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掙脫枷鎖的囚徒

    為什麼從高處往下看的時候總會有想跳下去的衝動?——高處現象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雖然,很久以來人們就注意到了人群中存在的這種“從高處跳下衝動”的現象,也出現過一些心理學上的解釋。比如,曾經,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往往把這種衝動與自殺意念聯絡在一起。

    然而,有這種衝動的很多人卻信誓旦旦保證自己完全從來沒有過任何自殺的念頭。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2年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系一個團隊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也是迄今有關該現象的唯一一項實證研究。研究者還專門為此創造了一個新術語:高處現象(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簡稱HPP。

    研究者對431名在校本科生一生中HPP體驗、有沒有自殺意念、焦慮敏感性、抑鬱症狀和不良情緒發作史等的發生頻率進行了線上調查,希望從三個方面對HPP進行探討:第一,HPP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第二,確定HPP是否是有自殺意念或者企圖人群中所獨有,或者在沒有自殺意念的人群也普遍存在;第三,確定焦慮敏感性、自殺意念、或其他不良情緒是否強化HPP體驗。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會有這種問題?

    結果發現,有超過30%的參與者報告一生中至少一次體驗過HPP。

    當以是否有過自殺意念將參與者分組,一生中從未有過自殺意念者中有17.3%報告體驗過HPP;曾經有過自殺意念者中HPP報告率高達56.50%。

    當身臨其境時,有超過半數參與者(53.3%)報告說想象過從高橋或高建築物上跳落的情景。同樣,終生有過自殺意念者報告率(74%)遠高於沒有過自殺意念者(43%)。

    當被問及是否想象過從高建築物內透過視窗跳出時,有接近半數(48.7%)的參與者回答至少曾經有過一次。終生有過自殺意念者報告率(57%)同樣高於沒有自殺意念者(24%)。

    可見,假設你也曾有過這種衝動,那麼,你並不孤獨,HPP普遍存在於人群中,即便是從來沒有想到過自殺的。

    人為什麼會產生HPP

    研究者透過對於HPP與參與者抑鬱症狀、焦慮敏感性以及自殺意念的相關性分析發現,HPP與焦慮敏感性高度相關,而自殺意念又是這種相關性的強化因素。

    這裡首先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焦慮靈敏性?是指人基於相信能夠帶來焦慮的身體感覺就會產生實際的危害後果,而對這些感覺產生的恐懼的敏感程度。就是說,有人對自己的主觀感覺或者臆想產生恐懼或焦慮。

    說白一點就是有的人拿臆想的虛幻的東西來嚇唬自己。杞人憂天,就是一個好例子。

    具體到HPP現象,焦慮敏感性高的人,每當上到高處,明知自己不會跳下去,卻“喜歡”想象一旦跳下去會怎樣,甚至產生出跳下去的衝動,因而更經常體驗到HPP。

    另一方面,曾經人們普遍認為自殺主要是一時衝動的結果,用西方的說法就是“Out of the blue”(天上掉下來的);同時人骨子裡有迴歸自然即自殺的願望。因此,認為HPP可能會是促成自殺的一種心理現象。

    但是,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有沒有自殺意念,人群中都普遍HPP現象,說明HPP可能是促成自殺的危險因素的說法並不成立。

    那麼,人為什麼會產生出HPP這種衝動呢?有什麼生物學上意義呢?

    人群中普遍存在的HPP首先打破了先前基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所產生的有關該現象的一個普遍的自殺誤解—— 之所以產生跳下去的衝動,是因為你想象自己的死亡,源自你骨子裡有找死的願望(death wish)。

    研究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與人腦中的恐懼懲戒神經迴路相關。我們知道,生存是人的最基本本能。但是,生命是脆弱的,很多因素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對於這些因素產生出來的恐懼和由此產生的焦慮,是人進化得來的一種安全機制——因為怕,而遠離;因為遠離危險,而更安全。

    為了強化恐懼和焦慮的警示效果,還會同時產生出各種不良情緒體驗,來進一步加強折磨,強化恐懼和焦慮的懲戒作用。我們腦中負責這部分效應的現在已知牽涉尾狀核和杏仁核。

    恐懼焦慮屬於人類進化而來的本能反應,反應快捷,不受大腦皮層意識的控制。

    相反,大腦皮層主導的意識反應,也就是所謂理性反應,需要大腦對傳入的神經訊號進行分析和綜合,做出判斷和反應,不僅反應相對緩慢,而且還受到諸如學習、經驗和自身反應能力的制約,因此意識反應明顯滯後於本能反應。

    正常情況下,這兩套系統可以很好的協同共同調控人體的行為反應。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當人處在高危狀態下,人首先受本能反應的控制,片刻後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處的狀況並做出理性判斷。

    就HPP現象而言,“爬那麼高,想象跳下去(衝動)會摔死”是本能的恐懼反應;稍後的理性反應會告訴我們“雖然這麼高,但是還有XX保護設施,不會掉下去,是安全的”。但是,曾經被認為是“死的衝動”(“爬那麼高,找死啊”)。

    這項研究的論文標題“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跳的衝動(不是為了自殺,事實上是)強化生的本能,就是對高處現象最好的概括。

    雖然,人們對與該現象的瞭解還不是很深入,唯一的實證研究的結果和解釋也不一定是有關該現象的終極答案。但是,畢竟是進行了實證研究,並給出了至少目前看還算是合理的解釋。

  • 2 # 鹹魚帶你看

    為什麼會有跳下去的衝動?是自己的身體在搞事情!

    不知道為什麼你們會有這種衝動,對於我來講,從來沒有想過,也許是因為自己恐高吧。根據國外調查,有一半以上的人站在高處往下看時,都曾經產生過跳下去的想法,或者認真思考過如果自己掉下去了會發生什麼。

    精神分析學派將這種衝動解釋為死的本能,這恰恰誤解了人體的保護機制。大腦透過這種荒謬的想法來喚醒你的警覺:靠得太近了,離危險地方遠一點。

    人需要不斷地根據外界的反饋,調整身體姿態,以維持身體平衡,其中視覺刺激是最重要的反饋資訊。閉上眼睛後,一個人甚至做不好一些最簡單的平衡動作,比如單腿站立。

    來到空曠的高處時,人的視野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水平方向缺少實物參照,下方物體又會產生巨大的形變。身體平衡狀態在瞬間被打破,身體需要根據這些變形的視覺資訊來重新調整姿態,因此會發生重心的擺動。這種擺動資訊傳到大腦中,會立刻拉響警報:你在幹什麼?是不是想跳樓?不要衝動!

    所以,在很高的地方,雖然有安全保護,我們還是無法抑制自己的恐懼,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發抖,腿軟。這實在是正常反應,沒什麼丟臉的。

    比如你在登華山遇到這些路段時:

    當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登華山,恐高症發作,勉強爬上來後不敢返回,淚流滿面地寫好了遺書。後來華陰縣令知道了,費了好大力氣才把他救下來。在蒼龍嶺蒙羞的名人不止韓愈,清代經史學家畢沅當山西巡撫時,在幕僚陪伴下登華山,除了沒寫遺書,重演了韓愈的故事。

    哎,希望大家注意安全,怎麼會這樣呢?還會存在這種情況,真的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要去嘗試這些奇怪的事物,愛護自己,要知道:好奇害死貓!

  • 3 # 德州小成

    以前看過同樣的問題,就是人在高處往下看,為什麼會有種往下跳的感覺。經過科學家研究,

    就是人覺得在地上才安全,而直接跳下去,是到達地面最快的方法!!(細思極恐)

  • 4 # 無情鐵手諾克

    身邊的許多人都有“站在高處就想往下跳”的心理症狀,這是一種廣泛性心理反應。

    關於此,一直流傳著兩種誤解。

    1.這是恐高症

    首先,這種症狀並非出現在恐高症人群中,相反,擁有此種心理大部分都不是恐高症患者,也不會出現眩暈、噁心、食慾不振的恐高反應。

    2.這是因為你想要飛翔,哈哈

    關於誤解“人類嚮往飛翔”廣為大眾接受,因為似乎只要人能夠飛翔就能解決這種心理壓抑了,且先不提飛行能力能否解決症狀,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此症狀需要一個特殊的環境,就是“高處”,如果僅僅是飛翔慾望的話,在地面仰望天空的時候或者看到鳥兒掠過水麵應該一樣會產生的,但是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如此強烈的感覺呢?

    人站在高處,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心理都會強烈的警告自己:千萬不要掉下去,小心,危險,會死會受傷,非常不安全。

    思維上的警告純屬經驗提示

    但是心理上的警告就非常複雜了,這是本能的作用下,腺體激素作用下產生的恐懼和抑制反應。

    兩者結合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作用:絕!對!不!要!跳!下!去!危!險!

    但是同時身體和思維也在平復自己的不安:現在很安全,只要不跳下去就不會有危險。

    如果沒有後者,那麼就會變成單純的“恐高症”了,恐高症會選擇離開當前環境,減輕恐懼。但是正常人在以上兩種提示下並不會產生恐慌,只會產生一種“預演”的錯覺。

  • 5 # 穿插游擊隊

    當你站在自家陽臺往下看時,會產生一種往下跳的衝動嗎?

    是不是看得越久,那股衝動就越強烈。

    放心,有這種感覺的不止你一人。

    過去的千百年來,無數學者對這一現象做了研究。

    法國哲學家首先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虛空召喚」(L’ Appel du Vide)。他們認為,站在高處時,人會產生一種虛空感,這種感覺產生一種奇怪的吸引力,促使人們往下跳。

    弗洛伊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趨向於毀滅的本能衝動,即死亡本能(death wish),他認為這是一種人類渴望迴歸自然的衝動。

    2012年,美國專研自殺行為的臨床心理學教授詹妮弗·哈姆斯把這種「站在高處想跳下去的衝動」命名為「高地現象」(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 ,HPP)。

    透過對431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實驗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出現了高地現象。其中有過自殺想法的大學生高地現象比一般學生更加明顯,機率高達74%。

    也就是說,高地現象在一般人中是普遍存在的,有自殺傾向的人群會更容易發生高地現象。

    所以,波叔要善意提醒各位——

    如果某人剛好失戀,或感覺人生失意,想要散心的時候,千萬不要去登高!

    不要去登高!

    不登高!(重要事情一定要講三遍)

    有自殺傾向,或者有抑鬱症的朋友更不能去!

    學界對高地現象的真正成因有很多看法,但比較靠譜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大腦誤判

    簡單講,就是這種強烈的衝動可能是因為大腦意識誤解了身體安全系統發出的訊號。

    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生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當感知危險或潛在危險時,我們本能地會遠離。這是人腦的恐懼系統在發揮作用。

    恐懼系統位於人腦的杏仁核,杏仁核會因為曾經的受傷經歷,產生應激反應,向大腦發出遠離危險的警告。

    恐懼系統在面對危險時反應速度極快,甚至不受大腦控制。

    而大腦意識則需要經過整合當前資訊,作出「理性」的判斷。相比起條件反射的恐懼系統,大腦意識會相對慢。

    這種延遲的感知判斷就是我們出現高地現象的罪魁禍首。

    大概的過程就是——

    恐懼系統(驚恐地喊道):腦啊,快點離開這裡,這麼高要摔死了!

    大腦(一臉懵):啊?摔死?誰?我剛剛想要摔死自己?

    然後你就產生一個可怕的認知:自己站在高處居然有跳下去的衝動!

    第二種:視覺和前庭系統鬧矛盾了

    除了大腦誤判,高地現象還被認為跟平衡器官有關係。

    相比起四腳著地的動物,站立行走的我們對平衡感有非常強的依賴。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受器,是人體平衡系統的重要感受器官。三者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都會引起身體的不適。

    暈車、暈船就是典型的例子。當汽車在行駛時,我們的前庭系統告訴大腦,“腦啊,我們在移動”。

    但由於我們坐在車內,我們相對於汽車來說是靜止的,所以視覺系統會告訴大腦,“腦啊,我們在靜止”。

    於是大腦就懵了,究竟是靜止還是移動?

    這種感官上的衝突還會讓人感到噁心,所以暈車了。這個時候只要閉上眼睛,或者看向窗外,讓視覺系統和前庭系統達成統一就可以緩解了。

    同樣的原理,當我們在高處眺望時,眼前的景色是無限延伸的,視線的盡頭一直在延伸。而我們的身體卻沒有任何動作,我們還是在原地。

    於是前庭系統和視覺系統就發生了衝突,產生了眩暈的感覺。

    這個時候,如果前庭系統的指示能力較弱,就會想要服從視覺系統的結論,從而產生要往下跳的想法。

    第三種:極限的恐懼

    康奈爾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亞當·安德森(Adam Anderson)提出不一樣的想法。他認為高地現象的成因是:人類在面臨極大的風險的情形下往往傾向於選擇「賭一把」。

    比起未來能獲得什麼,我們更注重現在失去了什麼。

    當面對太過糟糕的情況,人們就不會想什麼規避風險的玩意,最重要的反而是解決當前的問題。這個時候,跳下去反而是一個最快解決恐懼的辦法,因為跳下去了就回到了地面,就不用面對恐懼了。

    我自己也有點恐高,所以當我站在高處的時候我會覺得地面在‘召喚’我,似乎那裡才是安全的。

    當然這樣有點說不通,因為跳下去會摔死。難道就不怕死嗎?

    是的,你的大腦認為死亡的發生沒有如此緊迫。

    比起死亡,大腦會覺得逃離恐懼更加重要,於是才產生了跳下去的衝動。

    你站到了高處,明明害怕,卻選擇堅持往邊緣走去,大腦開始想辦法逃離這種恐懼。無奈之下,就冒出了不如跳下去的想法,因為跳下去,你就回到平地了,不管活還是死,反正不用忍受恐高的折磨了。

    高地現象,可能是人的一種生存本能反應,也可能是人對未知的嚮往。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內心深處有什麼自我毀滅的想法,開始患得患失。

    退一步,海闊天空。死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必著急,也無需好奇,人人都有份。

    今日心情 小心

    一失足,成千古恨。

  • 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曉菲:

    第一種解釋,根據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高出現象(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HPP)”的研究理論,人來到高處時,視野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水平方向缺少實物參照,下方物體又會產生巨大的形狀改變,大腦的平衡狀態在瞬間被打破。此時,大腦需要根據這些變形的視覺資訊來重新調整身體姿態保持平衡,因此會發生重心的擺動,而這種擺動資訊傳到大腦中,大腦會有兩個步驟來進行處理:首先是感知覺系統,大腦把這種擺動的恐懼識別成危險的訊號,並立刻拉響警報“你在幹什麼?是不是想跳樓?不要衝動!”來警告自己,迅速遠離這些危險。這個過程屬於人類進化而來的本能反應,敏捷而且不受大腦皮層意識的控制。

    當人處在高危狀態下,人首先受本能反應的控制,片刻後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處的狀況並做出理性判斷。

    比如當我們從高處向下看的時候,大腦中會蹦出“要跳下去嗎?”“跳下去會什麼樣?”這類的想法。當我們驚覺有這類想法的時候,會懷疑自己那時那刻是否有衝動的念頭。如果跟別人在一起,恐怕還會有“我下去了,他會怎麼辦?”“他會不會推我下去?”這樣的想法。

    這跟“後怕”很類似。經歷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過後想起會覺得很可怕。站在高處有往下跳的衝動也是如此,只是大腦加工的過程更快一些而已。

    第二種解釋:來自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稱作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後者破壞的目的,直白的說法是為了找死。這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消彼漲。

    弗洛伊德引用叔本華的話斷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標都是死亡”。雖然弗洛伊德從沒有把死亡本能理論發展的像求生本能理論那樣完整,但這一理論仍然是他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三種解釋:抑鬱情緒所致。人處在抑鬱情緒尤其是重度抑鬱狀態時,會有自殺的想法和行動。在對自殺方式的選擇上,往往會採取跳的形式,比如:跳樓、跳海等。即,從高處落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穿越”的感覺。站在高處邊緣的那一刻,處於抑鬱狀態中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因為終於可以拋下這世上的痛苦煩惱,“可以解脫了!”我聽到不止一次。

    人有很多面,衝動在魔鬼的那一面。

  • 7 # 思拓科

     看來我真的不是一個人,其實還有好多奇怪的感覺,比如看到車流就想跑到路中間去,看到電視裡深海的畫面就會想象自己在水裡漆黑一片的窒息的感覺,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總覺得家裡還有其他的東西,還有的時候上廁所會覺得馬桶裡有隻手……好多亂七八糟的…總是被自己嚇死…

  • 8 # 銀河系2448547995

    這種心理現像的確存在,我自巳的感覺也存在,沒看問答之前,以為是我個別心理現像,現在才知道這個問還存在於人間。看到望下去很高很危險的地方,就想跳的感覺,一次去過了,第二次再也不想看到這麼危險的地方,就是怕自已會跳下去,這種心理現像可能同自巳膽子小有關。

  • 9 # 聖道傳說

    很簡單,人在高處,都有危險的感覺,不踏實,而只有回到平地才會覺得踏實。而且,這種不踏實的危險感覺,只有在向下看時,有了對比,才會很強烈。這可以說是一種潛意識,或者說是一種習慣。

  • 10 # 民科尖兵

    有幾個回答已經答得很權威全面了,但本人還是說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因為我的感覺不一樣。

    在爬泰山、登長城時,儘管有些害怕,但理智還是在的,能穩定地站立。但在爬到某些極為陡峭的懸崖頂時,感覺就不一樣了,一靠近懸崖邊,就感覺身體失去了平衡,有往下栽倒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要往下跳的感覺,而是就如美尼爾式綜合症患者那樣,或說轉暈了那樣,完全不受控制地感覺失去了重心,產生即將掉下去的幻覺。而後意識中出現重大的危險,逼迫自己向後退至安全距離。

    有沒有跟我感覺一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中文背標的葡萄酒能不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