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夫舟
-
2 # 小舟講歷史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光緒肯定會從此操持權柄,康有為會如願以償的成為國師,擔任大學士、軍機大臣,而且極有可能費盡心機攀到國家首輔。
袁世凱政變有功,領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中央和地方內政盡歸康梁一黨,軍隊和疆臣勢力則屬於北洋六鎮。
軍機四章京晉級成了軍機大臣,伊藤博文做了戊戌變法的總顧問。
光緒顯眼是個在政治上極不成熟的皇帝,他親政期間只有過兩次重大決策,一是對日戰爭,二是戊戌變法,兩次卻皆以慘敗告終。
甲午海戰慘敗,事實上還是光緒的責任居多,馬關條約簽訂之時,清政府原本有實力與日本抗衡到底,朝野也不乏有人主張遷都再戰,然而,孱弱怯懦的光緒卻一門心思只想停止這場戰事,當初也是由他一意孤行啟動這場戰爭,寧肯賠個傾家蕩產,也要李鴻章儘速簽約。
還有那場形同兒戲的戊戌變法,一百多天裡,過家家似的頒發二百四十多道改革諭令,要一口氣把國家政治體制全部改換門庭—中央的領導班子換了,科舉廢了,兵制改了,當時舉國上下官員們的反應想必是駭然的,後世史家常常痛心疾首於封建保守勢力太強、光緒帝沒有實權等等,實際上官員們不是不願服從皇帝,而是面對這一大堆不現實的國策,根本無從下手。
不度德,不量力,不能隱忍,行政操切,政治素質和他的祖先康熙、雍正差的何止千倍萬倍,即便比起慈禧更通外務時事,但總的說來說,他離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標準還有相當的差距。
歷史有時候是很無情的,權力鬥爭和宮廷政治可以讓母子之間以命相搏,事實上,不但光緒在戊戌政變中磨刀霍霍向慈禧,戊戌政變後的慈禧也常常欲置光緒於死地,比如派人送金紐扣暗示光緒吞金自盡,逼光緒猛吞湯圓想將其撐死等等,而光緒之死,2008年也已檢測出,他是死於砒霜中毒,八成也是大限將至的慈禧做的手腳。
歷史與戲劇之間有時候存在著強烈的反差,真相與教科書之間也存在很多差異,不免在這位悲情的帝王身上,留下了深沉的陰影。
-
3 # 解救戀人
先說結論,戊戌變法即使成功也不能挽救清帝國,更不能阻止外敵的入侵。
美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論革命》中曾一針見血的指出:“革命帶來的是對自由的這種體驗,誠然,在西方人的歷史中,這並不是新的體驗,古希臘和古羅馬對此習以為常。對於從羅馬帝國衰落到近代興起的幾百年而言,革命才是一種新的體驗。這種相對而言新的體驗,對於創造它的人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新的。它同時也是這樣一種新的體驗,即人有本領去開創性的事物。這兩件事情加一起—揭示了人的創新能力的新體驗—就成了新的感召力的根本。我們在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中都發現了這種感召力,這種對史無前例的偉大性、輝煌性的再三強調。如果我們不得不根據公民權利是否完璧歸趙來評價它,那將是牛頭不對馬嘴。只有在創新性激發出這種感召力,並且與自由之理念相聯絡之處,我們才有資格談論革命。”
而宮廷的政變和革命不過是權利的易手,政府形式依舊巋然不動,頂多給人民造成極小的不安,它不能在公民基本權利中得以體現,更不能在整個社會思想派系中產生動盪。權利的易手並不能改變民眾的現狀。
為此,即使是戊戌變法成功,清帝國在面對工業革命後的歐洲也只是負隅頑抗。西方的資本始於擴張,清帝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社會經濟模型在工業革命後顯然受到衝擊,對於清帝國的來說戊戌變法僅僅旨在政權易手,並不能左右其他。
-
4 # 隨雨飄渺
如果真的效法日本體制改革開放,戊戌變法成功,就沒有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也沒有東北三省的日俄戰爭,也沒有辛亥革命,沒有後來因群龍無首,而展開的幾十年軍閥混戰,也沒有後來的抗日戰爭。
國家經濟提前五十年改革開放,經濟早就資本主義工業化,今天已經百多年,早就是世界性強國之列。
-
5 # 歷史老頑童
戊戌變法它的定性是封建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是維新派和守舊派的直接對抗,是光緒帝不甘為傀儡,擺脫慈禧的一個具體行動,但最終百日維新光緒帝被幽禁至死,康有為等死的死,逃的逃。可見既得利益階層的強大。
變法發生在甲午之後,馬關條約剛簽訂不久,喪權辱國,有一定的社會和政治基礎。
假設變法成功,清王朝未必會變的更好。
1、變法成功,光緒自然大權獨攬,光緒是個很有能力的皇帝,自然很想有所作為。他當然不可能接受維新派君主立憲制的提議,矛盾之一。
2、既得利益階層不可能甘心失敗,弄不好還會搞分裂。
3、列強不願看到中國強大,一個處理不當可能戰爭的規模更大。
因為變法的不徹底,沒有從根本上重造社會體系,所以就算變法成功,也是前途茫茫。
-
6 # 無藏南即951W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無疑會避免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局面,為日本全面侵華提供機會。辛亥革命後整個社會陷入無政府狀態,幾乎所有權力機構都失去權威,連實力最強大的袁世凱對其手下都存在指揮失靈問題。軍隊都失去效忠物件不知道為誰而戰。最後各個想當老大形成軍閥混戰。而在大清滅亡之前不存在這個問題。後來袁世凱稱帝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但時過境遷,此時當皇帝純屬不識時務。 如果君主立憲成功,可以有效避免國家分裂 。滿蒙是一家,蒙古貴族在清廷做官,蒙古軍隊幫助大清戍守北京。辛亥革命後外蒙就成了斷了線的風箏。在清廷外蒙貴族回去自立皇帝。從此蒙古就獨自與沙俄蘇聯周旋。最後被斯大林吞併,一九九二真正獨立。蒙古人只認可大清政權不認可漢人政權。北洋軍閥軍隊開進外蒙不但不歡迎反而被驅趕。如果實行君主立憲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君主立憲有利於加快中國的民主化程序。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民主自由法制。為什麼民主化程序緩慢,很大原因在於擔心混亂和分裂 。而究其根源在於各民族缺乏一個統一的效忠物件。讓有神論者效忠無神論者很難形成一種真實。而君主立憲利用歷史的慣性輕而易舉解決這個問題。歷史沒有如果,說這些權當活動一下腦筋,避免老年痴呆。
-
7 # 拾荒堂主
以後請不要再提這類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歷史不能假設!假設有意義嗎?能倒退嗎?另外,存在即合理。歷史上不論是成功或失敗,不論是正是反,不論是對是錯,不論是好是壞,只要它曾真實在存在過,它在當時必然有其合理性,即使在今天看來很荒唐,很可笑,也不能否認它當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礎和條件,否則就不會存在。戊戌變法沒成功,在當時必有其不能成功的原因,所以根本沒有假設的必要,必要的應該是去研究總結它失敗的原因。好好學學哲學思想,掌握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就不會提這種愚蠢的問題了。
-
8 # 木子侃史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透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個人認為戊戌變法太過於激進,並沒有結合中國國情去進行實際的改革,一味地模仿日本,維新派甚至還想邀請伊藤博文來主持中國的維新改革,當時大部分清朝的高管都知道要進行改革,所謂的“頑固派”也不過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慈禧也是支援了洋務運動,派人出國留學學習先進的技術。戊戌變法不是所謂改革和頑固之爭,而是漸變改革和激進改革之爭。當時中國的情況是不允許戊戌變法這樣瞎折騰的,戊戌變法缺的是一個真正的改革者,無論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說白了都是封建清王朝為了自救,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徹底的革命,君主立憲救不了清朝,也救不了中國。戊戌變法就算成功了,也只會加快清王朝的滅亡,況且歷史不存在如果。(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9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可惜的是,戊戌變法就根本不會成功。
它即沒有上層基本,更沒有下層基礎。只是幾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的“一腔熱情的空想”。
首先是光緒的進退失據。變法,對於光緒的主觀中是真正的君主立憲啊?還是從老太后手裡奪權啊?也許後者更是他的願望吧!所以,他特別迫切。
在戊戌變法的一百多天裡光緒帝釋出了三百多道詔書。這個頻率啊,前面一個還沒推行呢,下一個命令就又來了。命令多了而來不及執行和廢的有什麼區別,也許副作用更大!光緒頒佈的一些變法的措施,從理論上講都沒錯,但在實際操作中給變法帶來的助力是致命的。比如,裁汰冗員——把閒官都裁掉;廢除旗人特權;廢八股廢科舉……。這些似乎都是應該做的,都是國家的弊端,但變法的時候想的都是裁撤,而沒給這些人指出出路。原來的官僚集團本事皇帝的支援集團被逼到對立面。
慈禧最初也是想變法的,也算是光緒的一個支持者,但最後是最大的攔路虎;官僚集團也成了變法的對立面。再看看下層,魯迅的《藥》中的人血饅頭就是當時下層人們的普遍麻木精神狀態的反應。
一個沒有上層基礎,沒有中間力量,沒有下層基礎的變法如何實現?!所以,就沒有變法成功了清朝會怎麼樣的問題。
-
10 # MM難捱
可能成功了會效仿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無疑是使中國倒退發展幾十年,結局還是共產主義收拾殘局,帶領華人民走向小康社會。
回覆列表
戊戌變法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歷史上變法成功的特別少。最早的便是商鞅變法,那個時候商鞅還是得到秦王的大力支援才能行的,而且當時的秦王可比光緒年紀大很多,手裡是有實權的。加上當時的秦國只不過是一個區域性政權,面積相當於秦朝的一兩個省,和大清國相比,難度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就這樣,商鞅變法幾十年,秦王死後,他馬上就被車裂了。戊戌變法中的康有為之人的才華肯定比不上商鞅,而光緒肯定無法保護戊戌維新人士。
推一步講,假如戊戌變法成功了,那也應該只是光緒和慈禧在權力爭鬥中,帝黨戰勝了後黨,光緒掌握了實際的權力。但是中國還是中國,就算真的實行戊戌變法中的那些方針,多半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富國強兵的。大致來看一下戊戌變法的內容:1.廢掉科舉;2.裁撤舊官吏;3.建立新軍;4.其他一些方針。這些方針表明上是好的,但是實際上看基本把讀書人,官吏,軍隊全都得罪了,而且老百姓還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無法給人以希望。這種變法怎麼能讓中國富國強兵,後來辛亥革命把清朝推翻了,但是還不是舊官僚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繼續把持中國。
清朝衰弱,是因為底層老百姓太弱小了,土地兼併嚴重,國家無法直接控制底層民眾,以至於大清國雖大,但是並不強。戊戌變法的內容,後來辛亥革命成功基本全都做到了,但是還不是軍閥割據,國家更加弱小。因為你沒有改變底層的社會結構,通俗的講就是沒有人幫助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沒法解決傳統計程車紳地主階層。底層的大部分人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怎麼富國強兵。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一個很大原因就在於,明治維新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日本後來徹底廢除了日本傳統的武士制度,國家進行了過很多次戰爭,才實現了變法圖強。
戊戌變法說白了一群沒有多少政治經驗的讀書人和年輕的皇帝的愛國行為,雖然衝動極端,但是也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在甲午戰爭失敗之後,迫切希望革新的願意。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也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還是有很重大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