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次內訌都有叛軍大將被殺,如史思明,蔡希德,周擎,崔乾偌等都死於內訌(hong)
8
回覆列表
  • 1 # 吳樾江南

    你只看到了叛軍內訌,實際上唐帝國的內訌也堪與比擬。中央也做出了相當多的錯誤判斷。首先長安陷落就與玄宗一意孤行,催促哥舒翰出潼關與叛軍決戰有莫大關係,高仙芝這樣的名將也因幾句讒言而被殺。如果沒有張巡死守睢陽,可能帝國早就分崩離析,直接步入五代十國咯。即使在安史之亂平息後,朝堂的內訌仍在繼續,立下蓋世奇功的李光弼遭朝廷嫌忌,不敢入朝,僕固懷恩被逼反,郭子儀更是隻有朝廷有難才會啟用,可想而知中唐的朝局何等混亂。叛軍能夠興起也起因於權臣們不斷的鬥爭之中。

  • 2 # 小武書記官

    前言: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由盛轉衰。在這八年裡,叛軍中發生了三次大的內訌,先是安慶緒殺死了安祿山,史思明幹掉安慶緒,後來又有史朝義殺死了史思明。每一次內訌都讓叛軍的實力大損,但是唐王朝卻沒有抓住機會平叛,這是為什麼?

    首先,唐王朝也不是鐵板一塊

    當安祿山叛軍攻破長安時,玄宗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此時唐王朝存在兩宗並立的情況,雖然玄宗李隆基退居二線,但是卻沒有完全放權。蜀地的軍隊沒有出川平叛,而是以保衛太上皇聖駕的名義縮在蜀地,導致了劍南諸道節度使實力大增,蜀地慢慢脫離了中央的統治。

    此時的安祿山佔據了華北和關中地區,唐朝的平叛兵力主要集結於朔方和太原地區。但是這兩個地區並不是產糧區,龐大的軍糧完全依賴於外部運入。而在江南這個重要的產糧區,當時駐守的永王李璘發動了叛亂。永王的自立門戶無疑是在肅宗的背後狠狠地插了一刀!為了能夠剿滅永王,肅宗不得不繼續分權,設立了淮南、淮西、江東三個藩鎮。此後這要唐王朝覺得自己無力平叛,就在叛亂地區四周設立新的節度使。這樣就使得唐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土變得更加支零破碎,為將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禍根。

    面對安祿山叛軍的進逼,李唐宗室不是團結一致,而是各有各的小算盤,明裡暗裡自立山頭。肅宗名為全國軍事統帥,但是能夠直接控制也就是靈武郭子儀的部隊。就連太原李光弼的部隊,肅宗也不能完全控制,否則也不會出現因為李光弼執意要殺史思明而造成的史思明的降而復叛。

    第二,肅宗的平叛策略存在錯誤

    當張巡在睢陽抵抗叛軍,造成叛軍無法渡過淮河,同時向北也無法佔領太原,此時的叛軍的困境並不比唐軍少。安祿山叛軍的主力被拖在了洛陽到長安一線。

    在洞悉了這個形勢之後,肅宗的首席謀士李泌向肅宗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戰略:李泌建議唐軍暫時不收復兩京,而是讓太原唐軍統帥李光弼從太原出井陘,直接攻擊叛軍控制的河北地區。對於洛陽和長安一帶的叛軍,唐軍主要採用襲擾戰術,讓安祿山四處救火,直到將叛軍計程車氣耗完為止。

    除此之外,李泌還想出了一招險棋,派遣肅宗最英勇善戰的兒子建寧王李倓出兵塞外,以大迂迴戰術佔領叛軍的老巢幽州。只要叛軍發現自己的根據地丟了,那麼盤踞在兩京地區的叛軍的軍心就會徹底崩潰,只有滅亡一種結局了。

    但是肅宗卻有選擇地採用了李泌的建議,依然執意攻打兩京。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之後,唐軍才在回紇人的幫助下收復了兩京,完成了政治目標。但是卻讓安慶緒退往河北的鄴城,繼續反抗朝廷。

    第三,宦官專權開始初現端倪

    中國古代宦官最為風光的朝代為東漢、唐和明三朝。安史之亂之前,歷代唐朝皇帝較為強勢,一直壓制著這些無根之人。肅宗為人性格懦弱,見宦官李輔國忠心擁戴,便視其為左右臂,賜名“護國”,後又改名“輔國”,把軍政大事都委託於他。貫穿唐朝中後期的宦官亂政始於此時。上文提到的英勇善戰的建寧王就是因為李輔國的誣陷而被肅宗賜死。

    自玄宗朝,宦官就開始在軍中監軍,最為有名的就是那個枉殺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監軍邊令誠。在唐朝中後期,這些宦官掌握了唐朝神策軍軍權,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的大宦官只需要皇帝一紙詔書就能覆滅,而唐朝中後期的權監能夠隨意廢立皇帝。

    在安史之亂的後半段,史思明重新奪回了洛陽。唐軍統帥李光弼不急於收復洛陽,而是以山西為依託,開展了對史思明的騷擾作戰。正是受困於李光弼的襲擾,史思明才不敢率領主力向西進攻長安。但是在太監魚朝恩的遊說之下,肅宗強令李光弼進攻洛陽,造成了唐軍在北邙山大敗。

    說完了昏招頻發的唐王朝,再看看叛軍這邊。

    安史叛軍內部雖然發生了多次內訌,但是卻沒有發生大規模連帶的大火併。像後世的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不僅僅是幾個王爺之間的個人PK,還有各個王爺的直屬部隊的大火併,最後翼王石達開率領本部人馬離開天京,太平軍實力大損。安史叛軍中的這三次叛亂,有兩次是兒子把自己的父親殺死了。在史思明與安慶緒的內訌中,安祿山的大將安守忠、阿史那承慶是在酒席上被逮捕,崔乾佑被殺,但這也僅僅是主將被殺,而所屬部隊順理成章地繼續為新君服務。

    在史朝義殺死史思明自立後,叛軍的離心離德達到了頂點,各個統軍大將開始為自己謀劃後路。那麼此時唐朝政府軍若發動大規模的攻勢這些叛軍餘孽是否會聞風而降?

    答案是不會。因為此時的唐王朝已經出現了兵力緊缺的局面。在叛亂髮生之時,除了唐朝所設立的邊鎮,唐朝內地的府兵制已經名存實亡,所以安史叛軍能夠如此輕易地攻佔河北地區。在平叛過程中,唐朝軍隊由於高層謀劃的失誤,經歷了數次大敗,政府軍中的精兵被大量揮霍。此時的大唐最有軍權的是那些節度使,但是他們為了能夠保證自己在日後不會陷入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開始儲存自己的勢力。

    為了能夠以最小的代價儘快結束戰爭,僕固懷恩建議爭取史朝義手下幾員大將反正。朝廷只需要這些叛將在名義上歸附朝廷,其軍隊仍歸自身統領。在這種政策下,薛嵩、李寶臣(原名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搖身一變成為了唐朝節度使,繼續統治河北地區。除河北之外,全國已經存在了36個節度使,唐朝地方的行政、軍事和財政權被這些節度使把持,藩鎮割據的局面正式形成了。

    當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之時,人們鬆了一口氣,本以為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卻發現唐王朝已經面目全非,而戰亂才剛剛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遊戲界有什麼經典至理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