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知道的麼?
28
回覆列表
  • 1 # 雨袂蝶舞

    提起青花瓷,人們都知道它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靜的“人間瑰寶”。但問起它的來歷,人們不一定知道這裡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元代時,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問小寶:“這瓷坯上的花兒,如果能用筆畫上去,不更好嗎?”小寶皺了皺眉頭,說:“我早就想過。可是找了許多年,找不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啊。”

      青花聽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種顏料。並央求專門找礦的舅舅,帶她進山找礦。開始舅舅不肯,說找礦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後來,經青花再三懇求,才勉強答應下來。第二天,天剛拂曉,青花和舅舅便進山找礦去了。

      秋去冬來,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個月,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放心不下,便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與舅舅。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於來到了山前,發現前面山谷有一縷青煙,頓時心頭一熱,匆忙朝冒煙的方向奔去。

      來到山谷,小寶才看清,青煙是從一座倒塌了的炭窖裡冒出來的,便鑽進破窖,發現窯的一角堆滿各色各樣式料石,再一看,窯的另一角還躺著一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身邊堆有幾段柴火,柴火上正冒著一縷縷青煙。小寶仔細地朝老人瞧去,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漸漸甦醒過來,一看是小寶,急忙對小寶說:“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寶順著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頂找到了青花凍僵的屍體。在她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一堆堆已選好的石料。小寶見狀,哭得死去活來……

      掩埋了青花,小寶含著淚水,攙扶舅舅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製畫料。他將青花如娘採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飽,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後,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繪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後人為了紀念廖青花,遂把畫在瓷器上的這種藍花稱之為“青花”,把描繪這種藍花的彩料稱之為“青花料(廖)”這兩種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 2 # 莫失莫忘139518770

    原始青花瓷於唐宋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青花是中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名列景德鎮四大名瓷之首。創燒於唐代河南鞏縣窯,元代在景德鎮成熟發展。明代詩人周晉的一首《詠瓷花》詞:“如輕雲宿墨,似春葓泛幽;甚可誇,浮樑瓷器白無瑕,巧借藍色寫青花。”

    另外青花瓷在中國是最優良的瓷器之一,也就是良瓷,良瓷在漢語當中的發聲和“良知”相近,聽一聽自己敲出來的青花瓷的聲音,意思是入行以後,要時刻不忘記聽聽自己的良知是否還在。

  • 3 # 人生不惑讀書始

    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託、梅瓶、執壺、大罐等。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在阪東洋陶瓷美術館,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黃金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鑑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有的作品一度創造過中國古美術品售價的最高紀錄。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豔、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因而被世人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永樂初年,剛剛上臺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監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鎮御器廠監督燒造陶瓷,以補充朝廷需要因而永樂年間的官瓷燒造更是精益求精,從青花瓷器看,永樂青花與洪武青花相比,更趨成熟,作品從洪武朝的素樸雄渾不斷地朝精美典雅風格演變。

    從外觀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兩種青料。再看永樂青花,它的青花色調、繪畫風格,與元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與永樂青花都是採用同樣的進口的“蘇麻離青”繪製而成的。永樂、宣德青花之亮麗,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傾倒,如明人王世禎《觚不觚錄》中記載:“畫當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價驟增十倍;官器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永樂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見一斑。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由於大多數書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樂朝作品更為清晰,歷代文人對之述之尤詳,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為第一,但由於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因而這兩朝的作品地歷史上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難以區分,舊時國內古玩行業有“永宣不分家”之說。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數量遠遠超過永樂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豐富的是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兩千多件作品。

    此外如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豐富。另外,除國內一些大小博物館有收藏外,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和香港、臺灣等地的公私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樓的收藏最為豐富。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宣德之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被後人稱之為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由於這三朝官窯均不見書款者,因而後人對三朝制瓷面貌認識模糊,時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區分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據各時代的產品特徵,從中尋找屬於三朝燒造的作品。在傳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民窯青花瓷有著較鮮明的時代特徵。

    從青料方面看。這三朝民窯青花主要採用中國產青料,它們應當就是江西地區的“土青”。前期產品,青花色澤青藍中帶黑者較多,後期產品有恬淡雅緻的傾向。這三朝青花的紋飾,前期常見圖案滿密的纏枝花卉紋,但後期出現了許多佈滿疏簡潦草的產品。從圖案上看,以纏枝蓮紋為多,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雲氣紋,還有犀牛、麒麟、雙獅戲球、花蝶、蓮池鴛鴦、魚藻、松竹梅、嬰戲圖等此外,書梵文或福壽字的產品也有較多製作。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對於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後人評價極高。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對明瓷的綜合評價是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

  • 4 # 李士真關山日記

    青花是中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名列景德鎮四大名瓷之首。創燒於唐代河南鞏縣窯,元代在景德鎮成熟發展。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產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鎮為中心,官窯和民窯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明初青花瓷還帶有元代粗獷豪放的遺風,色澤偏暗。永樂、宣德兩朝是明代青花瓷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這兩朝青花瓷典雅秀麗,色澤濃豔幽深,呈色如寶石藍般鮮豔。

  • 5 # 諸葛夫

    青花在瓷器的運用應追溯到唐代中期,在很多曾出土的唐代中晚期的瓷器上發現有使用青料點飾器物的陶質品。這個發現是中國目前考古界,所發現最早在陶製器物上使用青枓的時期。從此青料就開始逐步走向了後世各朝的制瓷業,特別是到了元代中晚期青料已被廣泛使用在瓷器上,做為當時制瓷業器身繪畫的主彩受官民的加倍追奉。並且對青料的燒製和運用於瓷器在元代已達到了鼎盛時期,從而元代青花瓷器響譽國內外到至今。

  • 6 # 樂與眾享

    您好!中國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青花瓷創燒於元代景德鎮。但青花最初卻是在9世紀由當時的波斯制瓷工匠發明的。早期元青花的燒製技藝包括所使用的氧化鈷料均來自當時的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景德鎮的青花瓷之所以能後來居上,享譽海內外,主要是得益於景德鎮有著豐富而優質的制瓷原料——瓷石和高嶺土,以及眾多優秀的制瓷工匠。另外景德鎮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也為青花瓷能夠暢銷海內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元青花纏枝梔子紋鎮尺、元代中期

    元青花纏枝菊紋小罐、元代晚期

    元青花一束蓮紋脂粉盒、元代晚期

  • 7 # 東家APP

    說起青花瓷,就不由得想到了那一首非常溫柔的歌,有人譽為歌壇三十載流行音樂的神作,勾起了人們對中國意象極為溫柔、婉約的嚮往。作為文化符號的青花瓷,同樣作為經典元素,活躍在秀場T臺上。

    青花瓷還以另一種面目彰顯著自己的存在感。它總是被擺在景德鎮瓷器店最顯眼的位置,以好用、不掉色作為宣傳點,有時你也會在北京潘家園看到這些碩大、成雙成堆的青花瓷。

    維多利亞秘密秀,Porcelain Angels

    維多利亞秘密秀,Porcelain Angels

    除此之外,關於青花瓷的資訊卻讓人知之甚少。青花瓷的出現很突兀,在宋朝之前的中國陶瓷目錄中是一個幾乎可以忽略的陶瓷品種,而在元朝時,青花瓷忽然亂入,並且形態完整,在一個自古講究傳承有序的東方國度,實在是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事實。這一迷思,跟另一個在現代社會爭議頗多的穆斯林群體有關。

    青花瓷的故事,如同一部戲劇,蒙古人、漢人、穆斯林輪番出場,演繹著飲食的融合、族群的善意,全球貿易。這是由一個“狹義的中國”走向一個廣土巨族的“大中國”的過程,我們走出“漢族中心論”,和他族一同合作、生活,形成一個文明共同體,而青花瓷就是這種共同體的產物——或者,是第一當事人。

    一個世紀以來,問題始終存在,舊聞也曾是新聞,青花瓷也拋給了我們這一問題,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處理偏見與爭端,走向怎樣的未來?

    元朝,穆斯林工匠從東方而來

    蒙古擴張的動圖

    在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還記得有這麼一個片段:

    郭靖問鐵木真,什麼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鐵木真說,征伐四方的土地,掠奪那裡的財富並去統治那裡的人民。郭靖則說,做大英雄才是人生快事。

    鐵木真忙追問,那個傳說中的大英雄能管多少人。郭靖回答,“我只聽我娘說,我爹是個英雄,雖然不打打殺殺,但大家都尊重他”,搞得鐵木真有點尷尬。

    至於真實情況如何,可以推測的是,這支起於荒漠之中的蒙古帝國,最初秉持的強權統治觀念,在入主中原之後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日本歷史學家杉山正明認為,元朝是現代社會的開端。他舉了一個例子,忽必烈有“經濟立國”的思想,與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從地中海到西太平洋編織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路貿易網路。

    於是,許許多多的西方人對於元朝的那片廣闊疆域都有著具體而神秘的想象。一本《馬可波羅遊記》,讓哥倫比在大都批下了“商機無限”,間接催生了大航海時代之後勒沃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的形成。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世祖文武皇帝像,忽必烈

    在元朝統一的局面下,來往各地並非難事。前有西征俘虜,後有自發前來,數以萬計的穆斯林工匠自東方而來,成為了大元帝國造物的重要力量。

    元代各類文獻中,稱這種東來穆斯林人“回回人”。據統計,國內穆斯林人口大約增長了一百萬人。平定南宋之後,又俘獲了江南工匠數十萬戶。

    元青花的誕生勢必與這兩者脫離不了干係。當穆斯林匠人和漢人工匠的雙手握在一起時,奇妙的化學反應便發生了。

    沐浴在新王朝下的中國,景德鎮成為了戰後最富有生機活力的島嶼。

    此時的景德鎮,多股力量正在參與著青花的塑造。元政府掌控了管理統籌,將匠人分工、分級,景德鎮本身擁有瓷胎釉完善的製作條件基礎,加之引入從波斯進口的“蘇麻離青”的鈷料,促成了青花瓷的誕生。

    雖然早已無法推算第一隻元青花的出現時間,但元青花的誕生依然是精彩的,元青花融合了蒙古的色彩偏好,伊斯蘭的鈷料,還有中國陶瓷的工藝。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鎮也因青花瓷而一躍成為陶瓷之都。

    13世紀,景德鎮瓷局升級,直屬中央機構,規模擴大了四倍。

    青花瓷,最經典的清真之味

    波斯盛宴場景細密畫

    畫中,巨大銅盤內擺放著來自遙遠中國的青花瓷器

    十四世紀的蒙古是一個尚未被美神眷顧的民族。南宋曾有人描述蒙古人早期“百工之事,無一而有”,急速的擴張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而這片人口結構複雜的土地上,人們面臨的卻是文化的迷茫與缺失。

    基督教文化、藏傳佛教、高麗文化都陸續影響過蒙古人,但最終傾倒蒙古人的是發達的伊斯蘭文化。

    這些東來的伊斯蘭人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出色的審美嗅覺,富有經商才能。在13世紀的波斯史學家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提到,蒙古人進軍內沙布林時,把活人殺光,僅剩下四百人,這些人因為懷有技藝而被挑選出來,被送入下一個目的地,當然,也有一部分自願來到中國生活、工作、定居的穆斯林工匠。

    不論是出於什麼目的,數量龐大的“回回”終究來到了中國。

    這一群體佔據了元朝社會人口結構中的重要部分。以蒙古族和古代西亞民族為主要人群的生活方式,與漢族的農業文化相去甚遠,飲食生活習慣也有所差異。

    元代的穆斯林以羊肉為主要食物,搭配很多豐富的佐料香料,譬如馬思答吉、咱夫蘭、哈昔泥、穩展、回回豆子(以上我都沒吃過)。

    清真美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但流行北方,也席捲了南方地區,比如杭州,甚至出現了專業的“穆斯林廚師”,這些菜式奠定了中國清真美食的格局,也為如今我們的城市中大街小巷的清真餐廳提供了答案。

    我們的舌與胃,遠比我們的語言更為包容,早早做出了選擇。

    回回人使用青花瓷與我們的設想有很大區別,鄭和就記錄了伊斯蘭人的用餐習慣,“以盤盛滿其飯,澆酥油湯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會時皆以大盤盛薑黃色而富有香味的飯餚,置於敷在地上之席中……以手撮而食之”。

    託普卡帕皇宮收藏體形最大的一隻青花碗

    小而精巧的瓷器不再是餐桌上的主流,元青花的器型明顯變大,還出現了很多流行於蒙古和西亞地區常見的造型,比如大盤、高足杯、高足碗、扁壺八稜器等。

    伊斯蘭世界熱愛藍白兩色,而蒙古族也自古以來崇白,這也是現在諸多學者傾向於認為青花瓷的色彩感與這兩個族群有莫大關聯的原因。

    青花瓷盤上還不可避免地也出現了阿拉伯文字。景德鎮陶瓷作坊的回回人,運用巧思,在盤上書寫伊斯蘭教祈禱詞或《古蘭經》上的頌聖文字。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波斯人,有一件青花瓷盤上就出現了一首波斯詩:“……百合花落入水裡,心愛的人,含情脈脈的眼睛,已經醉了”。

    有些直徑超過1米的碗,有可能放在清真寺中給朝拜者喝水用。

    青花的雄心,走向世界征途

    有趣的是,穆斯林不論是從形到神,都參與了元青花的塑造,而為什麼世界範圍都將元青花視為中國經典符號?

    如果遊人來到如今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的託普卡比博物館,則會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目光。這是奧斯曼帝國蘇丹的皇宮所在地,一批元代青花瓷器靜靜地佇立著,親密接觸過這批青花瓷的人形容“髮色是那樣的湛藍、明亮、清純、寶石一般地發光”。

    元青花從十四世紀上半葉成為中國貿易的重要器物。

    元代有一個Nautilus叫汪大淵,在他的手帳本里記錄了青花瓷以中國為起點進入世界版圖的雄心,青花瓷的足跡遍佈三島、丹馬令、戎、爪哇、龍牙犀角、天竺等地,當然,汪大淵記錄的僅限於海陸,另一條光輝的路線則是依靠蒙古鐵腕統治下的陸路。

    蒙古的三次西征,建立起來地跨歐亞的四大汗國,使東、西陸上交通交通無阻,在此基礎上,驛站上設立了專管人員,並由站戶供役。驛道以大都為中心,西通伊利汗國和欽察汗國,北抵吉利吉思,東連高麗,南接緬甸。

    元青花在國內的存世不多,人們傾向於明朝的統治者不認可異族人的統治,從而很少在宮廷收藏前朝的工藝美術品,但另一種理性的推測則是元青花的誕生,本身就是為了中東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人群服務,而景德鎮的定位更接近於一個世界工廠。

    這張貿易地圖,也是一張青花瓷的傳播地圖,在一次次的貿易中,元青花迅速尚未,代替青瓷等單色釉,成為了人們對於那個遙遠中國的經典形象。

    穆斯林對於元青花影響力的消逝,是在蒙古帝國滅亡後。伊斯蘭國的定製服務被取消後,明朝初期漢族文人群體重新崛起,景德鎮也隨之脫離了元政府的控制。

    而青花瓷的故事在西亞還沒有結束。

    伊茲尼克水罐,法國盧浮宮收藏

    當西亞的穆斯林陶工們第一次接觸到宛如天人的中國青花瓷時,一舉改變了西亞原本崇尚的希臘式樣。土耳其伊茲尼克就是一個例子,即便缺乏景德鎮天然的高嶺土材料,而能模仿這夢幻的青花瓷器,依然是陶工一項值得嘗試的工作。

    他們透過在陶泥表面白色化妝土上用鈷料裝飾,再施以透明釉的辦法做出以假亂真的景德鎮青花效果。這一單純的模仿行為,像是一場啟蒙運動,引發了當地人對於陶瓷的探索。

    我們在博物館看到十六世紀西亞匠人的青花瓷時,彷彿看到另一箇中國,從無意識的模仿,到有意識的模仿,最終找到自我特質,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另一個符號。

    何為「華夏」?了不起的青花瓷

    有趣的是,元末的人對青花瓷,並不招人待見。

    麒麟飛鳳藍釉白花菱口大盤,託普卡帕皇宮收藏

    蓮池水禽菱口大盤

    元末孔齊的筆記《靜齋至正直記》提到士大夫階層喜歡定窯、官窯、哥窯,並沒有涉及元青花,還有一本文物鑑定專著《格古要論》斥責元青花俗氣。從這股貶低青花瓷的潮流來看,他們極力宣揚迴歸前朝大宋對瓷器的簡約審美。

    但畢竟,青花瓷還是留存了下來。

    元青花的紋飾元素大多可以在唐、宋找到源頭,而構圖手法卻很“用力”,花草藤蔓有規律地延展開,纏繞編織,像是一個迷宮,整體讓人一眼就能察覺到屬於“阿拉伯風格”。

    這是一張了不起的地圖,蒙古人搭出了經緯,血肉由穆斯林與漢人聯合完成,後世一次次講目光投向它,凝視它,它也就變得更含蓄悠遠,成為了一段刀光劍影時期永恆的迷夢。

    可美畢竟不是單一的。

    宋瓷倘若屬於天堂,青花瓷便屬於人間。

    挪威的人類學家巴斯告訴我們:自古以來,形形色色的界限劃分出了不同的族群。於是,人們根據界限來判斷“我們”和“他們”。

    但在元青花的故事中,這條界線正在擴大,形成了一箇中間地帶。而這個從未被正式承認的中間地帶,才豐富了什麼叫做“華夏”。

  • 8 # 文藏

    唐宋時期的青花瓷器

    唐 青花冥器

    元代青花瓷的橫空出世,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元代以前是否有青花品種的瓷器存在?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唐代青花瓷器展現在人們面前。在2006年出土了兩件冥器,學者們判斷其為唐代河南鞏縣窯燒製的青花瓷器,所用的胎釉與景德鎮生產的類似,但所繪畫面不同,目前面世的不超過10件,分散在香港及歐洲等地。

    鞏縣青花

    唐代時,河南鞏縣是燒製三彩的主要地區,1957年故宮博物院對其進行了實地調查,分別在小黃冶、鐵匠爐及白河鄉三地發現窯址,從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及故宮博物院進行多次調查並發現大量三彩器物、陶範及白瓷殘片。至於鞏縣青花瓷是如何生產的,沒有文字記載,目前只能用推理的辦法進行分析。唐代青花瓷應屬偶然之作,這與元代景德鎮的所生產的青花瓷器沒有任何關聯。

    元青花瓷器

    元 藍地白花如意開光花卉紋菱口盤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考古界否認元代有青花瓷。由於生產工藝、燒製技術不高,並且存在很多瑕疵,如胎體厚重、施釉不均、器底粗糙無釉、器物多為敗相(不圓,口歪)、釉光潤度不強等諸多問題,與明永、宣青花有天壤之別,所以古董商們均誤認為此類器物是明末時期的瓷器。

    元 青花雲龍象耳瓶

    1928年一位叫珀希瓦爾·大維德的英華人,在北京琉璃廠買了一對帶有銘文的青花雲龍象耳瓶,銘文為“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付,祈保閤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 ,後於1929年《老傢俱》雜誌上發表了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但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此後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的波普博士,透過對青花象耳瓶上銘文及紋飾的研究,在1950年夏天,分別與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的託普卡比宮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瓷器,以及伊朗阿德比爾寺收藏的中國瓷器進行研究比對,從中發現一批與象耳瓶紋飾風格相近的瓷器,並在1952年和1956年出版的《14世紀青花瓷器》《阿德比爾寺收藏的中國瓷器》中披露,並認定這些瓷器中,有72件為元代青花瓷器。

    元 青花鳳首扁壺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河北乃至全國各地的多處考古挖掘中,都有元代青花瓷器出土,人們將其統稱為“至正”型(以象耳瓶為標準)。1970年北京元大都舊鼓樓大街發掘中,出土10件青花瓷器,其中就有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的青花鳳首扁壺。2005年英國倫敦拍出了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約2.5億人民幣。從此人們對元代青花瓷的追捧與日俱增。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景德鎮的青花

    唐代雖出現了青花瓷器,但各方的技術不成熟,胎、釉、窯火等指標都未合格。景德鎮地處丘陵,山區及周邊蘊藏著大量的製陶制瓷資源,人稱“水土宜陶”。此地產出的瓷土礦含鐵量低,潔白細膩,在不加入高嶺土的情況下,瓷胎的硬度也高於宋代時期的其它窯廠。

    宋 影青殘片

    制釉材料一是滿山遍野的鳳尾草,一是當地丘陵地帶產出的石灰岩,將石灰岩研磨成石灰石粉末後,加入鳳尾草進行調和,就是透亮釉的主要材料。“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說的就是從宋代景德鎮湖田窯所燒製的瓷器,胎、釉、窯火這三項,相輔相成達到和諧。

    元 龍泉褐斑撇口瓶

    青花瓷器在景德鎮是如何興起,由誰發明的無從知曉。上世紀70年代景德鎮考古所對湖田窯進行了挖掘,在昌江河兩岸的龍窯窯址裡曾發現青花殘片,且多為盤、碗類。證明湖田地區應是燒製青花瓷的最早窯址。宋、元時期南方各窯口主要以燒製青瓷類為主,景德鎮所產的瓷器由於胎體潔白纖薄稱為影青瓷,且帶彩的瓷器品種很少。

    清 康熙龍紋碗

    世界上很多的發明創造都是無意中成功的。當青花品種出現後,景德鎮地區便以燒製青花瓷為主體,而影青品種便退出了歷史。

    明 永樂青花燭臺

    影青瓷器由於胎坯硬度與窯型的原因,盤、碗等小件居多,而青花瓷在瓶、罐等中大件表現力則更強、更美觀。但原有製作影青的胎泥及窯型達不到青花燒製要求,這樣新的問題便出現了。工匠們為了燒製青花瓷作了兩項創新,一是在胎泥中加入景德鎮東所產的“高嶺土”,不僅提高了胎泥的硬度,還可大幅增強耐火能力,與胎土並稱為“二元配方”;二是放棄龍窯窯型,創造新式窯爐,並將窯址從湖田搬到昌江河東岸的平原地區,建立新的窯廠。

    明 萬曆青花花卉軍持

    青花的發展脈絡清晰起來,到了明初洪武二年,在景德鎮正式設立御窯廠。上世紀80年代末景德鎮城市建設在此地的落馬橋、劉家弄、十八橋一帶曾挖掘出大量的元青花殘片,而這一帶更是古時景德鎮的中心地帶。

    清 乾隆青花蓮託八寶紋四足盉

    明、清兩朝歷經約600年的歷史,其宮廷御用瓷絕大部分都出自景德鎮。而青花品種的研發成功,可以說直接改變了中國陶瓷發展的軌跡,使陶瓷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9 # 瓷房子博物館

    瓷器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名片之一,周杰倫的一首古風歌曲《青花瓷》更是紅遍了大江南北,人們的口中總是會不自覺的吟唱“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但光知道歌名,卻不知道青花瓷的前世今生不免有些遺憾,今天讓我們來聊一聊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早在商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瓷器,成熟瓷器則是在東漢時期才開始廣泛使用,人們對瓷器的美觀程度也越來越高。相傳周世宗曾要求柴窯生產的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

    唐代是青花瓷的濫觴時期。唐代的鞏縣開始使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瓷器了。

    在中國範圍內,最早發現的唐代青花瓷為1970年,在對江蘇揚州遺址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唐清花殘瓷片。而後古瓷研究者又相繼發現了一些類似於“唐代青花瓷”,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白釉藍彩三足罐、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意見花卉紋碗、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等。

    青花瓷經過了唐朝的初創期,並沒有將其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所以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宋代青花瓷是從浙江省的金沙塔塔基和環翠塔塔基兩處中出土的十餘片瓷片。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粗細不一,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

    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再加上相較於宋朝中國瓷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成熟的青花瓷在景德鎮湖田窯裡成功燒製出來。元人蔣祁著《陶計略》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總體分兩種色調,一種呈灰藍色,較淺淡,一種是深藍色,較豔麗。紋飾都是由單獨紋樣和寫意和寫實的瓷畫構成,裝飾畫面舒朗、活潑自然,最大的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元代青花瓷造型也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碗等。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

    元代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使得中國瓷業發展起來,同時也是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時至今日,青花瓷的發展走到了今天,它成為了中國的一張名片,也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家中餐具食盤等等都加上了青花瓷的元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隊友選哪個英雄你會心裡一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