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haonanrenjiushiwo
王安石變法確實對百姓地方官員有一定的益處,但是變法觸動了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以及封建統治者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甚至皇后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王安石要用新法搞的天下大亂,宋神宗下令廢除新法,變法失敗。
-
3 # 木子卿53662013796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中文名
王安石變法
其他名稱
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變法時間
1069年—1085年
主要人物
宋神宗、王安石等
變法內容
青苗法、市易法、三舍法等
背景
三冗危機
北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權、軍權,採用分化事權的方式,維護中央集權;政治上實行文人治國,軍事上奉行守內虛外。
宋初,為削弱官員的權力,實行一職多官,但設官分職尚有定數。自宋真宗時起,朝廷關於官員致仕的詔令日見增多,至宋仁宗時,更是三令五申。同時由於大興科舉、採用恩蔭制、奉行“恩逮於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籠絡政策,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冗員”)。
為穩定社會秩序,抵禦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實行“養兵”之策,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體系;同時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實行“更戍法”,使得兵將不相習,兵士雖多但不精,對外作戰時處於不利地位(“冗兵”)。軍隊、官員的激增導致財政開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財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統治者大興土木、修建寺觀等,形成了“冗費”。三者緊密地聯絡在一起,最終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3]
內憂外患
財政的虧空迫使政府不斷增加賦稅,除了繳納名正言順的“兩稅”之外,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給民眾造成沉重負擔,加之連年戰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百姓苦難,各地怨聲不斷。農民由於沒有生路,紛紛揭竿而起。[4][5]
宋神宗
同時,外敵的侵擾給北宋政權帶來巨大的生存壓力。北宋建國以後,就與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和西北邊境的党項族連年發生戰爭,由於北宋政治腐敗和軍隊軟弱渙散,雖然耗費了鉅額的財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敗告終。慶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曆新政”,歷經一年即告失敗,並未改變這一嚴峻形勢。
宋神宗即位後,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一派繁榮,其實內部已經蘊涵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由於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大批農民喪失土地,兼之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出現了立國以來少有的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6][2][7][8][9]
過程
慶曆新政失敗後,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10],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建議朝廷改革取士、重視人才,請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但沒被仁宗採納。[11]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12][1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治危機,遂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王安石
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國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現有法度”,並勉勵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制。王安石認為,北宋國家貧苦的癥結,不在於開支過多,而在於生產過少;農民之所以貧苦和不能從事生產,一方面是由於官僚富豪兼併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於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農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財富國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勞動力去開發自然資源,是積極開源而不是消極節流。[14]王安石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闡釋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15]神宗採納王安石的相關主張,並要求其盡心輔佐。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16]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頒農田水利條約。[17]
熙寧三年(1070年),頒佈募役法、保甲法。
熙寧四年(1071年),頒佈方田均稅法,改革科舉制度;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頒行市易法。
熙寧六年(1073年)七月,頒行免行法。
王安石變法:農業和金融的碰撞
溫乎
贊999+
閱讀8.1萬
新法
富國之法
青苗法
內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18][19]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侷限: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
4 # 看顏色行事
第一,推進速度太快,沒有多搞幾個試點,經驗還沒有來的及總結呢,就一下子鋪開了。
第二,低估了人性,變法的主要實施者是遍佈在下面的小吏,他們一來思想覺悟肯定沒有這些大人物高尚,變法只是上級的任務,還想不到國家命運這一層面,二來下面的官員能是這麼好說話的嗎,再好的政策只要有便宜可撈也會被搞得變了味道。
第三,王安石本人就是比較偏執的人,認準的事只會一意孤行,根本不會聽別人的勸導。
第四,皇帝對他的態度轉變了,變法問題多,壓力大,皇帝頂不住了。
-
5 # 天香引
宋神宗時,國家各種弊病累積得不少,再加上邊境戰爭的巨大壓力,國家已經有衰敗的跡象。朝廷中的很多大臣都有進行改革的願望。王安石是一個激進派,他給皇帝提出了涉及政治、經濟、軍事、人事的全方位改革計劃。他的很多改革方案本身是好的,但是再好的方案也不能一口氣全部執行,這樣國家受不了——前一個這麼搞的人是王莽,我們都知道他後來的下場。可那時候的宋神宗只有二十歲,年輕人心氣高,總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國家振興起來。王安石的天才想法和慷慨激昂的說辭說動了宋神宗。很快,這一攬子改革方案就全面展開了。
王安石的改革方案特別激進,以至於有些設計脫離實際。比如他提出由國家給農民提供低息貸款,以今天的眼光看,這是一件國家和百姓雙贏的好事。但是他的想法太超前,很多技術問題考慮不周,國家的執行力也跟不上。比如低息貸款在現代社會應該是由商業銀行負責執行,去鑑別哪個農戶可以放貸,去監督農戶不要把錢亂花。但王安石在執行的時候,這些貸款變成了政府的一道命令,政府命令到了基層就變成了強行攤派。官員管你農戶需不需要貸款,他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務,強制農戶貸款、交利息,反倒成了一項禍國殃民的壞政策。
王安石的方案太激進,因此有很多人反對他。反對者中的首領就是司馬光。司馬光也不是不想改革,但他的方案還是儒家的老一套:鼓勵農業生產、節約政府開支之類的。於是在改革的問題上,王安石派和司馬光派就打起來了。這事一旦分成了派別,原本單純的技術問題就變成了站隊問題。朝廷上的官員紛紛站隊,站好了隊伍就開始攻擊另一方,在朝廷上展開了全面的黨爭。
這件事的結果是,大臣們做什麼事都要先想黨派的問題,然後才去考慮國家。比如王安石為了壯大己方的力量,提拔了一些雖然支援改革,但是人品很差的人。結果是既激化了黨派之間的矛盾,又損害了改革的效果。司馬光也有問題,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並非都是壞的。但是司馬光在上臺後,凡是王安石提出的改革政策,一律反對,全盤否定。結果國家辛辛苦苦改革了十幾年,到頭來什麼都沒有改變,把改革發展的時機都耽誤了。後來,宋朝朝廷完全陷入了黨爭的泥潭,朝堂上成天都在為一點小事爭論不休。於是“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朝廷還在扯皮,敵兵已經打過來了。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用人不當,危害百姓。更主要的原因是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6 # 看不到任何希望
王安石變法是一場著眼於現實戰略的自上而下的經濟,軍事,政治教育全面變革,帶有濃重的法家色彩,但應該看到,王安石本人對於這場變法的歸宿依然是儒家的治世理想,他的現實路線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並且客觀上推動了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發展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許多人會批判他把中國社會拖入專制深淵,其實王安石只是立足於自身所處的時代想要在彼時的重重危機中為國家民生尋一條出路而已。從今人的眼光無視當時的社會危機而評價王安石變法無疑是不公正的。我們評價王安石的變法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政治,經濟等因素。
當時內憂外患,土地兼嚴重,北宋宋神宗執政時期。宋神宗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在北宋神宗時期絕對稱得上是名人輩出、星光熠熠的時代。但在這虛幻的盛世之下,卻是朝廷機構臃腫、軍備空虛、財政困難、農業落後,他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想效仿古人做出一番事業。所以法制變革的思想就充斥在他的腦海當中。並且在他做太子的時候,頭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當他坐上皇帝之後,實行了他的政治理想與偉大抱負。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性決定,任命王安石為相進行改革,來實現自己的抱。想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現象,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然而王安石並沒有成功,在當時的環境下缺少統治者的支援,在變法後期宋神宗看到變法的阻力越來越大他動搖了,觸犯了地主階級,貴族的利益,最終決定放棄,王安石沒遇到像秦孝公那樣英明的雄主,王安石也不是商鞅,最終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援導致失敗。在這場變法中宋朝沒有抓住這次機會,沒有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在之後的統治者一代不如一代,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這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新法變法只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沒有觸及到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
-
7 # 王老師007
很複雜 王安石的變法是由上而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他所有的權利來自於皇權(可能你會覺得是廢話 但請聽我說完)下面我來系統的說一下:第一併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支援和歡迎變法 只有科甲出身的地方官支援因為他們是讀書人的代表 古人一般的讀書人家境相對貧寒 第二:另一批地方官並不支援這些人當中大部分是當地氏族豪強的代表 他們世代經營此地 變法觸及了他們的利益 另一批官員和地方豪強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他們的學費考試的盤纏都是地方氏族資助的.這是地方官的問題 再說說朝廷 朝廷當時是分為三個派系 第一派系就是老牌勳貴這些是老牌貴族 祖上有軍工爵位或者是皇親國戚 不乏皇帝的實在親戚 第二派老牌官僚 第三派職場新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支援王安石的全是職場新人 他們沒房沒地 有的連老婆都沒有(老許說 喊別人送一個就完了唄)看熱鬧的不怕事大 整唄.不支援的全是有房有車的比如皇親國戚 老牌官僚們這些老油條當了一輩子官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二三品朝廷大員的身份自己的兒子孫子外孫子就指著自己這些田產和高幹待遇呢 你給我取消特權待遇了我一大家子怎麼辦?高幹病房住不了了 老幹部住房沒有了 上個班沒公務車你讓我騎腳踏車呀?貴族們更不樂意了 我們的罪 祖宗都替我們遭完了 我麼就應該享清福 皇上你還是不是我表哥了?我找你媽我二姨說理去.宋朝對待官員和貴族們的態度那叫一個好.最後折騰的皇上老媽拄著拐都來了 說你麼別扯犢子了 消停的吧 你再這麼作下去我高血壓可要犯了 你是不是想提前給我送走?這樣一來有實權的老牌官僚們反對 皇帝親戚們喊著:表哥咱可不能整了 皇帝老孃:我高壓都230了 低壓也220了 皇帝只好對王安石說:你整的這個變法好不好我不知道 但現在肯定是不好了 我元老們不高興 我表弟他們不高興 最關鍵我媽都不高興 你先別整了.
回覆列表
變法,是整體性的,要考慮全域性。比如,以所謂現代農業小額貸款的青苗法來分析。
所謂青苗法,是允許地方官,用常平廣惠兩倉的糧食,在春耕或青黃不接時貸給農民,讓他們趨時赴事,不被高利貸所逼得賣兒鬻女。夏收秋收後加計20%利息交還國家。
而20%的利息確實不高,因為高利貸基本都是九出十三歸。甚至夏一秋三。
不過,王安石低估了複雜性。
在成都平原,江南地區,農民根本看不起這樣的貸款,地方官為了政績,一般會強迫百姓接受貸款。
反而,山西陝西及丘陵山區,農民真正需要這些這筆貸款,卻被地方官拿去交給高利貸者以獲得更多的利息收益,這些收益,或者被官員分賬,少部分才上繳國庫。
所以,青苗法遭遇到農民的普遍反對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王安石的知識體系之中無法解決這樣的具體問題,只能簡單粗暴地將這些執行中的困難歸咎於反對派掣肘,就以更強硬的手段,用辭職脅迫宋神宗處分反對派,結果就只能是持續激化擴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