、燜、燒 等。 5、外脊脊骨兩側的肉。纖維細短,質地軟嫩。適於熘、炒、煎、爆等。 6、胸口脖頸下、兩前腿間。肥多瘦少,無筋。適於燒、燜、扒等。 7、裡脊緊靠脊骨後側的小長條肉。纖維細長,質地軟嫩。適於熘、炒、炸、煎等。 8、三岔脊椎骨後端,羊尾前端。有一層夾筋,肥瘦各半。適於炒、爆等。 9、磨檔即尾下臀部上的肉。質地鬆軟,適於爆、炒、炸、烤等。 10、黃瓜條(包括底板)磨檔前端,三岔下端。質地較老,適於炸、爆等。 11、腰窩後腹部,後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於燉、扒等。 12、腱子前後腿上的肉胡,前腿上的稱前錘子,後腿上的稱腱子。肉中夾筋 ,筋肉相連,適於醬制。 13、羊尾綿羊尾全是脂肪,肥嫩濃香,羶味較重,適於炸和拔絲。 -
4 # 高人指路
羊的全身都是寶,不同部位的羊肉擁有著不同的滋味~
對於羊肉,人們常用的烹飪方法,不外乎燉、涮、爆、烤這幾種,每種做法都各有其風味和特點
頭尾部分:
1、頭 皮少肉多,可用來醬、扒、煮
2、尾 綿羊尾多遊,用來爆、炒、氽等;山羊尾基本是皮,一般不用。
前腿部位:
3、前腿 胸部肉適宜燒、扒;其他的肉多筋,只適宜燒、燉、醬、煮等。
4、頸肉 肉質較老,夾有細筋,可用於紅燒、煮、醬、燉及制餡。
5、前腱子 肉老而脆,肉中夾筋,適宜醬、燉、燒等。
腹背部位:
6、脊背 外脊肉可用來涮、烤、熘、爆、炒、煎等;裡脊肉是羊身上最嫩的兩條肉,外有少許的筋膜包住,去掉膜筋後用途與外脊相同。
7、肋條 無筋,肥瘦兼有,適宜涮、烤、炒、爆、燒、燜、扒等。
8、胸脯、腰窩 胸脯肉質肥多瘦少,用於烤、爆、炒、燒、燜等;腰窩肉質老,質量較差,適宜醬、燒、燉等。
後腿部位:
9、後腿 比前腿肉多而嫩,用途很廣。
10、後腱子 肉質和用途與前腱子(5)相同。
1、脖頸即脖頸肉。質地老,筋多,韌性大。適於燒、燉及制餡。
2、上腦位於脖頸後、脊骨兩側、肋條前。質地較嫩,適於熘、炒、氽等。
3、肋條即連著肋骨的肉。外覆一層層薄膜,肥瘦很合,質地鬆軟。適於扒、燒、燜和制餡等。
4、哈利巴包著前腿上端棒子骨的肉。筋肉相連,質地較老,適於燉、燜、燒 等。
5、外脊脊骨兩側的肉。纖維細短,質地軟嫩。適於熘、炒、煎、爆等。
6、胸口脖頸下、兩前腿間。肥多瘦少,無筋。適於燒、燜、扒等。
7、裡脊緊靠脊骨後側的小長條肉。纖維細長,質地軟嫩。適於熘、炒、炸、煎等。
8、三岔脊椎骨後端,羊尾前端。有一層夾筋,肥瘦各半。適於炒、爆等。
9、磨檔即尾下臀部上的肉。質地鬆軟,適於爆、炒、炸、烤等。
10、黃瓜條(包括底板)磨檔前端,三岔下端。質地較老,適於炸、爆等。
11、腰窩後腹部,後腿前。肥瘦夾雜,有筋膜。適於燉、扒等。
12、腱子前後腿上的肉胡,前腿上的稱前錘子,後腿上的稱腱子。肉中夾筋 ,筋肉相連,適於醬制。
13、羊尾綿羊尾全是脂肪,肥嫩濃香,羶味較重,適於炸和拔絲。
每種做法適合使用的羊肉部位不同,蘊含的營養成分也不盡相同。
羊肉湯
湯主料:羊骨500克黨參10克紅棗10克枸杞10克 生薑1塊
滋補羊肉湯
滋補羊肉湯(4張)
調配料:料酒1/2大匙 胡椒粉少許 精鹽2小匙 白糖1/2小匙 味精1小匙
製作過程:
1、羊肉洗淨剁成塊,黨參切段洗淨,紅棗、枸杞泡透,生薑洗淨切片;
2、鍋內加水,待水開時放入羊肉塊,用中火煮去血水,撈起衝淨待用;
3、在湯碗內放入羊肉塊、生薑片、黨參段、紅棗、枸杞、精鹽、味精、白糖、胡椒粉、料酒,注入清水,放入蒸鍋蒸2小時拿出即可。
羊肉湯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不羶不腥,味道鮮美。製作方法是:先將洗淨的羊肉煮熟,肉、湯分放。食用時,將羊肉切成碎片,在鍋內先放油、蔥、蒜薹(或冬瓜片)等輕炒,然後放羊肉碎片,並加適量肉湯,煮沸即成。
羊排燉蘿蔔
羊排500克、白蘿蔔300克、食鹽、雞精2克、蔥5克、薑片、八角3個、花椒2克、料酒10克、生抽10克、香葉5片、郫縣豆瓣醬20克、白糖10克
1、羊肉和蘿蔔切塊,鍋中水燒開後放羊肉、料酒,煮開瀝乾水份
2、鍋內油7成熱後,放郫縣豆炒香,放花椒、白糖翻炒
3、放羊肉塊,調料酒,炒幹
4、將羊肉放入燉鍋,加生抽、八角、薑片,加開水淹沒羊肉,大火燒開後轉中火燉2個小時
5、待羊肉8分熟的時候,放蘿蔔燉至變軟入味,加雞精、鹽,撒香菜
迷迭香烤羊排
羊排400克、土豆1個、食鹽半小匙、生抽2大匙、叉燒醬1大勺、白糖1茶匙、黑胡椒、迷迭香
1、羊排洗淨,控幹,放一大匙叉燒醬、半勺鹽、兩勺生抽、一茶匙白糖、黑胡椒粉、迷迭香碎
2、將調味料拌勻,均勻刷在羊排上,土豆切小塊,蓋保鮮膜,醃漬半天
3、鍋子燒熱,倒橄欖油,將羊排放入,倒土豆和剩餘湯汁
4、小火,慢慢將湯汁熬製濃稠,將羊排和土豆移至烤盤上
5、烤箱預熱,200度,放入烤20分鐘
蔥爆羊肉
大蔥1根、洋蔥1個、羊肉片500克、姜3片、蒜1瓣、料酒10毫升、生抽10毫升、蠔油15毫升、澱粉10克
1、蒜瓣、蔥白切片,洋蔥切絲,羊肉片解凍,放料酒、蠔油、生抽、澱粉醃製20分鐘
2、熱鍋放油,羊肉片炒至變色盛出
3、鍋重新入油,加姜蒜、大蔥和洋蔥
4、將羊肉倒入,與蔥姜翻炒均勻
孜然風味烤羊腿
羊腿4只、水15毫升、蜂蜜30毫升、食鹽10克、蔥3節、姜2塊、八角2顆、花椒15克、老抽15毫升、茴香15克、孜然10克、辣椒粉10克
1、羊腿洗淨放入鍋中,大火煮沸後撇去浮沫。放入大蔥,薑片,和料包,調醬油和鹽,蓋上蓋子,用高壓鍋煮30分鐘
2、蜂蜜加清水拌勻,烤盤上鋪上錫紙,預熱烤箱,230度
3、將煮熟的羊腿取出放入烤盤中,先趁熱刷一層蜂蜜水,再撒一層孜然,和一層辣椒粉,放入烤箱中層,烤10分鐘
紅燒羊肉
羊肉800克、醬油半碗、冰糖10克、姜1塊、八角1個、桂皮3小塊、幹辣椒4個、料酒半碗、香葉2片、植物油、小蔥10克、棗10顆、啤酒1瓶、青蒜8克
1、羊肉切塊清洗,鍋中加水,放生薑,水煮開後放羊肉焯水
2、煮開後再煮5分鐘,用水沖洗
3、鍋中放食用油,加冰糖,生薑,蔥結煸炒
4、加辣椒、桂皮、香葉、八角和紅棗,加焯過水的羊肉煸炒
5、加小半碗料酒,加醬油翻炒,加一瓶啤酒,水,沒過食材
6、加蓋大火煮開後馬上改小火燉
山藥炒羊肉
羊裡脊200克、山藥1根、香芹2根、紅尖椒2個、食鹽1/2小勺、姜3克、蒜5瓣、料酒1大勺、生抽1大勺、老抽1/2勺、香油1小勺、大蔥1段、植物油2大勺、白胡椒粉
1、羊肉切片,香芹切段,蔥薑蒜切片,紅椒切圈,山藥切厚片,入鍋中焯10秒鐘撈出
2、鍋入油加熱,下羊肉片炒斷生後盛出
3、淨鍋入油,炒香蔥薑蒜,下羊肉片、香芹段、紅椒圈炒
4、加料酒和山藥,加生抽、老抽、鹽和白胡椒粉大火,淋入香油
-
5 # 筷來食鮮
如果硬要推一個羊身上哪裡好吃,
個人推薦帶骨羊肉。
脊骨,椎骨,脖骨,尾骨,腿骨。
含肉量在20%左右即可。
紅燒,滷製,趁熱。
會讓人停不下來。
-
6 # 李子釟
你好!很簡單, 就選擇羊腿肉。
正式名稱叫”前腱子“。
下面專門介紹一下羊肉部位不同適合的烹飪方法:
一: 頭尾部位:
頭:肉少皮多,可用來醬、扒、煮等。
尾:羊尾以綿羊為佳,綿羊尾脂肪豐富,質嫩味鮮,用於爆、炒、氽等;山羊尾基本是皮,一般不用。
二: 前腿部位:
前腿:位於頸肉後部,包括前胸和前腱子的上部。羊胸肉嫩,宜用於燒、扒;其他的肉質性脆,筋較多,宜用於燒、燉、醬、煮等。
頸肉:肉質較老,夾有細筋。可用於紅燒、煮、醬、燒、燉以及制餡等。
前腱子:肉質老而脆,纖維很短,肉中夾筋,適於醬、燒、燉、滷等。
三: 腹背部位:
脊背:包括里肌和內外脊肉,俗稱扁擔肉。外脊肉位於脊骨外面,呈長條形,外面有一層皮帶筋,纖維呈斜形,肉質細嫩,專用於較嫩菜餚的主料,用途較廣,用於涮、烤、爆、炒、煎等;里肌位於脊骨兩邊,肉形似竹筍,纖維細長,是全羊身上最鮮嫩的兩條瘦肉,外有少許的筋膜包住,去膜後用途與外脊相同。
肋條:俗稱方肉,位於肋骨裡面,肥瘦互夾而無筋,越肥越嫩,質地鬆軟,適於涮、燜、扒、燒、制餡等。
回覆列表
羊渾身是寶,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功效和口味,但經常會碰到顧客問餃子餡用哪個部位羊肉好?涮羊肉用哪個部位好?紅燒用哪個部位羊肉好?今天就為大家呈現各部位吃法。
1、頭尾部位頭:肉少皮多,可用來醬、扒、煮等。尾:羊尾以綿羊為佳,綿羊尾脂肪豐富,質嫩味鮮,用於爆、炒、汆等;山羊尾基本是皮,一般不用。2、前腿部位前腿:位於頸肉後部,包括前胸和前腱子的上部。羊胸肉嫩,宜用於燒、扒;其他的肉質性脆,筋較多,宜用於燒、燉、醬、煮等。頸肉:肉質較老,夾有細筋。可用於紅燒、煮、醬、燒、燉以及制餡等。前腱子:肉質老而脆,纖維很短,肉中夾筋,適於醬、燒、燉、滷等。3、腹背部位脊背:包括里肌和內外脊肉,俗稱扁擔肉。外脊肉位於脊骨外面,呈長條形,外面有一層皮帶筋,纖維呈斜形,肉質細嫩,專用於較嫩菜餚的主料,用途較廣,用於涮、烤、爆、炒、煎等;裡脊位於脊骨兩邊,肉形似竹筍,纖維細長,是全羊身上最鮮嫩的兩條瘦肉,外有少許的筋膜包住,去膜後用途與外脊相同。肋條:俗稱方肉,位於肋骨裡面,肥瘦互夾而無筋,越肥越嫩,質地鬆軟,適於涮、燜、扒、燒、制餡等。胸脯:位於前胸,形似海帶,肉質肥多瘦少,肉中無皮筋,性脆,用於烤、爆、炒、燒、燜等。腰窩:俗稱五花,位於肚部肋骨後近腰處,肥瘦互夾,纖維長短縱橫不一,肉內夾有三層筋膜,肉質老,質量較差,宜於醬、燒、燉等。腰窩中的板油叫腰窩油。4、後腿部位後腿:比前腿肉多而嫩,用途較廣。其中位於羊的臀尖的肉,亦稱“大三叉”(又名“一頭沉”),肉質肥瘦各半,上部有一層夾筋,去筋後都是嫩肉,可代替裡脊肉用。臀尖下面位於兩腿襠相磨處,叫“磨襠肉”。形如碗,纖維縱橫不一,肉質粗而松,肥多瘦少,邊上稍有薄筋,宜於烤、炸、爆、炒等。與磨襠肉相連處是“黃瓜肉”。肉色淡紅,形如兩條相連的黃瓜,一條斜纖維,一條直纖維,肉質細嫩,一頭稍有肥肉,其餘都是瘦肉。在腿前端與腰窩肉相近處,有一塊凹形的肉,纖維細緊,肉外有三層夾筋,肉質瘦而嫩,叫“元寶肉”、“後雞心”。以上部位的肉,均可代替裡脊肉使用。後腱子:肉質和用途與前腱子相同。5、其他脊髓:在脊骨中,有皮膜包住,青白色,嫩如豆腐,用於燴、燒、汆等。羊鞭條:即腎鞭,質地堅韌,可用於燉、燜等。羊腎蛋:即雄羊的睪丸,形如鴨蛋,可用於爆、醬等。奶脯:母羊的奶脯,色白,質軟帶脆,肉中帶“沙粒”,並含有白漿,與肥羊肉的口味相似,可用於醬、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