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0後愛收藏
-
2 # 商業匯評
自從2014年納倫德拉·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以來,採取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經濟措施。主要是希望發揮印度人口多,成本低的優勢,再借鑑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經驗,透過振興“印度製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並努力縮小印度社會的貧富差距,從而實現印度崛起的目標。
實際上,印度製造業回升勢頭很不錯。在孟加拉國、緬甸等周邊國家,印度廉價手機已經開始佔據“窮人市場”。印度相關藥品的生產成本只有別國的1/10.。在一些中低端領域,“印度製造”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印度紡織品在歐美市場上的份額開始明顯上升。這所有的印度現象產生也讓發達國家有強烈疑問“印度製造能否取代中國製造?”。
應該說,目前印度經濟也存在著結構性問題,就是高階服務業過於興旺,而製造業則頹勢明顯。目前,製造業在印度GDP的佔比達到18%,而且直接關係著12%的印度人的就業。隨著今年印度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長僅有5.7%,遠不及此前6.5%的預期,印度的製造業將裁員30至40%,這恰與莫迪之前提出的每年創造1000萬就業崗位的目標越來越遠。
其實,早在莫迪就任印度總理之時,西方媒體就對莫迪充滿了期盼,有媒體曾預測,未來20年,印度將繼日本和中國之後,攜其巨大的人口紅利,推動亞洲的第三次增長大潮,成為亞洲增長新引擎。
可是最近,在經歷莫迪政府的經濟改革之後,印度製造業卻更加低迷,就業情況進一步惡化。甚至有學者指出,如果印度不能新創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將會導致民怨四起,改革也會功虧一簣。
對此,我們認為,莫迪上任以來的經濟改革廢鈔令和稅制改革,都對印度製造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先說廢鈔令,本意是打擊“洗黑錢”,但是廢鈔令把500盧比和1000盧比鈔票都收回銀行,這直接導致投資者對印度經濟產生擔憂,以及收回大面額鈔票並不利於印度社會的各類商品的交易和流通。
此外,稅制改革本意是想把地方的稅收歸中央統一收取,現在變成除了中央政府收稅外,各地方政府也要變相收費,很多企業不堪重負,投資熱情快速消退。
當然,除了莫迪在經濟改革方面存在瑕疵之外,印度製造業存在的一些內在制度缺陷,國際競爭者到來以及製造業崛起的機會喪失,也使得僅靠印度自身力量根本無法像中國製造業那樣快速崛起。
第一,中國製造業的興起,得益於改革開始後,大量國有企業的倒閉,導致大量產業工人下崗,這為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工人,這使得產業工人可以迅速成為生產能力,為投資者節約了大量的人員培訓成本。而在印度產業工人緊缺,就算企業拿到了較大出口訂單,在短期內也很難擴大產業規模和種類。
第二,印度人的素質遠不及中國工人。由於長期接受社會主義教育使得全民都擁有基本的紀律性,這樣的紀律性使得在新工廠的員工管理上更容易,一些規章制度、技術標準等更容易得到落實。而印度在這方面與中國差距很大,民眾普遍比較懶散,企業的管理成本很高,而制度也很難落實。這就導致印度的製造業無法與中國相匹敵。
第三,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堪憂。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直接制約製造業的發展,比如印度經常斷電,使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再比如,交通設施落後,使印度商品無法在在短時間內快速輸出。現在印度存在的問題是,不是基礎設施落後,而是基礎設施建設能力不足,無法在短期內為印度製造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第四,印度現在的國際競爭者太多了。中國在改革開放之際,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比中國更適合勞動密集型和低端的製造業生產。但時隔數十年後,印度製造現在所要面臨著與中國一樣的煩惱。
就是低端製造業有寮國、孟加拉、越南等國的爭搶,而中高階製造又要受到西方國家的堵截。當然,中國在經歷過變局後,致立於產業結構轉型,而印度製造業才剛開始發展,若受到競爭對手衝擊,發展之路就會愈加艱難。
第五,印度人受教育程度不利於人口優勢的發揮。現代產業對人員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前小學文化就可以從事的行業,現在要高中文化程度才能去做,但是印度在國民教育上,始終沒有脫離精英教育思維,普通群眾受教育水平低下乃是嚴重製約印度製造發展的瓶頸。
莫迪自上臺之後,致立於發展印度製造業,希望每年能創造出1000萬個崗位,來滿足民眾就業需求。但實際上,印度製造要想崛起談何容易?當年中國製造興起是兼具“天時、地利、人和”。而目前印度製造外有國際競爭者爭搶,內有基礎設施、人員素質、文化水平、法規制度等因素掣肘,所以,印度製造不要說趕上中國製造會很難,就是連起碼解決本華人口的就業問題都不易。(平說財經)
-
3 # 觀察哨
以中國為例,中國能在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時間裡,利用人口紅利實現巨大的經濟騰飛。是因為有以下幾點:首先中國大部分人口雖然沒有經過高等教育,但是已經有過基礎教育,所以對於工業化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非常強。其次,中國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放鬆戶籍管制之後,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再次,中國的婦女地位得到提升,也增加了勞動力;最後,就是中國經過新中國初期的大規模建設,大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反觀印度,雖然其高階工程師,軟體開發精英很多。但是,大多數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沒有經過教育,更本無法適應現代化工業體系。所以想要,發展先進的工業幾乎成為泡影。
其次,印度人口雖多,但並不是合格的勞動力,大多數被束縛在土地之上,,8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所以,這些人根本不可能去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經過研究,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婦女的工作效率要遠遠高於男性。但是,在印度很多地方,婦女是男人私產,根本不會讓他們出去工作。
再次,就是南亞大陸的良好的氣候條件,造成了印度人的慵懶。各種宗教的泛濫,又讓印度人各種假期多如牛毛,各種禁忌也避之不及。所以,很多人根本無暇從事機率嚴明,要求極高的工業。
最後,就是印度的工業部類雖然健全,但是印度的工業基礎卻非常羸弱。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印度無法利用人口基礎發展工業。
-
4 # 吃飯不刷碗1
這應該與印度的宗教信仰有關。
印度的教育資源本就比較稀缺,它更多的是針對印度精英階層所設立的。而印度教的教義又崇尚安於現狀,並且把人分為了幾個等級且難以逾越,這就使底層平民對教育的認識程度不夠,更何況印度的教育體系本身也很糟糕。因此大多數底層民眾的工作只能是面向農業,和傳統的傭人、洗衣和其他體力工作。
對於印度來說,現在他的“人口紅利”帶來更多的問題是如何解決低素質人口的生存問題。受制於惡劣的教育體系,很多城市居民也只能從事一些較為簡單的工作。而更多的年輕勞動力是脫離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人多地少的年輕人為了生活只能到城市中尋找機會。
當大量準“文盲”進入社會後,對於當前的人工智慧、電商、數控等生產模式完全不能適應,不具備競爭力,因此即便對一些製造業進行投入,也難以與數控加工相抗衡。再加上印度的精英階層大量流往國外,缺少高階投資人才和中端管理人才,這都導致了印度製造業的停滯。印度製造業更多體現在技能密集型產業
另外要看到的是,印度的基礎建設也是一大弊端,不僅道路,連用電都得不到滿足,這也嚴重製約著工業化程序。
-
5 # 環球網
近年來,印度經濟崛起,經濟總量位於世界前列,享有巨大人口紅利的印度正在飛速發展。作為人口大國,發展中國家,發展製造業是重中之重。
印度製造業雖然在 快速發展,但是體量與質量還有增速仍然與並不出色。按理說,製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人口,印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印度的製造業沒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質與量的飛躍。其實,製造業的發展表面看起來僅需大量的人口,其實需要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良好的公共道路,基礎設施,還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其次,文明且良好的監管也是必不可少的。
眾所周知,印度雖然有大量的人口,但是絕大多數人口沒有享受基礎教育,連最基礎的認知,簡單的文化知識也不會。這就決定了印度的人口素質參差不齊,且絕大多數較低。這對發展良好的製造業是有障礙的。投資印度的製造企業希望招來的工作人員是文明且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
其次,印度的稅負繁多,且在徵收上不透明,投資印度的企業常常受到當地政府稅務人員的刁難,巧立名目徵收稅負,這給投資企業造成較大的困擾,投資企業很難長久留下來。
再次,印度的公共基礎設施不健全,要想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全國的道路設施必須是完善的,而印度非常欠缺這一點。有了完善的道路網,才能將各地的原材料或者加工成品運輸到出去,運輸成本也會減少。
綜上,雖然印度的人口紅利巨大,但是以上列舉的這些方面並不出色,所以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製造業大國。
-
6 # 金葉茶會
再過20年,印度的製造業也會牛上天的。跟我們經歷過90年代末的第一次升級道理一樣,自身有龐大消費的市場,有充足的年輕人口,又有學習能力,等教育普及跟上來,製造業提升只是時間問題。當初,我們的問題一點不比現在的印度少。
-
7 # 吃芥末心很慌的好男人
一,文盲太多 多人壯年人口沒有接受基礎教育 所以沒法成為技術工人
二,印度政治精英在制定產業政策的時候沒有選擇有利於廣大人民就業的製造業 而是選擇了高門檻低就業的IT產業為先
三,印度是一個聯邦國家 各邦沒有形成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統一市場”
四,沒有從先進工業國家接受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或援建
-
8 # 鄉農2
文盲占人口比例達好幾成的國家能提供大量的合格技術產業工人嗎?
沒有大量合格的技術產業工人拿來強大的製造業。
-
9 # 三尺命看國際
三尺命主要從文化上進行解釋:
印度是一個宗教文化濃厚的國家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在印度國內有錫克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等。據相關資料統計,印度教眾最多約佔總信教人口的80%以上,因此印度教也是印度的國教。這裡要補充說的是,佛教雖然發源於印度,但是現在在印度信者寥寥。
印度教有著三大特點: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堅定相信輪迴轉世,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這裡面輪迴轉世的宗教理念,鑄就了印度人尤其是下層居民,消極避世的性格特點。表現出來的特徵,就是幹活慢、拖沓。這也是國內人說印度人馬馬虎虎的原因。在勤奮上印度和我們有不小差距。幹活慢拖沓,導致印度發展製造業成本高昂。據說三個印度工人的勞動量才能頂上一個華人的勞動量。
一個靈魂被拍碎的國家印度在被英國殖民期間,出現了社會分裂,一部分社會精英分子被英國文化所俘虜,而底層民眾還在堅守著早已支離破碎的印度本土文化。這種社會的分裂,阻礙了印度發展的潛力。很難想象一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印度語也為官方語言,但是印度有很多地方語言在被實際使用),如何實現國家的崛起,他對自己的過去會如何解釋。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根脈,精英分子更應該是一個國家本土文化的信奉者和傳播者,然而印度的精英卻被西方文化所俘虜,也就等於印度這個國家的靈魂沒了。
英語作為一門印度的官方語言,也給印度帶來了優勢,那就是積極承接西方的服務外包行業,比如電話諮詢和售後服務,包括軟體開發等。這也造成了印度服務業佔經濟比重大而製造業佔比小的情況。
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嚴重限制了社會經濟的活力印度教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得以很好的流傳下來。印度的種姓制度實行嚴格的內婚制度,簡單的說就是高種姓的人只能和高種姓的人結婚生子。這種嚴苛的制度嚴重限制了印度社會的活力。
更嚴重的是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嚴重不公,高種姓的人無論是成為商界、政界、軍界精英機率都比低種姓的人高上太多。普通民眾連線受最基本的義務教育都很困難,教育不行,印度勞動力的素質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也不利於印度發展製造業尤其是中高階製造業。
最後,印度的基礎設施落後,印度貨運火車的速度只有我們的三分之一,物流成本高昂;政府辦事效率低腐敗嚴重,印度的民主可以說是印度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官員索賄成風,實話實話在國外發布的政府清廉指數上面印度的排名是落後於中國的,俄羅斯也是;僵化的僱傭制度,企業僱傭的人數一旦達到或超過100人,其裁員就要得到政府部門批准,複雜且繁瑣的勞工保護制度,使印度很多企業都不願意擴大規模。
-
10 # 李建秋的世界
可能對於很多華人沒有想到的事實是:你上學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教育。
什麼教育?紀律教育。
可能很多人想的是,我初中,高中,根本沒有學到什麼。
立體幾何?對不起不會。
函式?對不起,不會。
牛頓力學?對不起,不會。
看起來好像是很沒用的人。
但是你在老師上課的時候喊:老師好。
你學會了在課堂上不搗亂,否則會被老師懲罰。
很好,你已經是合格的工人了,至於你會不會立體幾何,你會不會三角函式,你會不會化學和物理的一大堆公式,坦率說,不重要。
什麼是工業化?工業化需要的不是一兩個頂級的“天才”,需要的不是一兩個喬布斯的那種人物。
工業化是需要千千萬萬個工人協作。而這千千萬萬的工人需要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會認字,會看圖。
PISA的測試,整個東亞,包括中國,總是名列前茅,甚至連被中國文化影響到的越南,都是名列前茅,遠勝於美國。
印度不行,印度最最基礎的勞工,沒有經歷過這種教育。
當你知道“紀律”為何物的時候,你已經接受了“工業化教育”。
因為工廠需要的恰恰不是所謂的天才,而是勞動者,是普通的工人。
而印度製造業欠缺什麼?正如同很多中國老闆跑到非洲,跑到印度開工廠後的結論:這幫人完全不知道紀律為何物。
今天發工資了,立即辭職,爽幾天,等沒錢的時候再來上班。
而對於很多中國老闆直接傻了眼-----我加班工資都給了, 你不來上班?
你不知道什麼叫儲蓄麼?
你不知道什麼叫勞動紀律麼?
你小時候,你老師沒教過你麼?
對不起,沒有。
印度不發達除了勞工問題以外,整個印度的政治環境是巨大的問題。
對於中國的地方領導人來說,GDP就是一切。
有了GDP就可以有政績,所以地方官員願意去招商。
所以當年,即便是季建業這種大貪官,也會這麼幹
人家能為臺商端洗腳水,有多少印度官員能?
對於印度官員來說,他們之所以能上臺,是由於當地選票的緣故
所以他們要重視當地的選票,所以他們提出了種種不合理的條款,比如說根本不合理的勞工福利制度。
而對於大多數製造業工廠來說,很抱歉,單子來了就得起來幹活啊。
什麼八小時工作制,馬上蘋果公司的IPHONE就要首發了,能耽誤蘋果公司的事?
但是對於印度來說,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你開除勞工,你要經過政府批准。
你縮減了規模,你要經過政府批准。
甚至你心說---我乾脆退出印度了,我不幹了總行吧--------還是要經過印度政府批准。
誰敢在印度搞製造業?那都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
所以我還真挺佩服在印度投資製造業的企業主的,畢竟南韓浦項鋼鐵在印度投資,在明明已經承諾為印度人解決就業問題的前提下,談了十二年都沒談出結果,最後被逼撤出印度。
所以印度製造業最大的問題是以什麼?是人。
是接受過基礎教育,能夠服從大工業時代的工人。
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絕大部分國家都達不到,如果他們真能達到,也不至於全世界到處都是“中國製造”了。
-
11 # 日本二三事
印度製造業不發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下面也有很多作者回復了這個問題,我就再補充一下。印度作為和中國有著相同人口規模的國家,是未來將要迅速發展的主要區域之一,各國也都關注到了印度市場,紛紛在印度進行佈局。印度的製造業,也有著諸多“中國”的影子,2014年印度製造業的比例大約是13%,而中國則是30%。中國製造業發展靠著外資投資起步,印度是否也能夠走這條道路呢。同樣作為能夠提供充足勞動力的國家,為何印度沒有集中很多製造業企業?其實,原因比較多方面,比如印度商業規則的複雜性、缺乏安全的能源網路以及交通網路等基建設施等等。這篇文章我就談一談,為何印度製造業不發達。
勞動生產性低上圖是亞洲各國勞動生產性的對比資料,可以看出,勞動生產性最低的就是印度。印度之前都是以“內需”為主導性質的國家,與“世界工場”為目標的泰國、中國以及馬來西亞有著本質的不同。製造業的國際競爭不激烈,只是靠著國內自主的發展,很難建立完善的製造業生產體系。所以導致,現在印度依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外資限制在印度,大多數的資源是被財閥以及國營企業所佔據,特別是零售以及服務業方面,對於外資有著嚴格的限制,製造業正在逐漸開放。即便如此,印度對於外資限制還是比較嚴重的。其實印度外資限制不僅僅是資金方面的限制,相關的法律也並未對接國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在印度所修建的高鐵專案,日本信心滿滿的到印度去建設高鐵,但是到現在還因為土地的原因沒有動工。因為印度土地是民間所有,徵用土地的時候,需要取得70%~80%以上人的同意,並且還有規定要高於地價的2~4倍的價格進行徵用,讓日本人十分“難受”。
這種限制就是“法律”上的限制,雖然印度政府很歡迎日本修建高鐵,可是印度本身並不想修改法律,可見外資在印度存在著很大的壁壘。上圖是世界銀行釋出的對內直接投資名目GDP比率和商業環境排行,印度在GDP比率以及商業環境排行上都是最低等級!不僅僅其對於外資的限制,還有國內基建設施沒有完善等方面。
印度獨特的“種姓制度”影響到製造業發展如果我講印度獨特的種姓制度影響到了製造業,可能會有人說我瞎扯,但是讀者先彆著急,我來分析分析。印度製造業不發達,導致從事製造業人口不多,製造業相關的崗位不多。原本日本種姓制度,造成很大的“貧富差距”,印度從事IT的人收入非常高,而從事農業的人收入非常低,貧困差距每年都在擴大,種姓制度從根本上限制了印度人自由的婚姻,貧者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幾乎是不可能的。
製造業對於社會結構最大的作用就是:實現了部分財富均衡。雖然製造業的最大收益不在於員工,但是員工卻能夠依靠製造業實現一定的收入,正所謂是“中間階層”。日本之所以中間階層比較多,就是因為製造業比較發達!關於種姓制度我這裡就不再詳細的介紹了,各位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如果身在這種制度之下,不管是製造業,任何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在印度都無法施行的!
世界對印度十分期待,但是想要並肩中國,難度很高!上圖是OECD對於未來主要國家實際GDP成長的預測,根據OECD的預測,中國未來將會超過美國稱為世界第一,印度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正是印度有著能夠與中國相匹敵的人口數量,可以享受很長時間的人口紅利。2014年5月,莫迪上臺以後,打出一系列的改革案,比如緩和外資投資規則、整備基建設施、修改土地法、GST等等。雖然有一些因為議會反對而失敗,但是改革確實是緩慢的進行著。
但是印度的黨派體系也十分繁雜,州政府、在野黨等起的作用非常大,在政治結構改革上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從目前來看,印度想要成為能夠匹敵中國的出口大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除了上述的問題以外,印度還有許多特殊性的事情需要處理與完善!
《日本教授眼中的“中國留學生”:優秀的“可怕”》
《 日本人“太可怕”!細節,已經完勝我們》
《日本人嫌華人太吵!日本人為何如此“安靜”?》
-
12 # 光的影子ty
1.基礎太差。
英華人為了統治印度,其實一直都使用“愚民”政策。雖然印度獨立時,有比中國還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工廠,但技術,乃至思想都在英華人手中。
所以,戰爭中,一旦英國軍官死亡或失蹤,一群印度士兵便無所事事,不知幹嘛;印度獨立後,一大堆工廠就停工,鐵路壞了也沒人修。
2.外部援助。
外交上,印度貌似左右逢源,但由於是個騎牆派,美蘇兩邊都不會把他當自己人。所以日本、四小龍有美國扶持,中國獲得了蘇聯156個工業專案。
印度呢?除了一點援助外什麼都沒得到。
3.教育。
大陸、臺灣、日本、南韓在戰後都進行過土地革命(叫法不同),使廣大底層擁有了一點生產資源,雖然不多,但好歹為日後積累打下基礎,積少成多嘛。
而東亞國家受儒教影響,普遍重視教育。所以將大量社會財富投入到教育上,培養了大量高素質勞動力。
印度的財富仍然掌握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廣大低種姓和賤民,吃飯都困難,哪有功夫讀書?
所以,印度的策略是,培養那些所需人口少,利潤大的產業(如製藥、IT),以此帶動整個國家發展。不過,目前看來,這策略不太成功。
回覆列表
對“印度製造”能否在未來取代“中國製造”的討論成為熱點話題。從討論結果看,否定聲音居多,頗有“印度製造”是“扶不起的阿斗”之感。實際上,“取代”之類的用詞並不準確,由於發展水平的差異,即便未來印度製造業發展達到一定層級,其與中國製造的競爭仍然是結構性錯位的。但客觀來講,“印度製造”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市場上的一支新興力量。“印度製造”所產生的影響遠比單純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其他幾個“金磚國家”深遠。
中國製造在高階產品方向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並從許多方面可以展示出中國製造升級的趨勢和成果.尤其是中國製造近年來取得的重大突破,並提出了面向客戶端供給測改革,也都昭示著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決心和步步舉措,從”天宮上天”到”蛟龍入海”從”高鐵出境”到”C919下線”步步為營的中國高階裝備在向世界展示著我們的硬實力.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們的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所以很多企業尋求”海外基地”.
“印度製造”作為一個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世界經濟意義。在其他金磚國家“失色”的背景下,印度和中國將一道成為新興經濟體中的佼佼者。相比起軟體外包服務業,中低端製造業的發展對農業人口的吸納更強,印度城市化程序將在製造業發展背景下提速。鑑於巨大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製造業和城市化大發展形成的國際需求將有助於改變當前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疲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