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韓信的命運,與他的性格與自我定位有關,也跟歷史的程序有關——脫離時代背景看一個人的性格,很容易看錯。

    太史公煞費苦心地在《淮陰侯列傳》開頭寫了那幾個細節:看懂了,就明白了韓信的一生。

    韓信出身布衣,貧無行,當不了吏,又不會做商人,就蹭吃蹭喝。

    被南昌亭長的老婆擺臉子,韓信氣走了;漂母給他吃的,韓信說一定要回報。

    之後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當時對面少年嘲弄他:“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韓信很喜歡佩劍。

    後來項梁渡淮,韓信也佩劍從之。

    哪怕最窮的時候,韓信都愛佩劍:他把自己當個有身份的人。

    別人對他不好,他不高興;別人對他好,他就要報答。

    封王之後,漂母的恩惠,亭長的羞辱,他都報答了。

    蕭何後來向劉邦推薦時,說韓信“國士無雙”。

    讀過《史記》的,一定對國士這個詞有印象。

    名刺客豫讓,有兩句名言:一是“中行氏以眾人待我,我故以眾人報之。

    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一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本質上,韓信自視為國士:

    對知己者效忠報答,此乃戰國以來的遺風,算是那個時代的騎士精神。

    故此,韓信跟項羽時不見用,便走了;

    蕭何要舉薦他,他等不及,也走了,蕭何去追他回來;

    劉邦對他好,他就對劉邦效忠。

    他還對蒯徹這麼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既然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所以韓信總覺得“我功勞大,漢朝總不會坑我吧?”

    《史記》所謂:“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

    當然,韓信也不是白白效忠:我對你好,你也得對我好才行!

    他也要劉邦封他假齊王。他也要劉邦封他楚王。

    在他看來,這是合理的:國士待我,國士報之,對等的尊嚴嘛!

    可惜劉邦不這麼想。

    我們都知道,社會大眾思想轉型,要比歷史程序慢一點兒。

    劉邦大封異姓王滅楚,等滅楚定天下後,不能容許異姓王的存在,便一個一個幹掉了。

    後來文景之治是平了吳楚七國,漢武帝推恩令,終於權力完全集中於中央——那是後話了。

    秦始皇是搞郡縣制,不分封;

    劉邦是先分封,再一個個搞掉。

    他們都不能允許異姓王存在,只是劉邦更委婉。

    韓信後來被劉邦捉住後,吼了一句憤懣之語:“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天下定了,是該殺我啦!

    大概韓信還保持著戰國時那種思維:國士待我,國士報之。你怎麼能鳥盡弓藏呢?

    然而時代已經改變了。

    從秦漢之後,君王不會再把權力輕易分給別人了。

    君王只要你完全無威脅的效忠,以及萬世一系的權力。

    韓信總以為國士待我,國士報之,漢不會奪我的封地。

    可惜,那個時代過去了。

    所以他一輩子都在當一個國士、一個將軍,卻不是一個政治家呀。

  • 2 # 在下古麒

    不是沒有想過,相反,他的身邊就有人曾經和他說過總有一天劉邦不會放過韓信的。可是韓信仍然覺得自己的勞苦功高,為劉家王朝鞠躬盡瘁,覺得“漢終不負我”,直到最後一刻才明白原來自己實在太過小看劉邦了。

    其實,在韓信被封為楚王之後,鍾離昧曾經逃到了他的住所尋求韓信的庇護,可是那個時候劉邦已經知道了鍾離昧逃到了楚國處,於是讓韓信幫忙抓捕這個要犯,而韓信念及與鍾離昧的交情,便一直將鍾離昧藏匿在自己的身邊,這期間鍾離昧就總是在韓信身邊說劉邦一定會收拾韓信的,最好趁現在就反了,可是韓信沒聽。

    直到有人向劉邦告發韓信窩藏要犯,有叛逆之心,而這個時候劉邦則借出遊之名偷襲韓信,韓信不想把事情鬧大,而鍾離昧也看出了要韓信反抗劉邦很難,於是就自刎於韓信面前,不想讓韓信為難,讓其拿著自己的頭顱到劉邦面前自證清白,不過臨死前,鍾離昧還是對韓信說了劉邦一定不會放過韓信的,讓他做好準備。

    在韓信拿著鍾離昧的人頭到劉邦面前以證清白的時候,劉邦便派人將韓信擒拿,韓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後來劉邦想想,覺得還是放過韓信比較好,於是便削其爵位為淮陰侯。自此,韓信知道劉邦是覺得自己功高震主,便收斂了很多,經常稱病不出,不過內心對於劉邦也充滿了怨恨。

    最後,韓信與陳豨約定,來個裡應外合,一起推翻劉邦的統治,不過那個時候劉邦已經出去剿滅陳豨了,而京城內主要只有呂雉與蕭何。可是。不知怎的,韓信謀反的訊息傳到了呂雉那,於是呂雉就讓蕭何來個請君入甕,並且將其打死於長樂宮鍾室,並誅連三族。

    所以說。韓信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是當明白了劉邦要對付自己的時候已經晚了,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能力去對抗劉邦,只能任人宰割,這也是屬於他自己的悲哀。

  • 3 # 歷史白話君

    韓信聰明是指他的軍事智慧,但是韓信在政治上幾乎是個小白,在軍事上極其自負的韓信是不可能預見到劉邦會除掉他的,況且真正動手的並不是劉邦,而是蕭何和呂后合謀給韓信下的套。

    韓信不可否認有極強的軍事能力,但是他的政治智慧或者說情商特別低!這點從韓信在項羽手下時,不能被項羽重用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一二。韓信有軍事才能項羽會看不出來嗎?肯定不會,項羽的軍事才能並不在韓信之下,所以即使項羽不能和韓信惺惺相惜,但是項羽也不可能看不出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而項羽之所以每次都不聽韓信的勸諫,那是因為韓信的情商太低,不懂得如何勸諫,所以最後韓信只能投靠有容忍之量的劉邦。

    雖然劉邦打天下的時候會重用韓信,但是韓信驕傲自大的性格,讓劉邦在成功之後不需要忍受他了,而這時的蕭何也不再是韓信的伯樂,反而成為除掉他的那個人。以上就是我對韓信為何如此聰明,但是卻不能預見劉邦會除掉他的原因分析,如果大家對此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大家到留言區留言!

  • 4 # 狼煙一九三一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和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說:“臣光曰:世或以韓信為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力也。觀其距蒯越之說,迎高祖於陳,豈有反心哉?良由失職怏怏遂陷悖逆。夫以盧綰有舊恩,猶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請,豈非高祖有負於信哉?臣以為高祖用詐謀禽信於陳言負則有之,雖然,信亦有可取也。始,漢與楚相距於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後漢追楚至固陵,與信邀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及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是故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已功,不矜已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以上評論基夲理清了事非曲直,但是由於時代所限,二位先人不知道一個道理,那就是制度因素。從古到封建社會結束,中國社會是家天下,私天下,對於帝王來說對他最大的威脅是異姓王,亦或一起起事的大臣,一旦天下大定,做為功高過天的大臣,可以說人人自危,真正的明智者張良不就逃過幾劫嗎?韓信善用兵,卻無謀的能力,這也是他悲劇所在的原因了。設若他能急流勇退,不戀功名,最終也不會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了!

  • 5 # 紅爐一點雪559

    韓信:會說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在韓信打敗龍且之後,韓信感到了恐懼,派武士武涉去勸他。武涉跟韓信分析天下形勢:"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網勝。"又警告他一旦項羽完蛋了,劉邦下一個收拾的就是你。"何不反漢與楚聯合,參分天下王之?"

    武涉雖自為其主,三分天下的主意對韓信是有利的。韓信卻給了他一個與一貫的理性大相徑庭的回答,說我當年在項王手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所以我才離開楚軍投奔漢軍。"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雖死不易。"

    武涉說的是前景,韓信算的卻是舊帳,劉邦過去對你好,並不能消除武涉提出的隱患,況且在過去,劉邦對你真的有那麼好嗎?

    當年韓信攻下魏國擊敗趙國的時候,劉邦總是立刻派人來調走韓信的精兵,輸送到熒陽戰場上。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打敗,狼狽地逃到韓信駐紮地修武,他扮成使者進入韓信的營帳,稱韓信還在睡覺,奪了將印軍符,調換眾降職位,又叫韓信組織新兵,向東擊齊國。劉邦對韓信始終留著一手,韓信對劉邦也沒有那麼赤膽忠心。打下齊國之後,他提出要劉邦封自己做"假齊王",劉邦正被項羽打的暈頭轉向,這簡直是要挾,但這要挾起了作用,識時務的劉邦乾脆封韓信做了真齊王。理性機智如韓信,怎麼畫風陡變,忘記了自己和劉邦的真實關係呢?

    我覺得韓信不會忘,他是一個記憶力特別好,心裡有桿秤的人。韓信的不幸,或許就在於,他的理性與感性都太發達,它能將天下大事說的頭頭世道,卻無法走出內心的城池,即便功成名就,他仍然記得少年時曾經歷過的辛酸。予溫情以報答,予無情以報復。

    他一生都是一個孤兒,對這世間,他有警惕,能洞察,善投機,但對於溫情又沒有抵抗力。一方面懂得怎樣跟劉邦鬥志鬥勇,另一方面又念念於劉邦曾經給他的溫暖,給自己製造幻想。他是如此矛盾的一個人,這注定了他的糾結,不徹底。當斷不斷,也註定他幹不過劉邦,並最終死於呂后之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句名言流行於一時: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韓信的一生都在這麼做,在許多個關口,他憑著智慧勝出,然而,有誰能夠真正走出自己的命運?繞了一大圈,韓信依舊再用當年那個寒微少年的頭腦,處理至關重要的事件。他是這樣,今日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 6 # 吳君逸

    韓信早料到,飛鳥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煮。這不是最好的說明!因韓信只是劉幫跟前一隻獵狗啊!只是韓信小子無大腦,不聽蒯通的話!咎有自取!

  • 7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韓信)

    恩也功也分不清,反也忠也辨不明。

    時也機也握不住,忍也藏也氣不平。

    若是早用蒯通計,必定沒有而如今。

    若是先前合項羽,那有劉季展雄心。

    若是學的張良去,不念功來不念名。

    諸計已經棄已久,當斷不斷難再尋。

    事後又不慮主意,弄的自己日不寧。

    正在剪除異姓王,事不關己撇的清。

    分庭勢力都滅盡,立足之基土也新。

    掛印拙匿閒釣魚,人家謀殺正逼近。

    成天胡想功折過,最佳時機俱丟盡。

    糊塗收下鍾離昧,讓人握住生死因。

    待到頭來擒自己,呼天喊地婦人行。

    韓信當年笑項羽,後人又在恥笑君。

    我今惜之又悲之,千古兵仙是韓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若劉備統一天下,你認為關羽張飛會被封王,還是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