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有哪些國公的代表人物呢?他們的爵位又是怎麼得來的?
22
回覆列表
  • 1 # 閒語

    國公最早出現在北周時期,位在郡王下。漢魏時期,異性功高者為侯,無公之稱,所以封侯是當時文臣武將的追求,如西漢長平侯衛青、冠軍侯霍去病,東漢末年郿侯董卓、鄴侯袁紹等,而曹操的魏公已是特例,為篡權奪位者專屬。

    晉朝建立後,重設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其中公又分郡公與縣公,宋、齊、梁、陳沿襲,就是北魏、北齊也仿此設定。北周建立後,又在郡公之上增設國公,當時一次性封了六個,即趙國公李弼、楚國公趙貴、衛國公獨孤信、燕國公於謹、梁國公侯莫陳崇、晉國公宇文護,後又陸續增封隨國公楊忠、蜀國公尉遲迥、唐國公李昞等,他們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

    隋唐保留了北周的爵位制服。國公與郡王同為從一品,但排名在郡王之下。比較著名的有隋齊國公高熲、楚國公楊素,唐梁國公房玄齡、衛國公李靖、魏國公長孫無忌,以及英國公李績、胡國公秦叔寶等。

    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朝廷採取綏靖政策,改變異姓不授王爵的慣例,多以郡王封強藩,國公反倒落了一等。

    直到宋建立後,抑制藩鎮軍權,逐漸減少異姓王,一般以國公作為異性最高封爵。如魏國公趙普、魏國公韓琦、魏國公張浚等。

    綜合唐宋國公制度,有兩個特點:其一,國公也有高低,以國號命名者明顯高於以州名命名者,如魏、梁、齊國公授予者幾乎全是名臣良將;其二,唐代國公前期允許世襲,宋代則不能世襲,科舉制度是出現這種變化的一個原因。

    金、元國公制度一直流傳下來。明代洪武開國,首次僅封六國公,即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南韓公李善長、宋國公馮勝以及常遇春子鄭國公常茂。明代國公允許世襲。

    至於清,以滿洲制度取代了漢族爵位制度。

  • 2 # 周明建16

    公爵,侯爵,伯爵都不是職位,而是貴族的封號。這些封號源自於中國夏商時期,舜帝以及夏朝就設: 公,侯,伯,子,男五等級。這些等級的貴族可以擔任也可不擔任其實際職務,但他們的待遇和地位通常高於無貴族封號的高官,普通高官想晉升世襲貴族是很難的,比如曾國藩功勞也算很大的,才封為侯爵,李鴻章才封為伯爵。唐朝封程咬金封為國公,有記載其長子後承襲國公。中國的春秋時期公爵國有魯國,鄣國,虞國,宋國,虢國,戴國,州國,叔國。公舜,在貴族中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被封為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只有極少數非王室人員封為公爵。

  • 3 # 只愛潘多拉

    其實,古代只要有爵位,他的官場品級就很高,漢代的“侯”,無論大小,都“位次三公”,也就是排坐次的時候只有像丞相啊之類的正國級領導人才能排在他們前面。不過國公這種爵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其實是不常見的,很多朝代是沒有這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這是“理想型”的封爵等級,在秦漢時代實際上只存在於儒家的經典之中,沒有在實際生活中用過。秦漢時代,封爵基本上只有兩種,王和侯,所以得勢的時候,韓信可以做齊王、楚王,失勢的時候做不成王了,降一級就只有做淮陰侯,是沒有“公”這一級的爵位給他做的。

    “公”爵的開始,大概是魏晉時期才開始的,曹家、司馬家當上皇帝都是靠的陰謀詭計,缺乏正統性,為了籠絡人心,於是把儒家經典裡面的“公侯伯子男”真正實行起來,讓當時的士族們都可以過過癮,這樣人家才願意跟著他們幹。但是要注意的是,曹魏大概只有“鄉公”,像被司馬家殺了的曹家皇帝曹髦,他在當皇帝前的身份就是“高貴鄉公”。而按照晉代的《官品令》的規定,“公爵”只有兩種,一種是郡公,一種是縣公,品級都是第一品。

    郡公、縣公的全稱是“開國郡公”或“開國縣侯”,強調的是封爵具有的“創業”性質,現代人常把開國郡公、開國縣侯上有個“國”字就誤以為是“國公”了,我想題目問的“國公”,可能就是對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的誤解。像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常被稱為魯公,有時也會叫他魯國公,其實他的封爵中的魯,指的是魯郡,不是魯國,他的封爵也是魯郡公,不是魯國公。

    真正有“國公”這個爵位的,大概只有隋代前期才有,隋代前期封爵複雜,光公爵就有三種,國公、郡公和縣公,三個的級別都是從一品,不過隋煬帝上臺後,就廢掉了國公這一級,所以國公也就只存在了二十年左右。以後唐朝、宋朝,都是隻有郡公、縣公,沒有國公的。而從一品的級別是什麼概念呢?比較一下就知道,一品是太師、太傅之類的特殊榮譽官職,正常時代沒有人可以當的,正常時代可以當的最高的官職就是宰相,宰相包括中書省(政治局)、門下省(中紀委)、尚書省(國務院)的長官,他們分別都是正三品,所以唐代主持國家最高政務工作的官員,相當於現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級的職務的人,常常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所以如果只是看官場的品級的話,三品就已經是正國級了,而從一品的公,無論國公、郡公、還是縣公,只要是“公”都比宰相要高出三級,地位簡直高得嚇人!但實際權力當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哈。

  • 4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國公是中國古代封爵名,爵位僅次於郡王,爵位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北周以前,有封國的公爵(包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代前權臣封的公爵)都可以稱“國公”。比如魏國公:曹操;東晉康樂縣公:謝靈運。

    北周開始就設定國公,位於郡公,縣公之上。唐朝郡王與國公都是從一品,一直到元朝都沒有變過。很多名臣都被封為國公。

    隋朝:

    越國公楊素;宋國公賀若弼;唐國公李淵;

    唐朝:

    鄂國公尉遲敬德;趙國公長孫無忌;梁國公房玄齡,狄仁傑;萊國公杜如晦;英國公李勣;衛國公李靖;鄭國公魏徵;齊國公高力士;盧國公程咬金。

    宋朝:

    萊國公寇準;楚國公范仲淹;魏國公韓琦;荊國公王安石;溫國公司馬光

    明朝:

    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涼國公藍玉;南韓公李善長;榮國公姚廣孝

    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忠勇一等公等。

  • 5 # 榮耀歷史

    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國公最知名,唐朝的國公們是被太宗皇帝請上了凌煙閣,流芳百世,明朝的國公們卻被洪武大帝殺得所剩無幾。

    爵位,一般都是有軍功才會授予,而國公通常只有王朝開國時才會出現;在爵位排序中,王爵第一,公爵第二,而國公是第一等公爵,後面還有郡公、縣公。

    唐初,國公是第三等爵位,從一品,第一等是親王爵位,第二等是郡王、嗣王爵位。國公是非李姓宗室功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唐開國功臣都是國公。

    長孫無忌,玄武門之變首功之臣,李世民小舅子,爵封劉國公,後來改封為齊國公,最後凌煙閣上定為趙國公

    杜如晦,秦王府主要幕僚,玄武門之變首功之臣,爵封蔡國公,去世後進封為萊國公

    房玄齡,同為秦王府主要幕僚,玄武門之變首功之臣,執掌貞觀朝二十餘年,被封為梁國公。

    魏徵,不同於房杜二人,他毫無軍功,也非李唐開國功臣,竟然也能被授予國公爵位,可以看出太宗對他的重視,凌煙閣上排名還在房玄齡之上,爵封鄭國公

    尉遲敬德,李世民第一號心腹愛將,立下赫赫戰功,玄武門之變首功之臣,爵封鄂國公。

    李靖,大唐軍神,第一戰將,雖然沒有參與玄武門之變,但還是受到了李世民重用,爵封衛國公。

    秦叔寶與程咬金,瓦崗寨虎將,投奔李唐後戰功無數,分別被封為胡國公和盧國公

    李勣,即徐世績,徐茂公,作為貞觀朝後期重要將領,爵封英國公,我們是不是可以宣佈英國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

    唐朝的國公們都受到了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優待,反觀明朝的國公們,日子相當悽慘。

    大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封了六個國公,稱為開國六公,分別是南韓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後來又因為軍功封了藍玉為涼國公、傅友德為穎國公,此外還有開國公常升(常茂的弟弟)。這九個國公善終的沒有幾個。

    胡惟庸案爆發近10年後,朱元璋以李善長牽扯胡惟庸謀反,誅殺其全家七十餘口;

    鄭國公常茂軍中無狀,造成投降的納哈出再次反叛,被削爵流放,爵位傳給其弟常升,改為開國公,常升牽扯藍玉案被殺;

    宋國公馮勝,與女婿周王來往密切,受朱元璋猜忌被殺;

    衛國公鄧愈早逝,他兒子鄧鎮襲爵,因為是李善長的親家,與李善長一起被殺;

    涼國公藍玉軍中養數千義子,被殺;

    穎國公傅友德受朱元璋猜忌被殺;

    能安穩把爵位傳下去的只有徐達的魏國公了,李文忠的曹國公傳給兒子李景隆後,在朱棣朝被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在捐贈物資上的古詩詞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