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記者老馬

    三伏天裡,全國多地不斷地重新整理著年內最高氣溫的,面對著炎熱的盛夏,有風扇和空調的我們尚且疲於應對,那麼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我們先看史家記載大概有四類。

    首先是涼室涼殿、避暑山莊,據瞭解,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這種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據《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

    在宋代帝王的涼殿中,也有這種裝置,但比起唐朝則更加豪華。《武林舊事》卷三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勤殿及翠寒堂納涼。長松修竹,濃翠蔽日,層巒奇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地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萸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可以看出,宋代涼殿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而且還冷風帶香,芬芳滿室。

    除了機械製冷裝置以外,還備有大量的藏冰造兵等以冰塊避暑,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有用來貯存冰塊的冰窖。很長一段時間內,冰窖都是皇宮貴族用來防暑降溫的最好辦法。唐代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開元天寶遺事》捲上記載:“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座客雖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直到明清兩代,民間也開始大量藏冰。

    第三個,古代還有自制風扇解暑,比如雍正年間,皇宮內出現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就是普通的手握羽扇,但是隻要開動發條,讓太監宮女做動力,抓著把手,像手搖放映機那樣,均勻而有力地搖著“風扇”,扇葉就能上下搖動或者旋轉起來,產生習習涼風。

    機械扇子

    第四,除了風扇以外,民間的各種冷食花樣翻新,出現了果汁加冰塊的“飲品”。人們開始喝起了“冰鎮果汁”。而到了元代,蒙古人喜愛乳品,他們又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這種冷飲其實就是冰淇淋的雛形,後來馬可波羅把這種吃法帶到了歐洲,改進後才有了今天的冰淇淋!呵呵。

    我自己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麼些種類吧。

    其一,以冰解暑,有冰塊“冰箱”等,富貴人家方可;

    其二,以茶飲解暑,解暑茶、果飲等;以水解暑,昔日河水眾多,盛夏遊泳沐浴者眾;

    其三,以扇解暑,有蒲扇、宮女扇、摺扇等,甚至還有“機械扇子”等;

    其四,以山解暑,如到深山中避暑、建避暑山莊、隱歸山林納涼等;

    其五,以蔭避暑,各村都有林蔭多風之地,乘涼納涼是為上選;

    其六,以天時避暑,晝伏夜出,夜宿庭外等;

    其七,以藥食、冷飲避暑,成果勝列舉,至今受益;

    其八,以地解暑,入洞避暑,入地避暑等,山洞、窯洞、地下室等皆有此功效;

    其九,以人解暑,讓別人為自已搖扇等等。

    其實,縱論古今,古人智慧甚多,尤其是民間,又豈能是我等一兩人能概括全的?

    扇子

    冰塊

  • 2 # 平凡的世界1673208

    漢代的時候用冰和扇 古代沒現代熱 沒有工業排放 那時候沒有全球變暖話題 古代超過32度的時候不多 冬天比現在冷 記得我小時候比現在溫度夏天提升了3度 冬天下降了3度 可以想象 剛剛過了四十年 未來夏天會超過40度 冬天不會過-5度 以京津冀為例 其它省份參考

  • 3 # 獨具一慧眼

    從小就在古城內玩耍,旁邊的衚衕就叫冰窖街衚衕。每當寒冬臘月專有冰夫在護城河取冰,用騾馬駱駝駝至一個龐大的地下冰窖,一個冬天大約取冰5-6次碼放整齊鋪上稻草和棉被封好門口。來年入伏開啟冰窖,一部分滿足王公貴族及醫院工場所需另一部分批發給小販走街串巷賣冰壺,刨冰鎮汽水西瓜等....當時還沒電冰箱,但好多大戶人家有用木器製作的冰櫃。底層用鉛盒裝冰上層放水果和剩飯剩菜,門用棉麻繩密封,效果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身老人交朋友只同居不領證會有什麼後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