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手上有一大堆闖軍精銳,比如老營銳士,這支部隊大家可能不瞭解,是由李過劉宗敏那些人統領的除此之外闖軍騎兵比八旗厲害多了怎麼最後李自成搞成那樣?就算他被吳三桂合圍也不至於被打長安去!手上的精銳幹什麼吃的?他攻打北京城時候應該都是精銳最後李自成竟然被百姓誤殺?
7
回覆列表
  • 1 # 笑看風雲在際

    李自成強勢攻入北京,並且建立大順政權,當所有人都以為下一個王朝必將是大順,結果卻被清軍入關橫插一腳,而遭遇清軍的李自成,卻好像全然沒有了當初的實力,被清軍打得節節敗退,最後不知逃往何處。要說為什麼此前看起來勢如破竹的李自成軍隊,為什麼會突然這麼不堪一擊,連連敗給清軍,當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的軍隊是亂七八糟的,沒有多少精銳,多半都是農民軍,流民還有一些是投降的明軍,而這些投降的明軍本來就是二三流計程車兵,雖然說人數越來越多,但是卻可以說是烏合之眾,此前能夠大敗明軍,是因為明軍虧損嚴重,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源,而且還要與清軍作鬥爭,所以說李自成能夠攻克北京,打敗明朝,還有清軍的一定作用。

    另外一點就是鄉紳問題了,軍隊是需要糧餉的,之前李自成部隊人數不多的時候,他還是可以維持軍隊開銷的,但是後來軍隊人數越來越多,他已經拙荊見肘了,而之前他又提出闖王不取糧的口號,所以他只能去搶劫鄉紳,從而破壞了與鄉紳之間的關係,沒有鄉紳的支援他又拿什麼樣軍隊呢,軍隊在沒有糧的情況下又如何作戰。

    還有一點是清軍的戰鬥力本來就是高於李自成軍隊,李自成的軍隊來的太容易,本來明末的時候流民失所,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都起來了,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的隊伍自然起來的很快,而他又沒有時間真正去編排,而最重要的一點是李自成在攻下北京之後他的短板就暴露了,就是他沒有能力和實力,他的軍隊軍紀渙散,戰鬥力嚴重下降,這樣怎麼可能不敗呢?

  • 2 # 剋勀

    驕奢淫逸!輕敵!

    李自成打下江山很僥倖。沒有根據地,沒有地盤,思想剛領。主要靠搶,流寇比較符合要求。怎麼面對後金鐵騎?

  • 3 # 策馬請長纓

    李自成之所以能夠多次起死回生,最後發展壯大,攻佔北京,逼迫崇禎皇帝自殺,恐怕連李自成本人都不會想到。

    崇禎年間,各地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旱災、蝗災,尤其以華北、西北為甚,史料有“人相食”、“土寇並起”等語。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紛紛加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的隊伍。

    而此時的明朝政府既要對內鎮壓農民軍,又要對付關外的滿清勢力,兩線作戰、疲於奔命,可謂是內外交困,耗盡了明朝的國力。崇禎皇帝又性格多疑、剛愎自用,胡亂指揮,手下動輒得咎。使得李自成農民軍最終發展壯大。

    李自成在兵臨北京城下之時,還想著和崇禎談條件,若能給他封個王,就可以退兵幫助崇禎一起對付滿清,可惜崇禎太愛面子。可見李自成本意是想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

    李自成軍隊進入北京,大肆拷掠官員,索取金銀財寶,頓時戰鬥力下降,又失去了明朝官紳的支援。更沒有對吳三桂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保護好吳三桂的家眷,使得吳三桂投靠了滿清。

    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大順軍行動遲緩,不熟悉地形,對滿清八旗作戰經驗不足等各種原因,導致大順軍在此戰中失利,損失數萬人,大將劉宗敏亦負傷。

    此時北京地區爆發了鼠疫,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北京郊區的疫情也很嚴重。大順軍經過山海關之戰失敗後,又恰逢鼠疫,人心渙散、軍心不穩,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稱帝后,便撤出了北京。

    李自成之前提出的“均田免賦”政策,又損害了某些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切身利益。而滿清佔領北京後,打著為明朝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收買人心,這些人便迅速投靠了滿清,為滿清出錢、出力,充當幫兇,使得滿清勢力在華北得以迅速擴張。進而征服中原、江南。

    此後李自成兵敗如山倒,一敗再敗,行至湖北九宮山附近,被當地村民誤殺。

  • 4 # 許鈞堡

    李自成的筆下兵力,不像其他皇帝一樣的正規軍,李自成的兵力大部分都是鄉下農民組成。因此,論軍隊紀律,李自成的軍隊散漫無章,論兵力,李自成的兵力毫無威脅感。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一個人,能成為君王呢?只能說,李自成的運氣太好了。崇禎帝,一個明代清末的無能庸君,自己沒能力管理好朝政,每年都有大量人民食不飽穿不暖,而且貧困潦倒人口還在逐年上升,因此,當地的老百姓受不了崇禎帝的做法,最終進行農民起義。李自成就是抓住了這一點,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李自成的提出,打破了農民的沉默,最終爆發了起義,後崇禎帝被殺,李自成成了當代帝王。為了自己的名聲更響徹,李自成親自帶領兵馬去招降吳三桂,豈能料到吳三桂又不是文弱書生,吳三桂進行反攻,用反擊戰打敗李自成。李自成派傭兵鎮守山海關,沒過多久又親自去,山海關處早已佈滿清兵,李自成與吳三桂二次作戰時,被清兵甕中捉鱉,兵力大大折扣,不足三成。回城後的李自成燒了紫禁城,然後匆匆逃跑,身為一國之君,自己帶頭逃跑,還讓城裡計程車兵怎麼鎮守,樹倒猢猻散,李自成的逃跑讓城裡大亂,大家紛紛逃跑,清兵趁亂追擊,李自成最後被農民殺死。其實,說到底,李自成也只適合噹噹將軍什麼的,要說讓李自成當統領,再給李自成一百萬大軍也白搭,李自成的領導能力不夠。李自成的軍隊成員是農民,平常練兵能力也不及正規軍隊。還有,李自成帶領軍隊練兵才多久就想著去佔領其他領地,這不是自己找死嘛。正規軍隊都是需要平日大量訓練,畢竟戰場不是兒戲,同時把資金大量的用在軍需,兵力,武器中,這才是一個將領帶領手下應該做到的。李自成之所以先前能推翻崇禎帝,並不是自己有多厲害,而是崇禎帝原本也是一個庸君,朝政不行,所以農民起義勝率也就大大提升了,如果崇禎帝是一個有擔當有抱負的皇帝,李自成帶領農民去起義那隻會去找死。沒有先進的革命思想,只有舊時的庸俗紀念,這是李自成失敗的根本依據。一個正確的領導政治家,無論何時何地,首先就要把自己的王朝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自己國家真的強大了,才有能力去抵抗其他國家。驕傲與自大,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做事需要講究原則,有了原則才有了道理, 系統組織管理好內在矛盾,整體改革目標如一。把握生活尺寸,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學會分析,溝通,協調,合作,既是友誼團結他人,也側面有利於自己的事業發展,這才是成功之本!

  • 5 # 剛日讀史

    李自成如何敗於清軍?分析雙方軍隊的優劣,和指揮官的戰略裝備後勤問題。

    李自成大順軍:

    1,兵員數量和質量:百多萬大軍,主要由農民組成,男女老少皆有,百萬軍中,除去老幼女人外,可戰之兵應在20萬--30萬左右。缺少職業軍事技能訓練。單兵素質差。

    2,裝備後勤:前期都是農民自己的農具,沒有防禦甲,攻佔城池後,奪取明軍的武器盔甲裝備,應該不能滿足30萬人所需,且明軍裝備因軍餉發不下來而年久失修嚴重。大順軍自己又沒有兵工廠。戰馬稀少導致騎兵稀少。又因剛剛攻佔北京,燒殺搶掠一番後,軍隊後勤無問題。

    3,指揮官戰略:李自成打仗,一鼓作氣,一擁而上,他憑此戰法在北方與官軍作戰無往不利。沒有其他謀略,更沒有高明的軍師和陣營。

    清軍:

    1,兵員數量和質量:滿漢蒙共10多萬八旗軍+5萬關寧鐵騎,漢蒙的八旗軍戰力應低於關寧鐵騎,高於農民軍。滿人戰力第一,縱橫北方無敵手。其次關寧鐵騎,可與滿人野戰。全部是職業軍人,單兵素質高,戰力強悍。

    2,裝備和後勤:八旗軍佔領了遼東後,裝備由搶掠,改為自己製造。火炮火槍,漢人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後,由三人仿製。裝備精良,戰馬量多。清軍由吳三桂引入關,後勤也無問題。

    3,指揮官戰略:多爾袞早經戰陣,熟悉戰機,也會排陣營,且先用讓吳三桂和李自成先火拼。待雙方力竭之時再救援戰場,以逸待勞,成為壓倒勝利的最後一根稻草。

    天時地利人和:交戰之時,無特殊天氣,對雙方無影響。地利,一片石之地,地勢開闊,無特殊地形,利於騎兵,不利步兵,故地利對清軍有利。人和,遠離了平民的交戰地,人和用不上,且李自成佔領北京後繼續燒殺搶掠,也無人和。

    想得到的結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戰成一團,號稱百萬的大順軍,竟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都無法打敗5萬關寧鐵騎。然後清軍10萬大軍生力軍,全軍出擊,一舉殲滅了大順軍主力。清勝。清軍勝利後,大順軍殘兵兵無戰心,一退再退,以至於讓出北京城,還是被吳三桂和清軍窮追猛打,直至李自成死亡。大順政權崩潰。

  • 6 # 划水哥

    李自成的失敗源自其在迅速的成功過程中並沒有實現政權性質的轉變,沒有獲得官紳地主的支援,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缺失了建立統治的基礎。同時在他佔據北方的同時,淮河以南的經濟發達地區仍然掌握朱明王朝手中,有著可以依仗的江河天險,有著帶甲數十萬的兵力基礎,這也造成了李自成大量分兵,導致山海關一戰,農民軍絕對力量的缺失,而在備戰過程中李自成沒有意識到清廷想趁亂取利的野心,對於馬上和清軍作戰的思想準備不足,最終導致了自身的迅速敗亡,下面我們來一一進行分析:

    一、思想覺悟不足

    李曾經說過一段話: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在上一篇定都北京合理性分析一文中我們就已經說明了關中自安史之亂後,其經濟地位日益下降,錢糧均需南方週轉。而且明末邊患主要源於東北,僻處西北的西安更是不能有效組織防務,更何況該區域在明末持續的惡劣氣候影響下,經濟民生更是遠遜於明初。即使如此李自成仍覺得西安遠遠優於北京,只能說明他仍沒有形成改朝換代定鼎天下的大局觀。

    而與之對比,多爾袞打著為明覆仇,匡扶天下的旗號,實際想著改朝換代的算盤無疑要高明的多

    二、轉型時間不夠,團隊建設跟不上發展速度

    李自成雖然早在1627年就已經揭竿而起,但是他真正展現出問鼎天下趨勢的這波進攻卻僅僅開始於1639年,開始建立小規模的地方政權則始於1642年的河南個別地區,直到1643年才在襄陽形成一箇中央政權的雛形,而真正擊敗最大對手孫傳庭,徹底擊潰明朝在中原的底牌則是在1643年,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新興的大順政權奪取了秦嶺淮河以北山海關以內的所有原明朝區域。這一迅速成功導致他根本沒有時間經營屬於自己的根據地,打造自己的核心團隊,形成政權的轉型。進入北京以後他就將面對當時東亞戰場上最為精銳的八旗鐵騎,無疑使他本就薄弱的政權基礎面臨著巨大的外在威脅。

    如果說迅速的成功導致政權的根基不穩,那麼政權性質上的未來得及轉變,則是李自成難以成功的主因。1644年的中國有三股勢力,其中明王朝搖搖欲墜,清廷在東北虎視眈眈,而大順則勢如破竹。顧炎武有一段話相當有名:“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顧城老師在《南明史》中也有判斷: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取代大明只是“易姓改號”,朱明的掙扎只是宗室與世襲勳臣這些肉食者的事,而清軍入關則是披髮左衽的忘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就是1644年初眾多官紳軍民的心態。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順軍至,城門開,望風歸附的誇張情況,然而李自成卻沒有抓住這一機會。

    三、李自成戰略佈局的錯誤

    李自成戰略錯誤最主要表現在對於清軍力量的輕視以及北京防務佈局的嚴重不足,當李從山西在側後方進攻北京時,他應該意識到了明廷可能的覆滅,卻沒有想到由於遼東明軍為了回師勤王已經撤回關內,自己入主北京之後,即使招降了吳三桂部,也意味著清軍的兵峰已經近在咫尺。面對這一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他卻依然沒有在北京集結大規模的部隊,相反為了鞏固廣大新佔領區的統治,採取分重兵駐防各地的策略,甚至袁宗第作為野戰主力右營統帥一直陷於與明左良玉部的攻防以及河南湖廣地區的平叛之中,完全沒有出現在左右天下歸屬山海關戰場上。

    四、對山海關戰略地位的忽視

    對於山海關的軍事地位李自成的認識也有所欠缺。他將注意力僅僅放在了招降吳三桂上面,成功之後不僅宣召了吳三桂,甚至同時要求長期與清軍作戰的遼東兵入京,更是一改委派“老本”嫡系大將出鎮要津的做法,委派了明朝降將唐通率八千人接管山海關防務,我們可以看出在李自成意識中清軍的幾次入關侵襲是源於李成梁時期明與努爾哈赤的世仇,至於順清之間原無仇怨,必然會本著睦鄰友好的信念,發乎於情,止乎於禮。可以說,即使吳三桂沒有變節,也難以想象區區八千士卒能夠抵擋尚未蛻化的清軍精銳。

    五、吳三桂投降清軍,腹背受敵

    關於吳變節的原因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吳父被拘捕追贓,結合北京打壓官紳的形勢誤信了吳家被抄沒的假訊息,其二就是野史成分更高的愛妾陳圓圓被大順大將所掠奪,衝冠一怒為紅顏。

    就筆者而言第一種可信度更高,當時的吳三桂結合自己被召見的情況,很容易解讀出可能是請君入甕的一個死局。而李自成在吳三桂的變節後雖然意識到了吳存在叛逃清軍的可能,甚至在順進入北京城前就收到了清廷決定伐明的書信,卻沒有聯想到其想分享勝利果實、逐鹿中原的企圖,更沒有料想到在山海關一戰中就會出現清軍主力,所以李自成在北京集結出擊山海關的軍力一直是以吳三桂所部五萬餘人作為假想敵。

    第一天的作戰形勢也正如李自成所料,勝利似乎就要到手,直到吳三桂衝出封鎖線直奔清軍大營,這時李自成才意識到可能要面臨吳與清的聯軍,然而此時他已經沒有選擇只能放手一搏,然而結果是必然的清軍的加入使得順軍數量處於劣勢,更關鍵的是清軍作為當時最強的武裝力量不是新進成軍的大順北京駐軍所能匹敵的,山海關一敗意味清廷入主中原邁出了最紮實的一步,而吳三桂等漢族官紳也找到了新的利益保護人。

  • 7 # 希榮文創

    李自成雖然提出“均田免賦”的政治口號,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起義的積極性,但他缺乏先進的管理制度,缺乏精英管理人才,這是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的農民軍多為流寇,不堪一擊,曹文詔幾千人就能將數萬農民軍殺的四處逃竄,李自成,張獻忠等也是敗了就詐降然後再叛。論軍隊紀律,李自成的軍隊散漫無章,論兵力,李自成的兵力毫無威脅感。尤其關鍵戰役山海關之戰中,作為最高管理層的大將劉宗敏居然霸佔吳三桂的愛妃陳圓圓,最終逼反了吳三桂。李自成與吳三桂二次作戰時,被清兵甕中捉鱉,大敗而歸。回城後,最為最高領袖的李自成居然燒了紫禁城,然後匆匆逃跑,身為一國之君,自己帶頭逃跑,還讓城裡計程車兵怎麼鎮守,樹倒猢猻散,李自成的逃跑讓城裡大亂,大家紛紛逃跑,清兵趁亂追擊,李自成最後被農民殺死。李自成和他的農民兄弟一樣,流寇思想嚴重,缺乏先進的管理制度,缺乏精英管理人才,所以,他的失敗在所難免。

    反觀滿清,除了自身嚴格的軍紀外,他們大量招降明軍舊將,吳三桂只不過是一個代表,利用漢人地主階級為自己服務,尤其是配合八旗制度,更是發揮了最大的戰鬥力,在遼東對抗明軍的精銳遼東鐵騎也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有人評論當時的八旗軍有世界上戰鬥力最剽悍的騎兵。當先進的管理制度加上傑出的精英管理人才,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陵大盜孫殿英最後接受審判後的下場到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