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藩

    雙方有長也有短。 說到萬曆援朝戰爭這個戰爭也還是非常的有意思的,當然了也反應了當時那個朝代的一些情況和一些事情了,最近很多網友也說了,這個時候的朝廷其實看起來非常的給力,所以會選擇援朝抵禦倭寇,那麼就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的話,明朝的火器和日本的火器是非常的話說的,有人做了一個對比,那就是明朝和日本火器誰更加厲害呢?下面就跟隨小編來揭秘看看吧!

    萬曆援朝戰爭是明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爭,最後以日軍敗退本土、明朝聯軍取得最終勝利而結束,這一結果也影響了此後數百年的東亞格局。在這場戰爭中,中日兩國都投入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和武器,尤其是各類先進火器也紛紛登場。今天就給諸位扒一扒萬曆援朝戰爭中,中日兩國的火器都有哪些優劣。

    先從我大明開始說起吧。根據當時的兵部右侍郎、經略備倭軍務宋應昌在《經略復國要編》中的記載,明軍在戰爭初期徵調的火器主要有:大將軍炮一百二十位、滅虜炮二百六十八位、虎蹲炮三十七位、小信炮一千五百個、百子銃一百六十八架、快槍五百杆、三眼銃一百杆以及大量的火箭,後來還有更多火器陸續調入北韓戰場。下面我們就一一簡略介紹一下這些神器。

    明代的將軍炮也叫神機將軍,按照型號可以分為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四將軍和五將軍,這些稱號其實並不是一種固定的火炮名稱,明代各個時期都會把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稱作“將軍炮”或者“大將軍炮”。

    明代初年的將軍炮是舊式直筒的大型火炮,而萬曆時期的將軍炮是指從葡萄牙人那裡仿製的弗朗機,於嘉靖三年(1524年)造出第一批原型:“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

    葉夢熊(1531-1597)後來又對弗朗機進行了改造,稱為“神銃”,大者長三尺五寸(1.2m),重二百八十斤(約合現在340斤),射程可達七百餘步(約合現在1000m),威力巨大,而且可以車載,更好適應戰場環境。

    車載佛郎機

    滅虜炮是嘉靖萬曆年間葉夢熊製造的一種車載火炮,炮身以銅鑄成。其特點是一車三炮,而且發射的是鉛製散彈,殺傷覆蓋面非常大,堪稱對付叢集部隊的大殺器。因此滅虜炮成為了明軍中地位僅此於將軍炮的火炮,在明代後期的戰爭中使用頻率非常高。

    滅虜炮

    虎蹲炮是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在舊式碗口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以前的碗口炮炮身短炮口大,發藥無力,體輕易躍,難以使用。戚繼光加長了炮身,縮小炮口與炮身通體相稱,並且在炮口與炮尾處都安裝有鐵爪,可以用大鐵釘釘在地上,發炮更加安全。改進後的虎蹲炮比佛郎機輕便,只有三十六斤,且機動靈活,威力又遠勝各式火槍,因此在戰場上出場率很高。

    虎蹲炮

    小信炮

    是一種輕型火炮,主要功能在於發射訊號、傳遞作戰資訊,炮身由銅或鐵鑄成,構造簡單,可以直接置於地上發射,是明代邊軍必備的火器,主要配備於烽燧、墩臺和城牆之上。雖然不能直接對敵人造成殺傷,但是可以大大提高平時預警和戰時下達指令的效率,也是功不可沒。

    明代鐵信炮

    百子銃

    在佛郎機基礎上改制而成,根據《兵錄》中的記載:“放時執尾牽挽,望準照星,於稠人處打之,百發百中,此舟師第一利器也,守城亦宜用之。”百子銃安裝了瞄準裝置,而且可以短時間內打出大量槍彈,善於對付站位密集的敵人,不僅可以用於守城,還是海戰利器,其作用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機關炮。由於此種火器威力巨大,因此晚明時期也被大量使用。

    百子銃

    快槍

    也叫神快槍、十面埋伏銃,周身由鐵打製,形似棍棒,可以同時發射一到三枚鉛彈。敵人近身時還可以安裝長柄或者長槍槍頭與敵人肉搏,是一種將火器、槍、棍三合一的兵器。三眼銃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了,由三根槍管呈品字形箍合在一起,可以連發三彈,敵人近身時可以當悶棍來用。但缺點是有效射程較短,而且不夠精準,與快槍一樣,都是近距離內殺傷力很強的輕型火器。

    上面為快槍,下面為三眼銃

    火箭

    則是利用火藥動力推動發射的箭矢,在明代有了很大的發展,種類繁多而且應用廣泛,可以分為單飛火箭、集束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而且戰鬥部也由箭頭演變為刀槍狀,有的還可以攜帶爆炸彈。火箭發射裝置則為竹、木製成的架、筒、槽等。

    各式單飛火箭

    值得一提的是,南韓人一直在搶的神機箭就是集束火箭的一種,洪武年間就在邊軍中廣泛使用,茅元儀在《武備志》中也有介紹。南韓人想搶是搶不走的,這輩子都搶不走的。

    另外,明廷還調派善於攻城作戰的浙兵入朝作戰,他們裝備了當時北兵沒有的武器——鳥銃。

    鳥銃(清代稱鳥槍)不是明朝本土發明的火器,而是在於倭寇的作戰中繳獲日本鐵炮仿製而來,日本鐵炮則是仿自歐洲的火繩槍。明代仿造的鳥銃原理與日本鐵炮相同,但是加長了銃身長度和火藥量,因此射程和殺傷力也相對更強一些。

    鳥銃長三尺有餘,重五六斤,以熟鐵打造銃身,銃身嵌入木託,木託中藏搠杖一根用以填充火藥、鉛彈,銃身有照星與照門,以提高發射的精準度,火門有火門蓋,用龍頭式發火裝置。但是這支部隊在戰場上使用鳥銃的具體情況如何則不得而知。

    鳥銃與龍頭髮火裝置

    日軍火器使用比較單一,主要有鐵炮和大筒兩種火器。鐵炮最早是種子島島主時堯命手下從葡萄牙人那裡仿製而來,由於威力巨大因此迅速走紅,各地大名紛紛購買並且仿造,最出名的莫過於夢想“天下布武”的織田信長了,長筱之戰中織田與德川聯軍正是憑藉大量鐵炮部隊戰勝了號稱無敵的武田騎兵隊。

    日本鐵炮

    日本大名對鐵炮的重視一直沒有中斷,到豐臣秀吉侵朝時,還專門在3000人的隊伍中設立200人的“鐵炮足輕”部隊,這個比例是很高的,按照這個比例推算,平壤之戰中小西行長部應該至少有一千餘名鐵炮足輕,給登城作戰的明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另外,日本鐵炮的製造也十分精良,明人何良臣在《陣紀·技用》中就寫道:“(明朝鳥銃)不敢連發五、七銃,恐內熱起火,唯倭銃不妨。”可見日本的鐵炮較明朝的鳥銃製造更為精良。

    日本歷史上的的大口徑火器叫大筒,但這個詞其實指代了兩種火器,一是從葡萄牙人那購買仿製的弗朗機型火炮,這種武器是在進入德川幕府之後才逐漸有較多使用。在侵朝戰爭中日軍使用過另一種大筒,實質上是一種加大口徑的鐵炮,與鐵炮一樣用扳機發火,火力和射程都無法與明軍的火炮相提並論。

    加強版鐵炮

    總體來看,與明軍相比,日軍火器種類比較單一,而且主要是輕型火器;但是其鐵炮的製作更加精良,而且裝備比例也高於明軍的鳥銃。所以明軍在重型遠端火力上可以說是佔盡優勢,而在中短距離內可能日軍會相對佔優。其實火器的發展與對抗,既體現了東亞作為一個整體融入世界的過程。

  • 2 # 桃子不太熟

    公元16世紀後期,日本各地的割據勢力陸續臣服於豐臣秀吉,全國獲得了統一。美國一位戰略家曾經說過:“日本這個民族所有的想象力都來自於對大陸的渴望”,統一日本顯然不是豐臣秀吉的征戰的終點。他的目標是透過北韓征服中國,甚至坐鎮寧波征服天竺。

    1591年豐臣秀吉出動大軍進攻北韓,出動的日本軍隊大部分都是步兵,裝備有日本刀、長矛和火繩槍(日本稱為鐵炮)。早在1543年,日軍就引進了葡萄牙的火槍,最初日本只是從歐洲人手中購買火槍,但隨後日本人就掌握了核心技術,開始自己製造甚至改造火槍,其火槍效能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日軍當時裝備的火繩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火槍之一,效能要超過明朝和北韓裝備的鳥銃。但是日本火槍也有缺點,大概是為了照顧日本人身高不足,避免後坐力太大,日本火槍口徑很小,因此對於一些擁有重甲保護計程車兵不能造成有效的殺傷。

    日本軍隊打北韓這種裝備不強,戰鬥力很低軍隊的時候勢如破竹,僅兩個月就從釜山打到了平壤。當時北韓的領議政(相當於中國的丞相)柳成龍評價日本火槍:“其致遠之力,命中之巧,倍於(北韓)弓矢……來如風雷,其不能當必矣”

    但是當日本軍隊遇到明朝軍隊的時候,日軍火槍殺傷力不足,軍隊缺少火炮、騎兵的短板就都暴露了出來。

    1593年2月8日,明朝大軍圍攻日軍佔領的平壤城,日軍在城牆上做了很多射擊孔,發揮自己火槍的威力,明軍第一次攻城傷亡很大。但很快,明軍重炮部隊來了,史書記載明軍用將軍炮(120 門)與虎蹲炮(20門)等火炮猛轟平壤城。

    明軍所用的將軍炮是明軍中最主要、裝備量最多的大口徑野戰炮,虎尊炮則是明軍的小型火炮,是由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發明的。這種火炮比較輕巧,架設簡單,一次可以發射上百枚小鉛彈,對人員有很強的殺傷性。

    根據史料記載,明軍將軍炮“一發決血衢三里,草枯數年”,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能從中體會到明軍重炮的威力。“頃刻間爆炸聲震天,焰煙蔽空,……日方糧庫,彈藥庫悉中炮燃燒,兵營工事相繼被毀”鐵炮在真正的大炮面前猶如螳臂當車,不堪一擊。

    很快明軍就攻入了平壤,明軍和日軍開始了慘烈的巷戰。此時日軍火槍威力小的弱點暴露了出來。明軍副將李如柏頭盔被日軍火槍擊中,但是因為“盔中棉厚”,李如柏只受了點小傷,薊鎮參將吳惟忠則是胸口中彈,但仍能“猶奮呼督戰”,戰後吳惟忠升任任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

    平壤圍城之戰,充分展現了火器在戰場上的優勢,日軍憑藉火槍打敗了北韓,而明軍又透過火炮完全碾壓日本的火槍,贏得了戰爭最後的勝利。

    當時作為旁觀者的北韓國王李昖與其臣下李德馨這樣評價明朝火炮和日本火槍,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鐵炮)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響徹天地,山嶽皆動……”李昖讚歎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 3 # 小武書記官

    早在唐朝就出現在戰場上,但是中國的火器發展相對滯後。明嘉靖二年,明軍擊退了前來滋事的葡萄牙人,在這場戰鬥中明軍得到了兩樣火器,一樣是葡萄牙的鳥銃,還有就是葡萄牙的火炮。明朝工匠對這兩樣火器進行了仿製,這就是明朝的鳥銃和佛郎機炮

    明朝自建國就非常重視火器在軍隊中的裝配,神機營作為三大營之中的火器部隊一直被歷代統治者重視。當葡萄牙鳥銃引入中國之後,鳥銃憑藉其優秀的效能迅速替代中國本土火器。明萬曆26年(1598年)趙士楨著成的《神器譜》中記載了鳥銃傳入中國後,中國原有的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為中國原有的銃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藥因而較難命中目標,而形容鳥銃為:“後有照門,前有照星,機發彈出,兩手不動,對準毫釐,命中方寸,兼之筒長氣聚,更能致遠摧堅。”《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年之中即造鳥嘴銃1萬支。戚繼光《練兵實紀》 (1571年刊行)記載,戚家軍步營有2699人,裝備鳥銃1080支,約佔40%。

    日本鐵炮就是日本的火繩槍,這種火器也是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的。日本鐵炮引入時正值日本戰國時期,日本的大名們在日本國內打得熱火朝天。日本軍隊此時也開始鳥槍換炮,需求更厲害的殺人機器,所以鐵炮在日本能夠迅速得以應用。

    大名織田信長就非常善於使用鐵炮,並且超前的發明了三段擊,解決了鐵炮裝彈慢的缺點。在長篠之戰中織田信長就以鐵炮大破武田勝賴的騎兵。在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時,日軍中有相當一部分士兵裝備了日本鐵炮,在戰場上給援朝明軍造成了很大傷亡。

    那明朝鳥銃和日本鐵炮誰強誰弱?我個人認為明朝鳥銃略勝一籌。

    首先說射程,明朝的鳥銃射程比日本鐵炮的射程遠。

    《李朝實錄》宣祖25年12月己亥中記錄:“倭丸只到百餘步,中原之丸可至二百步。”雖然作為一種滑膛槍,彈丸出槍口之後無法保證直線飛行,有效射程會大打折扣,即使這樣明朝鳥銃的有效射程也遠與日本鐵炮。

    然後就是威力,明朝鳥銃要大於日本鐵炮。

    日本鐵炮的裝藥量一般為2.5匁。匁是古代日本的重量單位,1匁等於3.759克,也就是日本鐵炮的裝藥量在9.4克左右。明朝鳥銃的裝藥量一般是3錢,也就是15克。這就是明朝鳥銃能比日本鐵炮打得遠的原因了。

    但在何惟聖的《陣紀·技用》中有這樣的描述:“鳥銃出自外夷……但不敢連發五、七銃,恐內熱起火,且慮其破,唯倭銃不妨。”這就說明了明朝這種裝彈量大的鳥銃有個大弊端,那就是容易炸膛,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冷卻時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鳥銃的使用。

    此外火繩槍的通病還有點火時易受風、雨影響以及點燃火繩時要保留火種和燃著的火繩不能維持較長時間等。所以在明朝末期,當裝配了鳥銃的明軍遭遇了善於騎射的女真人時,這些缺陷迅速暴露出來。女真人利用騎兵的快速推進縮短了弓箭與鳥銃的射程差,而弓箭的射速遠遠快於鳥銃,所以就會出現那種火器部隊被拿著冷兵器的騎兵追著打的局面。

    在日本,火繩槍也是作為一種支援武器存在,在遭遇騎兵部隊時也是處於下風的。在阿湯哥的那部《最後的武士》裡,最初裝配前膛槍的政府軍不也被西南藩的武士部隊打得屁滾尿流嘛!真正使騎兵走向陌路的是後膛槍和機槍在軍隊中的列裝。

  • 4 # 殺一腳

    提到明朝的鳥銃,那就不得不說援朝戰爭。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援朝的戰爭。其中,建國後的抗美援朝,以小米加步槍,讓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潰敗,讓美國曆史留下了“輝煌”的歷史。

    另外一次援朝戰爭,是明朝萬曆年間,抗擊以豐臣秀吉為首的日本侵略北韓戰爭。這場戰爭,讓日本敗走北韓本土。此役過後,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

    這次戰爭,雙方都投入了當時最強大的部隊和武器。

    其中,明軍在戰爭初期主要投入了:

    大將軍炮一百二十位

    滅虜炮二百六十八位

    虎蹲炮三十七位

    小信炮一千五百個

    百子銃一百六十八架

    快槍五百杆、三眼銃一百杆以及大量的火箭,

    後來,明朝朝廷還調入了鳥銃。而鳥銃,是明朝仿製的日本鐵炮(戰爭繳獲)。但加長了長度和火藥量,因此射程和殺傷力也相對更強一些。

    而日本鐵炮,則是山寨的葡萄牙火繩槍。豐臣秀吉侵朝時,還專門設立200人的“鐵炮足輕”部隊,給明朝軍隊帶來了較大的傷亡。

    根據明人何良臣在《陣紀·技用》中得知,“(明朝鳥銃)不敢連發五、七銃,恐內熱起火,唯倭銃不妨。”可見日本的鐵炮較明朝的鳥銃製造更為精良。

    總體來說,與明軍相比,日軍火器種類比較單一,而且主要是輕型火器;

    但鐵炮的製作更加精良,而且裝備比例也高於明軍的鳥銃。但火力和射程都無法與明軍的鳥銃相比較。

    所以明軍在重型遠端火力上可以說是佔盡優勢,而在中短距離內可能日軍會相對佔優。

  • 5 # 瘋狗的輕武

    就萬曆北韓戰爭期間(1592-1598)的《宣祖實錄》中記載:

    倭丸只到百餘步,中原之丸可至二百步

    從這會兒可以看出明朝鳥銃是比日本的鐵炮優秀的(明朝時一步約為1.6米)

    不過按理來說,當時的火繩槍技術大家都是半斤八兩,而且都是在16世紀中葉時期由葡萄牙引進,但射程的區別可以從當時的圖中看出來

    上圖是明朝《神器譜》中的銃手

    這是日本的

    是不是感覺槍的長度不一樣啊?槍的身管越長,火藥推送彈丸的做功越徹底,初速也就越快。初速越快,彈丸飛行的距離也就越遠,個人認為日本當時鐵炮射程不及明朝鳥銃是因為槍身管的緣故,而日本的槍短是因為...人矮啊~

  • 6 # 沉墨I方之城

    如果明朝火器比日本火器弱,就不會在萬曆年間的北韓被明朝大軍一頓胖揍了,在冷兵器時代,說到底人的因素最重要,但是如果有接近於熱兵器的火器,那麼很有可能改變戰爭的格局。

    火器的應用,中國古來有之,火藥的發明從漢代就出現,到了唐代經過西域才流傳到西方,真正把火藥應用到戰爭中的一直都是華人。

    而十六世紀的西方大力發展了火器技術主要是源於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工業革命開始,對機器的應用要遠遠早於中國同時期,工業革命對軍事科技有了質的提高有了質的飛躍,以至於到了明朝中期,中國的火器來源主要是繳獲西方殖民者的鳥銃和火炮,聰明的明朝人把它們進行了仿製和改造,形成了適合明軍使用的鳥銃和弗朗機炮。

    日本國也有火器,而且來源和明朝的一樣,都是源於西方,準確的說是葡萄牙,葡萄牙在明朝沿海地區受到了明軍的打擊後,轉而向東前往日本,日本國力不濟,當時又處於“戰國時期”,擋不住葡萄牙的入侵,拿那群西方侵略者沒辦法,還是織田信長用貿易的手段與葡萄牙人搞好了關係,而貿易的主要貨物就是火器。

    這和兩個國家對火器的應用有很大的關係,華人從漢代就開始玩火器了,日本人在葡萄牙人沒來之前,一直都認為鞭炮是最厲害的,這就是差距。

    特別是明朝,是首先把火器升級為特有軍種的朝代,朱元璋、朱棣時代就有了神機營,該營的主要配置就是以鳥銃為主,輔助加上弗朗機炮,這完全就是一支熱兵器軍隊。朱棣憑藉神機營橫掃漠北,沐英率領火槍對直下雲南,滅了少數民族叛亂,平定安南地區,這就是軍事器械升級帶來的直接成果。

    簡單的說,明朝比日本人更會玩火器,在同時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火器後,明朝人對火器進行了改良和仿製,這一點就比日本人要聰明得多,比如,明軍把葡萄牙的槍支進行了兩種改造:

    一是加長了槍管,增加了鳥銃的射擊距離,便於長距離打擊敵人;

    二是減短了鳥銃的槍管,製成三管火銃,可以連發,有點像左輪手槍,這種武器配備給騎兵,用於衝鋒和追擊,遠比過去的弓箭有效。

    這兩種明制火器,非常適合明軍的戰鬥需求,有遠端打擊,有近戰利器,完全就是無敵的存在,而反觀日本軍隊拿到了葡萄牙人的火槍後,原封不動的使用,日本士兵本就矮小,而西方火器相對較長,對日本人來說,使用極度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對那個年代的日本軍隊來說,火器是昂貴的消耗品,損壞一支少一支,少一支就得花高價找葡萄牙人去購買,遠不如明軍,自己仿照,批次生產,大量供應。

    綜上來看,明軍的鳥銃肯定比日本人的火器強大得多,不得不說華人自古以來就具有山寨精神,所有的先進技術和科技,先拿來,再改進,極具創新精神,直到今日我們華人依然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多數人努力的工作,就是為了吃飯、供房,生命的意義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