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藩王的存在對中央政權是個極大威脅,歷史上大漢王朝差點被藩王作亂給毀了,好在有英明神武的漢武大帝,晉朝八王之亂更是將晉朝攪的天翻地覆。如果朱元璋傳位於朱棣,以朱棣的雄才大略會擔心藩王作亂嗎?他會急於削番並且成功嗎?
11
回覆列表
  • 1 # 凜冬之血

    朱元璋在分封兒子們為藩王的時候, 已經考慮到了萬一藩王造反的問題。本來分封藩王遵循“不列土不領民“,王府允許有王爺衛隊但人數不能超過一萬五千。由於蒙古殘餘勢力不斷騷擾邊疆,朱元璋對地處北方和蒙古接界的幾位王爺稍有特殊,就是燕王朱棣,寧王朱權以及晉王,秦王等允許擁有一定數量軍隊,以便於保衛邊疆,只是這個軍隊的建立擴充必須經中央審查批准,不能擅自設立。朱棣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藩王,如果登基為帝但就軍事力量方面就比建文帝要強多了,就算逼反了藩王,最多也就是一次七國之亂,局勢處於可控狀態,而且就人生閱歷來講,絕不會像建文帝一樣急功近利只認道理不認人,甚至胡亂進行誣衊,很可能會是像宋太祖趙匡胤一樣,挑一匹實力相對較弱的藩王來個杯酒釋兵權,然後好吃好喝的養起來。

  • 2 # 林長風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誰上臺做皇帝,削藩都是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歷朝歷代,開國皇帝之後,都面臨著削藩這個難題,做好了江山永固,做不好國破家亡,所以朱棣上臺也必然是要削藩的。在這方面,考試成績最差的就是建文帝了,再就是漢景帝,都導致了大亂,最成功的要數漢武帝,一道“推恩令”下去,藩王的所有兒子都有了平等繼承權,自己就亂了套,也就無力與中央抗衡了。

    所以說,削藩勢在必行,只是朱允炆沒做好而已。如果朱棣上臺,可能不會那麼急,因為朱棣算得上雄才大略,眼光肯定看的更加長遠,削藩肯定會一步步推進。退一萬步說,即使後來藩王作亂,我覺得最大可能是像康熙王朝那樣,大戰一場,最後順利平定藩王,不會影響歷史的走勢。

  • 3 # 長安回望品春秋

    這要看當時還有無藩王實力對統治造成威脅!

    當時還真有一個!其實據《明史》記載藩王實力最強的當屬寧王朱權。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禦蒙古騷擾,封第十七子朱權於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與燕王朱棣等皇子節制沿邊兵馬,稱寧王。史書記載,寧王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之前,曾與諸將商議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可見如果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爭天下,誰勝誰負亦未可知。

    朱棣性格最像朱元璋,心機很重,暴虐。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朱棣對不臣服自己的方孝孺“誅十族”。時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驍勇善戰,戰鬥力極強,會對皇位造成威脅。假如傳位於朱棣,我認為朱棣肯定會採取措施。但肯定不會那麼著急,會有計劃進行。

    事實上,朱棣即位後,將寧王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寧王后代也一直被皇帝猜忌,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隸西南一帶(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僅過四十三天,最後由贛南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平定。

  • 4 # 帥叔愛歷史

    我最近正在研究這段歷史。

    朱元璋傳位給長孫朱允炆,有朱元璋,基於政治和大明王朝的考慮。首先朱標是嫡長子,也就是說,是大明王朝的最合法的唯一繼承人。隨著朱標的病亡。朱元璋的繼承風波和各個藩王割據的病垢越來越明顯。

    首先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我們可以理解為傳統思想下的無產階級翻身做了主人的代表人物。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據史料記載,能叫上名字的兒子就有26個。朱元璋一直都認為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在各地穩固大明江山。就效仿大周的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到各個屬地為王,可保大明千秋萬代。

    當然這些朱氏子孫也繼承了朱元璋老祖的生育能力,據說到了明朝後期,這些朱氏子孫達到了100萬之眾,也是大明王朝經濟上的一塊贅肉。

    好了,我們再回來,看看朱標死了以後,如果不利長孫朱允炆,會引起奪嫡之爭,兒子太多,只要朱標一死,都可以有資格立為儲君。會引起朝野的動盪。其實如果說論實力,朱元璋是喜歡朱棣的。但恐各王子不服,後來思緒萬千,考慮了多方利害,還是決定立柔弱的長孫朱允文為儲君。

    朱元璋還是信任自家子孫,但他最擔心的是,那些和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兄弟們,所以,為了給孫子掃除障礙,在朱元璋晚年大開殺戒,一些開國元老,都被朱元璋給殺了。(開國第一功臣徐達是怎麼死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是病死的,也有人說是朱元璋害死的)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實力,進行了一系列的削藩策略。當然這也就給了“野心勃勃”的朱棣可乘之機。

    那如果我們改變歷史,朱元璋當時立皇四子朱棣為儲君,最後登上大寶。那會不會和朱允炆一樣削藩。我的答案是一樣的,朱棣一定也會削藩。

    為什麼。

    當時朱棣(燕王)駐守北平,按照當時的實力,和各個藩王相比,朱棣的實力是數一數二的。但各地的藩王太多,肯定是禍患。如果萬一聯合起來,但實力不可小覷,聰明絕頂的朱棣,肯定也要為自己和朱棣這一支剷除後患,削藩只是早晚的問題。

    所以不管是朱允炆是皇帝,還是朱棣是皇帝,上臺以後,都要給朱元璋擦擦屁股,來鞏固自己的實力,只不過,弱小的朱允炆碰上了四叔朱棣,肯定要倒黴。但相反,朱棣要是碰上朱允炆,我想肯定不屑一顧,完全可以讓這個大哥留下來的侄子,安安穩穩的過一生。

  • 5 # 舒悅軒

    首先明確一點,無論是誰繼位為帝,削藩都是勢在必行的第一要務!

    這一點,連性格懦弱仁慈的建文帝朱允炆都能看到,更別說雄才大略的成祖朱棣了。

    那麼現在,關鍵問題就有兩個:

    一是成祖怎麼削藩,

    二是削藩能不能成功

    其實這兩個問題不用我回答,朱棣自己就已經答了。

    靖難之後,朱棣的第一步棋就是恢復藩王爵位,並且大幅提高藩王的經濟特權。畢竟他自己就是因為反對削藩而起兵的,自己打自己的臉可就不好了。

    第二步,建文帝調往內地的藩王不再變動,同時,還將鎮守邊防而且手握重兵的藩王遷往內地。例如:遷谷王至長沙,遷寧王至南昌等等。同時,還削減了藩王的護衛,降至一護衛甚至更少。

    (這裡的護衛指的是藩王的兵力,每個護衛大約是3000到19000人,三個護衛大約是9000到57000人)

    第二步,對於犯錯的藩王,朱棣先以書告誡,一意孤行者才會收到懲罰,最後再貶為庶民。這一做法,避免了藩王的仇恨,還能達到殺一儆百的目的。

    最狠的第三步,諸藩不在節制軍隊,而是將軍事指揮權交由各都司、衛所、邊將執掌。從而直接斷絕了諸藩反叛的能力。

    由此可見,朱棣削藩,採用的是一種逐步的,溫和的手段,所以諸藩才沒有反叛。相較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才更適合做皇帝。

  • 6 # 炫邁凱

    如題所說,藩王的存在對中央政權是個極大的危險,所以歷任帝王都以削藩為己任。所以朱棣會削藩,但是他會有章有法,事實證明朱棣削藩是成功的。

    讓藩王異地就任,削弱原有實力。

    位列九邊的寧王朱權曾經將自己的三騎護衛借給朱棣,並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當時朱棣曾經許諾平分天下,結果在奪得天下之後將寧王朱權封在了偏遠的南昌,借的部隊也沒有歸還。寧王朱權少了精銳部隊,還離開了經營十幾年的老巢,寧王的實力大大減小。朱棣派遣大量錦衣衛明察暗訪,寧王朱權面對這一切空有心而力不足,只能每日鼓琴自樂,實力再也回不到之前。

    步步緊逼,收兵權,削弱藩王。

    朱棣以各種藉口,將當時手握重兵的藩王的兵權全部收回。永樂元年革去代王的護衛和官署;用了四年,消去齊王的護衛和官署,將其貶為庶人;永樂六年,消去岷王的護衛和官署,永樂十年,消去遼王的護衛和官署……你會發現朱棣動手循序漸進,不會急功近利,反而穩紮穩打和建文帝的政策完全不一樣。建文帝直接拔掉藩王,而朱棣先是收兵權,拔掉你的爪牙,然後再收拾你。所以朱棣很著急削弱藩王,但是政策上穩紮穩打,步步急逼。

    收權利,實行“養豬”政策,對藩王的所有活動提出要求。

    此前藩王有節制武將的權利,尤其是邊塞藩王,一旦邊境有事,所有武將功勳都要受到藩王節制。這就使得藩王有培養自己地方武裝地方派系的環境,這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不能忍受的。所以朱棣禁止藩王節制武將,將指揮權轉移到朝廷任命的將領手中。再就是藩王不能干預地方政務(所以地方官員對於藩王的畏懼度很低,很多官員敢於直接和藩王對峙),所以徹底斬斷了藩王培養自己勢力的機會。幸虧朱元璋立下祖訓養活老朱家後代,所以藩王不愁吃喝,奮力在家生孩子。所以到了明朝後期,皇室宗親人口高達數十萬,成為了明朝財政沉重的負擔。

  • 7 # 學史小作坊

    藩王割據是讓每個皇帝都頭痛的事情,從漢朝的八王之亂可見一斑,每一位皇帝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

    朱允炆為什麼會急於削藩,因為這和他的經歷有關。

    第一,朱允炆從皇孫的位置,邁過叔叔們的肩膀,直接登基為帝,難免引起眾多藩王的不滿,雖然是朱元璋的命令,但也不得不防叔叔們作亂。

    第二,朱允炆年幼,根基不穩,叔叔們又大多是跟隨朱元璋上過戰場的老將,手下精兵強將眾多,尤其是燕王朱棣,很多人都認為朱標死後,朱棣將登臨大統。

    第三,齊泰,黃子澄等大儒的建議,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認為削藩越早越好。

    反觀朱棣,則是另外一個局面了。

    首先,朱棣是朱標之後,最有威望和能力的皇子,開國時期戰功赫赫,論聲望遠非他人能比,朱棣登基眾望所歸,名義上沒有外來的挑戰。

    其次,燕王朱棣早年跟隨徐達等名將南征北戰,被封為燕王后駐守北京,手下精兵強將眾多,就算有藩王不服,也沒有能力反對他。

    最後,薑還是老的辣,見多識廣的朱棣不會急於和兄弟們反目,他一方面提高藩王的收入,收買人心,另一方面設定一些規矩,如後來的:二王不相見,沒經過允許不準出門等,逐步瓦解藩王的勢力。

  • 8 # 豆包文史燴

    KingKing歷史漫談認為如果朱元璋傳位於朱棣,朱棣是一代雄主,長期來看朱棣肯定會削藩,但是不會像建文帝那樣沒有計劃,沒有先後,以朱棣老沉的個性,一定會有步驟,有計劃的實現削藩的目的。

    一、靖難之役的原由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遺詔諸王呆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朱允炆採用齊泰、黃子澄的意見開始實施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後被廢。這些都給朱棣敲響了警鐘,他表面上假稱有病,暗地裡則在加緊準備。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實際原因是不想步以上諸王的後塵,不想被削藩,隨便找了個理由將責任都推到齊泰他們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靖難之役”也是為了大家去清君側,沒必要一上臺就馬上進行削藩的動作。

    二、開創盛世的需要

    朱棣是一代雄主,他的理想特別宏大,在軍事上,對北方邊防部署進行大幅度調整改造,為了完全消滅元朝的殘留勢力,朱棣親自率部隊北伐,在南邊南征安南等;在文化上編撰《永樂大典》留存後世。

    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進行海外貿易,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所有這些都需要中央財政的支援,需要大量的資金,意味著要加強中央集權建設,全國走成一盤棋,所以削藩勢在必行。

    三、有步驟的實現削藩

    永樂初年,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證明自己不會走建文帝的老路,先後恢復周王、齊王、代王、岷王等被建文帝削藩的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衡王、徐王尚未就藩,都被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等待朱棣認為皇位鞏固再繼續實行削藩。後來周、齊、代、岷諸王再遭削藩,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

    所以,綜上所述,任何有遠大目標的帝王,是一定要將國內的隱患清除,加強中央集權才能將政治、經濟、軍事,全國一盤棋,特別是朱棣這麼優秀的帝王,一定深諳此道,所以削藩這件事他是一定會去做的。

  • 9 # 方圓論壇

    明太祖朱元璋不管傳位給誰,是孫子朱允炆還是兒子朱棣。也不管他們誰繼位,削藩是肯定會削的。畢竟歷朝歷代在建國初期大肆封賞之後,後代帝王都會大力的實行削藩。尤其朱元璋,對於後代封賞太過了。朱允炆繼位後,他擔心自己的叔叔們尾大不掉,所以毅然決然的削藩。換了朱棣繼位,他同樣也會削藩。歷史上朱棣篡位後也證明了這一點。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有人能成功,有人則以失敗而告終呢?其根本原因還是削藩的時機和削藩的方式問題。

    如果朱元璋傳位於朱棣,那麼朱棣會削藩嗎?答案是一定會的。畢竟如果朱棣不想重蹈周朝的覆轍,那麼朱棣就絕對不會允許地方藩王勢力尾大不掉。而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只有削藩。從漢朝開始,再到此後的唐朝和宋朝,中央都多有削藩之舉。可見削藩是封建王朝的一個必須要進行的基本策略。中央需要權力集中,自然就不會允許地方權利過於龐大。所以說,朱棣如果可以繼位,那麼削藩是他的必然之舉。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朱棣絕對不會像朱允炆一樣那麼倉促不留餘地的削藩。

    歷史上朱允炆之所以會不留餘地的削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朱允炆的繼位導致他的叔叔們非常的不滿。因為在他們看來,朱標死後皇位應該屬於他們,而不是朱允炆這個小輩。事實上在朱允炆繼位後,很多藩王也根本看不起朱允炆。這就是朱允炆的心病,所以在齊泰,黃子澄等一眾腐儒的建議下,建文帝才會倉促的削藩。他的害怕也讓朱允炆自身對藩王根本不留餘地,這就導致其他藩王人人自危。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朱允炆削藩時率先針對的是一些勢力不是很強的藩王。他沒有聽從大臣們的建議先對朱棣下手。這就給朱棣留下了很多準備的機會。這是朱允炆削藩的一大敗筆。

    坦率的講,如果朱允炆不犯什麼大錯,那麼以中央的實力完全可以碾壓朱棣。但朱允炆在政策和軍事上連連出錯,這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如果是朱棣削藩,起碼以朱棣的軍事才能,再加上明朝中央的強大實力。即使強行削藩,那麼朱棣也有把我滅掉各地藩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朱棣的能力要遠比朱允炆要強。他知道打蛇要打七寸,削藩自然要削藩最強勢的先把他幹掉。歷史上寧王的勢力不比朱棣弱多少。但你看朱棣是如何對寧王的。朱棣起兵前和寧王約定共分天下。朱棣奪取天下後,立刻翻臉不認人。他知道寧王對他來說是一個威脅。所以徹底把寧王奪權發配。年輕的寧王早早的就開始了養老生活。可見朱棣削藩之果決。

    從朱棣果斷的廢了寧王就可以看出,朱棣的手段和狠辣程度是朱允炆所不能及的。如果把朱允炆換成了朱棣,他一定可以成功的削藩。首先朱棣在眾兄弟之間不管是威信還是能力都足夠讓人信服,這就不存在藩王看不起朱允炆的問題。其次,即使削藩引起了地方藩王的反對打了起來。那麼朱棣也有足夠的能力擊潰藩王的造反。歷史上朱允炆那種一手好牌打個稀爛的局面,在朱棣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

  • 10 # 陌上青桑

    至於朱棣是否會削藩,這個問題毋庸置疑,是肯定會削的。因為藩王已經嚴重影響的中央集權。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談談朱棣他是否會成功。

    我的觀點是不說他絕對會成功,因為歷史上變數太多誰也說不清,但是相比於朱允炆朱棣的成功率絕對是遠遠大於朱允炆的

    首先是執行力

    理想與現實還是有區別的。朱允炆是當時公認的讀書比較厲害的,理想主義者,幻想恢復西周的井田制。有一次他在和朱元璋聊天中,說到了“外敵入侵有叔叔們守護,那如果叔叔有了異心了該怎麼辦呢?”。朱元璋沉默了一會兒說“你認為呢?”。朱允炆猶豫了一會兒說“用德爭取他們的心,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改封地,實在是沒有辦法便拔刀相向”聽了這些話,確實是不錯。但是朱允炆真的有這個執行力和能力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最後他失敗了。那朱棣呢?首先他是真真正正跟著朱元璋打過江山的,是真正上過戰場的。不管是實戰能力還是其經驗經歷都不是朱允炆所可比擬的。

    二就是身邊的謀士

    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的班底分別是方孝孺、齊秦、黃子澄,這三個人有其共同特點:都是飽讀詩書之人,都是文人,都有其遠大理想,都是書呆子!每次書呆子!大家還記得趙國的趙括吧,紙上談兵的那個。這三個人雖說沒那麼嚴重,但也差之不遠。另外,你們看了這三個人的特點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每次,是不是和朱允炆特別的像。你們想想三個理想主義者沒經驗,紙上談兵者如何能削藩成功?而朱棣身邊有道衍(姚廣孝),這個人幾乎可以算是當時天下第一謀士,類似於當年的劉伯溫一樣。你們看這謀士一邊是書呆子,一般是當時天下第一謀士。未打便贏得了三分先機了。

    接下來說說如果是朱棣老兄得大統該會怎麼削藩

    削藩無非兩種,一種血腥的削藩,這個請參考劉邦;另外一種就是和平削,這個參考漢武帝的“推恩令”。至於朱棣會選擇哪種,我們不好評測,畢竟這些都是如果,誰也猜不到會發生什麼。不過,結合朱棣身邊有道衍這樣的亂世之臣來看再結合當時情況我覺得血腥與溫和相結合的可能性比較大。

    這所有的所有,早已塵埃落定。明朝也沒有因此變得衰亡,反而因為朱棣的繼位變得更加強大。我們不確定朱允炆是否能做到,但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不是出來如此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維修工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