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醫生要穿白大褂?進了手術室怎麼又換成藍色或綠色的?
10
回覆列表
  • 1 # 方策君

    灰長袍到白大褂:從保護醫生到保護病人

      在20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到像紳士。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於早期的醫院裡。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汙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儘可能使汙漬不那麼明顯。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還會佩戴「鳥嘴面具」,一身從頭到腳的灰或黑色長袍,看上去盡怪嚇人,卻是人類與瘟疫鬥爭的歷史見證。

      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只不過百餘年曆史,被視為乾淨整潔的象徵。有一種說法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 ? 李斯特,最早對外科手術消毒進行了推廣。從他開始,白大褂才逐漸流行起來。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會進行「白大褂授予儀式」。這個儀式極為莊重,象徵著醫學事業的開始。大約 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純淨的白色便顯得難看。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有機會不妨注意醫生身上的白大褂,瞧瞧領口袖口是否黑汙,質地是否挺括吧。

      當然,也有醫生抱怨:“現在的白大褂不好看,千篇一律,沒有特色。”醫院裡到處晃動著穿白大褂的人,即便是大牌教授,也泯然眾人矣。很多醫院或科室在白大褂的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在口袋部位繡上醫院的圖示,標註清楚科室、姓名,便讓一件白大褂顯得“高大上”起來。人靠衣裝馬靠鞍。將名字編織或印刷在白大褂上,便於患者認識並增加信任感,可能有助於醫患溝通。

      藍綠手術服:緩解醫生視覺疲勞

      可到了手術室,醫生卻又換了一套衣服,顏色還不是白色的,這又是為什麼?首先,醫生進入手術室後,會換一套刷手衣或洗手衣,英文叫做 scrubs。這套衣服算作手術室裡的“睡衣”,寬鬆舒適,簡便易穿。如果你喜歡看醫療美劇,《實習醫生格蕾》裡的醫生們,裡面就是一套海軍藍的刷手衣,外面再套一件白大褂。

      顧名思義,刷手衣或洗手衣是醫生上手術檯前進行洗手消毒的衣服。 一直以來,刷手服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簡潔樣式。短袖 V 領上衣,寬鬆易解褲子,易洗耐磨,透氣性好,手感舒適。在刷手服外面,再穿一件手術衣,這便是外科醫生上臺的標準形象了。手術衣與刷手衣的顏色相仿,多集中於淺藍、綠色等色系。

      既然白色代表著潔淨,手術時為何一身藍綠?在給你解釋前,請看下面這幅圖片。

      請盯住左側圖片的黑點至少 30 秒,然後快速將眼睛移到右側白色區域的黑點處。此時,你會看到一副不同顏色的圓圈——藍綠色。如果你在看完左側圖片後快速閉眼,也會出現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後像視覺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當你轉移視線看別的地方時,會看到與剛才那種顏色的互補色。比如說,紅對綠,藍對橙,黃配紫。

      當醫生在手術時,他們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為了減緩“後像視覺效應”帶來的綠色困擾,只要使用同樣的顏色就能立馬緩和。因此,採用淺藍色或綠色手術衣,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如果你有機會進入手術室,不妨注意手術室的牆壁顏色。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是淺淡的藍或綠色,這也是出於緩解醫生視覺疲勞的目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長時間盯看紅或粉色的器官時,大腦容易疲勞,進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的視覺,無法看清。不時的將目光轉移到綠色上,則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也能確保手術刀的準確走位。

  • 2 # 骨科醫生路遙

    1.為何白大褂是白色的?

    是為了保護病人。為何這麼說呢?

    其實很久以前西方醫生穿西裝戴禮帽,後來為了保護自己的西裝在外面穿上"灰大褂",這樣沾上血、嘔吐物、屎尿不會那麼礙眼,更不會弄髒裡面的西裝。

    可是,後來發現灰大褂因為耐髒,反而讓醫生身上細菌更多,病人更容易被感染。於是,走了相反的路,將最耐髒的灰色變成了最不耐髒的白色。

    於是,就有了白大褂。

    這樣,醫生的衣服只要髒一點點就特別明顯,更不用提沾上可能有傳染病的患者的血了。以此來督促和提醒醫生和醫院對外衣消毒更換,最終起到了保護患者的作用。

    2.為何手術服是綠色或藍色?

    是為了緩解手術醫生和護士眼睛的疲勞,使他們更精細的辨認手術區域紅紅的組織器官。

    其實不只是手術服是綠色藍色,手術室的牆壁門大多也都是這個顏色。

    手術部位由於出血一直是紅紅的。長時間盯著紅色看不僅疲勞,而且對紅色的敏感性就會降低,這樣精細手術就有可能出問題。

    而最好的緩解辦法就是看和紅色相互補的顏色,也就是綠色,或藍色。

    因此手術衣、洗手衣甚至手術室裝修都是綠色或藍色。

  • 3 # 我是小小小太陽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純淨的白色就會顯得難看,這就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

    然而醫生做手術時,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為了減緩“後像視覺效應”帶來的綠色困擾,只要使用同樣的顏色就能立馬緩和。因此,採用淺藍色或綠色手術衣,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長時間盯看紅或粉色的器官時,大腦容易疲勞,進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的視覺,無法看清。不時地將目光轉移到綠色上,則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也能確保手術刀的準確走位。

  • 4 # 暮小聊

    對於醫生為什麼都穿白大褂。我們知道,醫務人員最需要一個潔淨的環境,任何汙染都要能夠被及時發現。而有顏色的衣服會產生視覺干擾,影響人眼對汙染物特別是附著在身上的汙染物的發現。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在純淨的白色上便會很明顯。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

    所以醫務人員穿白大褂是為了時刻監督行醫環境的整潔。

    那麼為什麼手術服是藍綠色的呢?

    當醫生在手術時,他們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當長時間盯住紅色的東西時,大腦會產生疲勞,就會導致對紅色視覺產生模糊,無法看清,作為醫生,手術刀關係著病人的生命安危,如果視覺產生模糊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要不停的把目光放在綠色上,保持大腦對紅色的一個敏感性,因此,手術服總是使用淺藍色或者淺綠色,手術室的牆壁四周的顏色也基本都是淺藍或淺綠,都是為了防止醫生出現視覺疲勞的現象。

  • 5 # 心中的那一曲

    1,白大褂是醫護人員的工作服。因為醫護人員接觸到的人群會帶來不同的病原體,並且醫護人員自身也會攜帶細菌病毒,會給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帶來危險。為了防止交叉感染,保護醫護人員和病人的身體健康,就使用了阻隔面積比較大的白大褂作為工作服。

    2,現在已經有部分兒醫,護士開始穿著粉色,藍色等暖色系的工作服,因為顏色對人的心理有影響,特別是對於生病的人。所以手術服不採用白色。

  • 6 # 雙雙媽0315

    白大褂,代表莊重,而且純白色代表乾淨整潔。醫生就肯定需要特別的乾淨。手術服的藍色或者綠色,有一定鎮定的作用,消除患者和醫生,護士在手術中的緊張情緒。個人意見

  • 7 # 骨科李郎中

    歐洲的醫務人員原來都穿著大禮服。自從生物學家巴斯德成功地用消毒法制止了疾病的傳播後,英國著名醫生列斯特就把“巴斯德消毒法”應用於醫學,並主持了醫院的改革,將原來的服裝改成了白大褂。醫務人員最需要一個潔淨的環境,任何汙染都要被及時發現。而有顏色的衣服會產生視覺干擾,影響人眼對汙染物特別是附著在身上的汙染物的發現。所以醫務人員穿白大褂是為了時刻監督行醫環境的整潔。

    人眼在長時間內觀看一種色彩時,視神經易受刺激而疲勞,為了減輕這種疲勞,視神經就會誘發出一種補色做自我調節。例如,長時間盯著一張用鮮紅色的顏色在白紙上繪製的表格之後,再轉向另一張空白紙,你會發現這張白紙上出現了一幅和剛才一樣的表格,只不過它的顏色變成了淺綠色,因此說紅色的補色是淺綠色。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眼睛看到的總是鮮紅的血跡,時間一長,偶爾把視線轉移到同伴的白大褂上,就會看到斑斑點點的血跡,使視覺產生混亂而影響手術效果。採取淺綠色衣料製作手術服,就可以消除綠色錯覺從而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因此,現在各醫院手術室的醫護人員均不再穿大白褂,而改穿綠大褂了。

  • 8 # 紫陌看花始此回

    白大褂比較衛生啊,有什麼髒東西一眼就能看出來,手術穿藍色或者綠色是因為在長時間的手術過程中,在把視線從深紅色的血色轉向白色的醫生制服時,會出現暫時看不清甚至看不到東西的短暫性失明現象,由此而導致了許多手術意外發生。 而藍色綠色視覺上刺激不太大

  • 9 # 影子書屋

    歷史淵源

    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醫院仍然沿襲著中世紀的陋習,不講衛生,不採取消毒措施。因此,醫院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人因此而感染,甚至死亡。後來,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發現,微生物是各種傳染病的起因,並用消毒法成功地防止了啤酒變酸。1868年,英國著名

    外科醫生

    羅斯特把“

    巴斯德消毒法

    ”應用於醫學,在他主持下的

    格拉斯哥

    醫院進行了改革,醫生、護士由原來戴灰禮帽、穿大禮服,改為戴白布瓜皮帽、穿白大褂。由於這項改革的施行,醫院的死亡率大為降低。從此,醫務人員便榮膺“白衣戰士“的美譽。不過,在當時法國醫學界對這一變革嗤之以鼻。直到19世紀80年代,

    法國醫生

    才真正穿上了白大褂。

    原因

    第一:白色不賴髒有一點髒就能看出來,以表現醫院的乾淨程度;

    二:醫院的工作人員都有潔癖,而且醫院各種病毒細菌多,一般醫院都定期給工作人員的工作服清洗消毒,用的消毒劑都會使衣服脫色,即使是彩色的衣服洗一段時間後也變成白色的了;

    三:白色比較柔和,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經(當然,因為長期用白色,很多孩子一看到穿白衣的人往往就會害怕);

    四:白色代表純潔. 也有特殊科室會穿別顏色的衣服 像綠色一般是急診科和手術室穿的顏色,意味著綠色通道的意思 像ICU、CCU這些重症監護一般都是粉顏色的衣服 而且這些特殊顏色的衣服不像普通的白大褂是連身的,而是分身的,以利工作的方便。

  • 10 # 默默淺吻

    在我們印象中,提到醫生,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白大褂了。

    在20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很像紳士。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於早期的醫院裡。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汙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儘可能使汙漬不那麼明顯。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還會佩戴鳥嘴面具,一身從頭到腳的灰或黑色長袍,看上去盡怪嚇人,卻是人類與瘟疫鬥爭的歷史見證。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被視為乾淨整潔的象徵。有一種說法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 李斯特,最早對外科手術消毒進行了推廣。從他開始,白大褂才逐漸流行起來。大約 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我們都知道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純淨的白色便顯得難看。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

    藍綠手術服:緩解醫生視覺疲勞

    到了手術室,醫生又換了一套衣服,顏色還不是白色的。

    首先,醫生進入手術室後,會換一套刷手衣或洗手衣,英文叫做 scrubs。這套衣服算作手術室裡的“睡衣”,寬鬆舒適,簡便易穿。

    顧名思義,刷手衣或洗手衣是醫生上手術檯前進行洗手消毒的衣服。 一直以來,刷手服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簡潔樣式。短袖 V 領上衣,寬鬆易解褲子,易洗耐磨,透氣性好,手感舒適。在刷手服外面,再穿一件手術衣,這便是外科醫生上臺的標準形象了。手術衣與刷手衣的顏色相仿,多集中於淺藍、綠色等色系。當醫生在手術時,他們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為了減緩“後像視覺效應”帶來的綠色困擾,只要使用同樣的顏色就能立馬緩和。因此,採用淺藍色或綠色手術衣,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如果你有機會進入手術室,不妨注意手術室的牆壁顏色。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是淺淡的藍或綠色,這也是出於緩解醫生視覺疲勞的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長時間盯看紅或粉色的器官時,大腦容易疲勞,進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的視覺,無法看清。不時的將目光轉移到綠色上,則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也能確保手術刀的準確走位。

  • 11 # 丁香醫生

    一說起醫生的形象,人們立刻回想到白大褂;若是醫生出入手術室,則是一身顏色偏藍或綠的衣服。看上去,醫生的這身打扮稀鬆平常。可仔細一琢磨,卻又生出了疑惑:白大褂是如何穿到醫生身上的?為何上手術檯的醫生卻要穿著藍色的手術服呢?

    灰長袍到白大褂:從保護醫生到保護病人在 20 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倒像紳士。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於早期的醫院裡。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汙染長袍下面的衣服。灰色的長袍,能儘可能使汙漬不那麼明顯。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還會佩戴「鳥嘴面具」,一身從頭到腳的灰或黑色長袍,看上去儘管嚇人,卻是人類與瘟疫鬥爭的歷史見證。

    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只不過百餘年曆史,被視為乾淨整潔的象徵。有一種說法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最早對外科手術消毒進行了推廣。從他開始,白大褂才逐漸流行起來。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會進行「白大褂授予儀式」。這個儀式顯得極為莊重,象徵著醫學事業的開始。大約 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純淨的白色便顯得難看。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有機會不妨注意醫生身上的白大褂,瞧瞧領口袖口是否黑汙,質地是否挺刮吧。當然,也有醫生抱怨:「現在的白大褂不好看,千篇一律,沒有特色。」醫院裡到處晃動著穿白大褂的人,即便是大牌教授,也 「泯然眾人矣」。很多醫院或科室在白大褂的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在口袋部位繡上醫院的圖示,標註清楚科室、姓名,便讓一件白大光顯得「高大上」起來。人靠衣裝馬靠鞍。將名字編織或印刷在白大褂上,便於患者認識並增加信任感,可能有助於醫患溝通。手術服: 緩解醫生視覺疲勞可到了手術室,醫生卻又換了一套衣服,顏色還不是白色的,這又是為什麼?首先,醫生進入手術室後,會換一套刷手衣或洗手衣,英文叫做 scrubs。這套衣服算作手術室裡的「睡衣」,寬鬆舒適,簡便易穿。如果你喜歡看醫療美劇,《實習醫生格蕾》裡的醫生們,裡面就是一套海軍藍的刷手衣,外面再套一件白大褂。顧名思義,刷手衣或洗手衣是醫生上手術檯前進行洗手消毒的衣服。 一直以來,刷手服保持著自身獨有的簡潔樣式。短袖 V 領上衣,寬鬆易解褲子,易洗耐磨,透氣性好,手感舒適。在刷手服外面,再穿一件手術衣,這便是外科醫生上臺的標準形象了。手術衣與刷手衣的顏色相仿,多集中於淺藍、綠色等色系。既然白色代表著潔淨,手術時為何一身藍綠?在給你解釋前,請看下面這幅圖片。

    請盯住左側圖片的黑點至少 30 秒,然後快速將眼睛移到右側白色區域的黑點處。此時,你會「看到」一副不同顏色的圓圈——藍綠色。如果你在看完左側圖片後快速閉眼,也會出現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後像視覺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長時間看一種顏色,當你轉移視線看別的地方時,會看到與剛才那種顏色的互補色。比如說,紅對綠,藍對橙,黃配紫。

    當醫生在手術時,他們會專注地盯著血紅色的組織或器官,為了減緩「後像視覺效應」帶來的綠色困擾,只要使用同樣的顏色就能立馬緩和。因此,採用淺藍色或綠色手術衣,不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如果你有機會進入手術室,不妨注意手術室的牆壁顏色。不出意外的話,大多是淺淡的藍或綠色,這也是出於緩解醫生視覺疲勞的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長時間盯看紅或粉色的器官時,大腦容易疲勞,進而對紅色產生「模糊」的視覺,無法看清。不時的將目光轉移到綠色上,則能保持大腦對紅色的敏感性,也能確保手術刀的準確走位。

    提筆至此,說個八卦。微博上曾有外科醫生寫道,「外科界還有一種流派:開刀只穿手術衣褲、不穿內褲。對這種做法,我有心理障礙。當年實習,親眼見教授開刀時手術褲鬆掉在地、自己又不能拎,哀求老護士幫助,被誇屁股白」。

    編輯 / 李壞

  • 12 # 耳科趙醫生

    進入到八十年代以後才逐漸從裡到外改成了冷色調的藍或綠,這種色調的衣服不容易讓你產生視覺不適,沾染上血液後也不刺眼,容易清洗。除了手術室,一些監護室裡的醫務人員也多是穿冷色調的分身制服,而不是穿白色長衣。在手術室裡,醫務人員的制服分兩種,短袖的被稱為刷手衣,所有進入手術室人員都需要穿著。如果要上手術檯參加手術,在刷手衣外側還要再穿一件長身隔離衣,這種隔離衣的開口在背後,相當於反穿了一件沒領子的風衣。大多數醫院手術室貼身穿的刷手衣不是每個醫務人員專有,而是公用,離開手術室後上交統一消毒清洗。次日進手術室時按順分發,這樣會有一個問題,你今天穿的刷手衣也許是一位美女醫生昨天穿過的,也許是一胖子大叔穿的。所以,女醫生對男醫生光身穿刷手衣的習慣很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如果醫院的刷手衣分男女分配,這樣成本會高一些,但更人性化。

  • 13 # 腫瘤醫生張國玲教授

    說到醫生,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穿著白大褂的白衣天使。白大褂可以說是醫生的代表性特性。而醫生做手術時,穿的手術服又是藍色或綠色,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醫生為什麼要穿白大褂?

    1、白大褂具有無塵和防靜電功能。白大褂是一種無塵服,除了醫院,很多行業都會運用到,比如製藥、食品、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等行業,醫生穿白大褂也是無塵要求的一種體現。

    2、白色象徵著純潔。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被視為乾淨整潔、安全、無菌的健康形象。同時,也是對醫生職業的一種定義。

    3、取到保護病人的作用。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有一點兒汙漬、血汙或灰塵便能顯現出來,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

    手術服怎麼又是藍色或綠色的?

    1、光學上的互補色原理。光學上,紅色與綠色互補,手術過程中,病人的血液和內臟主要是紅色和橙色,紅色的互補色是綠色,橙色的互補色是藍色,所以手術服一般設定成藍色或者綠色,是運用了互補色的原理。

    2、緩解醫生的眼疲勞。藍色或者綠色的手術服,在互補顏色的環境下,可以緩解手術時帶來的間歇性眼疲勞。要知道,醫生一臺手術短則半小時,長則十幾個小時,藍色或者綠色的手術服可以緩解醫生長時間專注用眼導致的眼疲勞,減少手術的意外事件。

    3、綠色給人希望,藍色讓人嚴謹。手術檯上,很多病人都是生命岌岌可危的,做手術也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綠色代表著生氣勃勃,而藍色代表著嚴謹認真,所以,手術服多采用藍色或者綠色。

    4、抗汙能力比較強。醫生在做手術時,如果衣物是白色的,粘上了鮮血,就會很刺眼,讓人心生恐懼,而綠色的衣服一般抗汙能力比較強,看不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淨水器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