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聞天下高
-
2 # 喝奶茶不長胖
大家好,大學老師前來答題。“新舊”是事物的客觀屬性還是人為主觀標準?這個問題很像是哲學政治學相關的作業。不過沒關係,如果是作業希望題主能夠了解回答這種問題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舊”是相對概念,新事物相對於舊事物而存在。相對概念的關鍵點在於:新事物與舊事物的相互依存關係。如果舊事物消失,所謂新事物也不復存在。那麼新事物去哪兒了呢?它有很大的可能變成舊事物,而比它更“新”的事物,替代了它從前的位置。所以,“新”與“舊”作為互相依存的相對概念,與時間有密切關係。
第二,“新”與“舊”作為事物的某一屬性,與時間關係密切。在一定時間範圍內,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為舊事物的存在;當舊事物結束了自身的生命週期,新事物變改變了自身“新”的屬性,變成舊事物。你問,此時的“新”和“舊”是客觀屬性麼?是。但是與人無關麼?有關,但不是人的主觀標準。與人有關,是恰巧某一代人處於該時間範圍內。
舉個簡單的例子,從媒介的迭代來看。在發明電視機之前,報紙、雜誌和電臺,三分天下。如果把報紙和雜誌歸類為紙媒,那麼紙質媒介稱霸江湖很久。在電視機發明之後,電視作為新興媒介,一度被成為“新媒體”。這對成長於網際網路的一代來說,匪夷所思。因為在他們眼中,電視作為媒介已經是“老掉牙”的事情。所以,相對於紙質媒介來說,電視是新媒體;相對於電視來說,網際網路媒介是新媒體。
但是這種新與舊,是人的主觀標準麼?非也。這只是某一代人剛好經歷了這個時期,從而在這一代人的認知中,新媒體是電視或者網際網路。換句話說,事物的新舊,只能由時間決定;而不是人的主觀標準。
第三,人的主觀標準能決定什麼呢?與時間線無關的屬性。比如,好或者壞?這是要結合人這個主要因素來談。因為沒有人的主觀願望,就不存在評價體系,就無法定義好或者壞。所以,在討論人的主觀評價時,需要討論的是評價體系;一旦有客觀因素進入(例如時間、空間等),那就不是主觀標準,而是有客觀因素影響的屬性。
-
3 # 不著急愛國學
這個提問,顯然是個哲學命題。並非我們社會生活當中的所謂新與舊。
那麼什麼是新生事物呢?什麼又是舊事物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回答是:
新事物是指新出現的,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代表發展方向和趨勢的事物。
舊事物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行將滅亡,或即將滅亡的事物。
判斷新、舊事物顯然是有客觀標準。新事物與舊事物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的就是新事物,違背的就是就舊事物。這個標準顯然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追求進步,走向文明的事業就新是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了掉,可能有曲折,有艱險,但卻不可戰勝。
如何區分新丶舊事物?
一丶不能以先後出現的時間為判斷依據。新事物肯定是先出現的,但不代表新出現的都是新事物,比如電腦算命。舊事物往往會以新的面貌出現,但依然是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
二丶不能看形式是否完美,力量是否強大。新事物剛剛出現時,有一個發展成長的過程,剛出現的新生事物形式不一定完美,力量也不一定強大,甚至很脆弱,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與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孩子體力丶智力都沒法與老人相比,但孩子的成長更符合生命的規律,也代表著未來。新生事物是脫胎於舊事物的母體,吸收了舊事物的所有的優點,拋棄了舊事物的缺點,因而比舊事物更能代表著未來和前進方向,但在剛剛開始,它還很弱小,不成熟,往往會受到舊事物的壓制和打擊,但最終是不可戰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三丶不能看名稱。舊事物為了維繫自己的存在,常常會有各種迷惑人的名稱,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名稱去包裝自己。比如二戰時,德國的法西斯政黨"納粹",它的全稱是"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黨"。僅從名稱看,極具誘惑力,但卻是訖今最為邪惡的政黨。
-
4 # 杖芒徐行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第一集第一句話是“卯時正刻,新日換舊月”
我想在這裡應該是人為的主觀判斷,太陽還是那個太陽,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只不過晝夜更替,逝者如斯,時間交錯,形態不同,給人的感受不同,定義的新舊也就不同了。
類似的還有,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一句,新燕一定是新燕嗎?並非如此,春秋輪迴,燕子往返之間,新舊也難辨別了。
任何事物都有新舊屬性,一本書剛出版那一刻是新的,其實下一秒就是舊的,新舊轉換不過須臾之間,售賣時被定義為新書是因為它本身存在的價值。
新舊是相對概念,舊事物讓人賦予新價值也可能煥發新生命。
所以我覺得判斷標準是衡量事物本身存在的價值。
-
5 # 笑對人生mqb
事物從無而到有
隨著時移分新舊
此為事物客觀性
人為難以而變更
亦有主觀之因素
認識程度有不同
多人面對同一物
是新是舊有紛爭
回覆列表
新和舊,本身就是相對的。
應該用辯證和哲學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起源。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樹,還是先有花。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恐怕真的不好回答。
書老知識不老,比如《周易》,刊載易經理論的古籍,歷代恐怕浩如煙海,但是不管多老的書,只要是易經的內容,都散發著時代的,科學的,經典的光芒。研究易經的大有人在,但是真正通透的又有幾人?
新書不一定都是新知識,翻版的,盜版的,改版的,換湯不換藥的,比比皆是。
幾千年古墓挖掘出的植物種子,依然能生根發芽,種子可以說是老種子,舊種子,但你能說長出來的植物是舊植物嗎?顯然不是的。
大詩人藏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死去的是肉體,活著的是精神。
死去的是舊的,老的,但精神是永在的,死去的人永遠是新的。活著的,相比死去的,是現實的,因為沒有對社會做貢獻,甚至危害社會,即使肉體存在, 但精神已經不在,相比而言,他是更舊的事物,因為,他是有期限的,是戛然而止的,是沒有人記住的,那麼他即便活著,也是舊的了。
萬物輪迴,新老交替,世界如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