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戰艦百科

    武器的發展是根據戰爭需要來的,明朝初期的火器應用是領先於世界的。但是當時只能算是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的過渡過程,冷兵器依然佔據軍事裝備的主體。明軍的常規部隊中火器的裝備大概是10%,火器只能說是武器的一種,而不是主要武器。

    在元末的軍閥戰爭中,朱元璋的部隊就有效地使用了火器,在洪都保衛戰中,朱元璋部隊憑藉火器抵擋住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攻擊。在後來的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的部隊更是把火器運用到艦船之上,發揮了很大的威力。這個時候朱元璋的火器,以及對火器的運用,戰法,都是領先於世界的。

    明朝永樂年間設立了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神機營專門訓練火器戰法,是京城守衛力量之一,也經常跟隨皇帝出征。神機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的火器部隊,可以看出在當時也只有皇帝才能擁有這樣一支專門的火器部隊,其他部隊中還是主要以冷兵器為主,火器為輔。朱棣在跟蒙古騎兵的戰鬥中開創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的戰鬥原則,並且一直被沿用。

    火器部隊雖然這麼厲害,就沒有他的缺點了嗎?當然是有的,當時的火器還比較落後,裝填需要時間,又往往需要很多的機關操作複雜。在遠距離臨敵時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如果敵人靠近到一百步之內火器就因為操作太慢而失去了優勢。所謂兵貴神速,蒙古和後金的騎兵在和明軍作戰中也逐漸掌握到了明軍戰法的缺點,於是在明軍彈藥裝填的間歇派輕騎突襲。

    明朝軍隊的戰法老化,缺乏能夠靈活運用不同兵種的優秀將領,很多將領只知道遵守火器在前騎兵在後的作戰原則,而這種戰法早就失去了優勢。所以有火器但是很多將領不能讓他發揮作用,那麼攜帶著這些笨重的火器和彈藥反而不如輕便的冷兵器實用。

    戰術老化,缺乏能夠靈活運用的將領,這就是明軍的火器為什麼停滯不前的原因。但是也並不是所有將領都不懂如何運用火器的威力,比如戚繼光,孫元化等。但是總體上由於朝廷不去改進作戰戰術,明軍的火器應用優勢也就逐漸失去了。

  • 2 # 八零後生活連環畫

    四大發明火藥,在元末明初已頗具影響力,發揮在軍事領域,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決戰時,火炮就發揮了重要作用。那時叫火銃,是最早火炮的始祖,朱元璋統一中原,明王朝禁衛軍專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火炮部隊,叫做神機營。在明朝後期保衛京師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 3 # 木子卿53662013796

    明史》記載說:神機槍炮“大小不等,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椿、用託”。一般說來,明代小型的管形火器如火銃等,大都是在其後尾裝柄,以利於持握髮射。裝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其後尾有銎,銎口大里小,木柄裝人銎內,射手手持木柄發射;另一種是後尾呈扁尖形,楔人木柄內,射手同樣手持木柄發射。不過後一種裝柄方式較為少見。例如1978年遼寧遼陽出土兩尊明代三眼鐵銃,其中一尊就是扁尖柄尾。《武備志》記載的神槍也是這種裝柄方式,“底後餘鐵打成尖釘,裝上木柄”。鳥銃傳人中國後,小型管形火器如火銃等的裝柄方式有了改進,“將木一條,配其長短雕成一床,後剩七寸為柄”,然後將銃身嵌人床內。這樣裝柄,“以有木為託,即有腹炸,不能傷手,方敢加手於木”。可見,這種裝柄方式,對射手來說,已安全方便多了。

    中型火炮一般採用架。明代初年,大碗口筒炮等一類火炮是嵌裝在一條大木板上的兩頭,大木板又安裝於長板凳上,上面裝有活動軸可以旋轉。發射時,發射完了一頭,只要轉動活動軸,又可以發射另一頭。何汝賓《兵錄》對此記載有:“碗口銃,用凳為架,上加活盤,以銃嵌人兩頭,打過一銃,又打一銃”,說的就是這種炮架。後來,明代火炮又使用“搭木為架”的木架炮架。《武備志》記載的佛郎機炮、百子連珠炮、飛雲霹靂炮、轟天霹靂猛火炮、毒募神煙炮、八面旋風吐霧轟雷炮和《天工開物》記載的神煙炮、神威大炮、九矢鑽心炮等火炮,都是採用這種木架炮架。為了使火炮能左、右、低、高發射,炮架上都安裝有“機”,這種“機”可能就是活動轉軸一類的裝置。有了這種裝置,火炮就能向左右不同方向發射了。如何解決可低可昂發射呢?這個時候火炮一般有了炮耳,如果沒有炮耳,可以“墊木低昂”或“以木枕之高下",這樣就能構成高低不同的射角。例如百子銃,“載以木架,夾持之俾不動。然木架有機,欲東則東,欲西則西,欲仰則仰,欲俯則俯”。又如明嘉靖年間製造的一種有“木架”的佛郎機炮,“其機活動,可以低,可以昂,可以左,可以右”面。此外,像百子連珠炮,“堅木為架,八面旋轉”;轟矢霹靂猛火炮,“搭木為架,四面齊發”,等等,都是這種炮架。

    明代還有一類大型火炮,其“身長難移”,十分笨重,行動非常不便。為了增大這類火炮的機動性,人們又創制了比較完整的炮車炮架。這種炮架的架身像車身,下面安裝有雙輪、三輪或四輪,因此史書又稱“雙輪車”、“三輪車”、“四輪車”。將火炮安裝在炮車上,行軍時用人力推拉,或用騾馬拖拽,臨敵時在炮車上發射。《武備志》記載的銅發煩、葉公神銃車炮、千子雷炮、攻戎炮等,《練兵實紀》記載的無敵大將軍炮等,都是炮車炮架。如千子雷炮,“用鐵箍於四輪車上,前安隔板,使敵不覺”。滅寇炮安裝在滾車上,這種滾車“載滅寇炮三函,高下安置有法...炮發而車不動,以三人拽....勢甚輕便,似為火器長技”。攻戎炮的炮車以“榆槐木實箱起二尺五寸,鑿槽嵌將軍在內,鐵叩五道,車下安二輪......如行兵,隨用騾馬拽之,或用駝負之”③。這樣就大大增強了火炮的機動性。這類炮車,要使火炮可低可昂發射,即使火炮獲得不同的射角,其方法之一,就是在炮身下加墊“木枕”。例如威遠炮安裝在炮車上,“墊高一寸平放,大鉛子遠可五六里,小鉛子遠二三里。墊高三寸,大鉛子遠十餘里,小鉛子四五里”,“墊高五六寸”,“大鉛子重六斤,遠可二十里”到天啟崇禎年間,炮車有了進一步發展。孫元化在《西法神機》中指出:“銃彈遠近,全賴銃口低昂;銃口低昂,復憑統尾高下,則架銃耳之車制不可不講矣。”關於炮車的製造,湯若望、焦勖在《火攻挈要》中指出:“銃車之制.必長短厚薄,大小尺量,比例合法,亦以銃口空徑為則。”可見明代末年,炮車製造更為科學標準了。

    明代鐵炮等管形火器的出現,為中國管形火器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中國在明代洪武年間才出現鐵炮,在之前,似乎還沒有鐵炮等管形火器。

    明朝鐵炮可分為前裝炮、後裝炮、有瞄準裝置的炮、無瞄準裝置的炮等等。

    現介紹下明代火炮幾種主要品種:

    迅雷炮

    炮重十餘斤,炮底至火門高二寸五分,火門下一寸許鑿一大眼,用鐵橛釘地,發射時使其不後坐。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炮裝火藥二:兩,裝八兩重的大鉛子,將炮口墊高一寸,射程可以遠達五六里;如果裝三錢重的小鉛子,射程也可以遠達二三里,殺傷面積約三五十步。

    威遠炮

    威遠炮是在舊制大將軍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舊制大將軍炮炮身圍有多道鐵箍,“徒增斤兩,無益實用”,同時“點放亦不準”,射擊效果差。後對大將軍炮加以改造,去掉鐵箍,改為光素炮身,並“於裝藥發火著力處加厚,前後加照星照門,千步外皆可對照”。改制後的威遠炮分一號、二號兩種。其中二號威遠炮炮身長二尺八寸,口徑二寸二分,重一百二十斤。發射時,“每用藥八兩,大鉛子一枚,重三斤六兩,小鉛子一百,每重六錢,對準星門,墊高一寸平放,大鉛子遠可五六里,小鉛子遠二三里;墊高三寸,大鉛子遠十餘里,小鉛子四五里”,彈子散佈面約四十餘步。一號威遠炮重二百斤,其口徑大小和炮身長度,比照二號炮的尺寸大小增加,“用車載行”,發射時將炮口墊高五六寸,據說“大鉛字重六斤,遠可二十里”。

    紅夷炮

    從荷蘭傳入中國,天啟二年(1622年)開始仿製,銅或鐵質,長二丈餘,重者達三千餘金,發射後威力極大,“能洞裂石洞,震數十里”,被封為大將軍。

    佛郎機炮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葡萄牙傳人。銅或鐵製,長五六尺,重一千多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炮身用木包裹,並加鐵箍,以防炸裂;前後有照星照門,藉此瞄準可以提高射擊精度;炮身安裝於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轉動,以增強炮的機動性;每門有子銃五個,事先將子銃裝填好彈藥,然後輪流裝人母銃內發射。明嘉靖年間開始仿製,計有一至五號等幾種,子銃由五門增加到九門。一號佛郎機長八九尺,裝火藥一斤,每個鉛子重一斤;二號佛郎機長六七尺,裝火藥十一兩,每個鉛子重十兩;三 號佛郎機長四五尺,裝火藥六兩,每個鉛子重五兩;四號佛郎機長二三尺,裝火藥三兩半,每個鉛子重三兩;五號佛郎機長一尺,裝火藥五錢,每個鉛子重三錢。一至三號佛郎機主要用於水戰和攻守城寨戰之用,四號用於野戰。其射程均達百餘丈遠

    無敵大將軍炮

    仿照佛郎機炮製造的一種後裝炮,重一千零五十斤,安裝在雙輪炮車上,每門炮有子銃三個。可透過炮身下墊放的木枕控制射程遠近,發射前、事先將子銃裝填好彈藥。發射時,將子銃放人母銃內發射,“發畢隨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人一子銃,雲一發五百子,擊寬二十餘丈,可以洞眾”

  • 4 # 冰鎮的哈密瓜

    早在打元朝的時候,軍隊裡面就有火槍和火炮,而且效果相當不錯。在當時的中國火器可以說是領先世界也不為過。當時的火銃能達到二百步遠,製造十分精良。還可以裝填兩種子彈,一種是實心彈,一種是爆炸彈。在野戰和攻城中,效果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資格面試時,試講怎樣匯入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