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里布衣楊半

    這個說法即淺薄又無知。

    大家必須清楚一個概念:魏碑是唐楷的基礎,是唐楷書法的所有藝術技法的前期鋪墊與準備。

    沒有魏碑楷書的先行積累,就不會出現唐楷書法的輝煌。

    上圖片為魏碑【吊比干文】原創集詩作品,我寫過一首小詩評價了這首詩的風格,詩文是這樣的:“魏碑含隸味雙兼,頓挫分明體亦端。更以瘦峭甲天下,孝文流芳因比干。”

    這【吊比干碑】中透露出的隸書資訊,清楚的告訴了人們另一個事實,魏碑還是隸書的傳承者,怎麼樣。魏碑夠厲害吧?

    魏碑不僅是唐楷的爺,還是隸書的孫,其祖上後代都是響噹噹,說我們沒文化,這合適嗎?

    上面作品中用【吊比干碑文】集字創作的作品是不是也很有文化?我把它寫一下吧。

    縱覽翠嶺風景多,鴻飛霞迴長天闊。

    松海翔雲對卷舒,魂湎神蕩逐心波。

    把上面這首詩記錄下來是想給大家一個啟示,魏碑是一個大大的書法寶庫,資源豐富,是創作的最好源泉。

    上圖為【刁遵墓誌】原創集詩作品,像這類墓誌作品就不是普普通通的工匠所刻,像這一類給皇家、貴族,高官的墓誌製作必須是書法中的高手和雕刻中的高手才有資格擔當此任,也就是說:魏碑銘文的峻刻是要看碑主的身份而去選擇工匠的,普通的民間工匠與皇親貴族的墓誌製作是完全絕緣的。

    上面這塊【刁遵墓誌】相當有名,學習魏碑者不可不知,我也專門用一首小詩記錄了我的體會。

    吊遵墓誌點評

    中華石刻彩繽紛,魏碑唐碑各領軍。

    精麗天然存貼意,圓潤秀雅乃刁遵。

    至於是不是清人炒熱的呢?我可以告訴你,歷史上的任何現象都是有其原因的,到了清朝魏碑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是歷史的選擇,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因為唐、宋、元、明、諸代都漠視魏碑,致使書法局面冷清乏味且沉淪墮落,追求魏碑是清代書法家的一次自我救贖,是尋找書法光明未來的一次變革行動,如果不是他們的努力,我們今天的書法局面將可能更加難堪。以【刁遵墓誌】的這首原創集詩作品來結束本文吧。

    秋泉流輝散松風,射石裂嶽振有聲。

    紫雲徐來祥瑩獻,遙見鯨龍騎長空。

    感謝各位支援關注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2 # 不二齋

    有人說魏碑沒有文化,是北方鮮卑影響下的書法,是工匠直接刻的,當時的書法家也不寫碑刻,只不過清朝人清朝人把它放了當文化炒作而已。不噴不黑,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原因如下:

    1、魏碑書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上承隸書,下啟隋唐楷書,雖然受北方拓跋氏影響,但只是風格上更加粗獷,其筆法上並沒有斷,隋朝《董美人墓誌》、《龍藏寺碑》、唐代顏真卿、歐陽詢,就和北魏書法一脈相承。

    書而未刻的魏碑墓誌

    2、說當時的書法家不寫碑刻也是錯誤的,這不僅否定了魏碑,也否定了小篆,漢代的隸書、金文、甲骨文,書寫《鄭文公碑》的鄭道昭本身就是一位大書法家。還有當時書寫四山摩崖佛經的書法家安道一被當時的書法家評價為“精跨羲誕,妙越英繇”。

    3、大部分魏碑都是先書丹,後刻石頭,現在出土有當時寫完沒有刻的墓誌銘有很多,而且像張猛龍碑還都有格子,以張猛龍的地位,他的碑肯定不是普通人寫的,這一點從它的文字內容也可以看出來。

    4、不管是碑還是帖,它都有精品,和次品,只是帖的次品在時間裡腐朽了,沒有流傳下來,留下來的都是精品,而碑因為刻在了石頭上,好的壞的都留了下來,良莠不齊,但有精品。不能因為部分造像題記水平差而否認了所有的碑,這顯然有點以偏概全了。

    5、即使一部分碑刻的水平不高,但當時的刻碑題記之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文人雅士叫文化,普通百姓的風俗也是文化,西北的信天游是文化、民族舞蹈是文化,甲骨文是巫師刻的、《曹全碑》也是無名氏寫的,魏碑怎麼就不是文化?

    所以,個人認為,魏碑書法的興起並不是簡單的清朝人的炒作,它的背後有著深層的社會和文化因素,歸類於炒作太過於片面。

    張黑女墓誌

  • 3 # 剖析與建構

    這句話,實在可惡,屬坐井觀天!

    南北朝的動亂,我就不普及歷史知識了,就言簡意賅的說吧!

    從十六國到隋代的建立,這中間的北魏書風,經歷了太多:

    1,北魏統一北方後,先把首都定在平城。

    這個時期,出現了《嵩高靈廟碑》《好大王碑》等,楷隸夾雜的情況。

    2,北魏接著把首都遷到洛陽,實行漢化。既然推行漢化,書法當然受到南方書風的影響。

    這個時期,出現了《始平公、楊大眼、孫秋生造像記》,《司馬景個妻墓誌》等,基本上都是楷書了,這個時期的出現的碑碣,造張記,墓誌銘等,是典型的後世稱道的魏碑!

    3,北魏的後期,由於南方書風的影響,出現瞭如《張猛龍碑》《崔敬邕墓誌銘》《元羽墓誌銘》等,它們結字緊密,挺秀多姿。

    試想,如清貧百姓,誰去立碑呢?

    4,到了王褒入關,南風北漸,他攜帶了大量的王氏書跡北來,那個時候“貴遊等翕然並學”,這個時候,出現了《張玄墓誌》《鄭文公碑》《高盛碑》等。

    大致是這麼個情況。

    沒有北碑,哪裡來的隋唐的鼎盛呢?隸書的傳承,又靠誰來完成?

    它的意義在於,為後世書家提供了更多取法的範圍。

  • 4 # 半坡居士趙武寧

    首先我們要明首先我們要明白。在古代窮人是很難有機會讀到書的。再此要明白。

    石匠都是把書法家寫的字刻上去的。

    而有的石匠,他本身都是書法家,魏碑是記錄皇家好多事件。

    哲學家說的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往往偉大的意思出自於自然。清朝人。並沒有誇大為魏的作用。而是當時清朝末年處於一個社會變革之中。而魏碑來自於人民,人民是創造藝術為的唯一標準。

  • 5 # 村長68316371

    魏碑我認為是書法史避不開的一座尊碑!個性鮮明,要是說刻出來的,那漢隸漢簡篆書呢?是不是都如此?都沒有文化嗎?另外就算是刻,但是要是沒有寫好能刻嗎?再牛逼的篆刻家在篆刻創作時都是先寫好!也就是說寫原著,刻字工匠只是將其呈現罷了!

  • 6 # 紫雲書院唐廣興

    對,相當於戲裡的二人轉。民間的。世界就是這樣,你臨顏真卿的就是初學。你臨朱義章的就是高手,(始平公寫手)。放在書法史上顏和朱是一個等量級的嗎?現在人的世界觀是混亂期。饅頭吃多了說棒子麵好吃。餓他三天就老實了。唐楷大家都是啥人,文化巨擘。寫魏碑的都是啥人。剛會寫字兒的村裡秀才。能是一個水平的嗎。為什麼現在魏碑有市場?。沒啥文化的人不同時代精神共鳴了。你讓他寫唐楷,寫不了。趙孟頫以後寫行草的大師一堆。有寫楷書的大家嗎?沒有。唐楷要寫出高水準太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迎春花是怎樣的體驗?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