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的精英們

    家裡的每個人都是天使,誰需要幫助就來到誰家,當這個家不需要他的幫助了,他就會離開去幫助另一家,因為這個家已經很幸福了!

  • 2 # 大格小絮新世界

    正面引導孩子。不要避而不答或者故意隱瞞欺騙。你的孩子對人生、生命、自然的感悟力很強,所以才會問出如此問題。這不是一般小孩子的心識能夠感悟到的。如果你隱瞞了他,他將會一直懷疑生命並且一直處於困惑和痛苦中。我想你的痛苦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根源的糾結來源於你內心對生死的看法。現在資訊發達,很多事情瞞是瞞不住的!

    解決方案:

    1、明確自然規律,分享生命常識

    2、在瞭解常識的基礎上,著力於給孩子注入更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要用有限的生命做出更多的價值。

    3、要告訴他生命來之不易,雖然很偶然,但也是一種命運、一種使命。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急於求成。經常關注孩子,只要他沒有明確的消極厭世的情緒,沒關係的。我是5歲對家人說,我會死,你們也會死的。呵呵。我能體會你的孩子的感受。我們都是敏感的。可以培養孩子其他樂趣,轉移視野,等大些了他自然就理解了。

  • 3 # 美心兒蘿蔔

    我閨女最近老是和我討論這個問題,前幾天清明節我去給媽媽上墳,閨女問我媽媽姥姥去哪裡了,我告訴她姥姥在另一個世界,我們要好好的記住姥姥,這樣姥姥才能在另一個世界好好的活著,閨女說那她一定是在天上看著我們!可以推薦陪孩子看一下《尋夢環遊記》這個動畫電影,我想會有更好的解釋。

  • 4 # 37度暖爸

    很有想法的父母啊!

    該怎樣做?

    1、國外的相關繪本,例如《獾的禮物》,《爺爺變成了幽靈》

    2、對於小孩子,不要可以提起,但日常生活事件不要回避。例如:葬禮、看見死亡的動物等。

    該怎樣說才合適?

    明天,我要去參加xxx的葬禮,在現場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可能會大哭,因為他們覺得失去了親愛的人感覺到很難過,希望不會嚇到你。

    小鳥可能是生病了,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所以它死掉了。

    人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不浪費自己的生命,就是對生命最好的珍惜。

    例如:這次疫情,那些為了救治病人而去世的醫護人員就是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素材。他們也有家人,也只有一次生命,但為了更多人的健康,他們選擇忽略自己。

    安利給你一篇文章吧,裡面詳細的介紹了關於生命教育的詳細內容https://www.toutiao.com/i6763994192164160013/

  • 5 # 偶遇wqzs

    一、 如果是必須面對,我覺得那這份痛苦還是父母揹負吧。

    1、 太小的孩子根本不懂生與死,他只能知道痛苦與不痛苦,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儘量減少孩子的痛苦,讓這個短暫的生命儘量活的有質量。讓他記住人世間的美好,爸爸媽媽的愛,真到了最後那天,他也是笑著離開。我們是不可以用“無知無畏”來形容,不明白生死,談不上害怕生死。就像特小孩子他敢摸火爐一樣,他不知道厲害關係。

    2、大一點的孩子他已經明白了生死,再談生死,而且童話形式,根本沒必要。讓孩子感覺你在暗示什麼,無形中對他就是一種積極的暗示,你快怎麼樣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裡負擔,某些事情可能會來的更快。作為父母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什麼也別說,珍惜彼此的緣分,好好享受這份親情。生於死遲早的事,即使很短暫,活的快樂就好。

    二、 如果正常,我覺得父母和孩子沒必要談生死,沒意義。

    1、 談不明白可能沒什麼影響,就把他當成笑話。你討論,意味著你一定要孩子明白。明白了對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什麼作用呢?現在父母重點教育孩子怎麼變聰明,情商、智商怎麼提高,沒有人討論你何時離開人間,又去哪裡。你這是要生命剛剛開始就要他戛然而止嗎?

    2、 如果他明白了生死,他每天擔心這個問題,他會不會活的很痛苦,心裡負擔會不會很重?再有如果他明白了生死,會不會就“等死”,反正也是死,活一天算一天得了。現在教育都是想怎麼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健康包括身心兩方面。和正常孩子討論生死,這會把孩子的心裡扭曲。

  • 6 # 嫻荏

    兒童時期,孩子對出生、死亡、自己身體構成乃至生命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將直接作用於兒童的身心健康以及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正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提及的,我們既要關注兒童的身體健康情況,還要營造溫暖、輕鬆的心理環境,幫助兒童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

    僅僅認識到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還不夠,我們還要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在兒童成過程中,他們會面對生命的歷程,如對自己從哪裡來這個問題陷入困惑、不解。此時,我們不應該以簡單說教的態度對待孩子的疑惑,而應該藉助與這話題有關的繪本,用生動的故事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生命的歷程。

    關於“我從哪裡來”,是每個孩子在他的童年時期都會感到困惑的問題,也是曾經讓父母難以回答的問題。很多孩子曾經從自己的父母那裡得到這樣的答案:“你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或者“你是從咯吱窩裡長出來的”……類似的答案雖然一時讓父母避免了尷尬,但卻也讓孩子與自己的生命之初相隔離,甚至讓他們對創造生命的過程充滿了誤解。

    推薦繪本一:《小威向前衝》比較直接地講述了生命孕育的過程:男性身體裡的精子與女性卵子相結合,就孕育了生命。讓孩子可以從科普中瞭解到的知識在本書中都比較大方地呈現出來,但這一切又都不是赤裸裸的,而是一種幽默、輕鬆的口吻來講述,並運用簡潔的圖畫和簡潔的語言,進行巧妙的故事設定。

    親子閱讀時刻

    1.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請孩子仔細觀察封面,一起念一唸書名,請孩子猜猜:小威是誰?小威是什麼?它長什麼樣子?它要去哪兒呢?

    2.家長和孩子一起講述第1-7頁,帶著問題加深對繪本的解讀。

    問題一:小威是什麼?它住在哪兒?

    問題二:小威是一個什麼樣的小精子?

    問題三:小威要參加一項什麼比賽?得到冠軍後獎品是什麼?

    3.讓孩子自主閱讀,指導孩子仔細觀看畫面,看書時按頁碼順序翻看,可以小聲地邊看邊講。

    4.和孩子一起講述第8頁以後的部分,透過提問了解孩子閱讀情況。

    問題一:小威是怎樣得到第一名的?它在得到第一名之前都做了哪些事情?

    問題二:布朗太太肚子裡的小生命是怎樣成長的?小生命是誰?

    問題三:猜一猜小威最後到哪去了?小娜是一個怎樣的小朋友?

    5.引導孩子說一說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你最喜歡自己的哪些方面?

    推薦繪本二:《菲菲出生了》採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法,為我們講述了生命的孕育與成長的過程,媽媽的朋友來家裡做客,因為漂亮阿姨帶來的寶寶和眼鏡阿姨肚子裡有了寶寶,所以,菲菲覺得自己被阿姨們忽略了,孩子們會有這樣的精力,都會因為更小的,更需要照顧的寶寶,而認為自己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他們會失落。所以菲菲不高興了,而媽媽關注到這一點,晚上她特意陪著菲菲,並給菲菲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與平時不同,是媽媽有意識地想要讓菲菲知道小寶寶是怎麼來的,菲菲自己也曾經是個小寶寶,每個小寶寶的孕育與成長都需要大人的關心與愛,這樣的安排符合小朋友的生活習慣,因為睡前故事是其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需要,他們就會像聽媽媽講故事一樣,與菲菲一起來了解菲菲的出生,透過菲菲他們也會知道自己與菲菲一樣,都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親子閱讀時刻

    媽媽需要事先準備自己懷孕時的照片一張

    1.家長拿著媽媽懷孕時的照片,請孩子說一說:“寶貝,媽媽懷孕以後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呢?”

    2.親子閱讀《菲菲出生了》

    (1)孩子觀察圖畫書的前九頁,透過仔細觀察畫面說一說,媽媽的朋友們有了什麼變化?菲菲,為什麼突然不開心了?他心裡是怎麼想的?然後他做了什麼事情?

    (2)請孩子觀察圖畫書的第10到15頁,請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說一說媽媽給菲菲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最開始菲菲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像什麼?慢慢的菲菲又變成了什麼樣子?

    (3)請孩子和家長一起閱讀第16到21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說說每頁裡的菲菲都有什麼不同的變化?瞭解胎兒發育的全部過程,感受媽媽孕育生命的神奇。

    (4)請孩子繼續和媽媽一起閱讀第22到29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說說爸爸媽媽在菲菲出生之前都做了什麼事情,爸爸媽媽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呢?菲菲,出生以後什麼樣子的?爸爸媽媽為什麼永遠愛菲菲?

    死亡”是個無法迴避的話題,因為死亡是生命的一個自然過程,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幼兒文學中也必然會涉及“死亡”的問題。只不過幼兒文學作品要關照孩子稚嫩的心靈,往往會智慧地詩意抒寫“死亡”,來消除孩子對死亡的迷茫和恐懼,讓孩子以積極樂觀的態度認識死亡、勇敢地面對死亡,並領悟生命的真諦。

    推薦繪本一《會魔法的爸爸》作家肖定麗諳熟幼兒心理,以散發著溫馨美好氣息的擬人童話故事討論了有關生命的問題。作品在清淺極處見深刻,“生命只有一次”的道理自然流露,能夠潛移默化地引領孩子們認識生命,學會珍愛生命。

    親子閱讀時刻

    1.家長和孩子談話,家長提出問題:你覺得爸爸會變魔法嗎?今天我們要跟一隻名叫花花豬的小豬,看看他的爸爸是怎樣變魔法的。

    2.家長出示圖畫書《會魔法的爸爸》,簡單介紹人物:“這個小豬的名字叫花花豬,你們看看花花豬正在做什麼事情?”

    首先,共同閱讀第一部分,提問:“花花豬在家裡都做了什麼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此時他的心情是什麼樣?是誰幫助了花花豬?怎樣幫助的?”

    其次,共同閱讀第二部分,請孩子仔細觀察畫面後說一說:“粉紅豬在草地上撿到了什麼?花花豬請爸爸做什麼事情?這次爸爸對花花豬說了什麼?此時花花豬的心情是怎樣的?他做了什麼事情?”

    最後,共同閱讀第三部分,請孩子仔細觀察畫面後說一說:“ 第二天一早,花花豬和爸爸為死去的小鳥做了什麼事情?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故事的最後發生了什麼美好而又奇妙的事情?花花豬和爸爸的心裡怎樣想的?”

    3.家長幫助孩子總結,請孩子說一說:“你覺得花花豬是個怎樣的小豬?他的爸爸又是一個怎樣的爸爸?”

    4.請孩子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當你遇到了特別不開心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呢?”

    推薦繪本二:《爺爺變成了幽靈》是一本關於死亡的圖畫書,是一本借生死離別的故事展現濃濃的祖孫親情的動人之作,在感動之餘,她讓孩子懂得:死亡不可怕,平常的就像平靜的道別一樣;在失去親人的時候,誰都會疼痛?重要的是珍存那些美好的記憶,把對親人的那種懷念溫暖的存在心間。

    親子閱讀時刻

    1.家長和孩子談話,激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提問:當你最最喜歡、最最親近的人離開你,永遠也見不到面了,你心裡有什麼感覺,為什麼心裡會有這種感覺?

    有一個小男孩叫艾斯本,他有位非常愛他的爺爺,可有一天爺爺離開了艾斯本爺,爺爺去了天堂。接下來還發生了很多的事情,你想知道嗎?

    2.家長出示繪本,請孩子念出書的名字,並仔細看封面,猜一猜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3.給孩子時間自主閱讀

    5.親子閱讀並請孩子邊看邊回答問題

    問題一:爺爺離開了艾斯本,艾斯本的心裡是怎麼想的?

    問題二:爺爺幾次回到愛斯本的夢裡,他們每次都聊了些什麼?

    問題三:爺爺為什麼要回來看艾斯本?他到底忘了什麼事?他有什麼願望?

    問題四:當爺爺說完再見,為什麼艾斯本的爺爺沒有再回一下頭?

    問題五:艾斯本還會想爺爺嗎?他還會那麼悲傷嗎?

    6.請孩子完整欣賞繪本

    重點觀察爺爺的面部表情,從面部表情推測心理變化,結合生活說一說,當我們最最親近的人離世了,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減少心裡的難過,並在心裡永遠記住親人。

    以上參考幼兒圖畫書主題賞讀與教學,適合3歲以上寶寶閱讀哦!有需要的寶媽看過來,我們跟著繪本一起走去孩子單純美好的世界,用有趣的畫面,幽默的童語,陪伴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同時,收穫更好的自己!

  • 7 # 淼淼媽媽Vicky

    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孩子從3、4歲開始,就會對死亡產生好奇。

    從一片葉子的飄落;小魚離開了水,死了;小動物因為某種原因死去了;家裡的老人去世等等生活中都會有很多這樣“死”的場景,聽到父母說到“死”時,孩子們都會產生好奇:“死”是什麼?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父母都覺得談”死“是很晦氣的,不吉利。

    遇到孩子的好奇,要麼就閃爍其詞,不正面回答:“死,就是變成蝴蝶飛走了,或者變成天上的星星。”

    要麼就用別的話岔開孩子的提問。

    甚至粗暴的打斷孩子:“以後你就明白了。”

    這樣的回答,只會讓孩子激發更大的好奇心,甚至還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解讀:認為死亡並不是不可逆的。

    那父母如何與孩子談論“死”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分為4個階段:

    家長可以按照孩子的認知發育階段,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死亡教育:

    第一階段:0-2歲

    認知特點: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對死亡可能產生分離或剝奪的情緒感受;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建立“客體永恆性”的概念,即外界客體不依自己的知覺而永久存在的觀念,比如當他看不到媽媽的時候,就會認為媽媽不存在了,開始哭鬧。他們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的概念,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照顧他的人身上。因此,父母在這個時期的教育重點應該是減少分離,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第二階段:2-7歲

    認知特點:認為死亡是真實的,對死亡會產生神奇的想法,認為死者還有生理機能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也會提各種各樣關於“死亡”的問題,父母在回答孩子這些問題的時候,注意兩點:

    【1】不要欺騙孩子

    孩子非常關心自己的父母會不會死,經常會問:“媽媽(爸爸),你會死嗎?”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死 ,這個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些科學的方法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

    “什麼方法呢?”

    “比如呢,我們可以每天堅持鍛鍊身體;我們可以吃健康的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等等。“

    【2】不刻意美化死亡

    當遇到家裡老人去世,孩子經常問“爺爺去哪裡了?",父母不要用”變成蝴蝶或者變成天上的星星”來美化死亡,告訴孩子:“爺爺年紀太大,離開我們了。”

    當孩子詢問時,家長儘量做到坦然回答孩子的問題,以簡單明瞭的語言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準確資訊,為了幫助孩子理解生死,父母可以透過講述植物生長、衰落,動物之間弱肉強食以及親人離世,讓孩子關愛生命的同時,也提高生命意識,並學會尊重自然規律。

    家長可以與孩子讀讀那些關於死亡的繪本:

    《獾的禮物》

    適讀年齡:3-8歲

    推薦理由:這是一個溫暖的故事,讓人催人淚下

    故事的的獾老爹,明白自己要死了,他對月亮說晚安,拉上窗簾,慢慢走近地下洞穴。他寫了一封信,就在搖椅上睡著了。在睡夢中,獾老爹夢見了什麼呢?他去到了要去的地方嗎?

    這樣的故事很容易讓人傷感,它不僅是個孩子的童話,也治癒了成人。

    每個生命都會有燦爛如花的絢麗開始,也會有葉落歸根的黯然謝幕,那麼就平靜的面對它,坦然地接受它吧!

    《爺爺變成了幽靈》

    適讀年齡:3-8歲

    推薦理由: 一個七歲的小男孩[艾斯本]的爺爺,因為心臟病發作倒在了大街上去世了。而讓大家遲遲沒有想到的是爺爺晚上又奇蹟般的回來了,爺爺和艾斯本回憶起了好多事:去遊樂場、釣魚、在博物官裡的大象標本、……

    突然,爺爺不再笑了,和藹地說:“我忘記和你說再見了。”

    這個故事讓孩子明白,死是那麼的平常,但最重要的是珍藏親人最美好的記憶。

    《壽命圖鑑》 適度年齡:4-10歲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介紹萬事萬物的生命的書籍,它不但介紹了動物,昆蟲還有一些食物,豆芽,小白鼠,飛機、人,太陽。世間萬物都有不同的時間尺度,不同的時間尺度都在這個宇宙中存在。

    第三階段:7-11歲

    認知特點: 認為死亡是不可逆的,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只發生在老年的時候;

    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憤的情緒,對面孩子的提問,正面坦誠回答孩子的問題,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看待這件事情,同時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科技館,瞭解到人類的起源,發展。也可以透過讀書、旅遊讓孩子瞭解到各國的死亡文化。

    比如清明時節,帶上孩子,踏青祭祖。

    和孩子說說家裡已故老人的故事,回憶起老人與我們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人雖然不在了,但在我們的記憶力,珍藏在內心深處。

    也告訴孩子,老的生命流逝,但新的生命正在開始。

    分享的過程父母也要顯示出輕鬆、自然的狀態,不必在孩子面前過於悲痛,以免引起小一些孩子對死亡的過分恐懼。

    可以和孩子一起養一個小寵物

    小時候我曾經在路邊撿到一隻小鴨子,小鴨子才出生不久,一身軟軟的絨毛,走路一搖一擺的,我小心翼翼放盒子裡,每天弄一些米和菜葉給它,但也就是過了3、4天,一天早晨,當我在去看小鴨子的時候,它躺在地上,身上不停的顫抖,就那麼幾分鐘,我目睹了小鴨子生命在自己眼前,就這樣消失了,一動不動躺在那裡。

    這件事給我觸動很大,覺得生命好脆弱,而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所以,帶孩子養個小寵物,寵物壽命短,極易成為小孩接觸死亡的第一次經歷,有了體驗到死亡的經歷,孩子逐漸會明白生命的可貴。

    第四階段:11歲及11歲以上

    認知特點:把死亡看成是整個生命過程中的一部分,具有個人的意義,認為死亡是最終的事件,死者沒有生理機能,並且對死亡感到焦慮。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已經足夠了解死亡,能夠清楚明白死亡是永久性的,但家長應該明白:死亡教育更是生命的教育,孩子對死亡感到焦慮,是因為單獨而割裂地去了解死亡。父母應該把生-老-病-死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讓孩子去理解。

    還可以透過孩子感受到死亡的痛苦,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和價值。美國很早就將死亡教育納入到課程中。

    有位在美國陪讀的中國媽媽分享了她和孩子的一次死亡教育體驗課程:

    媽媽和孩子受邀來到墓地,在老師、同學、家長的陪同下,這位媽媽當著自己孩子的面進入了棺材,蓋了棺蓋。大家在旁邊很嚴肅地唱著安魂曲,孩子看到媽媽進入棺材蓋上棺蓋那一刻,哭得死去活來,要下去找媽媽,被老師、同學拉住。10多分鐘後媽媽才從棺材裡出來。孩子看到媽媽,緊緊的抱著,生怕再次失去媽媽。而媽媽也緊緊抱住孩子,早已泣不成聲。

    這樣的死亡體驗,恐怕孩子終身難忘,感受到失去親人的痛苦,但也明白珍惜現在,珍愛生命。

    中國暫時還沒有這樣的條件讓孩子體驗這種死亡教育課程,但是父母可以帶孩子去殯儀館感受氛圍、家裡老人去世帶孩子參加下葬儀式,參與臨終關懷專案等等,讓孩子對死亡有更多的理解。

    總結一下:父母與孩子談論生死的時候,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方式,對待死亡話題,不必忌諱,坦誠相告,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孩子只有體會到死亡的痛苦,才會珍惜自己,珍愛生命。

  • 8 # 著色樂趣

    中國產經典電影《天堂回信》其實就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困擾無數父母的問題,電影最華彩的地方,就是將生與死講的最浪漫和童真,充滿了一種溫馨的情懷。

    電影中爺爺是一名郵遞員,有一天帶著孫子晨晨去給別人送一封信。可是找到收信人後,發現信的主人已經去世。小孩子對於生死是沒有概念的,郵遞員爺爺用一種很浪漫的方式給孩子傳達了什麼是去世:他告訴晨晨,人死了就是去了天堂,在天上。所以,爺爺就把那封信系在風箏上,放風箏飛上天,告訴晨晨,這樣在天上的人就能收到這封信,爺爺的這個舉動,給晨晨幼小的心靈種上一顆浪漫的種子。

    後來爺爺得病住進醫院,出院的那一天,小晨晨早早的來到醫院接爺爺出院。平常喜愛逗晨晨開心的爺爺,這次也想逗一下晨晨,所以他就躺在病床上假裝死去,晨晨喊了半天爺爺,爺爺沒說話,他以為爺爺已經去世,所以傷心的哭起來,爺爺知道自己惹了禍,立刻起床給晨晨道歉。但是這一刻晨晨心裡有了思索,就是一個人永遠離開世界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況?

    回到家,爺爺和晨晨下象棋,爺爺告訴晨晨,人老了都得死,如果人不死,地球上人多的會站不下的。然後晨晨問爺爺,爺爺你死了以後,如果我想你了,怎麼辦呢?爺爺就告訴晨晨,想爺爺,就給爺爺寫信,地址是天堂,我就能收到。由此到這部電影的最後,爺爺在過生日的時候,非常安詳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在紅色的燭光中,爺爺面帶微笑彷彿睡著一樣。電影結尾晨晨給爺爺寫了一封信,用飛起的風箏送到了天上……

    最後不得不說,和孩子討論生死話題,其實是很能夠建立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電影中的這位爺爺和孩子的所有的交流都是一種人與人、同思想的平等的對話。這種平等的關係在我們父權的文化裡是難能可貴的,所以最後爺孫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這種感情可以說是一種親情,也可以說是一種互相信任的、充滿美好的人間之情。

  • 9 # 雨滴寶貝

    對於華人來說,死亡是個不願提及的話題,華人怕死,忌諱說“死”這個字,覺得不吉利,不能直接說“死”,要說“沒了”、“逝世”,過年過節會忌諱觸及“死亡”的字眼,甚至連數字4也因為諧音被人們嫌晦氣。

    如何才能更好的向孩子解釋死亡呢?

    在《青蛙弗洛格成長故事——鳥兒在歌唱》這本書中,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了生命和死亡。

    《鳥兒在歌唱》

    弗洛格發現空地上躺著一隻小鳥。

    小豬覺得小鳥睡著了。

    小鴨認為鳥兒生病了。

    野兔看到小鳥說:“他死了。”

    大家把小鳥埋葬了,墳墓裡灑滿鮮花,還在搬來一塊美麗的石頭放在上面。

    儀式結束後,大家一起開心地玩到了天黑,青蛙弗洛格說:“生命真美好!”

    回家的路上,他們發現了一隻黑鳥如往常一樣在樹上唱著美妙的歌。

    青蛙弗洛格在瞭解到死亡的過程中發現了生命的意義。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因為生命只有一次,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讓每一天都過得充實、美滿。

  • 10 # 如初見的妞妞

    生死,是人生的必修課,沒有人能躲開死亡對心靈的衝擊。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是不同的,每個年齡段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規律。在幫助孩子理解和認識死亡時,一定要事先了解這些規律,在孩子理解和承受的範圍內,有差異、有針對性地談論死亡。

    推薦幾本繪本。一本是《一片葉子落下來》,讓孩子瞭解生命的歷程,闡述生命存在的價值。一本是《風從哪裡來》,書中的媽媽循序漸進的告訴孩子世上萬物不滅,只是在另一個地方,或者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活了100次的貓》,一隻貓直到第100次生命才明白自己為什麼而活,告訴孩子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活著。

    告訴孩子,死亡是自然的,我們應該像一片葉子一樣,即使凋落了,也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 11 # 寶媽麗麗在修行

    1 建議利用繪本

    我就是利用繪本告訴孩子的。繪本里面前的故事溫馨有愛,孩子不至於接受不了。

    比如《一片葉子落下來》、《獾的禮物》、《鴨子死神》等。這些是我用過的。

    2 動畫片

    比如,《尋夢環遊記》

    現在被大家普遍認可的死亡觀是:生理死亡和精神死亡。

    當身體老去,人不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是生理死亡。

    當所有的人都不再記得這個死去的人,那麼他就真正地死亡了。這也叫精神死亡。

    一個人老去,生命走向盡頭,這是正常的生老病死。每個人都要經歷。這在電影和繪本都有提現。

    孩子明白這個過程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

    當這個人在世間留下的印記消失,沒人再記得他,那他也真正地下消失了。這提醒我們珍惜親人留下的記憶。把他們曾給過的溫暖銘記在心。溫暖我們、激勵我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相信堅持一件小事帶來的巨大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