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振廷1

    都是皇家本意,孔子不過是掛牌。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故交歸也。死人哪能會管活人呢?還是活人用死人的話管活人。

  • 2 # 923老石油

    孔子是偉大的,孔子編纂的了,詩,書,禮,樂,易,春秋,被奉為圭臬,孔子的言行被弟子們編纂成論語一書,也讓歷代的統治者與讀書人奉為經典。

    孔子認為人性本善,提倡整個社會以仁與道德治理為上。時代發展到今天仍然符合世界潮流,這真的是了不起。人們經常批判的腐朽沒落的儒家思想基本都是歷代統治者放大其中的對自己有用的一點吧。

  • 3 # 平民心態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戰亂,暴力橫行,弱肉強食,整個社會缺少仁愛。孔子呼籲的本意,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仁愛吧?

  • 4 # 那曾經的一片橄欖綠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可謂學派林立,其中儒家是其中之,對後世影響也最大。孔子年輕時做過魯國高官,治國極好,貪官紛紛逃往他國,他國領袖也變得很敬畏魯國。

    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儒學經後世發展,已非孔子一家之言。後世認為的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戰國時期儒家內部分化形成的八個學派。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從《論語》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點,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的理解難免各執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當世之顯學,所以,韓非認為:"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據《荀子·非十二子》記載,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學派激烈論爭,另一方面自己內部各派爭論也十分尖銳,"孫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評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內、外論爭發展的結果。

    可見現在流行的儒家思想,已非孔子思想獨有。而是眾多儒家之集大成者,要說孔子的思想,基本體現在“論語"之類。而後續加"經"可以是在其思想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而有很大變化。已不能簡而化之地講孔子思想本意存在多少,也可以無處不在,似乎又無可尋。

  • 5 # 慈航傳人

    孔子的儒教文化,其中禮是孔子的本意,孔子到哪都把禮看的最重!他想回復周公時代!至於仁,智,勇,樂,等是吸收了諸子百家的文化,到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他的弟子把他的,思想發揚光大了,對現實來說對社會還有實際意義!

  • 6 # 明貞

    孔子是道之傳承者,他本人亦未透徹,即便他本意也不究竟!這是偽道德後天命運之造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下表:

    老子釋迦前後腳,孔子蘇格拉底前後腳來到世界!老子留一道德經遺世佛祖棄家離世悟道後傳法理世!孔子蘇格拉底差不多,孔子一生顛沛不得志,蘇格拉底被毒死!他自言有神啟而欲導人向善,但未成功!

  • 7 # 春秋君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他很喜歡周公,他所處的時代與他的入世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孔子一生註定了顛沛流離。

    我們所從小學到大的,流傳下來的有名的《論語》,是他的弟子記載下來的,整理起來的孔子的話和思想。這些並非孔子本人所寫,後世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肯定有並非孔子原意的東西,但有些無可考證。就像很多古籍古書一樣,出現了很多版本,待更早更確切的考古或歷史來佐證,來核實。

    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學習儒家的思想。中國文化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世界文明史上目前唯一沒有斷的,一直源遠流長的。

  • 8 # 煮鶴仙人

    題主這個問題其實無解。

    打個不太恰當比方:

    一個人在春秋時代點了一個火把,此後無數人從這個火把上引火,點燃自己的火把。如此薪火相傳到現在,你說大家手裡的火把上,還有多少最初的火焰?

    文化思想這種東西,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除了最初說出來那個人,無論至親好友還是門人弟子,都無法確定他的本意或重點是哪裡。

    它不透過血緣關係傳承,師徒關係也只能傳承寬泛的大致內容。

    人與人之間,在思想意識的互通有無上,都有很大的侷限性。傳達“知其然”容易,要傳“其所以然”很難。

    每個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其實都是處於獨立而孤獨的狀態。

    大家在接受一種思想文化的同時,其實都被自己的生活閱歷、本身的思想層次、天賦高低,等自身因素的影響下去理解和接受的。

    在對這種思想文化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前,其實已經無意識的對其進行了分解和重構。

    由於這種分解和重構是無意識的本能行為,所以無法關閉,無法削弱,無法糾正。

    相反,越是覺得自己理解的符合原初思想的人,越是證明了這個人的主觀性夠強,分解和重構的越徹底。

    反正提出原初思想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了,經典怎麼解讀全隨自己,完全不必擔心棺材板的質量問題。

    所以在思想宗派上,創始人離世以後內部分裂基本上是基本操作。

    早在戰國末期,法家的韓非子就曰過:“故 孔 墨 之後,儒分為八, 墨 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

    你看,千年以前都開始因為“真假”問題而撕逼了。千年之後的今天,估計八百個都不止了。

    所以說,孔子的“本意”,這是誰也沒法確定的東西,除非他老人家從棺材裡走出來。不然誰說都是可能有道理,可能沒道理……

    儒家文化能夠成為主流思想,董仲舒就出了不少力。可是他的“天人感應”那一套,明顯不符合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的務實精神。

    但誰能否認董老先生是儒家文化中排得上號的大佬?

    喜歡一種思想,最好是自己身體力行的去分解重構,然後再參考其它人的觀點進行修正。

    一門心思的去追尋“本意”,不但找不到準確答案,搞不好還真會把自己給追傻了……

    希望題主沒這想法。

  • 9 # 路且惜

    孔子的思想理念就是想恢復周代的制度體系,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所以,孔子給我們的性格影響是“好古”、而所行之事是“復禮”。如果想知道現代儒學文化中有多少孔子本意,那隻要細心研究周禮就可以知道到底有多少孔子本意。

    在這裡我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粗淺認識,梳理下儒家文化發展的脈絡及孔子思想被篡改的過程:

    孔子所處時代,周王朝控制力已經很衰弱, 天下共主地位已經名存實亡。“家天下”概念已經沒落。國與家已經被區分開,“忠”與“孝”已經被賦予了另類含義。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了郡縣制,徹底結束了分封制,形成了“君主-臣僚-百姓”等級觀念,儒家文化已經變得不切實際了。

    孔子自己沒有留下著作,儒家經典都是由其弟子進行編寫、整理的。這其中必定摻雜了編著者自己對孔子思想的理解,至於所編著的內容是否是孔子本意就不得而知了。必經,人思想是不可能被完全複製的。

    秦始皇為了便於統治,禁錮人民思想,進行了臭名昭著“焚書”事件,很多儒家經典在這是被付之一炬,已經造成了經典大量流失。漢朝成立後所設“五經博士”,表面上是要恢復儒學思想,但卻形成了大辯論的局面,使儒家文化更加混亂了。

    到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思想統治,但又迫於各方壓力不變公開奉行法家思想,所以採納、推行了董仲舒主張的“儒學”,這其實是偷樑換柱的把戲,最終形成了“外儒內法”便於統治階級奴役百姓的精神工具。至此,真正的儒家文化已經變樣了。其後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對儒學文化的認知、傳承、理解一直繼續,但孰對孰錯,那個人更加接近孔子原意就更不得而知了。

  • 10 # 壹壹若塵

    若想了解孔子的本意,先摘掉有色眼鏡,沉下心來,多讀幾遍《論語》,或者能有所得,有所悟。

    此外,《大學【“經文”章】》對孔子本意的表述更直接,更簡捷,層次也更清晰。

    格物,致知:

    探索研究事物的本質,達到較高層次的認知。面對紛繁複雜的外部世界,別人看得淺,你看得深,這是精明;別人看得近,你看得遠,這是高明。有不凡的認知,才會有不凡的行為。

    誠意,正心,修身: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孔子注重君子人格的培養,翻開《論語》,關於君子的論述隨處可見。養成君子人格,就有了立身處世的根基。

    古往今來,多少貪官不是缺能力,不是缺聰明,最後或鋃鐺入獄,或身首異處,他們缺的就是做人的根基。

    因而吳越王錢鏐才給後輩子孫留下家訓:“讀經傳則根柢深”。

    齊家:

    齊家就是家庭成員、家族成員的相處之道,儒家重視家庭,看重親情,以孝悌作為家人親情的基礎。

    家庭強調“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族提倡“父母伯叔孝敬歡娛,妯娌弟兄和睦友愛”。

    治國,平天下:

    有一種觀點,儒家是君權的附庸,這多少有些曲解,起碼孔子本人並非甘當附庸。

    當年在魯國,孔子曾做到代理宰相,而且政績突出,聲望很高。孔子如果貪戀權勢,只需和魯國三桓貴族搞好關係,就可以妥妥地繼續享受高官厚祿,也不必風塵僕僕、艱辛倍嘗地周遊列國了。

    孔子追求的是實現心中的政治理想。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孔子直接告訴魯定公,你要按禮節對待臣子,臣子才可能對你報以忠心,這是一眾官迷敢對君王說的話嗎?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魯國的實權派問孔子,如何減少盜賊?孔子告訴他:你如果不貪心,百姓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盜賊。懟得夠直接吧,一個趨炎附勢的人,敢這麼說話嗎?

    至於後來有些說法: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雷霆雨露,都是天恩。這都是後世權奴們發明的混帳話,不要安到孔子身上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聯:兩件事讀書種田,如何對上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