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豐鎬遺子
-
2 # 妖王的日常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唐朝皇帝被稱為天可汗,是打出來的,另外一句話也說明唐朝無需修長城:君王有道三邊靜,何勞萬里築長城。官政清廉,輕徭薄賦,團結各族人民,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國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貞觀之治,由於李世民不是漢族血統,所以提出“華夷一體”的安邊理念,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堅決屏棄歷代封建統治者貴中華、賤夷狄的傳統偏見,不是武斷的修一道長城將華夷隔絕開來,而是廣泛竭誠地團結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國家。為實現這一目標唐太宗採取了茶馬互市、聯姻和親、結盟納降、因俗而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
-
3 # 傅邑
守不如攻,最好的防守就是主動出擊。唐朝我們知道那是中國古代軍隊戰力繼漢武帝以後又一大巔峰。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裡海地區。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唐朝戰吐蕃更是湧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了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 至於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衝突裡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只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實在是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
可惜這樣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的內戰裡被毀掉了,安史之亂後雖有唐朝神策軍的輝煌,但終於難以挽狂瀾.
首先是在士兵構成上,盛唐時代軍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士兵素質極高。盛唐時期的唐主力部隊士兵主要由關中良家子和歸化胡人年輕貴族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輕人,他們大多接受過儒家教育,有強烈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而歸化胡人青年貴族們大多對強大的唐王朝有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們試圖透過拼死作戰來獲得唐對他們的肯定。由這樣計程車兵組成的軍隊,怎麼可能沒有戰鬥精神?而良好的生活環境也使也使士兵們擁有良好的體能。
其次是唐軍的裝備極好,富足的國庫給唐軍提供了充足的軍費,在安史之亂前,價格昂貴而又極易損壞的橫刀是士兵的標配(橫刀即唐樣大刀,武士刀的鼻祖,很鋒利,但由於刀身窄,所以耐久度很低),製造工時為三年的強弓也是人手一把,就連步兵也會裝備馱馬以提高機動能力,而重騎兵們除了人馬皆著鐵甲外,更是裝備了耗時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馬槊(為了保護騎兵的手,馬槊必須要有彈性,所以馬槊和弓一樣都是複合的,並需要用桐油反覆浸泡烘烤,一杆合格的馬槊從取材到完工須耗時十四年半)。還有就是步兵巔峰的陌刀隊,一把陌刀能將敵軍連人帶馬斬斷,銳利至極。
盛唐時代安西都護府的唐軍從來沒有超過三萬人,但卻控制著西域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懾著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並還有餘力數次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唐軍的強悍可見一斑。
-
4 # 世界人文通史
安北都護府包括蒙古高原,安東都護府包括北韓半島,修長城無用,李唐王朝消滅突厥以後北方沒有大的軍事威脅,契丹一度崛起,但也被王忠嗣打壓下去,另外就是包容的民族政策,唐軍中多有遊牧民族計程車兵,修長城無用
-
5 # 寂寞的紅酒
第一,長城的主要作用是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唐朝之所以不修長城,是因為在前期就解決北部草原邊患,打的北方少數民族找不著北,實現了胡漢一家,草原變成了大唐的內陸,唐朝自然沒有必要修長城。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大損,藩鎮割據一直無法解決,朝廷沒有多餘錢糧修長城。但藩鎮的割據卻無形中成了大唐抵禦遊牧民族的屏障,倒是省了唐朝修長城的麻煩。
第二,長城不僅抵禦了外敵,而且困住了自己。唐朝國力強盛,正處於上升期,經濟、文化、軍事都急劇向外擴張,修長城會限制唐朝的擴張和發展,所以唐朝沒有修長城。
第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唐太宗李世民深以修築長城為恥,一直不主張修長城,所以唐朝放棄了傳統的修長城防守策略,改為主動進攻,以攻代守,不服就打,用拳頭講道理。就像李世民所說:李靖就是我的長城!
第四,修長城不划算。修長城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按照大唐的思路,修長城的錢足夠裝備幾十萬大唐精兵,何必把錢花在不能動的長城上。大唐能為唐軍裝備明光鎧等土豪裝備和唐朝不修長城是有很大關係的。
-
6 # 歷史有知社
中國自西周時期起,就開始修築長城以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至春秋戰國時期,不但與遊牧民族接壤的秦、趙、燕等國修築長城。就連深處中原腹地的齊、楚、韓、魏、中山等國,也都修築長城以互相防範。而自秦朝統一以後,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為中國古人的共識。
中原王朝熱衷於修築長城,乃是中國在歷史上屬農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騎兵,軍隊的動員速度極為緩慢。而戰爭最講究兵貴神速,中國北方的邊境線又長,綿延上萬裡,很難從根本上預防和抵禦遊牧民族騎兵的突然襲擊和對邊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築長城,不但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還可以遲緩遊牧民族騎兵行進的速度,為中原王朝軍隊的集結而贏得時間。
縱然遊牧民族騎兵能夠從某個關口破關而入,也使得他們只敢對附近州郡實施騷擾、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華夏腹地或在關內作長期駐留,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遊牧民族對華夏文明的破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萬里長城的防禦,就不會有足夠的穩定時期以孕育出成熟的華夏文明。
元末時期,著名的謀士朱升,就是充分認識到蒙古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的建議,而以靜制動。而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便把“高築牆”奉為大明的基本國策並貫行始終。故而,大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熱衷修築城牆的王朝,而現今看到的長城及眾多古城牆基本上都是明朝時修建的。而正因為大明有極為堅固的城牆作為依託,才得以在歐亞大陸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
那麼,既然長城對華夏民族如此之重要,為何唐朝卻沒有修築長城呢?對此在《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有這麼一段記載。
據《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而《新唐書·李勣傳》也記載道:..(李勣)治幷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帝(唐太宗)嘗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並,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
新舊唐書的記載,意思相同,皆是說: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比修築萬里長城更管用。而李勣鎮守幷州(今山西)十六年,令突厥不敢南下寇掠,其所起的作用勝過了長城。
這反應了李世民的軍事主動思想,而唐初軍事強盛,完全不需要修築長城以作防禦,只須能將鎮守邊關即可。但隨著唐中期以後的國力衰落,其實這就會變成一廂情願的想法,而這也是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疆土便迅速遭遇吐蕃、回紇的蠶食,以致疆域半淪的原因所在。而由於唐初沒有充分意識到修築長城的價值,再等到唐中期以後,國力衰落,地方又藩鎮割據就更無力修築長城了。
參考史籍:《新唐書》、《舊唐書》等等;
-
7 # 秦右史
感謝邀請。首先要說明幾點,很多人從國家氣度、民族相容、君主理念、開放氣質等多方面來論證唐代不修長城是多麼英明,多麼開放,多麼有遠見,其實是一個理解誤區,所有的認識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自從秦始皇修長城以來,歷朝歷代都修過長城或類長城防禦工事,長城幾乎成為一個劃分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實體性邊界,華夷的標準也慢慢衍生。以長城作為分界線,分為邊內邊外、外部邊疆和內陸邊疆。
唐代在修長城方面也不例外。之所以一些人認為唐代不修長城,兩個原因:第一,隋朝把長城修的差不多了,連線起來,唐代繼承了隋的遺產。第二,唐代享國期間確實修的規模比較少。隋朝經常大興土木,搞大工程。隋文帝楊堅為了對付漠北突厥、吐谷渾,實施戰略扼制,決定修建長城,他的兒子隋煬帝延續了這一國策,長城線逐步建構起來。修建長城需要大量的徵發民力。從隋開皇元年至大業四年的28年中,總共動用208多萬勞力北上,在帝國邊疆修築長城,設定城壘,鞏固邊防。隋朝兩代皇帝先後7次調發近200萬勞力,於北部和西北部邊境修築長城,設定堡壘,把魏晉南北朝的零散長城連線起來,綿延一千多里,形成了一條防禦系統。
目前發現的唐修長城,主要有兩個。第一個位於山西省榆社縣,屬於統一型長城。《新唐書·地理志》載:
山西太谷縣東南八十里馬嶺有長城,自平城至於魯口三百里,貞觀之年廢。第二個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三段老長城遺址,屬於“拒外型長城”。據考古學家講,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而且,文獻中也找不到系統的蹤跡與記載,可以:初步斷定牡丹江留存的邊牆是古代的一條軍事防線,與傳統長城的性質一樣,屬長城型山城,應該是為了防禦周邊族群的騷擾。(牡丹江長城邊牆遺址)
-
8 # 米南德王問道
唐朝根本不需要修建長城,因為他的傳統、制度和理念都不需要長城這樣的防禦體系。唐朝對於周邊地緣格局的認識,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那些修建長城的朝代,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這麼做的。因為這其中既有秦漢明這樣的本土政權,還有鮮卑和金國這樣外族入主中原的政權。所以,單純用統治者起源並不能完全解釋這個現象。
何況這些長城的南北分佈地段往往可以相差百里。明長城可以沿著北京到大同的傳統農牧經濟分界線來構築。金長城和鮮卑的長城就可能向北深入荒漠之中,並不考慮圈地的生產模式。但我們無疑都能從長城建造者的行為中發現,他們的思維模式是將南方的農業為主地區和北方的牧業為主地區對立的。不管出生如何,都需要好好防備北方或西北方的入侵者。差異僅僅在於統治者有沒有認定諸如六鎮這樣地方,是自己的核心利益。
唐朝統治者的思維和這些普通王朝都不相同。一方面是其本身就有很長的鮮卑化歷史,對於政治和地緣格局的理解是非中原式的。另一方面,他們在同突厥勢力的較量中,多次獲得了優勢。因此對更北方的警惕就不如鮮卑的慕容氏政權厲害了。
其次,唐朝時的亞洲地緣本身也和其他時段有所不同。向西發展的突厥人,有意無意中當中都將很多粟特商人和技術人員帶到了東方。他們為唐朝的繁榮貢獻了非常重要的力量。這就讓唐朝統治者又產生了第二個不同之處,認為聯通中亞和草原獲得實際利益與內地農業為主收入是同樣重要的。
就是這種不同,讓唐朝在中前都成為了一個靠內地人生產物資--突厥人作戰--中亞人提供貿易與技術輸入的奇怪組合。至於原本的關隴軍事集團,則和自己的附庸階層一起成為了純粹的貴族食利階層。
大量的突厥人口和西域來客,進入內地定居,早已越過了傳統王朝建立的長城邊界以南。皇帝自己也將諸如北庭和西域之類的都護府轄區,看做是重要的地盤。怎麼可能用一堵會限制流動的防禦工事去阻隔呢?
因此,唐朝最終以擴大地方大員權力的藩鎮制度來設計自己的版圖。用來保護郡縣制的長城就看上去更加無用了。一直到安史之亂後,除了少數幾個刺頭外,大部分藩鎮也沒有要推翻長安朝廷的意思。相反,在拱衛中央與內地的作用上有很多貢獻。那麼唐朝更沒有動力去維護長城。
最後,當晚唐的朝廷失去了很多地方控制力時,邊境內外的藩鎮還是很好的控制著各自的領地。所以,長城也沒有必要建立起來了。從後來的五代十國曆史看,長城的確不是必要的設施。那麼之前的盛唐和中唐也就沒有去花錢造牆的可能了。
-
9 # 趣觀歷史
古代漢人向來安土重遷,處於不折不扣的農耕社會,雖然民生比較富裕、文明程度較高,但也因此喪失了部分戰鬥能力,彪悍勇武程度自然大打折扣。反觀遊牧民族,由於居無定所,從小便在馬背上長大,因此生性悍野,尤其是騎術精湛,在冷兵器時代,步兵根本就不是騎兵的對手。憑藉騎兵的機動優勢,遊牧部落常常會南下侵擾中原,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騎兵們一遁數里,漢兵追之不及。對於這樣的強盜鄰居,中原地區的人們很是頭疼。
▲大同長城遺址
這可怎麼辦呢?西周王朝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獫狁(即匈奴)的襲擊,下令修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這一思路也被先秦時期的各諸侯國沿用,即修築城牆以御之。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在彼此邊境上修建“諸侯互防長城”之餘,秦、趙、燕三國由於毗鄰匈奴,因此還特意修建了“拒胡長城”,這便是此後歷代予以加固修繕的長城雛形。事實上,長城確實起到了極大作用,將流動戰線固定化,中原軍隊只需將大軍運至長城附近,然後以長城為依託與匈奴對抗。如果戰局有利,就向前推進,若失利則可退回長城固守。
▲匈奴單于劇照
總的說來,長城主要有四大戰略用途。第一,長城可以用來預警,用點燃烽火臺的方式,能夠將訊息快速傳遞給其他地區,這種傳遞方式的便捷與先進,使得後方能夠第一時間根據形勢變化做出決策。其次,便於運兵和集結。長城不僅是防線,也是一條通道,可以快速集結附近軍隊,再透過長城送往周邊地區,而且非常安全。第三,降低防禦難度。歷代長城都是依託崇山峻嶺而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有效降低人員傷亡。第四,利於發動進攻。漢代中期,長城已經修到了匈奴家門口,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漢朝主動出擊匈奴,而不再是匈奴先攻打漢朝,這一形勢逆轉全靠長城。
▲遼東鎮長城遺址
元朝末年,謀士向朱元璋獻計說,唯有高築牆才可對抗蒙古騎兵之利,於是此後大明王朝一直將修長城作為重要國策予以貫徹,有效抵禦了瓦剌、韃靼的進攻。明朝前期的北方長城,使中原避免重新被蒙古鐵蹄席捲,後期修建的長城(即遼東鎮長城)則幫助明朝與後金大軍對峙多年,長城可以說是與大明王朝休慼與共。
▲唐太宗李世民劇照
既然修築長城已經成為歷代帝王的共識,那麼唐朝為何自始至終不肯耗費一磚一石來修長城呢?這是因為太宗定下了不修長城的規矩。貞觀年間,大唐國力強盛,戰鬥力也超強,擁有大量騎兵隊伍。唐朝以騎兵對遊牧民族的騎兵,基本是旗鼓相當,絲毫不落下風。更重要的是,唐朝有多位擅長騎兵戰術的將領,比如李勣,《舊唐書·李勣傳》曾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為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唐代騎兵甲冑復原
意思就是說,李世民曾驕傲地對身邊大臣說:“隋煬帝不會選用將領、安撫邊民,只能依靠長城這種死物被動防守,而我任用李勣鎮守邊疆,突厥人見了就懼怕驚慌,根本不敢來犯,這不比修長城要強得多嗎?”雖然李世民時代,大唐確實不需要長城,但這不代表後人不需要。太宗李世民的子孫沒有他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李勣這種善於指揮騎兵的將領,因此中後期疆土逐漸被鄰居吐蕃、回紇接連蠶食,以致疆域半淪,這正是唐朝不修長城導致的一大惡果。
參考文獻:
《舊唐書·李勣傳》《萬里長城縱橫談》
-
10 # 蜀北一
唐王朝又為什麼要修建長城呢?
長城本就是一個被動防禦的軍事設施,其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攻勢,在中國歷史上,曾有兩個修築長城的高潮,一個是秦漢時期,另一個是後來的明朝時期!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不知真假,沒考證過,說康熙曾說過一句話:“我大清不需要長城,只需要長城以外五百里土地屬於大清”。這其實就跟唐王朝時期對待修築長城一事的態度是相同的,修築長城,與草原民族間有了一個屏障,中原王朝往往由此失去開拓與進取之心,安於現狀,又或是國力有限,不得不退守國門!
漢初,百業待興,國力不足以解決匈奴的威脅,漢王朝不得不在北部邊境地區修築長城,以抵禦匈奴人的進攻!
後來的明朝,自朱棣之後,國力開始衰弱,以至於,北方蒙古人常常南下騷擾明朝邊境,甚至連明朝皇帝都被蒙古人捉了去!
因此,為了抵禦蒙古人對邊境的騷擾,明朝不遺餘力的修築長城,這其實是明朝國力衰弱的一種表現,開疆拓土無力,能夠成功守住國門已經是萬幸!
回到問題中來,為什麼唐朝不修築長城?因為根本不需要,唐王朝的對外政策,一直以來都是保持著強勢的擴張態勢!從如今流傳於世的唐詩中也能窺見一二,邊塞詩在唐朝時期自成一脈,並達到巔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等等詩句,可以看出唐王朝在軍事上的強勢!
在唐朝時期,軍事上的強大,使這個王朝展現出強大的自信,為何需要長城將自己困於中原?不需要,唐王朝的目光,一直就看向遙遠的西域,甚至是中亞地區!
國門為何要擺在自家門前?唐王朝的國門,要往前,一直向西推進到中亞一帶,推進到別個家門口,別人家的大門,就是我的國門,這是何等的霸氣!
這與後來明朝將國門修建在自家腳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句話總結,唐王朝在對外上,有著極強的進取與開拓之心,因此,不需要國門,有了這門,反而影響自己施展拳腳!而明朝因為國力衰弱,以及後來的閉關鎖國,喪失了進取與開拓之心!
不敢主動出擊,只能一味的防守,因此,長城對明朝來說,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期待您的關注,十分感謝!
-
11 # 錢品聚
對於歷史上的中原王朝而言,幾乎歷朝歷代,都會面臨兩個十分頭疼的問題:
如何解決中原農耕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
以及,在雙方政權互相對峙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取得戰略優勢的最大化?
這兩個事關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一度成為統治階級的心腹大患。
(萬里長城)
長城,便是在此基礎上,出於戰略與防禦需要,而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修築的戰略工程。
如秦朝,為抵禦匈奴,秦始皇動用近百萬勞動力,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
此後歷經千百年,多個朝代均不同程度,不同規模的修築過長城,如漢朝漢武帝,將匈奴擊退至漠北後,趁勢修補了秦朝末年因戰亂而損毀的南北長城。
再到隋朝兩帝,用十餘年時間,動用超過兩百萬勞動力,將東迄紫河,西至榆谷的長城連為一體,長度曾達歷史之最。
然而到了唐朝,修築長城的問題卻一度擱淺,甚至現代史學界一致認定“唐朝無長城”。
探究其不修長城背後的真實原因,究竟是因為“天朝上國”的強大自信?還是盛世華章下的自大狂妄?
我想,對這個問題,很是值得考究一番。
(唐太宗·李世民)
首先,咱們來確立一個前提疑問:
唐朝為何不修長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兩方面說起:
第一,唐朝控制的疆域之遼闊,超出了前代長城所包含的地域,甚至深入漠北草原,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一統,所以原本作為抵禦北方胡人的長城,就失去了必要性。
第二,唐朝的邊防重心,主要依靠人員力量,即軍隊,而對於城堡等防禦工事的建設,並不十分看重,或者說,唐朝初期強調發展“人防”,而刻意忽略了軍事工程的建設。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唐朝選擇棄修長城,可是在實際情況下,是否當真有不修長城的必要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明確一個首要前提:
長城,究竟是什麼?
很多朋友可能會笑,誰還不知道長城是什麼?
不就是一節又一節的城牆嗎?
其實不然,長城實為極其複雜的軍事工程,而其主體結構除了眾所熟知的“城牆”外,還兼備以下四個主要部分:
戰鬥武器設施,士兵生活設施,預報警情烽堠,行動道路網路。
而這些組成部分,缺少了每一項,都不能建立起完善的戰略體系,長城更不可能完全發揮出具體效用。
【長城結構分解圖(中國國家地理網)】
比如缺少戰鬥武器設施,有胡人侵犯的情況下,無法依託有利的地理優勢,採用強弩等重型武器進行抵禦。
再如缺少士兵生活設施,比如飯灶兵曹,就無法為長期駐紮長城計程車兵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而長城之險峻,又不可能採用臨時輪流換班的駐防模式。
所以,放眼全域性來看,長城其實並非一節又一節的城牆,外加一座又一座的烽火樓如此簡單,僅憑其戰略難點之多,營建工程之多,戰鬥統籌,以及生活所需之多這四點,就可將長城視為一座極為複雜的戰略工程體系。
而最初修建長城,是建立在“防禦”的需求之上,因為漠北草原戰略縱深極為廣闊,在秦朝時無法有效的進軍塞外,於是秦始皇出於防禦的考慮,才會修建萬里長城,以便能夠防禦匈奴的同時,也能對外族軍隊入侵提早防範和預警。
這就屬於特定時代下的特定群體,為保護自身安全,所採取的特殊措施。
當兩方政權,或多方政權進行軍事對抗,或發生軍事衝突時,不管有利還是有弊,均會採取防護,而這種防護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長城,只不過這種防護,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為了能使防禦的戰略優勢最大化,秦始皇經過一系列的考慮與論證,才最終決定修築長城。
且長城的修築,需要極為嚴苛的社會條件:
一是強權支配,如權力臻於巔峰的秦始皇,能夠以強權動員近百萬人充當勞動力。
二是硬體技術,需要完善的工程技術與人員保障技術,同時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修築萬里長城,而不是單純的“有錢”就能修建。
三是客觀需求,眾所周知,需求在技術之先,而技術則為需求服務,如果沒有極其必要的需求,技術自然就無用武之地。
四是民族意志,也可看作是政治因素,歷史上幾乎將長城視作重要戰略工事的朝代,均會將民族意志與國家安危係為一談,而長城作為連線“民族”與“國家”的紐帶,常見於各類史冊與君臣對話之中,目的除了政治宣揚外,也起到一定安撫人心,凝固民族意志的作用,比如一提到長城,我們就會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八大奇蹟之一等等。
結合以上四點,便可確立長城的概念,即:
長城既是必要環境中,隨保衛自身安全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在特定時期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能夠維繫民族意志,以及維護國家與政治之間整體統一性的精神紐帶。
明確了長城的具體概念,就能方便我們站在客觀角度,將長城的具體概念,套用到唐朝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透過一番簡短的論證,從而得出“唐朝是否真的沒有必要修建長城?”的結論。
首先我個人認為,唐朝的確沒有必要修建長城。
理由有四:
第一,強大軍事力量背後,更為強大凝結的軍事信心。
以《新唐書·李勣傳》裡記載的唐太宗親語為證:
太宗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朕今委勣於幷州,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這句話的意思為:
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臣良將,也不會安撫邊境,所以他只能採取修長城的老方法,來抵禦突厥。而今天,朕委任李勣到幷州駐守邊疆,邊疆則安寧無事,豈不遠勝修築長城的老法子?
咱們先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在何種特定時代背景下,說出的這句話呢?
答案是貞觀十一年,即公元637年,時任幷州都督的李勣(jì),在前後十六年間,多次擊退突厥南侵,為表彰李勣卓絕戰功,唐太宗便封李勣為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並遙領太子左衛率。
這是屬於既封為重臣,又給予更高軍權與信任,可見唐太宗對李勣的器重。
(英國公·李勣)
同時也從直接反應出唐太宗的軍事信心,他認為,有李勣坐鎮的邊疆固若金湯,一個幷州都督公李勣,甚至比費盡人力物力修築的長城所能起到的作用,還要大。
而且李世民也直言不諱,認為是自己會擇才用賢,恰巧手下個個皆是治國之才,帶兵良將,所以有著如此雄厚軍事實力的唐太宗,同時具備了強大的軍事信心。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唐初,尤其是貞觀年間強盛無匹的國家實力之上,換言之,如果沒有繁榮的經濟做支撐,能否抵禦住突厥的不斷南侵,也是兩說。
而拋開國家經濟的有力後盾,還有唐初年間的府兵制度做依靠,上下一心,軍令無阻,再加上如李勣這般治國安邦的人才,便給了唐太宗不修長城,也可保護國土安全的信心。
總結來說,這正是由於實力強大而導致的需求不足,由於軍事,經濟,人才等整體實力的強大,所以唐朝初期並不具備修築長城來抵禦突厥的必要需求,就像他本人所說,如果突厥再來犯,那有李勣去應付,就足夠了,何苦再勞民傷財的修長城呢?
這便是我認為唐朝不必修長城的第一個理由,在強大軍事力量的背後,有著更為強大凝結的軍事信心。
第二個理由,不同於前朝的外交策略,以及面對遊牧民族政權的攻防戰略。
唐朝立國之後所採取的對外政策,共有兩種:
一是針對小型或弱勢的遊牧勢力,如吐谷渾,契丹這類尚未成大氣候的遊牧政權,而採取安撫為主,征伐為輔的策略,即使征伐,到最後也是會採用招安的政治手段,將其納入大唐朝廷的控制範圍之內。
二是針對大型或強勢的遊牧勢力,如突厥這類老牌遊牧強權勢力,而採取防護為主,出擊為輔的策略,具體表現為:
唐太宗曾明確下詔,鼓勵與突厥相近的各州縣修築堅實城寨堡障,以及緊抓練兵,來保護自身安全,此乃“邊兵囤防”之戰略。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備禦第四》:(武德九年九月)壬辰,修緣邊障塞,以備胡寇。(太宗)下詔曰:“城彼朔方,周朝盛典,繕治河上,漢室宏規,所以作固京畿,設險邊塞,式遏寇虐,隔礙華戎。……其北道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備悉,今約以和通,雖雲疲寇,然蕃情難測,更事修葺……其城寨鎮戍須有修補,審量遠近,計度功力,所在軍民,且共營辦,所司具為條式,務使成功,宣示閭里,明知此意。”
另外,由於突厥長期採取“以騎兵為主的遊牧進攻戰術”,且進攻目標不固定,依靠騎兵的高機動靈活性與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常年實施游擊戰,這就為唐朝的防禦帶來一定困難,首先就無法透過修建某段固定地區的長城來防禦,畢竟突厥是打一處換一處,唐朝要想解決這類游擊戰術的威脅,總不能把邊境全部修上長城,這可就不是勞民傷財那麼簡單了。
所以基於突厥一方的游擊戰和騎兵的高機動性,如英國公李勣,就制定出與之匹配的靈活戰術,最好的禦敵方法,是以加固城寨,不間斷訓練軍民的基礎上,將軍隊的靈活性與精準配置完整結合,比如為邊防部隊配備更為優良的戰馬和弩箭,積蓄起堅實軍力,由此建立起“以點帶面”的防禦體系,並將斥候部署在遠離城塞之處,儘量把戰線拉往邊城之外。
如此一來,就能提早發現敵情,再輔以多修道路完善交通,以便快馬通行,這樣一處遇到軍情,能使四方迅速來援,發揮出“以點帶面”防禦體系的最大優勢,就能有效遏制突厥一方的游擊戰術,從而最大程度的擊退突厥來犯。
這一套戰術理論,同樣也為後世所延用,如武則天時期名臣狄仁傑,就曾直言:
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候,聚軍實,蓄威武。——《舊唐書·狄仁傑傳·言·疏勒等凋弊疏》
如上所述,便是唐朝對於強弱兩種外邦勢力,所採取的不同的應對措施,經由對弱安撫,對強而防的核心戰略思想,使得唐朝維持了很長一段時期的國土安全。
另外,唐朝初年由唐太宗親自設立嚴謹的將領選拔機制,首要前提就是“擇才而用”,杜絕門閥士族的裙帶任免,比如無能的貴族子弟,一概不許透過家族關係擔任軍中要職,而必須要透過制度選出真正的軍事人才,由如此良領統兵守國,自然就形成了良性迴圈,從而決定了最終優秀的軍事戰略佈局。
再者,這一種明朗的軍事制度,也為後來唐朝府兵制崩潰,募兵制取而代之,並最終設立信任放權的“節度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這種制度,幾乎貫穿了整個貞觀時期,只在唐高宗後期因複雜的內部政治因素,而有所轉變,但對外的大體方針並未大幅變動。
大體對外方針,仍舊保持唐太宗所設立的“邊兵囤防”戰略,只不過由於內部局勢不穩,如武后專政等重大歷史事件,而導致由唐太宗時期提倡的“主動出擊”,逐步向“被動防守”靠攏,但不論是對弱還是對強,“邊兵囤防”依然發揮出主要作用。
以上,便是我個人認為唐朝不必修建長城的第二個理由,即:
唐朝面對外胡勢力,所採取的不同於前朝的外交策略,以及面對遊牧民族強權的攻防戰略。
第三個理由,長城自古作為南北對峙的防禦性戰略工事,前提是要達成“雙方對峙”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包括後來李唐的統治階級,也都有意打破此類固有格局,從而完全佔據形勢主導權。
這句話可能有些複雜,但理解起來並不難,以秦始皇時期修築長城為例,主要的作用是為了“防禦”,而並非是“進攻”,達成這一作用的前提,就是因為當時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注:此處所謂的“南”,是指突厥以南。)
(公元626年唐朝疆域,同年大事件:玄武門之變)
而唐太宗本人的戰略思想,是想結束這種長期以來中原農耕政權,與北方遊牧政權之間的對峙,直接以強大的武力主動出擊,從而透過軍事實力,成為控制胡人勢力的宗主國。
通俗來說,以前住對門的哥倆打個平手,後來有一天張三不想打了,於是就在門口蓋了一堵牆,李四要想打張三,那得翻牆才能打到,這就增加了打張三的難度,於是雙方就對峙上了,一個是沒以前打的容易,一個是不主動出擊,據牆而守,該過日子就過日子,就算李四真要翻牆來打,那也不怕,乾脆就爬上牆頭把他推下去。
那麼到了唐朝呢?
就成了,李世民認為不用再這麼麻煩,現在咱是趙四,家裡人多,錢多,馬多,武器也多,怕他王二個啥,還對峙個球啊?!
於是提著刀,帶著弟兄們直接翻牆,主動去幹王二了。
話雖然糙,但道理大概是這種道理。
(各朝代修築長城變更圖)
這種勢必要打破南北平衡,一統遊牧民族的決心,在唐太宗時期尤為明顯,李世民本人就曾說:
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舊唐書·本紀·太宗紀上》
這段話說的真是慷慨激昂,透過“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這句話,也可看出李世民的決心和雄才大略,他的意思很明確:
先是列舉了軒轅等大德的赫赫功績,又列舉了隋朝時的歷史錯誤,再說今天他不會讓大陳將軍們修宮殿池苑,因為那樣做只會浪費錢和人力,勞民傷財,而是隻讓兵士們勤練弓馬,好去跟突厥大戰,到最後天下無敵。
在古代,皇帝的個人意志,決定了國家的整體意志,那麼既然唐太宗本人都是這個想法,一心想要征伐突厥,憑此就可看出他堅決想要結束南北對峙局面的決心。
而這種決心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不修長城。
因為在唐太宗的眼裡,長城之南北,興盛榮衰,早已是千百年來的常態,中原不消說,改朝換代幾十次,而外邦胡人也是一波平,一波又起,剛打退,等個幾年一喘息,他們又會帶著更強大的兵馬捲土重來,與其固步自封,一味防禦,不如強化自身的軍事訓練,人人練就精兵良將,目的是為將來翻越長城,主動出擊做準備。
此決心另有佐證:
初,上(太宗)謂侍臣曰:“靺鞨遠來,蓋突厥服之所致也。昔周宣之時,獫狁孔熾,出兵驅逐,比之蚊蚋,議者以為中策。漢武帝北事匈奴,中國虛竭,議者以為下策。秦始皇北築長城,人神怨憤,議者以為無策。然則自古以來,其無上策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歸伏,無為而治,得非上策乎?”——《唐會要·卷九十六·靺鞨》
這段話雖然很長,但大體表現出唐太宗的態度,他甚至對修築長城一事,抱有嘲諷。
大意是說:
唐太宗問眾大臣:“靺鞨現在能夠獨立,是因為突厥已經被我們征服了,所以靺鞨才能擺脫突厥的控制。遙想北周宣帝的時候,外族是多麼猖狂?可是宣帝出兵驅逐,他們就像蚊蟲一樣逃竄,大臣們評價當時的策略為‘中策’。而漢武帝時,為了打匈奴,搞的整個國家虛竭,被後世評為‘下策’。還有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搞得人神共憤,後人評價他為‘無策’。然而自古有來,面對同樣的問題,可曾有誰想出過‘上策’?朕承接隋朝的弊端而建立起繁榮的大唐,今天四方蠻夷都來歸順,應該能算是‘上策’了吧?”
我想,這段話除了體現出李世民的自信外,也體現出一種倨傲,曾經外族侵犯中華的歷史,在他看來已經一去不返,如今四方來朝,天下太平,比起歷史上一些帝王為了抵禦外族而窮其手段來說,他的治國之策,可謂上策。
能說出這種豪言壯語者,也不愧為千古英君李世民,他的確有底氣說這話,因為這段李世民與大臣之間對話的背景,正是發生在貞觀十四年,那一年,李世民派軍一舉征服高昌,並建立起“西州”,憑此直接控制了整個西域腹地。
可以說,那時候的李世民,根本不把胡人放在眼裡,說句可能略顯自大的話,在當時的他看來,這天下,是獨屬於李唐的天下,沒有對手。
而如果此時此刻修建長城,一來給民眾百姓發出國家需要防禦外敵的消極訊號,二來也限制了自身未來的發展,無異於掣襟肘見。
這便是我個人認為,唐朝沒有必要修建長城的第三個理由,即:
長城自古作為南北對峙的防禦性戰略工事,前提是要達成“雙方對峙”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包括後來李唐的統治階級,也都有意打破此類固有格局,從而完全佔據形勢主導權,徹底結束長城之南北對立的局面。
第四個理由,唐太宗本人遠大的軍事思想,以及名副其實的軍事才能,使其完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壯舉:征服東突厥。
關於如何應對突厥侵犯的問題,其實早在唐高祖李淵時,就被提上議程,前有隋唐末年混戰時,李建成率兵馬鎮守蒲州,多次抵禦突厥入侵,一舉摧毀了突厥趁中原大亂之虛而入主的圖謀。
(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帶兵攻打西河郡)
後來李唐政權建立,時值武德七年,李淵當權,玄武門事變還未發生,恰巧又趕上突厥二可汗由原州入侵關中地區,同時李唐內部一致認為,突厥當時的軍事實力,的確強於還未穩固的李唐政權,因此唐高祖也和前朝皇帝,如隋煬帝一樣,很是憂慮強大突厥的進犯,於是他率先提出了要“遷都”,以避免日後真的敗於突厥,而被大軍長驅直入長安的危險。
《資治通鑑·唐紀七》:或說上(唐高祖)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上以為然,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行可居之地,將徒都之。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瑀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
接上一句史料,於是李淵決定遷都後,立馬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去尋找可遷都的地方,非常迫切的想要完成遷都一事。
(唐高祖·李淵)
而後,多次抵禦突厥,熟知對方實力的老大李建成與老三李元吉,裴寂等人,也附和李淵想要遷都的提議,並且順勢提出了效仿錢朝修築長城,以備突厥的想法,但這個想法,當場就被具有遠見的秦王李世民給否決了。
《資治通鑑·唐紀七》:秦王世民諫曰:“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籓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秦王李世民這段話說的很明確,算是力諫,大意是說:戎狄為患,自古就有,陛下今日能擁兵百萬,建立我大唐,可是等到突厥來犯,您就害怕的直接要遷都,豈不讓後世笑掉大牙?遙想以前霍去病等千古名將,都曾立志滅匈奴,陛下請準我幾年時間,我定把腦袋繫到腰帶上,領兵去征討匈奴,到時候如果我失敗了,再遷都也不遲!
一番話說的熱血激昂,李淵立馬點頭,同意了李世民的提議。
可是李建成又立馬反駁,說:“樊噲曾經也是想用十萬兵馬擊敗匈奴,可是後來呢?還不一樣是失敗了?!”
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
李世民聽完他大哥的反駁,立馬予以一番最為著名的否定和預言,而這次預言,將其遠大的軍事眼光展現無遺。
世民曰:“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上乃止。
李世民說:“形勢不同,用兵不同,樊噲小小功績,怎能與我相比?諸位且信我,不出十年,我李世民必定漠北,絕不食言!”
這一番話,不僅徹底打消了李淵遷都的念頭,更定下了未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內的對外方針。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貞觀四年,即公元630年,憑東突厥自然災害頻發,內部爭權不斷的契機,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出師塞北,一路長驅直入,所向睥睨,將被稱為東亞第一強國的東突厥,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同年,東突厥宣告滅亡,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稱為:
天可汗。
《資治通鑑·卷一九三》貞觀四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由此一舉平定突厥之亂,完成了夢寐以求的千古大業。
既然東突厥已經滅亡,那麼原本用來抵禦突厥等胡人的長城,就更無必要修建了。
於此,也是我個人認為,唐朝沒有必要修建長城的第四個理由:
唐太宗本人遠大的軍事思想,以及名副其實的軍事才能,使其完成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壯舉:征服東突厥。
如上所述,唐朝,尤其是唐初之所以不修長城,最根本的核心原因,我想各位心裡也清楚了,那就是最簡單也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他強任他強,我自比他強更強!
參考文獻:
《新唐書·李勣傳》:太宗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朕今委勣於幷州,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備禦第四》:(武德九年九月)壬辰,修緣邊障塞,以備胡寇。(太宗)下詔曰:“城彼朔方,周朝盛典,繕治河上,漢室宏規,所以作固京畿,設險邊塞,式遏寇虐,隔礙華戎。……其北道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備悉,今約以和通,雖雲疲寇,然蕃情難測,更事修葺……其城寨鎮戍須有修補,審量遠近,計度功力,所在軍民,且共營辦,所司具為條式,務使成功,宣示閭里,明知此意。”
《舊唐書·狄仁傑傳·言·疏勒等凋弊疏》:當今所要者,莫若令邊城警守備,遠斥候,聚軍實,蓄威武。
《舊唐書·本紀·太宗紀上》:自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驅馳方、召,亦能制勝太原。至漢、晉之君,逮於隋代,不使兵士素習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致遺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淫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唯習弓馬,庶使汝鬥戰,亦望汝前無橫敵。
《唐會要·卷九十六·靺鞨》:初,上(太宗)謂侍臣曰:“靺鞨遠來,蓋突厥服之所致也。昔周宣之時,獫狁孔熾,出兵驅逐,比之蚊蚋,議者以為中策。漢武帝北事匈奴,中國虛竭,議者以為下策。秦始皇北築長城,人神怨憤,議者以為無策。然則自古以來,其無上策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歸伏,無為而治,得非上策乎?”
《資治通鑑·唐紀七》:或說上(唐高祖)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上以為然,遣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行可居之地,將徒都之。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裴寂皆贊成其策,蕭瑀等雖知其不可,而不敢諫。
《資治通鑑·唐紀七》:秦王世民諫曰:“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籓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世民曰:“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上乃止。
《資治通鑑·卷一九三》貞觀四年:四夷君長詣闕請上為天可汗,上曰:“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稱萬歲。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天可汗”。
-
12 # 大鵬說國學
原因主要有
第一,唐朝繼承的主要是北魏,北周,隋朝的文化,也有很強的草原文化內涵,也正因如此他們的思想裡最好的防守是進攻,而不是所謂的修長城!實際也是如此在開元盛世之前,突厥在建國之初就被打趴下了,在軍事鬥爭正,唐朝一直處於強勢的進攻狀態!所以不需要修長城
而且,可以看看,這樣的王朝,不僅唐朝,還有元朝和清朝,也都沒有修長城!草原民族的天性是進攻,不是防守,其軍事實力也是非常強的,所以他們不需要修長城!
第二,唐朝本身從開始的時候一直重用漢人將領,漢人的文人也是既能文能治國,武能為將!只是後來唐玄宗李隆基任用李林甫的時候,李林甫擔心自己的權位被其他的立功的漢人奪走,就開始建議李隆基重用胡人為刺史!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胡人開始成為封疆大吏,最典型的就是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朝皇帝是非常自信的,不僅用胡人為將,還有外華人當官,真的是天下為家的那種感覺,還有日本人阿倍仲麻呂,也在唐朝中央當官!包括一些中亞人!
所以唐朝皇帝的這種自信就覺得沒有必要修長城!
後來唐朝的最大問題是藩鎮割據問題,也一直沒有出現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問題!所以就更不需要修長城了!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的心腹大話。北為了防止遊牧民族南下擄掠中原地區。早在西周末年趙國、燕國、秦國,三國都修築了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線起來,成為了萬里長城。漢代長城為了抵禦匈奴較之秦長城更有所發展。並築了外長城,它們的長度達到了兩萬裡,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修築長城最長的一個朝代,後來隋朝、明朝歷朝多有維修。
但是唐朝290年中沒有修築長城,是因為大唐建國後在與突厥的戰鬥中一直佔據壓倒性優勢。唐太宗派代國公李靖進軍東突厥,唐軍大破突厥十萬鐵騎,俘虜東突厥可汗頡利。東突厥滅亡。東突厥復國,史稱後突厥,唐朝與回紇聯合起來滅掉後突厥,回紇汗國建立後,繼續對大唐稱臣。所以唐朝沒有修長城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