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閒談

    民風淳樸哥譚市,人才輩出阿卡姆!這兩句話完全定位了哥譚市在DC宇宙中的位置,就人才輩出而言,哥譚市盛產“超級反派”,佔據了DC宇宙的半壁江山,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熟知蝙蝠俠個人專刊系列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民風淳樸與人才輩出是粉絲對哥譚市的一個調侃,這句話前一句我們得“反著理解”才對,至於人才輩出,這可就有意思了,人才輩出在這裡並不是讚美而是貶義詞,特別指明瞭哥譚市的混亂與黑暗。

    作為DC的“親老爺”,蝙蝠俠的位置在DC宇宙中佔據了C位,以烘托蝙蝠俠的特定背景板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可以這樣說,蝙蝠俠的份量等同於哥譚市的份量,哥譚市與蝙蝠俠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有了蝙蝠俠的哥譚市出現了“極端次序”,是罪犯的剋星,但同時有了蝙蝠俠的哥譚市也是罪犯的樂園,黑夜裡哥譚市會更加瘋狂。

    在DC龐大的宇宙世界觀裡面,哥譚市只是地球上一個小小的城市,但你別小看它,它可是蝙蝠俠與小丑的“老家”,我們對哥譚市的瞭解大多也是來自於蝙蝠俠的個人專輯,以蝙蝠俠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不一樣的城市,在蝙蝠俠的角度是追求完美的正義,而在小丑的角度是追求瘋狂的混亂。

    哥譚市在蝙蝠俠與罪犯的較量下得以彰顯。

    作為DC的人氣王,蝙蝠俠在後期幾乎佔據了DC一半以上的“漫畫資源”,在人物刻畫上也以蝙蝠俠為重點培養物件,所以DC幾乎傾盡所有去打造哥譚市,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哥譚市的超級反派幾乎囊括了DC以出現的小一半。

    這可不是開玩笑,就超級反派而言,站在蝙蝠俠對立面的,且對蝙蝠俠有威脅的有:小丑、謎語人、企鵝人、稻草人、喪鐘、貓女、冰凍人、毒藤、雙面人、格爾影子軍團、貝恩、鱷魚人、小丑女等等,以上這十幾位還只是其中比較有特點的幾位,其他的超級反派也還有不少,不然怎麼能夠對得起“人才輩出阿卡姆呢”?

    這“阿卡姆”就是一個精神病醫院,是蝙蝠俠抓到罪犯之後統一臨時關押罪犯的地方,在哥譚市裡面,蝙蝠俠需要面對的敵人非常多,這些敵人性格各異,也非常的狡猾,比如小丑就讓以智慧為基礎的蝙蝠俠異常頭疼了,這是哥譚市超級反派的一大看點,這些反派角色的智商非常高,並不是一些頭腦簡單之輩。

    這些人有矛盾體、邪惡體、瘋狂體他們代表了哥譚市的陰暗面。

    其實也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哥譚市就是一個正常的蝙蝠俠,這些超級反派是他的另一面,以這些人來反應蝙蝠俠正義對向矛盾,是蝙蝠俠的極端正義促使了這些人的誕生,這些人又給予了蝙蝠俠異常矛盾的性格,雙方是相輔相成的,這恰好是一個完整的“人”。

    結語:由此可見在哥譚市在DC裡是多麼的重要,它可以說是蝙蝠俠的一個放大面,透過哥譚市我們可以詳細瞭解到蝙蝠俠的矛盾面,也可以看到他所追求的極端秩序到底是什麼樣的。

  • 2 # 金魂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在蝙蝠俠最經典起源故事中,哥譚市的每一位反派幾乎都是他造就的,小丑,謎語人,雙面人,企鵝人甚至貝恩,他最初的想法是成為黑暗騎士對抗這座城市中的罪惡,讓自己父母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然而現實和蝙蝠俠的計劃相差甚遠。

    蝙蝠俠很少有休息的時間,他幾乎不是在監視著整座城市,就是在與反派戰鬥,而這種生活對蝙蝠俠的意志和身體都是一種考驗和折磨,畢竟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蝙蝠俠會困,會受傷會疲倦和超人不同,一位小混混甚至都能讓蝙蝠俠徹底陷入險境。

    所以在編劇斯科特·斯奈德設計的《新52蝙蝠俠》的故事中,年輕的布魯斯·韋恩決定給自己和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後備計劃,他設計出一整套的系統,用來克隆自己,目的就是為了讓蝙蝠俠永遠的存在下去,這樣哥譚市將會永遠陷入和平之中。

    可惜布魯斯的計劃失敗了,他雖然是地球上最聰明的人之一,但是畢竟他只有一個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在《蝙蝠俠:地球最後的騎士》中的映象宇宙,老管家成功利用這臺機器,製造出了一位“蝙蝠俠”,並讓他擊敗了歐米伽。

    然而真相卻是哥譚市是一座詛咒之地,韋恩家族成員在數百年前聯合四大家族建立了哥譚市的雛形,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哥譚市成為了以重工業為基礎的商業中心,可惜和所有的工業城市一樣,當計算機時代開始之後,這座城市的輝煌也不復存在。

  • 3 # 機智的大頭娃娃

    在美國漫畫中,哥譚市是最著名的虛構城市之一,也是蝙蝠俠的根據地。幾十年來,經過許多漫畫的添磚加瓦,這座城市已經成為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化場所。「哥譚」這個名字首次作為蝙蝠俠的城市出現,是在1940年的《蝙蝠俠》第4期中。為哥譚市定名的是編劇比爾•芬格,當初也是他和畫家鮑勃•凱恩一起創造了蝙蝠俠。他是這樣說的:我原打算把哥譚市取名『公民市』,接著試了『首都城』、『海濱城』,然後我翻開一本紐約電話簿,看到一家叫做『哥譚珠寶店』的店鋪,於是就這麼定了:哥譚市。我們沒有把它叫做紐約,因為我們想讓任何城市的讀者都能認同它。」

    《蝙蝠俠》第4期,1940年,這是「哥譚」這個名字首次出現

    當然,哥譚曾經是紐約的外號(所以那家珠寶店才會叫這個名字),但在DC宇宙裡,哥譚和紐約是兩座互不相關的城市。雖然紐約不可避免地成為哥譚市的部分原型——畢竟DC公司多年來都位於紐約,不少作者也是紐約人——但也有一些作者為它賦予了其他城市,例如芝加哥的特點。而搬到紐約之後短時間內被搶劫了兩次的弗蘭克•米勒則認為,大都會是白天的紐約,哥譚市是夜晚的紐約。其實一直到七十年代的漫畫中,哥譚市都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只是一個普通的城市而已。有普通的建築、正常的居民,也經常能看見晴天。雖然有超級罪犯、黑幫和壞心眼的商人,但官方體制還是運轉良好的。七十年代中後期,隨著蝙蝠俠在黑暗路線上越走越遠,發生在夜晚的劇情也越來越多,整個城市的調子越發黑暗化。而八十年代中期,弗蘭克•米勒推出《黑暗騎士歸來》和《蝙蝠俠:第一年》,他塑造了冷漠的民眾和腐敗的公職人員,讓哥譚市變成一座真正的罪惡之城——富人在莊園和華廈裡飲宴,東區的巷子裡則充斥著酒鬼與妓女。

    1986年,阿蘭•摩爾在《沼澤怪物》裡為哥譚市追加了設定:哥譚市於1635年由挪威殖民者率先建立,後來由英華人佔領。後續的其他作者,如彼得•密立根等,則為哥譚市數百年的歷史貢獻了若干靈異傳說,比如這座城市的選址本來就受過詛咒,或者是有崇拜惡魔的邪教,甚至稱這個城市的魂靈一直在透過棲居於此的大量蝙蝠守護著它。1998年,DC計劃推出一個大事件:哥譚市遭受了一次里氏7.6級的大地震,數十萬人喪生,而美國政府不予救災,直接放棄了哥譚市,讓那些沒有能力搬遷的市民——包括非法移民、傷殘或患病的人、窮人——忍受了一年的饑饉、嚴寒與幫派戰爭。為了這一事件,DC委託畫家埃利奧特•布朗設定了哥譚市的詳細地圖,以表現各個幫派在不同時期的勢力範圍變化。

    這一設定以紐約曼哈頓島為藍本。哥譚被設定為位於東海岸的一個島嶼,這樣只需封鎖橋樑和隧道,就可以將整個哥譚隔離(諾蘭的《黑暗騎士崛起》沿用了這個設定)。島上有商業區、高階住宅區、娛樂區、加工廠和港口。許許多多曾在蝙蝠俠歷史上作出貢獻的編劇、畫家、編輯,他們的名字在此時被用來為哥譚市的地名命名,同蝙蝠俠的傳奇一起流傳下去。漫畫和電影都在不斷為哥譚市增添著新的詮釋,豐富著這座虛構城市的歷史與地理特徵。隨著蒂姆•伯頓版蝙蝠俠的熱映,DC乾脆依據1989年版電影裡由安東•福斯特所做的場景設計,將漫畫裡的哥譚市也改成類似的樣子。至此,哥譚市真正具有了獨特的風格。而諾蘭的三部曲則繼承了布朗的地圖,並增加了貧民區奈柔斯(Narrows)區,這一設定也已被漫畫所吸收。

    在哥譚市的歷史上,韋恩家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哥譚市的締造者之一。今天的哥譚雖然犯罪率依然很高,但它不是沒有「高大上」的區域,尤其是工商業非常發達(韋恩企業佔據主要地位),以及還算堅挺的富人階層。如果它真的爛到無可救藥,也不會有人願意住在那裡了。近年來編劇們在哥譚市的歷史上做了不少文章,出現了N大家族的設定(依據作品的不同,有四大家族、五大家族等不同說法),除韋恩家族外,凱恩家族(瑪莎•韋恩的孃家)、科波特家族(企鵝)、埃利奧特家族(緘默)都曾是哥譚市數一數二的豪門,但如今有幾家已經沒落。雖然蝙蝠俠總把哥譚看作是自己的地盤,但其實在劇情中,他既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把哥譚作為根據地的英雄。初代綠燈俠阿蘭•斯科特就是哥譚廣播公司的Quattroporte,美國正義會社也一度將總部設在哥譚;新52重啟後,西部英雄約拿•海克斯也曾是哥譚市的居民。此外,除了龐大的蝙蝠「家族」成員:羅賓、夜翼、蝙蝠女、女獵手、蝙蝠女俠等等之外,還有不少魔法系角色都曾居住在哥譚,甚至包括上帝的復仇之靈「幽靈」在人間的化身。自從弗蘭克•米勒的《蝙蝠俠:第一年》開始,哥譚市的權力機關就被描寫得腐敗不堪。高官收受賄賂、同黑幫勾結;警察貪贓枉法、隱瞞證據、敲詐勒索、草菅人命。戈登被描寫為當時唯一正直的警察(嚴格來說他還是有同伴的)。他當上局長之後,哥譚警局的風氣才大有改善,但仍未能完全根除腐敗的情況。

    哥譚警方和蝙蝠俠的關係始終比較微妙。早在蝙蝠俠三十年代剛剛出道的時候,他是被警方視作敵人的。後來戈登局長為他在法庭上據理力爭,讓蝙蝠俠贏得了官方的承認,於是在四十至七十年代,蝙蝠俠獲得了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但米勒的《第一年》重新讓蝙蝠俠回到了從前那個被追捕的法外者。戈登當上局長後,同蝙蝠俠建立了合作關係,在警局樓頂設立了蝙蝠訊號燈,將蝙蝠圖案投影在哥譚市陰雲密佈的天幕上,用來召喚蝙蝠俠。

    《偵探漫畫》第60期,1942年,首次出現蝙蝠訊號燈這個訊號燈最初在1942年的《偵探漫畫》中出現。雖然看起來很酷,但作為一種溝通手段,無疑是一種效率極低的方式。1966年的電視劇裡就很少使用訊號燈,而是讓戈登和蝙蝠俠透過一部紅色的熱線電話溝通——考慮到三年前美蘇熱線電話(亦稱「紅色電話」)才剛開通,這部劇是趕了當時的時髦。哥譚警方為了避免「警察無能到竟要靠不明身份的怪人破案」的輿論批評,一直不肯公開承認蝙蝠俠的作用,說「蝙蝠訊號燈只是為了震懾罪犯」。《哥譚重案組》對此有更詳細的描寫:為了和蝙蝠俠撇清關係,訊號燈的開關都不能由正式警員去按,只能由臨時工——局裡的收發員小妹負責按電鈕,因為她不屬於警察編制,警局可以宣稱「召喚蝙蝠俠的是普通平民」。 《哥譚重案組》儘管如此,在其他城市的同行眼中,哥譚警方仍然是一個腐敗無能、依賴蝙蝠俠幹活的單位。以至於在哥譚市地震後,戈登想去別的地方找工作都不靈光,別人看來,他這個局長凡事都要依靠蝙蝠俠,作為警察實在丟人。美劇《哥譚》部分取材於漫畫《哥譚重案組》。這是一套以哥譚警員的視點展開敘事的系列,從中可以看到生活在蝙蝠俠陰影下的哥譚警察的工作與生活。他們沒有超能力,也沒有高科技裝備和異乎常人的訓練,面對的卻是最兇惡的歹徒,犧牲的警察經常沒人收屍。然而他們身為警察,總歸還是要擔負起維護治安的職責;可是在這個有蝙蝠俠在的城市,警察並不是那麼好當。蝙蝠俠是大英雄沒錯,但當他出現的那一刻,普通警員的辛苦努力都顯得毫無價值,難道就只能替他掃尾?更何況,在警察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時,為什麼那些超級罪犯可以在精神病院裡逃避法律的制裁?這就難怪哥譚警察對超級英雄並無感激之情。有人認為蝙蝠俠造就了那些超級罪犯,有人認為哥譚不過是蝙蝠俠和超級罪犯之間的戰場,警察則是夾在他們之間的炮灰。他們的工資不高,卻十分危險——因為首先面對各種超級罪犯的,並不是超級英雄,而是一線警員。比如某天兩位警探剛值完夜班,收到線報說有人可能知道他們正在調查的綁架案的主犯情況。雖然已經下班,他倆還是決定去看看。本來滿心以為只是十分鐘就能搞定的問話,結果門一開,裡面是超級罪犯急凍人。其中一名警探受傷,另一人直接被凍住,摔碎在地上⋯⋯就這麼危險的工作,上面還認為他們在下班後繼續調查是為了混加班費!哥譚市就是這樣冷酷無情。與此同時,哥譚市的民眾對於蝙蝠俠的心態也是矛盾的。理論上蝙蝠俠是他們的守護英雄,但絕大部分人對此並沒有切身感受——至少哥譚市並沒有因為蝙蝠俠變得更安全。從前統治這座城市的是黑幫,至少還講點江湖規矩;現在黑幫是沒那麼猖狂了,但換成一群喜歡隨時玩大屠殺的瘋子,讓你莫名其妙就丟了性命。人們的態度是容易被左右的。和漫威故事裡那種專業黑超級英雄幾十年的媒體相比,哥譚市媒體的立場並非一成不變,他們只是出於記者的本能追逐大新聞而已。不像超人故事裡的《星球日報》,他們也不會一天到晚報導蝙蝠俠——也是因為蝙蝠俠行事比較隱秘,不像超人那樣高調。在五、六十年代,蝙蝠俠和公眾的關係很融洽,經常配合各個單位的活動和研究,對民眾也總是以「市民」相稱;後來漫畫走了黑暗路線,變成以威嚴服眾,不過對孩子們還是很親切;進入九十年代之後,蝙蝠俠刻意地將自己傳奇化,小心地維護著自己「都市傳說」的形象,不肯讓公眾知道自己是真實存在的,直到再也隱瞞不住為止。他希望大眾害怕他,而不是尊敬他,為此寧可放棄自己的存在。哥譚市的神秘色彩,則加強了這一神話的效果。

    經過多年反覆鬥爭,蝙蝠俠對部分暴力程度較低的超級罪犯給予一定程度的容忍,比如企鵝和他的幫派,將他們留著作為情報來源,總比消滅掉更有利。這種平衡還催生出一種地下服務業,比如為蝙蝠俠和羅賓及超級罪犯訂製服裝的裁縫、為超級罪犯製造機關陷阱的木匠、專做罪犯生意的房地產掮客等。此外,哥譚市存在大量遊走在正邪之間的角色,比如殺手湯米•莫納漢——他是唯一一個挑釁過蝙蝠俠、坑過綠燈俠、幫助過超人和整個正義聯盟的殺手。這個城市值不值得救贖?連蝙蝠俠自己可能也無法完全確定。但問題並不在於它值不值得。他將哥譚市視為自己的玩具,像孩子一樣緊抓不放。哥譚市孕育了他,選擇他成為自己的守護者,成為一座黑暗之城的黑暗騎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魚水深為什麼要用大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