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宿不知
-
2 # 種自己byreading
他們有自己的注音方法,比如直音法,“勒,讀若樂”,用一個簡單的同音字給較為生僻的字注音,但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注音字比原字更生僻,或有的字沒有同音字。
後來有了反切,如“東,德紅切”,反切上字表示聲母,反切下字表示韻母和聲調,較之前的直音法更為科學,但也存在侷限性。比如上古音和近音發生了改變,不通音律很難掌握。
之後就是我們的漢語拼音方案了。
並且,古人雖無拼音,卻有三十六字母,幫滂並明等等。
-
3 # 梅玩美聊
據說華人學習拼音的歷史還是民國時期,當時的梁啟超等人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這才發明了漢語拼音的雛形,後來更是經過盧戇章的幾次修訂,這才在1918年的時候正式的公佈了出來。也正是說現如今我們學習的漢語拼音最多也不過是數百年的時間。不過古人究竟是怎樣傳授的呢?這主要是在造字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這麼一點。當時古人將整個的字型劃分成四個重要的形式,那就是形聲字,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這四大類。
這四種方法中當屬形聲字運用最為廣泛,也是在其中充當了漢語的絕大部分,很多的漢語都是象形文字和指事字等等基礎上形成的,大都讀音十分的相似,古人要是遇到晦澀難解的詞彙,一般都是會按照其外形構造來進行一一的解讀,這種方式雖然說是笨拙了點,不過確實是有著一定的道理。
小時候我們識文辨字的時候都會在那些複雜的字後面寫上一個比較簡單的字來標記兩個有著相同的讀音,殊不知這種做法早在我們老祖宗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在比方說現在很多人學習英語這個陌生的語言都會用一些漢字來標註,畢竟學習漢語和英語道理大都十分的類似,都是一種生澀的東西,這樣標註的話自然也就能夠加快我們的學習。
文字是中華文化一個尤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古往今來的帝王們都十分的推崇科舉制度,就是想要得到有文化的有識之士來報效家國。要是連讀書寫字都不會的話,國家又怎麼能夠輕易的發展起來。爺爺輩們由於一定的經濟條件很多人都不會寫字什麼的,不過現如今國家不斷的發展,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學習的機會,我們更應該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機會,好好的學習爭取做出自己的一番貢獻。
-
4 # 易學點悟
記得小時候,對於漢字的讀音曾經有過這樣一句話:有邊讀邊,無邊讀中間。後來經過查字典,有一部分讀對,有一部分也是錯的。之所以會有這句話,應該是與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有關。
在漢語拼音字母表還沒有出現以前,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有幾種方法:
一是以同音字或近音子給生字注音。比如《說文解字》在解析“鼾”字時有“鼾,臥息也,幹聲,讀若汗。”這種方法叫讀若法。讀若就是讀如、讀為的意思。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懂,但不夠準確。
二、以讀音完全相同的常用字來給生字注音。如“鯉”讀“裡”、“蚊”讀“文”等等。這種注音方法叫直讀法,比讀若法更精準,應用的時間也比較長。
另外,還有譬況、反切等方法,後人現在也大多弄不明白。
此後,中國進入漢語拼音時代。
-
5 # 風吹梧桐的果子在唱
漢語拼音是周有光先生髮明的,在此之前,人們用直音法(同音字標註)、讀若法(讀音相近的字注音)、反切法(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注音。
回覆列表
透過反切來學習漢字讀音。
如果題主看過一些民國以前註釋的書籍,便會發現一些生僻字旁邊常有標註“xy反”的字樣,這便是對讀音的註釋。“xy反”表示這個漢字的讀音是由漢字x和漢字y反切而來的。
反切原理
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廣韻》“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反切的產生,是為了補救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