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之路ing

    合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他一生的寫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的承諾,“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這是他對北伐的批評。即使這樣,諸葛亮為什麼不能進武廟呢?

    對諸葛的批評估計就是因為北伐。可諸葛亮為什麼北伐呢?

    士為知己者死。“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知遇之恩,豈能不報?是劉備讓自己免於“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與諸侯”,是劉備讓自己有一方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是劉備讓自己站在權利的頂峰挑戰時代的命運,這就是中國計程車。北伐,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報答,是為了興復漢室,恢復中原。

    理想必須實現。亮躬耕隆畝,自比管仲樂毅,管仲幫助齊桓公實現春秋霸業,樂毅連下齊城七十座,那諸葛亮呢?流芳千古不是那麼簡單的。滅曹魏,驅東吳,匡扶天下,興復漢室。這就是他的理想。曹操司馬懿不是吃素的,曹魏的人才又是多如牛毛,而蜀漢呢?諸葛亮要是不北伐,也許以後也就沒人能北伐了。為理想哪怕肝腦塗地,為理想哪怕死而後已,為理想哪怕逆天而為。嘗試嘗試再嘗試,努力努力再努力。

    小國更要圖強。蜀漢偏安一隅,雖是天府之國,可國土面積實在狹小,蜀漢巔峰時期最多有15萬大軍,而夷陵之戰蜀國軍隊遭到重創,常備軍隊十一二萬。而吳國有52.3萬戶,230萬人口,兵力23萬;魏國呢?有103萬戶,443.28萬人,總兵力約50萬。不圖強,只能滅亡;不圖強有何面目再見先帝。如若安於現狀,曹魏繼續修養生息,恢復實力;那時候可真就要大局已定了。劉禪又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他還真叫阿斗。諸葛亮一去,先前所做的一切可就要付諸東流了。

    安內必先攘外。戰爭雖然慘劇,但是它還是有一定意義上的好處。在轉移民眾注意力,加強回家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一個國家,如果處於戰爭狀態,管理和治理起來就會順手的多。要整治鎮壓反動派,也方便的多。蜀國派系交雜,三股政治勢力共同組成。外來的劉璋、劉備集團,以及本地的土著集團,新的欺負老的,勢力底層矛盾積聚。國內的矛盾怎麼解決?戰爭。戰爭在這裡有一箭雙鵰的作用,成功了,恢復中原;失敗了,又一次轉移了國內矛盾,暫時緩解了三股勢力的相互鬥爭。以諸葛的智慧合理的利用這一點,也是情理之中。無論北伐是成是敗,都是讓蜀漢穩定下去的有利途徑。

    此等忠義之人不配進,誰陪呢?

  • 2 # 徐成才

    自古文人領兵有成者,無外乎三個半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明朝的王陽明、清朝的曾國藩(半個)以及我們偉大的毛澤東毛主席。曾國藩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大儒,但是在鎮壓太平天國時以手段兇狠被稱之為“曾剃頭”,晚年期間受命處理“天津教案”致使晚節不保,在民間是譭譽參半的。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進入武廟十哲,合情合理!

  • 3 # 胖哥侃歷史

    諸葛亮是武廟十哲中最被質疑的存在,如果單拿軍事成就來看,諸葛亮確實比其他幾位差了些。但說諸葛亮不配進入武廟的人,你們真的理解武廟的“武”字麼?

    武這個字,拆開看是一個“止”字,和一個“戈”字。意思很明顯,武的最終目的是休止兵戈。為了和平而征戰的人,都配得上這個武字。但如果為了個人權利,慾望,窮兵黷武的人,就稱不上武這個字。

    而諸葛亮忠君愛國,為了復興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等行為正是後世楷模,這樣的人不配進入武廟,難道讓篡位奪權的司馬懿進武廟麼?

  • 4 # 豫薦你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首先我們來看武廟十哲的評選是否存在標準。

    武廟十哲,是指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定的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這十人分別為:

    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戰國)、漢淮陰侯韓信(西漢)、蜀漢丞相諸葛亮(三國)、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右列:漢太子少傅張良(西漢)、齊大司馬田穰苴(春秋)、吳將軍孫武(春秋)、魏西河郡守吳起(戰國)、燕昌國君樂毅(戰國)。其中春秋2人、戰國3人、西漢2人、三國1人、唐2人。

    有文有武,雖也都是一些名將,但仔細去研究會越來越頭疼,可以說並沒有固定的評選標準,就是唐玄宗為了表彰歷代先賢而設的廟宇。就好像現在人各種評十大軍師啊,十大武將等等,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諸葛亮靠什麼入選呢?

    第一、靠實力入選。

    他的能力和才華是毋庸置疑的,幫劉備三分天下,雖未能完成一統,但他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值得後世的臣子所學習的。哪個帝王不希望遇到像諸葛亮這樣的臣子?唐玄宗也不例外。

    第二、靠人氣入選。

    諸葛亮在民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要比其他幾個人要大的多。唐玄宗這樣做,也是給民眾看的。

    所以,唐玄宗選諸葛亮了,諸葛亮就合理,這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

    如果非要給個理由的話,長得帥,服不服?

  • 5 # 別山居士

    對諸葛亮我存異議。諸葛亮是封建忠君思想的產物,歷史學家都認為諸葛先生在劉備在世時只負責後勤和外交,並不具備軍事才能,只不過忠心而已。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更可笑足智多謀的曹操不知道船最怕火嗎,箭上帶火咋辦?空城計更是不成立,空城計只能是少數偷襲多數才有效,司馬大軍是多數進攻少數,他不知大軍團團圍困派部分進城?有個小孩都說:那搭梯攻城幹嗎?一座小小城池能藏多少兵馬,演義固然不可信,三國演義根據三國志而來。作者陳壽祖籍四川,其父也是大儒,當時蜀漢的地方小官,受劉備厚待。陳壽後來成為晉朝官員,編撰三國志,按照當時時代背景,晉政權已定,只能弘揚忠君思想,把曹操寫成忠臣,司馬豈不成了篡權奪位,只能是曹氏江山是篡漢而晉政權才具有合法性,既然曹是奸雄漢室後裔的劉備自然要大大的粉飾。

    蘇東坡<赤壁懷古>中明顯說到,遙想公瑾當年,羽扇倫巾,而不是孔明羽扇倫巾,明確赤壁大戰是周瑜所為。

    失街亭也是諸葛亮打了敗仗找替罪羊,不說馬稷有無謀略,明知道他紙上談天還派他去守街亭,至少用人不當,司馬幾萬大軍,你才五千人就是地形再有利遲早要敗的。有人問諸葛亮明知道劉備最弱為何還去輔他?曹操求賢若渴,廣納賢良,為何獨不請諸葛亮。其原因是諸葛亮根本沒後人所傳說那麼歷害,入不了曹操法眼。有人說:孔明兩請不出,是期待曹操來請,真事都不得而知,任何歷史人物都是後人傳記與真事本就有很大出入,歷史中的諸葛亮永遠是華人所崇拜的智慧武候。

  • 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武廟十哲,這裡說的是開元十九年的唐玄宗版本,以周朝開國太師、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

    那麼,唐玄宗版本的武廟十哲是否合理呢?

    實際上,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唐玄宗選擇十個人入選武廟之際,究竟考慮的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聲譽,還是所謂綜合考量。

    我們先看一下十哲名單:

    秦武安君白起、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漢淮陰侯韓信、漢太子少傅張良、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我們看到,入選十哲的年代,實際是不均衡的。春秋戰國時代有白起等5人,足足佔了50%,秦漢之際有韓信等2人,佔了20%,唐朝有李靖等2人,也佔了20%。

    這也就是說,從西漢一直到隋,這麼長時間裡,居然只有一個名額!

    而在這裡,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抗匈奴猛將,有鄧禹、吳漢這樣的雲臺二十八將,更有劉裕、檀道濟、韋孝寬這樣的南北朝亂世英雄,難道他們的軍事成就,都不如諸葛亮?

    事實上,如果不講政治的話,這些人的軍事成績,其實都是諸葛亮望塵莫及的——譬如衛青霍去病,面對草原霸主匈奴,萬里奔襲這樣的事,諸葛亮不要說去做,單是想一想,他都會覺得困難重重。譬如鄧禹、吳漢,尤其是吳漢,帶兵攻滅當時盤踞四川一帶的公孫述,公孫述縱然算不上是頂級軍閥,但總比東漢末年的劉璋強吧——可是你要知道,劉備攻打劉璋,是親自操刀,諸葛亮只是後續力量,臨門一腳而已。如果一開始就委派諸葛亮做大將,能否順利地拿下益州,真的是很難講的事。

    而後續的南北朝亂世,面對北朝的鐵甲騎兵,諸葛亮的從容不迫,更是變成一種反應遲緩,如果他替代劉裕征討中原,不要說鮮卑人的燕和魏、羌人的秦,恐怕一場空曠地帶的步騎兵大混戰,就讓他慌了手腳。

    所以可以這麼說,諸葛亮只適合那個時代,只適合那個時代賦予他的蜀漢丞相角色,即理順益州的政治,為蜀漢政權盡忠,這個是他可以做到的。但北伐中原,擊破曹魏,這個就不可能做到了——要做到這個,必須擁有韓信那樣的才能和機遇把握能力才行。但諸葛亮,一是軍事實戰能力遜色於政治能力,二是把握時機的意識不行,通俗講就不是不敢冒險。

    在漢末三國時代,曹魏這邊的荀彧荀攸郭嘉賈詡這些人,真實的能力很可能是超過諸葛亮的,因為你看他們把握時機的意識,那簡直就是超級準確。賈詡能成功預判王允的失策無能,又能在李郭混戰之際成功幫助漢獻帝出逃,更為張繡成功設計先打敗曹操、後投降曹操的安身立命之策。郭嘉能在袁紹勢大之時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穩定曹操陣營的軍心,更成功預測劉備會溜號(果然溜號了),成功預測孫策會被暗殺,成功預測袁氏兄弟會內訌,成功預測曹操北伐烏桓之際,劉備劉表不敢襲擊許昌。還有能設計奇策十二計,輔佐曹操統一北方的荀攸,因為低調將自己的功績完全隱匿——這個真的牛人!

    不但如此,就是東吳那邊的周瑜、呂蒙、陸遜,實際的軍事能力,也在諸葛亮之上。赤壁之戰,如果不講演義,講歷史,那毫無疑問就是周瑜的功勞,諸葛亮的借東風這一類完全是文學虛構;襲擊關羽,呂蒙的奇襲,諸葛亮也沒有任何的事先警告(他根本就想不到);火燒夷陵,陸遜的用兵,諸葛亮更沒一毛錢神機妙算(三國演義虛構了一段八陣圖,算是幫諸葛掙回一點面子)。

    所以認真講,單講軍事謀略,諸葛亮在三國這個階段恐怕都在十強的後半截,排不進前五名。

    那麼為什麼最終,諸葛亮還是排進了唐玄宗的武廟十哲榜單呢?很簡單,唐玄宗制訂這個十哲榜單,不是真的要評出誰的軍事謀略值最高,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家懂得“忠君”兩個字。而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的表現,確實配得上三國第一人。

    所以,光本事大有什麼用?皇帝要的,是一個死忠於他,又有點本事的人,而不是本事很大卻不聽話的人。這樣一來,諸葛亮不但入選十哲,實際反而成了十哲之中最符合皇帝價值觀的人。到最後,他便超越其他九哲,甚至超越姜子牙,成了中國歷史唯一的完美謀略聖人,儘管他的謀略,其實是不成功的多,但不要緊,你不成功,後人可以幫你美化嘛!

  • 7 # 歷史江湖

    諸葛亮進入“武廟十哲”是合理的。

    “武廟十哲”都包括哪些人?

    唐開元十九年,唐玄宗設立武廟,以姜太公為主神,同時讓十個歷代名將作為陪祀,這十個人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孫武、吳起、樂毅、田穰苴。

    “武廟十哲”中,大致由兩種人組成,一種人是戰功赫赫的名將,如韓信、李靖、白起等,都曾為國家開疆闢土,屢克強敵,立下豐功偉績。一種人在軍事實戰和理論領域都有極高造詣,曾著書立說,影響深遠,如孫武、吳起等人。

    為什麼會有人質疑諸葛亮進入“武廟十哲”的資格?

    一是因為諸葛亮參與主持蜀漢軍事大局的時間有限。在蜀漢的領導架構分工中,諸葛亮曾長期以治理民政、坐鎮後方為主,扮演的是一個宰相的角色。直到劉備死後,他才接手軍事。而且準確地說,他的軍事生涯也不長,從228年第一次北伐開始,到234年病逝,只有6年。

    二是因為諸葛亮的軍事生涯中缺乏精彩戰例。六出祁山過程,自始至終較為平淡,沒有什麼引人入勝、引人眼球的大勝仗。

    三是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曾經給諸葛亮下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由此給很多人造成了諸葛亮欠缺軍事才能的印象。

    諸葛亮完全具備進入“武廟十哲”的資格

    一是因為諸葛亮有一個最讓古代帝王心動的閃光點:忠。諸葛亮之所以被後人千秋敬仰,一個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無與倫比的忠誠度。蜀漢國小力弱,前途渺茫,但他始終心如鐵石不離不棄。

    劉禪登基後主少國疑,諸葛亮不廢吹灰之力就可取而代之,但他卻頂住了皇權誘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武廟十哲”其他九人都已“立功”見長,也確實需要一個諸葛亮這樣以“立德”見長的純臣。

    二是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也是卓有成就。《孫子兵法》有一句名言:“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用在諸葛亮身上恰如其分。當時蜀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比之魏國差之遠矣,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十州天下,但卻能長期採取攻勢,完全佔據上風,進退裕如,把戰場主動權牢牢操之在己,讓強大的曹魏被迫全面採取守勢,這本身就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軍事成就。

    諸葛亮不僅在實戰中表現優越,而且在軍事理論方面也能精深鑽研,如《三國志》所說,“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八陣圖也因之成為中國軍事思想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世兵家珍視,西晉名將馬隆、隋朝名將韓擒虎、唐朝名將李靖都從中受益匪淺。他的兵法著作《將苑》也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之一。

    諸葛亮在兵器裝備技術革新方面也是成就斐然,他發明的“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在軍隊實戰和後勤供應上都曾發揮巨大作用,對古代軍事科技的發展貢獻良多。

    德才兼備的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毫無問題。

  • 8 # 語說漫談

    諸葛亮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尤其是《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形象,更是讓諸葛亮成為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更有說法演義中的諸葛亮近似於妖,幾乎沒有他不會做的事情,當然我們拋開諸葛亮身上的藝術形象,真實歷史中的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劉備臨終前的託孤重臣,將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後面更是五次統兵北伐曹魏(也就是演義中的六出祁山),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了古代重臣的典範,在唐朝時候入選了武廟十哲,當然宋朝的武廟中諸葛亮也名列其中,而這恰好說明諸葛亮在後世君主的心中(尤其是唐宋時期的君主),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是得到認可的,否則也不會位居武廟十哲的位置了。

    那麼諸葛亮真的符合成為武廟十哲的資格嗎?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雖然屢次北伐,但是幾乎都是失敗的結局,因為他的北伐沒有推翻曹魏,甚至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樣的戰績,如果說諸葛亮憑藉著這份戰功都能夠入選,那麼古代戰功超過諸葛亮的人真的太多了,可能這也是絕大部分人質疑諸葛亮成為武廟十哲的理由了,關於諸葛亮進入武廟十哲是否合理的問題,在小編看來,既合理有不合理,這該怎麼解釋呢?

    我們現在說的武廟十哲,主要就是唐朝玄宗的版本,在唐肅宗時期祭祀武成王廟,將周朝開國太師呂尚(也就是姜子牙)為主祭,以張良為配享,並且用張良在內的十員名將進入武廟分列左右,而這十個人分別是左列是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績,而右列是韓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河西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後面宋代的武廟十哲版本有了部分更改,但是諸葛亮依舊名列其中,根據《宋史》記載:以張良配享殿上,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這裡面將張良提高檔次,諸葛亮等十人就是宋朝的武廟十哲,這裡面新新增三人,分別是管仲、范蠡和郭子儀,分別取代唐朝武廟張良、白起和樂毅的位置。

    可見無論是在唐朝武廟還是宋朝武廟上,諸葛亮都是無可爭議的武廟十哲,唐朝武廟十哲選擇的範圍必然沒有宋代長,因為唐朝武廟選擇的範圍充其量是盛唐之前,而宋朝的範圍則一直到唐朝滅亡,透過武將的時代分析,我們能夠看出先前時期佔據一半名額,以唐朝武廟十哲為例,先秦時代5人,漢唐各2人,而處於漢唐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只有一人,而這個人就是諸葛亮了,甚至這個時間範圍還能夠擴大,無論韓信還是張良都是漢初三傑之一,也就是說包括兩漢(拋開西漢建國)一直到隋朝滅亡,只有諸葛亮代表了這個歷史階段的武將。

    在這個800年的歷史上,湧現出了很多軍事成就突出的名將,比如西漢的周亞夫、衛青、霍去病、趙充國,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這裡面有戰功卓越的吳漢、耿弇、馮異等名將、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亂世中名將輩出,拋開那些成為皇帝(或者追封為帝王)的名將,也有東晉謝玄(建立北府軍,打贏淝水之戰)、檀道濟、韋孝寬、高長恭以及陳慶之等人,這些人可以說戰績非常突出,比如衛青、霍去病以及東漢的耿弇等人是“常勝名將”,周亞夫和謝玄這類扭轉戰局的名將,這些人在軍事上的成就,並不是一個五次北伐無一成功的諸葛亮能夠比擬的,這也就是小編認為的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不合理的地方。

    也就是說如果入選武廟十哲單純從軍事成就角度去選擇的話,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和成就並不足以支撐他成為武廟十哲,因為武廟祭祀的是功成名就的武將,而武將的強弱,最直接的就是比拼戰功,這是任何一個單純從軍事角度評選名將都不可能繞不開的標準,那麼既然認為諸葛亮不夠資格,最有利的證據就是看它的戰績,當然這裡面說的是歷史真實的戰功,歷史上諸葛亮真正在軍事上獨當一面,其實是在諸葛亮掌權蜀漢之後,早期諸葛亮作為軍師,參與了劉備從赤壁之戰到漢中之戰,根據《三國志》記載,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以及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這兩處記載表明,諸葛亮帶著張飛和趙雲等人參與入川作戰,不過此時的諸葛亮應該發揮了統籌的作用,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統帥,主要還是發揮了他軍師的作用。

    後面益州平定,劉備率軍在漢中與曹操作戰,諸葛亮並沒有隨軍出征,而是坐鎮成都,並且負責劉備的後勤糧草,在諸葛亮成為託孤大臣後,逐步恢復了蜀漢的經濟後,也就開始著手準備北伐,先是率軍平定南中,也就是演義中的“七擒孟獲”,根據《三國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後面開始五次北伐,甚至在第一次北伐前寫了著名的《出師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最終失敗,“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被曹真抵抗,最終糧草用盡退軍,不過斬殺魏將王雙;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不錯的戰績,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而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但是最終結果還是糧盡退兵,斬殺武將張邰;至於地五次北伐,直接病死在五丈原,這次的對手是司馬懿,可見三國演義上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兩個人一輩子只有這一次交鋒,根據《三國志》記載: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這是來自於對手司馬懿的誇讚,很多人以此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突出,因為這是來自於司馬懿的評價,不過這裡面司馬懿是看到了諸葛亮的營壘佈置,說明諸葛亮善於治軍,但是治軍並不等同於統兵作戰。所以諸葛亮的軍事功績並不突出,《三國志》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樣的戰績,對比同是武廟十哲的白起、韓信、李靖等人,諸葛亮無疑是小巫見大巫,要知道白起一人為秦國打敗了楚國和趙國,使得秦國最有利的兩大對手不再是秦國的對手,韓信以一己之力幫助劉邦扭轉了彭城之戰慘敗的現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幾乎都是韓信的功勞,“背水一戰”和“四面楚歌”等絕對是經典戰例,而李靖是大唐戰神,一戰徹底消滅東突厥,這樣的戰功諸葛亮是不具備的,也是無法比擬的,就是對比衛青、霍去病、吳漢耿弇等雲臺二十八將,他都是毫無優勢可言的,所以單純從軍事角度去看的話,幾乎所有古代十大名將的排名中,都看不到諸葛亮的身影,反而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以及李靖成為常客了。

    就是三國同時代的武將中,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並不突出,曹魏入選武廟六十四名將的張遼和鄧艾,東吳入選武廟的周瑜、呂蒙和陸遜,甚至司馬懿,他們的軍事能力都要比諸葛亮強,當然戰績也更加突出。

    那麼下面再說一說諸葛亮入選武廟十哲合理的理由吧!

    上面說的是單純從軍事角度去衡量,也就是評選只看戰績的話,諸葛亮確實有些名不副實,因為他的戰績並不突出,但是我們去看唐朝的武廟十哲的話,如果只衡量戰績的話,不是隻有諸葛亮一個人不合格,張良是漢初三傑,其實他帶兵作戰能力很弱,而他更多的是謀臣的身份,劉邦的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見張良的身份就是謀臣,而田穰苴雖然帶領齊軍擊敗晉國、楚國的入侵,但是他的戰績也並不突出,反而是他的軍事著作《司馬法》是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之一,與他類似的自然就是孫武了,雖然指揮三萬吳軍大敗20萬楚軍,但是最出名的還是《孫子兵法》,所以武廟十哲的選擇,並不是單純的軍事戰績。

    那麼諸葛亮為何能夠入選呢?主要是他的“忠”備受後世統治者的推崇,唐朝武廟十哲的入選,韓信、白起、李靖、李績、吳起和樂毅,這六個人絕對是憑藉戰績入選的名將,而田穰苴和孫武是憑藉著兵法入選,至於張良則是因為謀略,這就好比中國十大元帥的評選,除了憑著戰功之外,還有陳毅、聶榮臻這一類的政工幹部,以及葉劍英的參謀長,其實是一個道理了,而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形象,是古代君主被看重的臣子,畢竟古代的皇帝們最擔憂的就是大臣的忠心,而樹立諸葛亮這個忠臣的標杆,自然是統治者的政治目的了,所以即便是諸葛亮在軍事上戰功並不突出,卻反而更加符合統治者的價值觀,所以後面宋朝的皇帝將白起踢出武廟十哲,理由就是白起殺戮太重(主要是殺降趙匡胤不認可),所以對於統治者而言,武廟十哲是需要為了政治服務的,能夠入選的人,都應該是皇帝希望臣子學習的楷模,自然不可能拘泥於一種“風格”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澳洲就業容易嗎(有澳洲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