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陣

    乘涼奢華史等級1:超級大扇子

    作為古代最常用的消暑工具,

    扇子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看起來這玩意很普通,

    但古代人就是能在普通之事上玩出花來,

    也就是傳說中的超級扇子!

    據說,西漢時期有一位叫丁緩的大神

    他把7個(3.33米)的圓輪連在一起

    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直徑六米半,

    4人高的大扇子你害不害怕?

    還有更神奇的

    唐朝有一位王姓土豪

    有一天腦袋抽風了用皮做了一把扇子

    夏天請客吃飯的時候

    就用這把皮扇招待客人

    別誤會

    我的意思是,王土豪讓傭人

    用扇子沾水扇風

    讓客人在自己家感覺涼爽些

    結果王土豪做過了頭,

    整個屋子呼呼生風

    客人們都冷得問土豪借大棉被

    唐玄宗表示很好奇,曾經派人去檢視

    結果把自己嚇著了

    “這是龍皮扇子啊”

    啥龍皮啊???

    後人考究其實就是蟒蛇皮啦。

    不過,那個年代,

    就連皇帝都沒見識過這種材質,

    王元寶我給他8分。

    乘涼奢華史等級2:深井病空調法

    古代人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

    涼爽舒適的環境,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終於在炎熱的某一天

    打造出了類似空調房一樣的地方,

    稱為涼室

    做法也很簡單,

    只要在房間裡挖口深井

    再蓋一個帶露眼的井蓋

    這樣井中的冷氣就能幫助房間降溫

    “空調房”就這樣形成了

    白居易白老大都說了

    在家躺著不動最涼快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說的就是這個方法

    而裝逼一點的空調房,

    則要算唐朝的含涼殿了,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匪夷所思的宮殿了。

    構造結構大體如下:

    原理:利用巨型水車製造人工降雨或者瀑布效果,外圍用大型水力搖扇對水簾扇風,向內製造冷氣...

    這得多大的腦洞,

    才能想到如此窮奢極欲

    的中央空調降溫法

    那麼,這個古代的中央空調

    能效到底有多大呢?

    據說有一位土鱉大臣姓陳

    頗受皇上寵愛

    被召見不說

    皇上還賜了大冰塊椅子和

    冰沙飲料

    當時陳土鱉就冷到受不了

    拔腿出門就去茅房蹲坑去了

    書中記載“上猶拭汗不已”

    這裡指的就是唐玄宗把別人都凍傻了

    自己還嫌熱,唐玄宗我給他9分

    乘涼奢華史等級3:無敵大冰塊

    自周朝開始,

    王室貴族就有用冰窖來貯藏冰塊的習慣。

    在冬季從凍結的湖面上取冰,

    然後運到七八米深的地下深埋,

    等到夏天的時候再拿出來取用。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

    但是冰塊一直都是

    達官貴人的土豪享有品

    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

    不過在宋朝之後,明清時期

    製冰業就開始慢慢發達起來了

    其中,大明湖畔成為製冰業發展比較早

    比較成熟的地方

    沒錯,還珠格格的一切姻緣可能起源於

    除了上面說的冰窖藏冰法之外

    明清還誕生了許多神奇的土法制冰

    比如說用硝石製冰

    利用硝石溶解於水可以吸收大量熱量的原理

    在當時稱得上是魔術級別的神奇工藝

    我們現在經常吃的冰棒,

    在古代就是這麼製作出來的

    而這些,對於擁有空調的我們來說,

    可能是天方夜譚一般的存在

    小蘇真的是無法想象

    沒有空調的我們該腫麼用這種

    奇奢的方式進行去暑呢

    古代冰窖。中國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雖然遠不如現代科技產物電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對新鮮食物的保鮮作用。在古籍《周禮》中就提到過一種用來儲存食物的 “冰鑑”。這種“冰鑑”其實是一個盒子似的東西,內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後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間,就可以對食物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了。這可能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隨縣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兩件冰鑑,冰鑑上還放著一柄長勺是專門用來舀冷飲的。此外,在古書《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裡所說的“冰廚”,就是古代人們專門用來儲存食物的一間房子,是夏季供應飲食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古代冰窖。設計奇巧、鑄造精工的鑑缶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冰箱”。鑑缶由盛酒器尊缶與鑑組成,方尊缶置於方鑑正中,方鑑有鏤孔花紋的蓋,蓋中間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頸部。鑑的底部設有活動機關,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鑑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應是夏天盛放冰塊、冬天盛放熱水之用。

    明朝時,北京城的皇公貴族已把冰箱做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種用天然冰塊降溫的箱子,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從外觀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鬥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週。箱兩側有銅環,銅環的用途就是便於搬運。箱口覆兩塊對拼硬木蓋板,板上鏤雕錢形孔。

    在孫浩暉所著的《大秦帝國》中有很多關於秦宮中用冰窯儲冰、用冰的記敘,那時用冰是冬天採集後,置於山洞或地窯內,再蓋以稻草等物來隔絕熱氣,到夏天再取出使用。

    書中原文:

    “列位看官須知,夏時之冰為古代極其珍稀之物,即或重臣權貴府邸,也難得有大型儲冰地窖。尋常時期,只有大臣死在酷暑時節,難以在葬禮之期保持屍體不腐臭,王室才依據其爵位高低賞賜定量冰塊圍護屍身。也就是說,以冰成茶水而飲,是尋常絕難做到的奢侈,即或王室成員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酷暑飲冰的。”

    “按照法度,每逢酷暑與夏日葬禮,王城冰窖都要給咸陽城所有官署分賜冰塊以鎮暑,如同冬日分賜木炭一般。分冰多少冰磚大小,以爵位官職之高低為主要依據,同時參照實際需求。”

    “不遠處,一面藍田玉砌成的石牆孤立廳中,恍若一道大屏,滲著細密光亮的水珠。顯然,這是牆腹壘滿了大冰磚的冰牆。”

    在中國其他古籍中也可發現:

    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中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 2 # 放開那隻狐狸讓我來

    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住:

    宮闈民居,消暑裝置展現技術成就

    古代也有空調房。先秦叫“窟室”,漢代有“清涼殿”,唐代有“空調”,宋有“空氣淨化”,明清有“空調間”。

    著名學者倪方六說,先秦時期的“窟室”實際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講究,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活動會安排在窟室中進行。到了漢代,皇宮裡設有冬夏兩用“空調房”,冬季用房叫“溫調殿”,夏季用房叫“清涼殿”。清涼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階避暑用房,製冷效果很好。“室內有石質高階床,床邊會放置盛有冰塊的國外進口的玉晶盤,還能讓侍人站在旁邊扇扇子。”他說。

    倪方六解釋,到了唐代,就有機械控制的“空調”了,就是用水來轉動扇葉,風扇對涼水吹,形成了冷氣。此外,在宮殿的四簷裝上水管,把水引上屋簷上。涼水在屋上迴圈,室內溫度自然就下降了,降溫效果極佳,“座內含凍”。

    而宋代宮中降溫設施設計時尚,出現了用鼓風機帶動的風扇,對著大廳裡擺放的數百盆鮮花吹,“清芬滿殿”;在御座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

    “上述古代製冷方式,對一般有錢人來說仍是太奢侈,消費不起的。但老百姓可以住‘空調間’。”倪方六說,曹操當年在鄴城建造大冷庫“冰井臺”挖深井採集冷氣,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而冬天則有暖氣上來,保證廳堂溫度相對穩定、宜人。

    睡覺的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正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另外,古人在夏天為躲避蚊蟲,一般都要躲在蚊帳裡睡覺。人們會在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氣四溢。對今天的失眠患者,用這一招催眠估計也會有效。有人還別出心裁地掛上香囊,讓香囊中的藥材幫忙驅趕蚊蟲,堪稱不燃燒的環保蚊香。

    行:

    古人在夏天外出活動相對較少,即便有生意,古人也是要命不要錢的,即俗話所說的“好漢不掙六月錢”。做生意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古人寧願在家裡歇著,減少戶外活動。

    不僅做冷飲,更要市場化

    到了夏天,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說,要講究清淡,少魚肉、忌辛辣,古人過夏天時特別強調這些。除了正常的飲食控制外,古人夏天對冷飲也格外感興趣。

    最早冰製冷飲起源於中國,那時帝王們為了消暑,讓奴隸們在冬天把冰取來,貯存在地窖裡,到了夏天再拿出來享用。大約到了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大量硝石,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可使水降溫到結冰,從此人們可以在夏天製冰了。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倪方六舉例,《周禮》有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冰正”,負責人稱“凌人”。此部門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開始採天然冰塊,運至名叫“凌陰”的冰窖中儲存。

    “家有儲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周王室到了夏天還會賞賜冰塊給身邊的人,能得到冰塊賞賜是一種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倪方六說,“古時的貴族還有冰櫃。這種冷藏器具叫‘鑑’,是一種大盆,早期是陶質,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到了漢代,夏天已有比較講究一點的飲料——蜜水,這是一種在水裡摻入蜂蜜的飲料,是當時的一種高檔飲料。到了隋唐,夏天飲料比以前講究多了,出現了類似深受今天人們推崇的保健飲料,時人把這種飲料稱為“飲子”,這相當於現代的“紅牛飲料”,屬功能飲料。還有用果品或草藥熬製而成的飲子,解渴的同時,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飲子很受隋唐消費者的歡迎,當時長安街頭“飲子店”很多,生意興隆,有的飲子店還可以先喝後付錢。

    “中國古人中,最會過夏天的應當是宋代人。每年夏天,街頭大排檔特多,消費者雲集。比現在街頭大排檔要熱鬧多了,因為當時消夏的方式還沒有現代豐富。宋代飲料的最大特點是,果汁飲料大流行,人們更喜歡。”倪方六說,到清末,中國已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所謂荷蘭水,其實就是大家現在常喝的汽水。

    清涼是基礎,時尚是追求

    古人夏天怎麼穿是有講究的,有的男士在夏天甚至半裸上身。而現代女性著裝“薄、透、露”的特點在古時也有體現。

    “在夏天,女士穿開襠褲的現象很普遍。在秦漢時不只女性穿開襠褲,男性也這樣。更有人,外套裡面連開襠褲也不穿。”倪方六說,不過可別以為古人很開放。這種開襠褲是不單穿的,外面還會穿前後兩片的“裳”,即圍裙狀服飾。倪方六解釋,雖然開襠褲外面有下裳罩著,但這樣著裝仍很容易露出下體,導致“走光”。所以當時的“公民行為準則”中對此有明確規定:不能輕易提起下裳,除非過河時,否則便是失禮,屬“不敬”。

    倪方六說,不論是“薄”,還是“透”,現代中國女性都沒有唐代女性敢“露”。其中“半袖”裝和“袒胸”裝,是唐代最性感的女性服裝。倪方六解釋,半袖指古代的短袖衫,而比半袖更突破的,是“袒胸”裝。這種服飾在領口上進行大膽改革,一改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的傳統開口,加大開口尺度,將之剪裁成“袒領”,近半酥胸暴露在外,豐乳半隱半現,超級性感。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所謂“爆乳”裝,其設計靈感就源於這種“袒胸”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你準備藏一輩子但可以在這裡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