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俗話說“後宮佳麗三千”,這個評價是針對哪個朝代哪位君王的形容?千千萬個女子,她們之間的等級劃分是如何確定的?不同朝代有沒有不同的稱謂描述?
5
回覆列表
  • 1 # 談史論新

    1、周朝

    據《禮記》所言,周朝后妃的序位是: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天子內廷後圯的等級建置與天子外廷的官僚機構是相對應的。天子立六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子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達到外和而國治的目的。天子後也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使天下內和而家理。以此而言,在家國一統的傳統社會,天子後作為天子的配偶,“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在君主政治中有一席之地。她們的職務是聽天下之內治,以與天子的外治相配合。

    2、秦朝

    秦朝滅亡六國,那些亡了國的妃嬪、公主們“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故秦朝後宮,宮備七國,爵列八品。秦始皇每攻破諸侯,便在咸陽北阪上仿造其宮殿,將俘獲的諸侯美人以及鐘鼓聲樂充實其中,所以杜牧的《阿旁宮賦》說,秦皇后宮后妃美女洗胭脂的水將渭水都染成紅色,可見其後宮婦女之多。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稱夫人。夫人之下,還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可惜秦朝後宮雖人數眾多,卻除了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后外,餘無一人青史留名。

    3、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皇后稱號。又設定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 烴娥、容華、充依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婕妤視上卿,比列侯。烴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容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視千石,比中更。充依視千石,比左更。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視三百石。順常視二百石。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斗食俸。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后。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后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趙飛燕,宮中一時出現了四位太后並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政以恢復周禮相標榜,故他的後宮之制完全採納了《禮記》和《周禮》的說法。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和三人,嬪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其他各朝也是以此為基礎而各有增減。

    5、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共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貴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后,母稱王太后。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后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后改稱王太妃。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

    1、 三國

    曹操為魏王時,王后之下的妃嬪稱號有五等:夫人、昭儀、倢伃、容華、美人。文帝曹丕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曹睿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廢除順成稱號。妃嬪爵位:貴嬪、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 修容比亭侯; 修儀比關內侯;倢伃視中二千石俸;容華視真二千石俸;美人視比二千石俸;良人視千石俸。吳蜀兩國史料不詳。蜀有貴人、昭儀,吳有夫人、美人,其餘不詳。

    2、 兩晉

    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其餘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南北朝時期,後宮名號序位屢有增減。

    宋宋武帝建國初廢除才人、中才人稱號,其餘仍用晉制。孝武帝孝建三年,廢除夫人稱號,新創制了貴妃的稱號,以貴妃、貴嬪、貴人為三夫人。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來代替九嬪中的修華、修儀、修容,重新設定了中才人、充衣。貴妃位比相國,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司馬、司徒、司空)。明帝泰始二年,廢除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稱號,重新設定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廢除貴人,代之以新設定的貴姬;再置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妃嬪等級為: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次於九嬪的稱號: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散役:美人、才人、良人。齊齊高帝建元元年,設定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永明元年,以貴妃、淑妃、貴人為三夫人,廢除夫人稱號。因九嬪中少了一員,永明七年,增加昭容。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梁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九嬪以下: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其它還有:美人、才人、良人。太子妾:良娣、保林。陳沿襲梁制。北魏東魏西魏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上三嬪和下六嬪)、世婦、御女。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又設定女官,掌管內司。內司如同尚書令、僕。二品: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五品: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北齊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御。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嬪。清河年間,依古制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比丞相。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範、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範、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豔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範、令儀、內範、穆閨、婉德、明婉、豔婉、妙範、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閒、修靜、弘慎、豔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豔、貞穆、修範、肅容、茂儀、英淑、弘豔、正信、凝婉、英範、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脩敬、承閒、昭容、麗儀、閒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範、良信、豔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散號:才人、采女。其後又立二後,妃嬪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北周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后,又設正陽宮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尊天元皇后為天無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后,天元皇后楊氏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陳氏為天左大皇后,正陽宮皇后稱皇后。

    三、隋唐時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獨孤皇后悍妒,妃嬪只是虛設稱號。有: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又設定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尚宮,掌導引皇后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尚食,掌進膳先嚐。管司醫三人,掌方藥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勳品,六典視流外二品。獨孤皇后去世後,文帝又在嬪上設定貴人三員,又將嬪的人數增至九員,世婦增至二十七員,御女增至八十一員。隋煬帝即位後,“后妃嬪御無嫠婦職,唯端容麗飾,陪從宴遊而已。”而且,煬帝參詳典故,另出心裁,給貴妃、九嬪、世婦、御女各取名號,各有品秩。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正一品。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正二品。婕妤,十二員。正三品。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正四品。寶林:二十員,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員,正六品。女御:采女,三十七員。正七品。以上各等級,總計一百二十人。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又增置女官,擬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尚宮局,管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龠。尚儀局,管司籍,掌經史教學,紙筆几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尚服局,管司璽,掌琮璽符節;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戎器。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醞,掌酒醴益醢;司藥,掌醫巫藥劑;司饎,掌廩餼柴炭。尚寢局,管司設,掌床蓆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輦傘扇,執持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尚工局,管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六尚之中司樂、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餘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貳其職。六尚十人,從五品。司二十八人,從六品。典二十八人,從七品。掌二十八人,從九品。此外還有不入流(無品級)的女史,人數不定。

    2、 唐

    唐承隋制而略有改動: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武則天便是由才人而昭儀,漸次升遷。當她害死女兒,嫁禍於王皇后時,高宗便欲提升她的號位為“宸妃”,遭侍中韓援等人的反對,說“妃嬪有固定的數目,現在別立號位,是不可以的”。武則天沒有做成妃,進一步誣陷皇后,於是高宗乾脆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跨越了妃這一等級。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芳儀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四、宋遼金元時期

    1、宋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2、遼

    遼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

    3、 金

    金建國初,妃嬪皆無位號。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賢妃、德妃的稱號。廢帝海陵王時期,後宮嬪妃漸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共十二位。金世宗時又開始削減。妃嬪品級:諸妃視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嬪、婕妤、美人等皆與唐初相同。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皇后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4、元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除了皇后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除了正皇后以外,不有所謂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后都行。

    五、明清時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來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數過多,於是改設為六局一司。六局為: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宮總管六局事務。一司為:宮正。掌管戒令責罰。品級皆為正六品。宮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減少一百四十多人。諸妃稱號為: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也有貴妃,位在諸妃之上。明英宗復辟,多虧皇太后孫氏在內出力,故其復位後為孫太后上徽號,稱聖烈慈壽皇太后。這就是後世動輒為母后上徽號的濫殤。明朝中後期還出現了妃嬪中最高的等級——皇貴妃。明憲宗寵妃萬貴妃死後被追諡為: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皇貴妃這一稱號正式出現是在明神宗時期,神宗寵妃鄭貴妃生皇三子後晉升為皇貴妃。

    2、 清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採用禮官的建議: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女官設定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建議透過而未能執行。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名。貴妃,二名。妃,四名。嬪,六名。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的歌名最長的一首歌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