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小賢看體育
秦昭襄王一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傑出的貢獻,他在位時期,大大擴大了秦國的版圖,使得秦國的疆域幾乎和六國合體一樣大,可以說是已經幫後來的秦始皇將統一天下的果實中了出來,因此後人認為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
秦昭襄王是誰
秦昭襄王是秦國強盛道路上的一個偉大的君王,他是秦惠文王的兒子,早年的時候是身在燕國的質子,等到父親去世之後,秦昭襄王成為了新任的秦國國君。秦昭襄王一生在位56年,為秦朝後來的征戰奠定了全面的勝局。
秦昭襄王早年的時候在燕國做人質,那一年秦惠文王突然去世,本來這個王位是輪不到他的,因為本來他還有一個哥哥正在秦國內部,結果他哥哥也就是秦武王逗比的和人比誰力氣大,舉鼎比試,沒想到一不小心,被大鼎給砸死了,於是王位就落到了他的頭上。秦昭襄王繼位之後勵精圖治,打下了大片的疆域。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文有范雎這種治世之才,武有白起這種絕代名將,秦國在他的帶領之下不斷擴張先是聯合一些諸侯國大破楚國,後來更是幾乎將楚國給打廢掉,連楚懷王都死在了秦國的監禁之下。不只是楚國,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秦國大舉進攻各個諸侯國,先是早期的時候大敗韓魏等國,侵佔了數十座的城池,後來又打敗了當時的軍事大國趙國,最著名的那場長平之戰幾乎是一舉將趙國從天堂打入地獄,一戰坑殺40萬大軍,直接就平息了趙國爭霸天下的念頭,之後更是圍困了趙國都城近一年,直到其他諸侯國來救援才得以倖免於難。後來直到75歲的時候秦昭襄王才逝世。
對於秦昭襄王的評價
秦昭襄王是秦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君王之一,他鞏固了對於巴蜀地區的統治,這位秦國的經濟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在治國上也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在他治下,老百姓都安居樂業,在當時有著很好的口碑。
秦昭襄王最大的成就是在軍事領域上,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大量的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當時秦國對外的戰爭中常常能夠看到殺敵好多萬的記載,更有甚者數十萬,其中伊闕之戰殺敵24萬,長平之戰殺敵40多萬,單只是白起在戰爭中所殺的就不下百萬,再算上其他的名將,恐怕殺人數不在200萬以下,這對於當時總人口不過2000萬左右的中華大地來說是極為恐怖的。這樣龐大的殺敵數不只是給予六國的倖存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上的打擊,更是有效的消滅的六國的新生力量,完成了已一國之力對於六國的壓制,奠定了之後橫推六國的勝局。
雖然秦昭襄王晚年的時候也做了一些錯事,比如聽信讒言,錯失滅趙時機,又錯殺大將白起,導致了一些戰事的失敗,但是這不能要是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對於整個秦國所作出的貢獻,秦昭襄王是可以和秦孝公、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一代明君。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一生統治的時間長達半個多世紀,佔領了大片的領土,使得楚、魏、韓、趙等國的國土大大縮小,又在後期消滅了名義上的宗主國東周,展現了秦國不畏懼和天下一戰的強大實力,到了秦昭襄王后期,秦國的實力已經可以和東方六國合力之上,可以這樣說,沒有秦昭襄王的豐功偉績秦國未必能夠一統天下。
-
3 # 煮酒君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國力日盛,對東方諸國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不斷蠶食魏國及南韓領土,並在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歷史上,對秦昭襄王的評價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承上啟下”,秦昭襄王上任之初延續秦惠文王伐交併施的對外政策,等到了後期一場長平大戰又為後面秦始皇兼併六國掃除障礙。
承上:遠交近攻,延續秦惠文王的伐交併施政策
據《戰國策·秦策三》載:“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
這是范雎在初次覲見秦昭襄王時期所提的“遠交近攻”之策,秦昭襄王聽後深表讚許,並任范雎為秦國客卿輔佐自己。自此“遠交近攻”成為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最重要的國策,之後秦國的所有戰爭都是圍繞著這個國策進行的。
啟下:五國伐齊、吞併楚都、長平之戰,為秦始皇掃除障礙
戰國末期,可以稱得上強國只剩下秦、齊、楚、趙四國。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國的上將樂毅和趙國、秦國、南韓、魏國會面,組成五國聯軍,大舉攻打齊國,攻佔了齊國的七十幾座城,史稱“五國伐齊”。五國伐齊後,齊國雖然復國成功,但是實力卻嚴重受損,自此保持中立、不再參與列國合縱連橫之事。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派出秦國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攻佔了楚國國都郢都,燒了楚國的先王墳墓彝陵,楚國的兵力潰散,不能復戰,遷都到陳丘。鄢郢之戰後,楚國喪失了大片國土,自此一蹶不振。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攻佔了上黨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僵持不下之際,秦昭襄王秘密換上白起。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趙國二十萬將士被坑殺而告終,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
如此一來,戰國末期四大強國三國沒落,只剩下秦昭襄王的秦國。正是秦昭襄王時期對齊、楚、趙三國的削弱,才使得秦始皇得以橫掃六合,統一華夏。
-
4 # 秋水先生說說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即位,於公元前251年去世。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
總體評價,秦昭襄王是一位政治、軍事上都比較優秀的君王,其歷史貢獻卓越。在他的統治下,秦國發展壯大,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歷史學家翦伯贊所說,秦昭襄王時期,“秦對六國的鬥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個人認為秦昭襄王執政大體分三個階段:
一是,在位初期,‘’王少,宣太后主政。‘’這時期,他尚未掌握實權。其母宣太后當權 ,時間長達40年。秦昭襄王的治國才能未能充分發揮。
二是,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雎,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並拜范雎為宰相,任用白起為將軍。從此,他大展政治軍事才能,以高超的政治、軍事眼光,以及堅強的決心和意志,經過無數艱苦卓絕的戰爭,取得節節勝利;他實行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的策略,逐步鞏固對巴蜀的統治,消滅了義渠,消除了秦的後顧之憂,為秦滅六國提供了雄厚的軍事、經濟資源。最著名的長平之戰,大勝趙國,滅周,成為秦國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勝時期。
三是,秦昭襄王晚年,他獨裁專斷,加之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失去滅趙的機會,他錯殺名將白起,這些成了秦昭襄王的汙點。同時,在位期間,他殺人無數,表現了暴君的一面。
-
5 # 葉青漁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國君之一了,在位55年,活到了75歲。
看過風靡一時的羋月傳的應該知道,秦昭襄王嬴稷是羋八子與秦惠文王的兒子。當然,原本秦昭襄王是沒能繼任王位的,誰叫羋姝的兒子秦武王見周天子時為了顯擺威風舉鼎而死。
於是,嬴稷在樗裡子,魏冉等人的幫助下,最終戰勝一干兄弟,登上王位,至於其中的兇險鬥爭就不言說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趙武靈王表態非要立當時在燕國為質子的嬴稷為秦王,迫於燕趙兩國壓力。
如何評價秦昭襄王嬴稷,只能說七分對三分吧。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權勢掌握在其母宣太后羋八子的手中,在原丞相樗裡子死後,以舅舅魏冉為相,以白起,司馬錯等人為將軍,雖然造成了秦國外戚勢大專權的情況,但也相對的威懾了一些老貴族。而且,魏冉白起等人確實也是人才。
後來,范雎入秦,效力秦國,在范雎的建議下,奪了宣太后與魏冉等人的權,這種權勢鬥爭真的不好說什麼。畢竟,此時的嬴稷早已成長為一個合格政治家。
秦昭襄王的七分足在於,在他在位期間,對遠交近攻及近交遠攻策略的創造性運用。戰國那種時期都知道是一會你們打我們,一會我們打你們,幾乎是沒有誰能夠相對獨大的,更是在蘇秦張儀的合縱連橫下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而正是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秦國漸漸地打破了這種平衡,為後來的秦始皇嬴政創造了一定條件。
初期,割上庸之地與楚國,與楚形成聯盟,打破了魏國、齊國、南韓、楚國合眾聯盟。三國伐楚,秦救楚國是順勢拿下南韓四城。後來又與魏、齊、韓聯盟以司馬錯為將,大敗楚國。這裡別扯義與不義的,戰爭根本就沒有所謂義戰。
約在公元前303年至公元前259年這麼幾十年時間,秦昭襄王嬴稷以魏冉、白起、司馬錯、蒙驁等人為將四處征戰,得到擴張;任命范雎、田文等人為相,發展吏治及生產,對秦國的治理成就貢獻,得到了荀子的肯定。
鞏固巴蜀,消滅義渠,消除了後顧之憂,也得到許多軍事資源,比如馬匹。運用正確的外交軍事方爭打造了一支強大精銳的秦軍。而在這期間的名人典故很多的,如完璧歸趙,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大名將中的白起、廉頗、李牧、王翦,當然此時李牧王翦還小。
著名的樂毅任燕上將軍取齊國七十多城的故事,最著名的莫過於白起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處於滅亡邊緣。這一戰趙國傷得不能再傷,也造就了名將李牧的崛起,後來王翦用離間計讓李牧被趙王處死。
而秦昭襄王除長平之戰這件為秦國起了決定意義的一戰之外,做了一件令天下諸王震動的事。就是消滅東周,儘管周天子名存實亡,但這一舉動無異於將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心與意志表現出來,不僅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具備了實力,這也造成後來六國聯盟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的三分不足在於,連連的征戰畢竟造成了民生的凋敝,尤其是他在位晚期。
另外,在與楚懷王會盟時順勢俘虜了楚懷王熊槐,這不是最壞的。由於楚懷王死在了秦國的手中,這就造成了秦國與楚國的徹底仇恨。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秦國統一戰爭時打楚國時如此艱難的一個主因。也是因為長平之戰後來打趙國也特別吃力的原因,看秦始皇統一戰就知道了,幾乎主要就是再打這兩個國家。
還有最後一點,晚年聽信范雎所言,忌憚白起,將白起冤殺,白起有無那種心思不知道,但秦昭襄王這一舉動無疑是自毀長城。六國得以鬆口氣,而且白起部下因其死而叛亂,使得晚期秦國混亂,原本天下統一程序可相對提前的事,就此被打破。
後來范雎被處死,呂不韋開始登場,直到秦始皇的強勢出現,才完成統一。
用一句話來評價秦昭襄王說,有統一天下的心,也具備了統一天下的相對實力,可惜沒有統一天下的君王霸氣魄力。
-
6 # 海外奇談
秦始皇一統天下,不僅僅是個人的雄才大略。
《過秦論》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
7 # 獵鷹0429
秦昭襄王從各方面評價
1、從他自身來講,自己登上王位完全是個偶然,要不是秦武王洛陽舉鼎力竭而死,自己這輩子根本不可能登上王位,
2、他的政治敏感度在逐漸增強,一開始他登上王位時大事由母后和穰侯魏冉一手包辦,自己等於是一個擺設,直到範睢的出現才大權在握,而且當範睢提起秦國強大為何卻不能一統天下時才激起來秦昭襄王的醒悟,他明白自己以前雖是王但是沒有權利,而後,當秦趙相爭時秦昭襄王是第一個意識到這場戰爭事關天下格局秦趙兩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決定在此一戰,所以他下令全國十七歲以上男子全部參戰並且從全國各地運糧保證後勤供應,而相比戰國戰將再多趙王還在求和。趙王不明白兩強的局面不可能長期並存,而秦昭襄王明白。
3、他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提前做好準備,將所有的對手都打的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比如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秦國曆史上在他這個階段完成東出這一歷史使命走了很關鍵一步,從他以後沒有任何一個國際可以單獨對抗秦國,並且合縱抗秦也沒有了可能。
4、在他的政治生涯裡,任總賢才:使用遠交近攻的總體戰略方針,被當今很多國家也在效仿,這一點可以說據我所知開了整個政治歷史得先河,
5、他手腕硬,殺死了人屠白起,這個為秦國統一天下幾乎當時大部分戰役都是他的功勞,而卻沒有死在戰場,落得個被逼死的結局,範睢後來因為舉薦鄭安平,而鄭安平邯鄲之戰後投降,範睢還是受到牽連。他殺死有功之臣,只是當時的環境下幾乎沒有人再次願意為秦國賣命,這也是他雖然雄才大略卻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
-
8 # 百里不奚
嬴稷,戰國時秦國國君,即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秦惠文王嬴駟的兒子,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嬴駟死後,秦武王繼位,四年而死,嬴稷遂執政為君。嬴稷上臺時,秦國已非常強大,憑藉這一實力,他對楚、趙、魏、齊等國連續進行了外交上的欺詐和軍事上的進攻,極大地擴充套件了地盤,張揚了國威。嬴稷任用魏人范雎為相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兼併戰略,對內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又任用白起等名將,略地拔城,後又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這一切奠定了秦國統一列國的堅實基礎。
嬴稷十八歲執政為君,在位五十餘年,這是秦國對外兼併大發展的時期。他以秦國已有的實力為後盾,憑藉自己的雄心和才能,在列國的政治舞臺上尊賢任才、耀武揚威,創造了赫赫政績,終於使秦國在七雄爭長中佔據了明顯的上風。
在與列國的外事交往中,嬴稷依仗國家的強盛之勢實行霸道,從來都是橫行無忌,盛氣凌人,他常以和好名義欺騙與國當事人進入自己的掌握中,然後將其扣留,提出交換條件。他公然欺凌列國,侮辱與國當事人,根本不顧天下之公理。在列國的政治舞臺上,嬴稷已經不是平等地看待其他國家,當時七國均已稱王,他覺得這樣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貴,遂別立帝號,提議與齊國並稱東西二帝,他的帝號因齊國未加使用而在稱呼兩個月之後取消,後來,他滅掉了名存實亡的周朝,將統治天下的象徵物九鼎遷至咸陽,並通知各國前來朝貢稱賀,這些行為是他與列國不平等交往思想的充分表現和進一步發展。
嬴稷以吞併天下為目標,這就決定了他對列國的欺凌是沒有止境的,列國的政治自主與他的兼併目標水火不容,既然列國不能遏制他的兼併,那他對列國的欺凌必然是直至吞噬而後已。他對某國欺凌的遲早、方式及是否得手都具偶然性,而這類事件的發生卻是兼併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戰國時期的秦國君王中,有四代執政的政績特別突出,秦孝公主要依靠商鞅施政,惠文王主要依靠張儀來發展國勢,而嬴稷和後來的秦始皇嬴政都是在相國的協助下,主要依靠自己進行政治決策。嬴稷膽略兼人、才聰智敏,具有較強的政治能力,這也是他政績突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嬴稷能看清當時列國政治鬥爭的實質,不受拘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和守信形式,他仗勢霸道,干涉別國主權,公開欺凌列國,徹底拋棄了禮儀觀念,對政治目標的追逐更為直接和明確。
嬴稷執政期間,楚國的威風被摧除殆盡,其大片土地為秦佔有,韓魏半壁河山被削割,南韓已朝貢稱臣,趙國自長平之戰後敗亡已成定局,周朝被滅,九鼎遷至咸陽,魏、趙已相議尊秦為帝,秦國的兼併戰略已經確定,其統一海內幾成定局。
-
9 # 月望東山y
在秦國曆史上,秦昭王是一個神奇般的人物。
首先,自秦孝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他的壽命是最長的。
秦孝公活了43歲;秦惠文王活了45歲;秦武王活了22歲;秦孝文王活了52歲;莊襄王活了34歲;秦始皇活了49歲。而秦昭王竟然活了74歲。正因為他耐活,所以他的兒子安國君連秦王都沒認真當,上位僅三天就去世了。
其次,在秦國七王之中,秦昭王可謂為最貪婪之人。
秦昭王的形象在《史記》裡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當中,已被描繪得淋漓盡致。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趙王得到了一塊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以後,就派人給趙王說,我願意拿十五城池跟你交換和氏璧。趙王一聽,頭都大了。他知道秦昭王貪婪且不好惹,如果將和氏璧送進秦國換城嘛,又怕被秦昭王欺騙上當,如果不送去嘛,又怕人家說你瞧不起他,讓他有發兵攻打趙國的機會。後來,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入秦,就在秦國宮殿上,他看出秦昭王果然沒有誠意交換,於是故意說壁上有汙點,將和氏璧拿到手,然後威脅說不給城就與璧共碎。反正是,藺相如最後終於完璧歸趙,秦昭王也沒佔到便宜。
然而由此事中可看出,秦昭王實在貪婪,不想花錢就罷了,還想白拿?
再次,秦昭王是秦七王之中最狡詐之人。
秦昭王的狡詐同樣是在《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裡被描繪出來的。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昭王似乎仍不死心,派兵攻打趙國。然而奇怪的是,他才拔掉趙國兩城就停戰,並且主動對趙王說,他願意到澠池會見趙王,雙方坐下好好談談。
當時,廉頗藺相如認為秦昭王有可能會趁這次會議將趙王劫持,所以廉頗就對藺相如說,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趙王還沒回來,他就立太子為趙王,免得讓秦昭王有機可乘。雙方約定好以後,就如期在澠池如期開會了。果然不出所料,這個秦昭王可不是一般的狡猾,他在會議上叫趙王鼓瑟,然後故意叫秦國史官當場記下。這時藺相如也對秦昭王說,你也給咱們趙王擊缶吧,可秦昭王卻不肯。
秦昭王明顯是故意的。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他不給趙王擊缶,不僅是給趙王抹辱,且還給趙國抹恥,這可是嚴重的外交事故啊。
但是藺相如一個箭步向前對秦昭王說,如果你不肯擊缶,五步以後,我一定用我的血濺射到你身上。秦昭王擔心藺相如要拼命,只好同意了。
跟上次一樣,秦昭王這次也沒佔到便宜,灰溜溜地回去了。
狡猾的秦昭王這次沒騙到趙王,但是後來他卻成功騙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楚懷王。
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剛拿下八城以後,就假裝好意派人對楚懷王說,我們到武關會盟,重修於好吧。楚懷王聽了以後,將信將疑。但是,楚懷王的大臣昭睢不同意楚懷王前往,說秦是虎狼,不可信,最好派兵自守。但是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力勸楚懷王入秦,猶豫之下,楚懷王入關了。
而後來的事實也不出昭睢所料,楚懷王一入武關以後,秦昭王就叫人閉關,將楚懷王活活釦留,後來,楚懷王就在了秦國。
除此之外,秦昭王還有一個特點,刻薄寡恩,殺掉有功戰將白起。在秦國七代當中,殺有功戰將,也就秦昭王做得出來。當然,秦昭王也有一個不可抹殺的優點,那就是繼承秦孝公的政策,重用客卿範睢之策,鞏固權力,並遠交近攻,攻城掠地,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做好的強大的鋪墊。
-
10 # 無奈且向上
秦昭王是大秦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君王,在位時間最長,活的年齡最大。也是最具野心的政治家。秦昭王剛登王位之初,長時間處在母親羋太后的陰影之下,難展雄心壯志,四十多歲才朝剛獨斷,開創了大秦帝國時代,但其陰險狡詐薄情寡義,也常被後人詬病。
任用範睢為相,剝奪了魏冉的相國權位,成功剪除羋氏家族勢力,從羋太后手中奪取了王權,為實現自己的雄心掃清了障礙。開始其出涵谷東向每天下的壯舉。
利用範睢合縱破連橫,攻趙伐楚弱齊,成功迫使韓魏倒向秦國。長平一戰大敗趙國四十萬大軍,其中坑殺二十餘萬,一戰而使趙國退出大國地位,為日後東向消滅了一大勁敵。遠交近攻打破齊楚聯盟,佔領大片楚國城地,利用離間之計,促使弱小的燕國吞併齊國七十餘城,大大削弱了齊國的國力。
但其幽禁母后,逼殺白起,誘禁楚王,常常出爾反爾,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狡詐多變使各諸侯國畏秦如虎,也有損秦國形象。但其畢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在位其間開疆拓土,聚集人口,使大秦雄居七國之首,為一代霸主,為秦百年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
11 # 諾53632213
才華是有的,雄心也是有的,能力和魄力也是有的,但是胸襟就一般般,眼界也就那樣,不夠霸氣。
不說別的,光光稱王四十餘年後,在其母接近病逝的情況下才奪權,並且此人為人處事太過決絕,騙楚懷王,殺魏冉,殺白起,這一些些的事情註定是喜歡卸磨殺驢的人,沒有王者的霸氣,如果他接手的秦國是秦孝公時期或者秦惠文王前期,那麼秦國估計會被他敗光光
-
12 # 春華秋實5010
秦昭襄王(公園前325年----公園前251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孝公之孫,秦惠文王之子,生母就是著名的宣太后。他公園前306年即位,在位55年,終年75歲,是戰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他即位之後,國家權力實際上掌握在宣太后手中,並且宣太后主政長達40年,秦昭襄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傀儡君王。直到秦昭襄王41年,他才奪取了皇權的勝利,任用范雎為宰相。這時他才充分發揮出政治軍事才幹,打了不少勝仗,特別是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的勝利,逐步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
秦昭襄王晚年比較昏庸。
-
13 # 洛根logan
秦昭襄王嬴稷,武王弟,惠文王子,孝公孫,生母羋八子,幼年同母被送到燕國為質,武王在洛陽舉鼎身亡後被立為秦王,因年幼由母親代為執政,即宣太后,太后掌權後大封家族勢力,以魏冉為首把持朝政。
在位期間,文有魏冉武有白起,取得很多成就,宣太后掌政期間基本處於傀儡狀態,太后死後,昭襄王採用范雎建議,罷免魏冉等外戚而親政。
後派白起率軍攻打趙國,就是有名的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紙上談兵的趙括自盡。完璧歸趙的故事也發生在昭襄王期間。
昭襄王在位56年,傳位孝文王,在位不足一年,死後傳位莊襄王,三年後傳位於嬴政,即秦始皇。
-
14 # DQ視角
如何看待?我的看法就是:孝子、政治手腕強 。
如果不是孝子,早就想辦法奪宣太后權了,宣太后也不可能掌權幾十年。
秦昭襄王一生大部分時間是不怎麼管事的,這主要也是因為宣太后的能力強、以及秦國當時朝政上的輔國重臣都是年富力強(魏冉、白起),這二人一文一武,可以說在昭襄王盛年時期,他們也都處於政治軍事能力的頂峰。
而且背後又有宣太后支援,可以看做是自家人在掌權。而且昭襄王從小就是在幾人的護佑下長大,對於他們把持朝政也意見不大(主要是這幾人還是有才能的,這是關鍵)。
而宣太后作為昭襄王的母親,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女性掌權者之一,識大體,懂分寸是至關重要的;她對於昭襄王的權利及面子維護的極其好,也知道只有她控的住魏冉。
後來到昭襄王盛年後期,隨著宣太后逐漸老去,失去宣太后制衡之後魏冉開始飄了,這才導致昭襄王拿下魏冉,自己開始管理朝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魏冉飄了之後,不再以秦國利益為先,而是重私利,這個是要命的)。
所以,昭襄王的一生,秦國屬於朝政穩定,很少之前那種大起大落;唯一的敗筆就是逼死白起了吧。
以上供參考!
-
15 # 一葉幽蘭9
秦昭襄王處在一個社會穩定的發展時期,而且他一生都是孝子,他的母親宣太后,代為執政,後襄王執政。
這時,文賢有魏冉,武賢有白起,襄王執政後,採用範睢提議,免去魏冉。
長平之戰,攻打趙國,活埋趙軍,使執政的歷史化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回覆列表
秦昭襄王,也就是嬴稷。他是秦國曆史上的一代雄主,為秦國做出的一系列貢獻也被歷史所銘記。秦昭襄王他在秦國曆史發展的歷程中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他一方面繼承了惠文王所秉持的守法,保衛疆土,凝聚秦國核心力的治國之道,另一方面,他為後來的曾孫著名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雄霸天下做出了良好的鋪墊。
秦昭襄王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因為在他小的時候他被當做人質身處於燕國,只是被當做一枚可憐的棋子。如果不是長兄秦武王不幸的比賽舉鼎而被鼎砸死,他可能一生只是一個無法展示自己宏圖霸業的可憐的王子。這樣成長的生活環境,也早就讓他學會了隱忍。這麼多年寄人籬下的日子,讓他有了驚人的忍耐力。在當時的壞境中,母親干政,舅舅也把持朝政,他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因為這樣只有失敗。所以在等待中,他慢慢積蓄自己的力量。再後來,隨著時機的逐漸成熟,母后的去世,而且他有了可以信任並且為之所用的人,他罷了舅舅的丞相之位,一舉奪回自己的權力。
在謀略野心上,秦昭襄王也是一個比較兇狠的君王,他可以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擇手段,極力的想證明自己是一個好的君王,他可以把殘忍的殺害白起,不免有些令人嘆息。但是秦昭襄王在軍事上的一些部署還是對後世具有一定的作用,他當時採用的遠交近攻的方法對於秦始皇后來的統一六國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秦昭襄王拜誰為客卿
秦昭襄王登上王位之後,剛開始,是他的母親宣太后垂簾聽政,丞相由魏冉擔任,但是隨著他東征西伐,功績卓越,勢力漸漸擴大,也慢慢開始權侵朝野。秦昭襄王並不是一個無能的昏君,他有自己的思想和野心,感覺自己的王位受到了威脅,權利漸漸流逝。
所以這樣一個有野心有謀略的人,他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權利轉入他人之手,他要發展自己的勢力,幫助自己完全奪回王權,而不是做一個聽從母后丞相話的木偶。
所以秦昭襄王尋找有才能之士,能幫助自己奪回權力,鞏固自己的地位,他拜了范雎作為自己的客卿。范雎本來是魏國裡大夫須賈的門客,因為他被懷疑,說他有賣國之罪,所以差點被魏國的丞相用鞭子打死。後來他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改名叫做了張祿,偷偷潛入了秦國。范雎拜見秦昭襄王之後,向他提出了自己對於幫助君主統一天下的計劃,建議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他還批評魏冉在軍事上的一些做法,提出自己的主張,認為應該把南韓和魏國視為要兼併的物件,但是對於齊國,秦國應該“友好”對之,努力去拉攏它,成為“兄弟之國”,要試著得到齊國的信任,暫時避免和齊國正面交鋒。如此有謀略的想法大受秦昭襄王的讚賞,於是便把他封作客卿。范雎同時還提醒秦昭王要加強自己的王權,於是後來秦昭王廢除太后,把四大貴族趕出境,還將范雎提升成為了宰相。
秦昭襄王名字
秦昭襄王出生於公元前325年,死於公元前251年,他又被稱作為秦昭王。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名字永遠被歷史所銘記,他為秦所做的貢獻,為中國的發展做的貢獻都是舉足輕重的。
秦昭襄王姓嬴,屬於趙氏,明為則,又名為稷,稷的本意是百穀之長,又有社稷江山的意味。因此歷代的君王把為稷奉為穀神,可能秦昭襄王的父親秦惠文王將希望五穀豐登,人民豐衣足食,江山社稷強盛的美好願望寄託於他的身上。“襄”有會意,幫助,輔佐之意,說明秦昭襄王即希望有更多有才之人可以幫助他,為他所用,也是一種他願意為秦國統一富強而做出努力的意思。
戰國時期的早期,秦昭襄王在燕國被當作人質,很難有所作為,身不由己。一直到公元前307年的時候,他的哥哥秦武王因被大鼎砸死而意外去世,秦昭襄王和他的弟弟爭奪太子之位。後來秦昭襄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坐上了王位。他是中國歷史上君王在位時間上最長君王之一。秦昭襄王在他執政的過程中繼續進行對外擴張疆域。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襄王執政晚期的時候發生的,這是決定了秦國和趙國命運的戰役。秦昭襄王執政初期,是他的母后干涉政事的,實權都是掌握在宣太后的手中。後來隨著秦昭襄王的成熟,在政治上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慢慢的籌劃奪回自己的權利。(來源於網路 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