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剛日讀史
周武王、周公旦分封天下的時候,他們都認為,只要將天下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家族的人,這樣天下就不會亂,各個諸侯國可以依據血緣關係來維持親愛友好的關係,由他們來共保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如此一來,天下便會安定,萬民便可以休養生息,這就是周公“馬放南山”的理想吧。
(這塊地皮你的了!)
但是,後來首先亂起來的是姬姓子孫,他們天天打仗;所以到了戰國末年,秦始皇高堅持大一統理念,他不再分封諸侯,但是過了十五年,秦國就滅亡了;項羽得了天下之後,便吸取了這個教訓,他又重啟分封,但最後也是落得個自刎烏江,身死國滅的下場。
分封不好,不分封也不好,劉邦也是沒轍了!於是他除掉了韓信、英布、彭越三大異姓王之後,又走回了周公的老路子,但這回是隻分封劉姓子孫,而不分封異姓功臣了,反正不管這些諸侯怎麼鬥,這天下都是他們老劉家的嘛!
這樣,過了百餘年之後,這套體系又不行了,同姓諸侯國的實力起來越大,於是又爆發了七王之亂。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後,把位置傳給他的兒子漢武帝,漢武帝也犯難了,如何有力的控制這些藩王就成了他的大難題。
(七國亂起)
這個時候,有個叫主父偃的臣子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這些藩王的土地不再只傳給他們的嫡長子,他們二兒子、三兒子也得有繼承權。
一個諸侯國,一分為三,到了他們的下一代,再三分為九,雖然諸侯國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土地卻越分越少,實力就會越來越小,他們就難於形成合力來對抗中央了,這樣你也不落下惡名。
如果那些諸侯王不願意,也不要著急,就讓他們回去等著跪搓衣板吧。而那些反對這麼分的人,他們的孩子因為沒有機會得到分封,他們就會向您靠攏,這樣一來,支援你的人就越來越多,而反對你的就會越來越少了!
漢武帝聽了之後,大喜,便照此意頒佈天下,果然,十年之間,天下大定!
(推恩令)
這個主父偃也是因為腦子活絡,得到了漢武帝的提拔,漢武帝給他高官厚祿,來作為給他的報償。但是後來,主父偃越來越狂妄自大,甚至為了自己的私事,就可以公權私用,把其中的一位諸侯王活生生地逼死了!
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和齊王做個兒女親家,但是齊王拒絕了。於是惱羞成怒的主父偃便向漢武帝打了小報告,說齊王正暗中積蓄實力,漢武帝這個時候還是非常相信主父偃的話,聽了之後便讓主父偃去齊國暗中蒐集證據。
主父偃本來只是報復心理,但是到了齊國之後,一查便查到了齊王和他胞姐私通的證據,齊王被主父偃抓了把柄,一狠心就喝農藥死了。
齊王死了之後,齊國上下議論紛紛,都說是主父偃逼死了齊王。於是劉徹便把他關到了大牢裡三司會審,因為主父偃平時為人猖狂,再加上他的推恩令也得罪了很多人,於是牆倒眾人推,捅出了主父偃當官時的很多違法行為。
(漢武帝)
後來,漢武帝更是得知齊王根本沒有謀反,而是主父偃騙他,漢武帝不禁勃然大怒。主父偃雖然有功勞,但這不是他可以糊弄君王的理由,主父偃已經猖到了無君無父的地步了,這種人留存下去肯定會往奸臣的方向發展,如果還要再任用他,或者只是輕輕地把他貶為庶民,那豈不告訴天下人,君王是可以被隨意欺騙的嗎?
再加上主父偃的家人,平時憑藉著他的威權,到處為非作歹,於是漢武帝大怒之下,就將主父偃一家滿門抄斬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伴君如伴虎,這是一句至理名言
當皇帝的,多少都有些疑心。這是應該的,畢竟皇帝掌握天下生殺大權,這個位置對於任何人都是極大的誘惑,皇帝的疑心是保證自身安全的最好護盾。
然而多疑的皇帝卻讓大臣們很是心累。臣子是百姓心中的官,卻是皇帝的奴才,大臣有著很大的權利,但是這權力卻讓皇帝用他們的時候也忌憚著他們,說不定皇帝一個疑心,殺身之禍的種子就埋下了。歷來功臣善終者少之又少,就是這個原因
主父偃的死實際上早已經註定,是漢武帝和各諸侯國的妥協。根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章節中記載: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後就成為了諸侯中的眼中釘,後來主父偃又揭發了燕王犯罪,更是惹得諸侯王忌憚,諸侯王因此將其告到了漢武帝面前。
漢武帝因他有功,本想不殺他,然而彼時主父偃的政敵公孫弘爭說:“齊王自殺絕了後嗣,封國被廢,成為郡縣收歸朝廷,主父偃是這件事的首惡,不殺主父偃無以給天下之人交代。”於是族殺了主父偃。說白了,漢武帝以主父偃的人頭在安朝野的心,僅此而已
-
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最受寵信的大臣之一,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主張,並且建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解決了漢朝持續多年的諸侯王權利過大的問題。因為漢武帝對主父偃言聽計從,主父偃也越來越驕傲自大,大臣們都十分討厭主父偃。後來主父偃多次檢舉皇親貴族的醜聞,觸動了漢朝皇族的底線,最終落得族滅的悲慘下場。
主父偃的發跡主父偃年輕的時候勤奮好學,但是他的性格自大狂妄,很少有人願意跟他交朋友,不管主父偃到哪裡去遊學,都會受到人們的嫌棄。主父偃去過很多諸侯國,都沒有受到士大夫的重視,後來主父偃乾脆到了京城,見到了大將軍衛青。
衛青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主父偃也向漢武帝寫了一封奏章,陳述了朝政的利弊之處。漢武帝看到後感覺主父偃是一個人才,就任用主父偃做了郎中。
主父偃受到任用後十分努力,他經常給漢武帝提出好的建議,其中就包括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漢武帝對主父偃十分的滿意,一年之內四次提拔主父偃的官職,主父偃一時間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紅人。
功成名就後的主父偃沒有學會低調,他依仗著漢武帝的寵幸瞧不起大臣,對自己的親屬和老朋友也十分的刻薄。在整個漢朝朝廷裡面,除了漢武帝本人之外,其餘的大臣都不喜歡主父偃。主父偃卻一直不以為然,仍然依仗著漢武帝的信任我行我素。
告發燕王和齊王漢武帝時期燕王劉定國為人淫亂,主父偃向漢武帝告發了劉定國的罪行,劉定國害怕獲罪自殺而死。因為主父偃經常告發大臣和諸侯王,大臣們和諸侯王們為了自保,紛紛給主父偃送錢財來尋求自保。主父偃收了千金的賄賂,卻仍然經常告發大臣和諸侯王。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要將外孫女嫁給齊王,主父偃也想要把女兒嫁給齊王,齊王太后同時拒絕了這兩門親事。因為齊國是比較大的諸侯國,漢武帝和王太后都沒有找齊王的麻煩,主父偃卻懷恨報復,舉報齊王和姐姐淫亂,逼得齊王自殺謝罪。
主父偃之死主父偃逼死了齊王和燕王之後,諸侯王們都心懷恐懼,趙王帶頭告發主父偃貪汙和迫害齊王,其餘諸侯王也都氣勢洶洶為趙王打氣。漢武帝知道眾怒難犯,只能將主父偃抓到了監獄裡面。
漢武帝想要從輕發落主父偃,但是漢朝的大臣們都討厭主父偃,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主父偃求情,最終主父偃被漢武帝族滅。主父偃發跡後過於狂妄,觸怒了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他才會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
總結人們常常說勝不驕敗不餒,做人不要在得勢的時候過於狂妄,否則早晚都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假如主父偃能夠夾起尾巴做人,好好地跟大臣們搞好關係,他肯定不失為一代名臣,更不會落得滿門抄斬的下場。
-
5 # 一半秋色
主父偃,是個奇人,是個高人,也是個怪人。
有人說,主父偃成就了漢武帝,沒有主父偃,就不會有漢武帝輝煌的一生,這話似乎有點託大,但你要是看了主父偃乾的這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就知道此言非虛了。
主父偃,出身貧寒,半生蹉跎,年近四十仍舊一事無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這輩子,幹啥啥不成,父母不喜歡我,兄弟譏笑我,朋友拋棄我,老慘了!這輩子不折騰一下,白活了!”
主父偃開始折騰的生涯。
主父偃離開了家鄉山東臨淄,隻身來到了京城長安,機緣巧合之下,主父偃投到了衛青門下,本以為傍上衛青這棵大樹,就可以飛黃騰達了,但結果並非如此。
衛青雖然不遺餘力,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但漢武帝不理不睬,不以為然。沒過幾年,主父偃錢花沒了,在這樣下去,要去要飯了,主父偃著急了,決定鋌而走險!
主父偃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將胸中韜略盡數掏出,一次,兩次,三次,還是沒有動靜,主父偃有些氣餒了,心灰意冷,剛剛準備捲鋪蓋走人,忽然有太監來傳話“皇上召見!”。
主父偃喜極而泣,趕緊梳洗了一番,又換上了正式的衣服,進了宮見到了漢武帝,一番詳談之後,漢武帝對主父偃大為賞識,驚歎道:
“你在長安好幾年了,我怎麼就沒聽說過你呀?”漢武帝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主父偃心中澎湃不已。
漢武帝當天就封主父偃為郎中,一年之內,又連連提拔他四次,幹到了“中大夫”,主父偃成為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主父偃最重要的功績是推行“推恩令”,這一道“令”徹底解決了困擾幾代帝王的大麻煩。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擔心重蹈秦國覆轍,於是誅殺了功臣,並大封劉姓諸侯王。劉邦以為這樣就一勞永逸、天下太平了,顯然劉邦太天真了。
過了一代之後,兄弟們之間還有點親情味道,但過了兩代乃至三代,根本談不上什麼親情了,開始你搞我,我搞你。
這些諸侯王有地盤,有軍隊,有王宮,儼然是地方土皇帝,他們驕橫跋扈,目無國法,為非作歹,毫無顧忌,根本不把中央皇帝當一回事。
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越來越大,成了中央皇帝的眼中釘,肉中刺,不拔出來,中央皇帝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坐立難安。
漢景帝時期,曾經削過藩,但遭到了強烈的抵制,還爆發了七國之亂,用暴力來削藩,面對的只能是暴力,終漢景帝一生也未解決這個問題。
到了漢武帝時期,削藩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漢武帝正愁容滿面,不知如何下手之時,主父偃來了,獻出了這道“推恩令”,漢武帝一看,欣喜若狂,下令立即推廣實施。
什麼是推恩令呢?就是諸侯王的兒子們,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只要是兒子,必須人人都分得一塊土地,這樣以來,諸侯國的勢力分散了,越分越小,化整為零,彼此之間還能相互牽制,這樣中央再也不怕諸侯國了。
這真是妙招啊!諸侯王的兒子們歡喜雀躍,紛紛表示支援,諸侯王雖然不太願意,但迫於兒子們的壓力,也不得不這樣做。
那麼,立有如此大功的主父偃,為何被漢武帝滅族了呢?
一則,主父偃得罪了太多人。
諸侯王不是傻子,他們知道“推恩令”一推行,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小了,直至沒有,但他們迫於漢武帝的威勢,又不敢不推行,他們的怨恨越積越多,又沒有發洩口,最後把矛頭全部對準了出餿主意的主父偃。
二則,主父偃自身不乾淨。
主父偃恃寵而驕,倒行逆施,利用手中權力,大肆收受賄賂,並利用漢武帝給他的大棒子,到處找諸侯王麻煩,譬對齊王和姐姐的姦情大作文章,逼死了齊王;抓住了燕王的小辮子,搞死了燕王,等等。
後來,趙王擔心自己步齊王、燕王后塵,於是頻頻向漢武帝施壓,並派人四處搜尋、羅織主父偃“犯罪記錄”。
最後,漢武帝殺了主父偃,並滅了族。
主父偃最終成了一枚棄子,他沒逃脫“兔死狗烹”的宿命,他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可以下臺了,而諸侯王的滿腔怒火又無處發洩,主父偃惟有一死。
-
6 # 豹眼看歷史主父偃,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
主父偃這事說起來境界不高,但卻非常符合人性。就其一生的經歷,真實地反映了官場的齷齪。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既不能埋怨別人,也不好怪罪主父偃,這是官場制度所致。俗話說“願賭服輸”,主父偃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01
不循常規,自然是非凡的經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生們的必修課,但作為讀書人的主父偃卻沒有遵循這個潛規則。他出身貧寒,但這不應該是他理所當然不習儒學、修身養性的理由。
孔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能夠安貧樂道,但主父偃不幹。他一開始不是從修身齊家開始學習,上來玩得就是長短縱橫之術,後來又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學本事就是想辦實事,不去學儒家那些玄乎其玄的之乎者也。他這個來派自然就受到了齊地儒生們的排擠。木得辦法,只好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國,但也沒有受到禮遇。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就遊逛到了長安。後直接給漢武帝劉徹上書,當天就被召見。君臣一遇,相見恨晚,立馬被拜為郎中,不久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一時之間,主父偃成為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人人巴結,個個不敢招惹。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漢武帝是非凡的明主,注重實際,想成就大事。主父偃沒有一般儒生的虛假客套,針砭時弊,直中要害。每次進諫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採納,主父偃青雲直上也在情理之中。
02
並非主父偃有多大的能耐,只不過不怕得罪人敢於說實話而已。
官場上混久的人都懂得明哲保身,許多事並不是不清楚、看不見,只不過是裝聾作啞,不想得罪人,招惹麻煩而已。
主父偃出身貧寒,急需上位表現一下取得富貴,也就不管這些套路啦。漢武帝也需要一些這樣的人出來替他辦事,也就一拍即合。
從劉邦之後,劉姓諸侯王日益做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的穩定。主父偃就提出了“推恩令”,把諸侯王的地盤再分給子孫,以此削弱其勢力。
這一招很絕,有些野心的諸侯王有苦說不出,心中老大不滿,但敢怒不敢言。
如果主父偃見好就收,也就算了,但他胃口太大,不僅貪婪成性,來者不拒,還一直在琢磨如何整治諸侯王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主父偃曾經遊歷燕、趙,對於諸侯王家那些齷齪事知道的比較多。
燕王劉定國為人淫亂,竟然與其父劉嘉的姬妾私通,還生了個兒子,又強奪其弟的妻子為姬妾,還與三個女兒通姦。劉定國想誅殺肥如令郢人,郢人就申告了劉定國的罪行。
元朔元年(前128年),漢武帝就命主父偃處理劉定國這個案子。主父偃就逼迫劉定國自殺,燕國就被廢除。
群臣都清楚主父偃是個狠角色,就有人跟他說,做事要悠著點。但主父偃滿不在乎,說:“我一直貧窮,混了四十多年也沒混出個名堂。”而且很高調地宣稱:
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也就是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由此可見,主父偃的個性。
03
故伎重演,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主父偃本是齊華人,在齊國混得不咋地,但對齊國那些齷齪事卻打聽的比較仔細。
齊王劉次昌跟他的姐姐紀翁主有一腿,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次昌,可劉次昌的孃親紀太后不幹,主父偃就不高興了,向漢武帝劉徹奏了一本:
"齊國臨淄有10萬戶人家,僅租稅一項,就有黃金24萬兩之多,人民富饒,超過長安。除非是皇帝的親弟弟或最心愛的兒子,不應在那裡當王。而今齊王的血緣關係越發疏遠,又聽說劉次昌跟他姐姐淫亂,請乘機整頓。"劉徹一聽說齊王比自己還富裕,就紅眼了,任命主父偃去齊國做國相,處理這事。
主父偃到任後,以雷霆般的速度逮捕了王宮的侍女跟宦官,供詞中牽連到劉次昌。劉次昌恐懼,服毒自殺,齊國也被除掉啦。
齊王劉次昌自殺,趙王開始緊張了,當年主父偃曾經長期呆在趙國,知道趙王那些齷齪事不比齊王少。於是,趙王先下手為強,就告了主父偃一狀,說主父偃脅迫齊王自殺。
劉徹勃然大怒,召回了主父偃,投入了監獄。主父偃只承認接受諸侯國的賄賂,不承認脅迫齊王劉次昌自殺,劉徹就有了赦免他的意思。
由於主父偃一向人際關係不好,這時候御史大夫公孫弘就跳了出來,說:
"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公孫弘此公也是典型的陰險人物,平日裡一團和氣,不與人爭,但在節骨眼上毫不手軟,經常使出致命一擊。
朝中大臣都因為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頗為害怕,紛紛落井下石。主父偃最終被滿門抄斬,死前家有數千賓客,竟然沒有一人為其收屍,只有洨孔車一人埋葬了他。
從這個過程來看,主父偃還是勇於任事的,但做事就得罪人。誰屁股底下能幹淨得了呢?更要命的是,主父偃自己屁股底下也不乾淨。即便是乾乾淨淨也會遭受誣陷、栽贓,自己擦不淨屁股,還去管別人那些髒事,豈能久遠呢?
但主父偃不在乎這些,他的信條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實現了這一目標,也算是一個有血性的牛人。
-
7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主父偃是一個有術無道,在時間面前失去了方寸的“國士”!最後被不安分的心惹來殺身大禍!!
主父偃有大志,最初學縱橫術,受到當時的主流學術界(儒生們)的排斥;家庭貧窮,借貸無門;想出門尋找出路,沒想到的是,“北遊燕、趙、中山,皆大困”。這樣一來,自然而然獲得了蘇秦式的待遇:父母親不把他當兒子看待,兄弟們也不把他當手足看待,曾經的朋友也遠遠地躲開他,見到他唯恐避之不及,估計是怕他借錢……所有的熟人在他的四周都豎起了森嚴的情感壁壘。
這種生活持續了多長時間?前後長達四十年!
面對連續不斷的困境,面對令人窒息的“四十年”,主父偃苦苦支撐,堅信必然會守得雲開見月明,終於如願以償,上書言事被漢武帝所賞識,創造了一年之中四次升遷的官場奇蹟。
但他最終的結果卻是一場悲劇,原因也很簡單——得志後要宣洩自己的才華,更要宣洩自己的不滿和積累了四十年的怨氣。
這股怨氣有多大?
太史公寫到:
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主父曰:“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窮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作為一個有志於正法的人,竟然對那些人的嘲笑和感情壁壘產生仇恨心理,還是不成熟呀。
主父偃的仇恨和不成熟達到什麼地步呢?
元朔二年,主父言齊王內淫佚行僻,上拜主父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乃使人以王與姊奸事動王,王以為終不得脫罪,恐效燕王論死,乃自殺。有司以聞。
得志後快意恩仇,所謂“過去你對我愛答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這就是主父偃的心態,是他對四十年困境的一種反抗和內心仇恨的大宣洩。
在世間,面對現實,面對不可逆轉的光陰,每個人基本都要做出妥協,一個人始終遵循自己的內心活著,在普通人眼裡,要麼是個瘋子,要麼是個傳奇。
主父偃並不這樣想,四十年困境帶給他的,除了天下無雙的才情,還有那顆始終無法安分的心。
安然”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是大智慧照破人間一切事事物物,安住生命的本來面目。即便不能如此,退而求其次,也要養成謙卑、感恩、果斷、寬容等優良品德。而主父偃,在長達四十年的困厄中始終無法參透這一點,生命中積累了大量的負面因素,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心安,實在是不容易呀!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8 # 葛大小姐
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為何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主父偃原是一個出身貧寒的書生﹐早年雖學長短縱橫之術,但沒有用武之地,後來聽說漢武帝喜好儒家學說,就開始修習《春秋》、《易經》和百家之言。後來受到齊國儒生的排擠,不得已北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主父偃抵長安,鬱郁不得志的他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並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主父偃在漢武帝的內朝是漢武帝的顧問,幾次上書,都能切中時弊,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推行“推恩令”幫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可以說主父偃是從一介無用書生一舉成為皇帝的寵臣的,從他的破格提拔來看,在皇帝面前可謂是紅得發紫,備受信任,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主父偃雖然幫了漢武帝,卻得罪了諸侯王和各地的豪傑、鉅富、亂民。雖然有才的主父偃幾次上書都能針砭時弊,受到漢武帝的破格提拔,但是卻不知道韜光養晦,為了迎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想法,他貪功冒進,上書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所謂“推恩令”,就是讓漢武帝發一個詔書,允許藩王們能給所有的兒子分地,讓他們當侯爵。其目的是以兵不血刃的方法分散了諸侯王的勢力,達到削藩的目的,讓皇帝得到以德施政的美名。雖然實行推恩令之初,漢武帝和各地藩王各取所需,皆大歡喜,但久而久之,藩邦勢力分崩瓦解,迷過勁的藩王都知道了推恩令的陰險之處,雖然他們被陰不敢明說,但都把賬算在始作俑者主父偃身上。在針對漢武帝憂心各地的豪傑、鉅富和亂民帶來的威脅一事上,主父偃建議漢武帝,把各地的豪傑、富翁、亂民遷到茂陵去。這樣既增加了京城附近的人口,又將這些人控制在可控範圍內,消除了地方上的隱患。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下詔將各地豪傑和超過三百萬資產的富戶皆遷進了茂陵附近。這些人對漢武帝也是敢怒不敢言,也只能把怨恨加在始作俑者的主父偃身上。這兩股勢力在當時的大漢王朝非常強大,屬於大漢王朝的上層勢力。試想,主父偃雖然收到了皇帝的恩寵,但卻得罪了兩大勢力,豈能會有好下場?
二是因為主父偃貪得無厭,口無遮攔,得罪人太多,咎由自取。他從一介貧困書生到紅得發紫的寵臣,本身就受到別人的嫉妒和嫉恨,但是卻不知道收斂,私慾膨脹,囂張跋扈,利用自己的巧言如簧、能言善辯而口無遮攔,在漢武帝面前告人的狀,對於送上門來的財物,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並且三觀不正,他曾這麼說:我結髮遊學四十年,一直沒得償所願,我的父母不拿我當兒子看,兄弟們也不肯收留我,賓客們嫌棄我,我受的苦太久了。何況大丈夫活在世上,生前若不能列五鼎而食,寧願死時受五鼎烹煮。我年紀已經大了,所以才無所顧忌。試想,這樣一個三觀不正的人,皇帝會敢長期重用嗎?會有朋友嗎?這注定了主父偃的悲慘結局。
三是因為主父偃是一個睚眥必報、挾私報復的小肚雞腸之人。俗話說“宰相肚子能撐船”,但主父偃雖有了宰相的權力,但卻沒有氣魄和肚量,他曾發誓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主父偃雖有一身本事,卻是個小肚雞腸的人,而且是出了名的毒舌。隨著自己地位的升高,凡是對他不尊敬,不送禮的人都成了他的眼中釘,睚眥必報。並對自己早年飄零齊、燕、趙國時處處碰壁的事情耿耿於懷,挾私報復。他先後舉報燕王、齊王亂倫的事情,並想透過自己的權力讓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圖的富貴終身,但齊王卻驚恐自殺。燕、趙諸王得知後人人自危,不得不破釜沉舟,捷足先登,向漢武帝揭發主父偃受賄謀反的罪名,這為主父偃的悲慘結局拉開了序幕。漢武帝雖不想立即殺他,但由於他沒有朋友,大家都恨他,所以他入獄後,非但沒人來幫他,而且都是落井下石聲討他,全天下的諸侯王、富豪都恨他“用權無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謝天下。”漢武帝迫於各方面的輿論和壓力,最終只能將主父偃滅族。
四是主父偃是漢武帝的政治犧牲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其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北擊匈奴,當因為主父偃一個人鬧得國家不穩時,相對於宗親和江山,他只能犧牲主父偃,因為他不想再鬧一次七國之亂。當藩王政治集團的利益和中央集權利益起衝突的時候,漢武帝只能有安撫諸侯王,這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大漢的江山需要他們來鞏固。這就是政治,犧牲一個人而換得大局的穩定。而有才的主父偃雖是一個奇才,但他不懂政治,永遠不會明白自己只是一顆棋子,在被利用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只不過是一顆廢子,一個棄才,只要有合適的機會,皇帝肯定會放棄他的,所以說主父偃是漢武帝的政治犧牲品。
俗話說“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小編認為,這是對主父偃身的真實寫照。縱觀主父偃的一生,前半生雖窮困不得志,但積極向上,值得學習和肯定;後半生得勢後不修德,滋生驕縱自滿、貪得無厭,不知收斂,最終導致了身敗名裂,滿門抄斬的下場。
-
9 # 江水趣談
因為主父偃為人尖酸刻薄,他在贏得漢武帝欣賞以後就開始膨脹了,仗著自己是漢武帝身邊最紅的人,就到處收別人的禮,他也很樂意幹這些事情。
他認為這些事情能體現出他的價值,但是他對於那些不給他送禮的人又懷恨在心,於是便趁機彈劾那些不給他送禮的人,這麼一來二去他就得罪了朝中的大部分大臣,於是後來大臣聯合起來小漢武帝告狀,最終把他打壓下去了。
主父偃在年輕的時候也特別用功,為了能在朝廷上有一個好名次,他主修了縱橫術,以為這樣就能夠為朝廷建功立業,就能夠得到皇上的賞識,可是在他30歲的時候發現,現在已經不流行這一門兒學科了,當時的漢武帝比較提倡儒學,對其他的學派根本不感興趣,於是主父偃便又學了其他專業。
在主父偃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以後,總是隔三差五的就給漢武帝提意見,而當時漢武帝也很欣賞他,總是採納他的意見,於是他就變成了皇上身邊的紅人,主父偃這個人很記仇。
當時齊王不想要娶他的女兒,於是他就記恨了齊王,找到一個機會對漢武帝說齊國國力強盛,咱們應該去管理他們的國家,於是漢武帝便讓主父偃去監視齊王,總是自己捏早齊王的罪名。最後把齊王嚇得自殺身亡了。
主父偃之所以有這個下場完全是他自己作的吧,如果他好好的當官,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就沒這麼多事情了。
-
10 # 腦洞趣味歷史
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命運所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明瞭價格。——茨威格《斷頭王后》
主父偃生於齊國首都臨淄,他出身貧寒,年少時曾遊學於燕﹑趙之地。
1、寒門子弟的逆襲在主父偃所處的時代,似他這般沒有背景的年輕人,很難有出頭的機會,畢竟“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幸好,他遇到了漢武帝。
元光元年,漢武帝頒佈了一道《求賢令》,他強調只要是有才華的人,都可以把自己對古今王朝興衰的看法寫出來,自己會擇優錄取:
朕之不敏,不能遠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漢書·武帝紀》)
漢武帝不問出身,唯才是舉的做法,為主父偃打開了“機遇”之門。
漢武帝見到徐樂、嚴安、主父偃三人的策論時,頓時眼前一亮,他將三人招來,對他們說:“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你們以前都在什麼地方呢?為何我們這麼晚才能相見啊!)
2、那個除掉惡龍的勇士,成為了惡龍主父偃的功績,主要有三條:
一、尊立衛子夫為皇后;
二、揭發燕王劉定國的醜事;
三、設計出瞭解決漢代“諸侯王”威脅的“推恩令”,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史記·平津主父列傳》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西漢分封的諸侯王,權力極大,他們就如同西周時期一樣,隨著血緣關係的淡化,諸侯王和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逐漸被野心所腐蝕。
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代表的七位劉姓諸侯王一起發動了叛亂,此事讓漢武帝意識到——諸侯王不削,自己的位置坐不穩。
但以當時皇帝和諸侯王之間微妙的關係,削藩一事只能暗地裡進行,這種事一旦擺到了檯面上,勢必會引起諸侯王們的激烈牴觸。
主父偃為了在漢武帝面前展現自己的價值,他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
這個計策,厲害之處就在於,主父偃以“仁孝”為招牌,讓除嫡長子外,本來沒有繼承權的諸侯子弟們都可以“合法”獲得一塊封地。
假如原來一個諸侯王的領地算作8,他有三個兒子,嫡長子繼承4份,其餘二個兒子各自繼承2份,如此一來,原本還算龐大的領地,瞬間就分成了幾份,諸侯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也就在無形中消除了。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手陽謀,真的很高明,因為這,他還擔任上了漢武帝內朝的顧問,時常幫助漢武帝提建議。
背靠漢武帝,主父偃徹底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當時,他的門客多達千人,朝堂中畏懼他給其送禮的人往來不絕,主父偃“賂遺累千金”。
有人便勸告主父偃:收斂點,你太橫行無忌了,會出事的!
主父偃卻說:苦日子我過夠了,所以現在我要盡情的享受生活。如果人的一生不能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享受鐘鳴鼎食的待遇,那還不如受五鼎烹刑算了!
如果說,沉迷享樂是主父偃走向滅亡的開端,他試圖左右劉氏宗族的命運,則是導致他最終悲慘結局的關鍵。
昔年,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厲王,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知道此事後,相當憤怒: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
主父偃被拒絕後,他決心藉助漢武帝對自己的寵愛,要設計除掉齊厲王。
於是,他就去對漢武帝說:齊國臨菑這個地方有十萬戶居民,他們每天交易的稅收高達千金,相當繁華,這樣的地方不是掌握在皇帝的兒子、兄弟手中,是不安全的。如今齊王和您的關係已經疏遠,“呂太后時齊欲反,吳楚時孝王幾為亂”,臣還聽聞齊厲王和他的姐姐有亂倫關係。
主父偃的舉報引起了漢武帝的關注,他派主父偃到齊國去做國相調查此事。
拿著尚方寶劍的主父偃洋洋得意,他到達齊國後,一點不顧及皇家的臉面。
主父偃召集來以前的親朋好友,他將自己受賄得到的500金分給這群人:“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錢分完了,主父偃便去找齊厲王宮中,那些負責照顧齊王和他姐姐的宦官,“令其辭證皆引王”。
一番高調的表演後,主父偃又派人去告訴齊王:我已經知道你和你姐之間的事情了。
齊厲王想起被主父偃舉報的燕王結局,他的心止不住害怕的情緒,毅然選擇了“飲藥自殺”。
齊厲王之死,讓漢武帝勃然大怒,他沒想到自己的寵臣竟然敢“公報私仇”,且還是用如此高調的手段逼死了一個劉氏諸侯王。
加之,當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這個“諸侯殺死”威脅到他們,便寫信告訴漢武帝:主父偃接受諸侯王們的賄賂。
諸侯,是漢武帝忌憚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親人,主父偃的行為已經觸及了他的底線。
主父偃回到長安後,漢武帝下旨抓他入獄,接受盤查。
當時的丞相公孫弘,向漢武帝說:“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
丞相公孫弘的話,讓漢武帝堅定了殺主父偃以安“諸侯心”的決定。
主父偃的死,主要原因是他自己被慾望腐蝕了靈魂,最終迫使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同時,這也是漢武帝向諸侯王做出的一次妥協。
參考資料:
【1】《漢書·武帝紀》
【2】《史記·平津主父列傳》
【3】《史記·卷五十一·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
11 # 歲月是一條河流
西漢的主父偃是個非常有才幹的能臣,很受漢武帝劉徹的恩寵。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就是主父偃提出的。不過主父偃這個人可能因為窮困潦倒了四十年之久,導致他在發達後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扭曲。
常言道“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可是主父偃在成了漢武帝的寵臣後,打擊報復諸侯王,四面樹敵。在別人提醒他不要做事太絕時,主父偃竟稱,我年紀大了,日子也不多了,要抓緊享受,所以我要“倒行而逆施之”。主父偃這種絕情絕義的打擊報復,令其不得人心。在他逼死齊王劉次昌後,御史大夫公孫弘等人也跟著落井下石,使本來不想處死主父偃的漢武帝最終將主父偃問斬。可以說,主父偃之死是自斷退路、自尋死路。
主父偃是齊國臨淄人,他早年學習縱橫之術,精通史籍經書,非常有才華。但他卻鬱郁不得志,在家鄉齊國遭到排擠,輾轉燕、趙等地還是遭人冷落,吃不開。
元光元年(前134),窮困潦倒的主父偃來到長安,當時的車騎將軍衛青很欣賞主父偃的才華,多次向漢武帝舉薦主父偃,卻一直沒有動靜。後來主父偃直接給漢武帝寫了一封長信,信中闡述了漢如何處理與匈奴的關係等問題。漢武帝這才對主父偃有了相見恨晚之感,當即封其為郎中。很快,主父偃在一年之內連升四級,從郎中、謁者、中郎,一路高升為中大夫。
主父偃的確很有才幹。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強大,已形成對朝廷的威脅。但鑑於景帝削藩時引發的七國之亂,漢武帝又不敢貿然削藩。
這時,主父偃就給漢武帝獻上了推恩令。
西漢朝的分封制是這樣規定的,只有諸侯王的嫡長子才能承襲封邑,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們則得不到半點封地。而推恩令卻要求,諸侯王的所有兒子都可以得封地。這樣以來,諸侯王的實力就被分解削弱了,而諸侯王的子弟們又對漢武帝感恩戴德。主父偃的這一招一石二鳥,明褒暗貶,確實高明。
主父偃發跡後,對早年的悵然失意仍耿耿於懷。父母的見棄,兄弟的薄情,朋友的寡義,每每憶起這些,發達後的主父偃心理嚴重失衡。這也令他在朝中刻薄寡恩,睚眥必報,做事不擇手段。
主父偃早年在燕國遊歷期間,燕王劉定國對他就不怎麼待見。而這個燕王劉定國也是個荒淫的主。在他父親燕康王劉嘉死後不久,他就和劉嘉的妃子搞在了一起,還生下一子。弟弟的妻子也被他霸佔,納為妃妾。最令人不齒的是,劉定國還強迫自己的三個女兒侍寢。劉定國為了掩蓋自的劣跡,還殺死了勸諫他的肥如令郢人。
因為早年主父偃在燕國沒有得到燕王的重用,因此在主父偃的揭發下,燕王劉定國被漢武帝賜死。
在燕王劉定國自殺後幾年,齊王劉次昌又把主父偃得罪了。
齊國在當時的西漢是個非常富庶的諸侯國,齊王在所有諸侯王中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所以主父偃就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劉次昌。
可此事遭到齊王劉次昌母親紀太后的激烈反對。因為紀太后為兒子齊王婚娶的王妃是自己的孃家侄女,為了讓齊王寵愛王妃,紀太后甚至不準齊王與其他的后妃來往,當然她更不會允許為齊王再娶其他女人。
主父偃得知此事後,頓覺無面,決定要整一下齊王劉次昌。
這個齊王劉次昌和燕王劉定國有相同的嗜好,也是一個亂倫的主。
當初紀太后為了讓兒子劉次昌獨寵自己的侄女,不準劉次昌與別的女人見面。為此,紀太后還派自己的女兒、齊王劉次昌的姐姐紀翁主監視他。哪知劉次昌身邊少了女人,卻難甘寂寞,與自己的姐姐搞在了一起。
於是,主父偃就把齊王與姐姐亂倫的事向漢武帝揭發了。
漢武帝於是任命主父偃為齊國國相,徹查此事。主父偃到齊國為相,可謂是衣錦還鄉。回想起過去的各種酸楚和奚落,主父偃又產生了報復心理。
他把從前的親朋好友召集到一起,把眾人一頓數落,又拿出五百兩黃金施捨給眾人,宣佈和眾人絕交。這個主父偃可真是心理扭曲。
主父偃在齊國迅速展開行動,在宮內嚴查齊王亂倫一案。哪知齊王劉次昌年少膽小,一看主父偃這陣勢,竟嚇得喝毒藥自殺了。
就在主父偃赴齊國查辦齊王劉次昌時,還有一個人在惴惴不安,他就是趙王劉彭祖。劉彭祖為何坐臥不安呢?因為之前主父偃在趙國時,趙王也沒給他好臉子。現在趙王的太子與其姐妹也有亂倫關係,趙王劉彭祖害怕也會像燕王、齊王一樣,遭到主父偃的報復。於是,劉彭祖趁主父偃離開京城之際,轉手就把主父偃給告了,控告主父偃貪汙納賄,謀害齊王。
齊王劉次昌自盡而亡,沒有後嗣,封地由朝廷收回。這本來令漢武帝在諸侯王面前不好交待,也加劇了諸侯王的不安情緒,又加上劉彭祖揭發主父偃受賄,於是主父偃被下獄查辦。
實際上,漢武帝起初對主父偃並沒有動殺機。只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在一旁煽風點火,稱主父偃不死,就無法向天下人交待齊王之死。於是,漢武帝下令處死了主父偃,並夷全族。
主父偃生前位高權重,可憐死後竟無人收屍。這完全是主父偃咎由自取的結果。主父偃不留退路的行事作風,最終也把自己給作死了。
-
12 # 提筆寫史
"當年齊趙倚黃昏,曾嘆蒙恬滅子孫。一日上天沾五鼎,依然蜚粟度龍門。" ——陳普 《詠史·主父偃》。
上面摘錄的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陳普在史書中讀到西漢武帝時的寵臣主父偃的事蹟後,有感而作。滿腹高才的主父偃以諫伐匈奴起家,以制定"推恩令"而得到武帝的寵信,最後因收受賄賂而身死族滅。他的一生,是圍繞權力爭鬥的一生,令人不勝唏噓。
一、主父偃其人主父偃,複姓主父,單名偃,齊國臨淄人。"主父"這個姓氏據說來源於趙武靈王,血統十分高貴,但到了主父偃時,家境早已沒落。主父偃立志復興祖先功業,先學"長短縱橫術"也就是戰國縱橫家的縱橫捭闔之術,後又苦讀《易經》、《春秋》。學有所成後,他在齊國諸侯王子中四處走動,意圖攀附關係謀取官職。但齊地是儒家思想的大本營,整日談論縱橫家之術的主父偃並不受歡迎,反而處處被儒生們排擠。
齊地無法立足,主父偃只得北上燕、趙,尋找機會,但仍然四處碰壁,生活愈發窘困。 主父偃感到也許只有到京城,才能有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到京師投奔大將軍衛青門下,並獲得衛青的賞識。衛青多次向武帝舉薦主父偃,但漢武帝對主父偃並不感冒,一次都沒有召見。主父偃在衛青府中,也經常受到其他賓客的擠兌。主父偃不得不拼死一搏,乾脆直接上書武帝, 對軍國大事直陳己見。
沒想到這一招收到了奇效,漢武帝當天就召見了主父偃。這是因主父偃上書言及九條政事,其中八條為內政律令,一條為對外征伐匈奴,剛好準確把握住了當時漢朝亟須解決的兩個大問題。漢武帝與主父偃君臣一番交談後, 大感相見恨晚,從此主父偃開始了自己的飛黃騰達之路。
二、主父偃的政治思想諫伐匈奴一事,為主父偃平步青雲的關鍵。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漢朝國力正是強盛之時,滿朝文武個個都摩拳擦掌,包括胸漢武帝在內,早就對匈奴人的時常挑釁忍無可忍,大戰一觸即發。但是在這個關頭,主父偃卻給漢武帝潑了一盆冷水,上書反對征伐匈奴,反而得到武帝的擢賞,這是為什麼呢?
主父偃的上書說道:"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直接告訴漢武帝不可好戰,但更不可忘戰。接著他又舉秦始皇不聽李斯勸 、漢高祖不聽御史成勸誡,最終陷入困境的例子,得出“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的結論,勸誡漢武帝王將謹慎對待戰爭,不要好大喜功。
主父偃上書的最後一段話也說到了武帝內心深處。"夫兵久則變生,事苦則慮易。乃使邊境之民敝靡愁苦而有離心,將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權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主父偃認為戰事一起,無論成敗必然會使 帶兵將領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武將們怕功高 震主被帝王猜忌,而帝王最為忌憚的就是太阿倒持外重內輕。一旦內外相疑,則禍不旋踵。
主父偃舉了兩個並不久遠的例子。秦時尉佗率 50 萬軍隊進擊南越,章邯率 70 萬驪山刑徒對戰六國反秦大軍。結果在秦朝生死存 亡的危急時刻,章邯兵敗投降,尉佗擁兵自重、 自立為王。主父偃用二人的例子提醒武帝,戰端開啟後必須注意兵權旁落問題。雄才大略的武帝當然對此心知肚明,只是不能明言。主父偃變通了表述方式,隱晦地說出了武帝的顧慮,真正的說中了武帝的心病。武帝后來刻意培養霍去病、李廣利以分衛青之權,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和主父偃的提醒有關。
這封上書洋洋灑灑,論證嚴密,邏輯清晰,"言伐匈奴利害,如指掌。 秦皇、漢武二事,足以鑑矣。文字溫淳厚重質實, 愈嚼而愈有味,是漢初元氣復還之作,非戰國元氣澆漓之餘習也。"
主父偃憑著這封上書,從此得到漢武帝的賞識, 被拜為郎中。漢武帝對他特別信任,"一歲中四遷偃" ,一年之內由郎中升為謁者,又遷中大夫。一年四遷,主父偃可謂朝中無兩。
三、主父偃的政績面對漢武帝的信任,主父偃也竭忠盡智,回報武帝。當時漢朝正從文景時期的"清淨無為" 轉型到"大有為"的過程中,內外政策均在調整。漢武帝對內要處理好諸侯王和豪強問題;對外要解決匈奴問題,在這兩方面,主父偃都成為漢武帝得力的助手。他想出了"推恩令"這樣一種允許諸侯王將國土再次分封給子弟,而不是由嫡子全部繼承的辦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再也無力與中央政府抗衡;又建議武帝將天下豪強全部遷到長安附近,既充實京畿,又割斷了豪強的根基,是一招釜底抽薪的好棋。他的這兩個辦法,徹底解決了諸侯王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豪強武斷鄉曲的問題。
主父偃進入了朝堂不久,漢軍收復了朔方地區。對這一地區是守是棄,朝廷上下爭議不斷。主父偃對漢武帝說:"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指出朔方地區在長安北部,是捍衛京畿的重要屏障,若被匈奴佔據,匈奴鐵騎一日之內便可進抵長安。漢軍如果堅守住這一地區,進可以做為跳板進擊匈奴,退可以憑藉河套平原河流多而深的自然地形阻擋匈奴的偷襲,是"滅胡之本也"。雖然在此處築城據守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漢軍完全可以就地屯田進行農墾,節省部分轉輸漕運費用;還可移民戍邊,延展國土。
主父偃的建議,從經濟財政、地理環境、人力物力等情況全盤考慮,契合實際,眼光超前,最終被武帝採納。這也顯示了主父偃的政治才華。漢朝在朔方地區設定朔方郡,使得西漢對匈奴的戰爭由之前的防禦作戰,變為可以主動作戰,掌握掌握了戰爭的優勢。漠南之戰中,衛青率六將十餘萬人經朔方向北出塞,大敗匈奴右賢王部。相比出雲中再經高闕,大大縮短了行軍路程,也大大減少了補給。匈奴戰爭的主動權被漢朝掌握後,使得西漢王朝的繁榮昌盛、百姓的安居樂業有了穩定的基礎。主父偃在這件事上,居功厥偉。
西漢前期,地方諸侯王國問題一直困擾著西漢中央政府,一批有識之臣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力主削藩,加強中央集權,主父偃便是一個力主削藩的政治家。
西漢自文、景二帝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王的勢力日益膨脹。這些諸侯王們"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他們掌握著封國內的徵收賦稅、任免官吏、 鑄造錢幣等政治、經濟大權,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些諸侯王日益驕橫,“不用漢法,出入稱警蹕,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有的甚至還覬覦皇位。西漢開國以來,就有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等諸侯王先後發動過叛亂,他們的存在,對西漢中央政府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面對這種情況,主父偃上書武帝:“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他總結了文帝削藩的經驗,也吸取了七國之亂的教訓,建議武帝"推恩",使得諸侯國的面積不斷縮小,失去與中央政府抗衡的基礎。後來武帝又頒佈"左官律"和"附益之法", 對諸侯進行嚴密控制。自此以後,諸侯王只能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漢初以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得以徹底改變。
從策略上以及實施效果上看, "推恩令"是非常成功的。相比之下,晁錯強行削藩的做法遭到了解很大阻力,引起諸侯王的不滿和恐慌,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晁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晁錯的削藩主張固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策略上過於草率,強行削藩的做法過於粗暴,沒有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有著很大的政治風險;同樣是削藩,晁錯與主父偃的"推恩令"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削藩對西漢政府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一個舉措,它對於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採取什麼方式削藩,選擇什麼時機削藩又是非常重要的政治難題,而主父偃依靠自己的政治智慧,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四、主父偃的性格缺陷主父偃雖然有才,但他的性格有著很大的缺陷,嫉妒、有仇必報是他的性格特徵。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漢武帝元朔二年,主父偃被安排到齊國任國相,他召集從前的親友同事,說要以重金相謝,謝謝他們當年對自己的照顧。訊息一傳出,臨淄城的大小官員個個喜上眉梢。主父偃如此夠意思,以後大家的日子一定更好過了。但這些沒有想過,當初主父偃窮困潦倒時,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向主父偃伸出過援手。
到了約定的日子,主父偃出現了,他拿出五百金分給這些人,開始向他們講述自己當初沒有發達時,在臨淄過得如何的艱難,你們當初是如何嘲諷我的,今天給你們分錢,就是告訴你們,我回來了,以後你們要小心點!看到大家一個個面紅耳赤,狼狽不堪的樣子,主父偃感覺到了報復的快感。
皇帝的信任,衛青這位大靠山的支援,使得主父偃更加狂妄自大了。他在武帝面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朝中大臣都怕主父偃在武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爭先恐後地向他行賄。主父偃來者不拒,累計收受錢財達千金之多。有人勸他不要太張揚,但主父偃已被權欲衝昏頭腦,他對勸諫的人說:“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在他的心中,做人要麼青史留名,要麼遺臭萬年。
主父偃曾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結果齊太后不許,主父偃大為憤怒。他想著如果除掉齊王,不僅可以討得皇帝的歡心,還能報被羞辱之仇,於是在武帝面前靠齊王的狀,漢武帝便讓主父偃查辦齊王。齊王素知主父偃的稟性,不願受辱,撥劍自殺了。
與齊王素來同氣連枝的趙王怕主父偃接下來會對付自己,於是搶先向武帝告發主父偃假公濟私,借分封列侯之機大肆收受賄賂。齊王之死已使武帝大為震怒,因為武帝雖想廢黜齊王,收回齊國的土地,但又不想落個殘害骨肉的罵名。燕王的告狀,讓漢武帝找到了一個化解中央與諸侯矛盾的替罪羊,於是將主父偃下獄治罪。與主父偃向來不睦的公孫弘對武帝說,如果不殺主父偃,天下人會認為武帝對同宗情薄,對寵臣恩重,這會引發嚴重的政治問題,漢武帝於是下令將主父偃滅族。
五、如何評價主父偃從道德上來說,主父偃並不是個好人。但是司馬遷對主父偃還是充滿了同情。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主父偃時,用到了“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 “家貧,假貸無所得”、“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等等充滿同情的字眼,指出主父偃人生的前四十多年,被親人、昆弟、賓客拋棄,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悲慘,所以才會有仇必報。《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中“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一個“悲”字,便是司馬遷用春秋筆法,表達對主父偃最大的同情。
縱觀歷史,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不僅保證了西漢王朝的穩定,也成為之後朝代處理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的範本。主父偃諫伐匈奴、設定朔方等一系列方針,對於西漢疆域的統 治也起到極大的穩定作用,其"居安思危"的思想更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影響極為深遠。主父偃對歷史之功,是不能抹殺的。
但是主父偃半生落魄的經歷,讓他倍感世態炎涼,所以一朝得志便快意恩仇。他害過別人,也被他人所害,最終成為皇帝用盡了價值的棄子。漢武帝利用他打壓同宗骨肉,又殺他平宗族之憤,主父偃無形中成為漢武帝利用的棋子。這是權力的遊戲,就該遵守權力遊戲的規則;主父偃之死,是專制皇權之下,權力劇本的固有結局。
最後,借陳寅恪先生一句話來評價主父偃:“美玉如主父偃,雖有其瑕,但不應掩其芒,熠熠閃光於歷史長河之上。”
-
13 # 李飛叨
主父偃前半生混得太慘,發跡之後開始花樣作死,幫著漢武帝對付諸侯王,把他們的姐弟戀、父女戀都扒出來,結果逼死了兩個諸侯。群情洶洶之下,漢武帝只能把他推出來背鍋,平息了諸侯王的不滿。可以說,主父偃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
主父偃學問自然是不錯的,不過運氣卻差得出奇,年輕時不停地到各諸侯國找工作,結果都被拒之門外,活得狼狽不堪,再加上性格上不討喜,所以父母、兄弟和朋友們都比較嫌棄他(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基本上處於狗不理的狀態。
人到中年了,主父偃決定去首都長安碰碰運氣,並且直接給漢武帝上書,闡述了自己對時局政治的看法,結果當天就被漢武帝召見。漢武帝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一條善於咬人的餓狼,只要利用好了,就能成為手中的一把利刃。因此,才此後的一年中,漢武帝四次提拔主父偃,他成了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主父偃向漢武帝明確提出,諸侯王各據一方,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太大,應該限制他們的權力。他同時還給漢武帝提供了一個對付諸侯王的大招:推恩分封。所謂的推恩,就是允許諸侯王將領地劃分為若干塊,分封給自己的子孫。諸侯國分化之後,對中央的威脅自然大大減小,過了幾代之後,諸侯國也就名存實亡了。
主父偃這一計十分毒辣,諸侯們對漢武帝不敢有怨言,仇恨自然都集中到了主父偃身上。但主父偃卻還不罷手,他依然衝在對付諸侯王的最前方。當時的燕王劉定國道德敗壞,和自己的女兒攪到了一起,主父偃掌握了線索之後,向朝廷進行了揭發,結果燕王畏罪自殺。
主父偃一戰成名,大家都害怕他對自己下手,於是紛紛賄賂他。主父偃春風得意,於是想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齊王,自己也過過宗室姻親的癮頭,誰知道齊王根本不鳥他,當著中間人的面就直接回絕了。主父偃十分惱火:給你臉你不要臉,那就別怪我心狠手辣了!
他透過運作當上了齊國的國相,來到齊國準備對付齊王。國相相當於中央政府派到諸侯國的欽差,主父偃到了齊國之後,很快又掌握的齊王和他姐姐的姐弟戀(話說姓劉的的確很亂套),齊王原來就得罪過主父偃,現在又被人抓住了把柄,驚恐之下走上了燕王自殺的老路。
連著搞死了兩個諸侯王,其他的劉姓宗室坐不住了,有主父偃在,說不定什麼時候厄運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為了自身的安全,一定要幹掉主父偃。諸侯們在趙王的帶領下,向漢武帝告發主父偃受賄和勒索,主父偃被下獄問罪,後來漢武帝殺了他全家,最終平息了諸侯王的怒火。
主父偃之死,雖然有漢武帝甩鍋的因素,但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他的反社會人格!前半生壓抑的太厲害,所以他要把以前所受的屈辱和不滿,都發洩出來,造成了他行為上的失當。他對付諸侯王、羞辱曾看不起的的親人、大規模索賄受賄,這些行為都已經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友人曾勸他別太豪橫,他的回答是: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大概意思就是:活著就要恣意妄為,哪怕身後洪水滔天。我年紀大了時日無多,所以要變本加厲的作死。
他果然如願以償了!
-
14 # 祥子談歷史
古人講:“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路馬。”本是形容一個人大人有大量、豁達大度。而在現實中,似乎恰恰相反。
正如從一個寒門士子成長為漢武帝身邊的“顧問”(中大夫)的主父偃,可謂:一步登天,飛黃騰達。但他卻是個睚眥必報的主,在不斷享受報復快感的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下滅亡的墳墓。
睚眥必報,惹禍上身主父偃靠一策“推恩令”的“大一統”政治主張,迅速成長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曾在一年中連升四級,直到官至中大夫,相當於漢武帝身邊的親信顧問。
但他卻不思上報漢武帝的知遇之恩,反而私心過重,經常打起個人謀取私利的小九九。
這一年,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一個諸侯王。當時,王太后身邊有個叫徐甲的宦官,出身齊國,毛遂自薦請求前去向齊厲王提親。
主父偃得知此事後,找到徐甲,讓其順帶也將自己的女兒說給齊厲王。結果,徐甲辦事方法欠妥,遭到了齊厲王的母親紀太后的拒絕。
其實,這本算不得什麼,對於自己的女兒來說,或許還是件好事,就連王太后也沒有再行追究。可是,主父偃不這麼想,反而認為是齊厲王看不起他,自此恨到欲除對方而後快。
於是,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先說齊國的都城臨淄人口眾多,貿易稅收日進千金,可惜不能為國家所有。後又說,傳言齊厲王有姐弟亂倫的醜事。
因此,漢武帝任命主父偃為齊國相,而手持尚方寶劍的主父偃,到任後就開始羅列齊厲王的罪名。
齊厲王聽說後,因生性膽小怕事,竟然服毒自盡。但是,他在自殺前,卻託人給趙王送去了一封遺書,說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著,趙王聯合其他幾個諸侯王,拿著齊厲王的遺書,向漢武帝狀告主父偃,即:一告主父偃貪財受賄;二告主父偃謀害齊王。
歸根到底,還是主父偃的“推恩令”嚴重威脅到了各諸侯王的權威,這才藉口此事來想將主父偃搬倒。
無奈之下,漢武帝為了平息各諸侯王的怒火,只好將主父偃抓了起來。
貪財整人,遭敵反噬起初,漢武帝只不過是象徵性的將主父偃抓起來,並無相害之意,但是想將主父偃無罪釋放,也得有個正當理由。
所以,漢武帝徵求主管司法的御史大夫(副丞相)公孫弘的意見。結果,公孫弘卻說:“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
可以說,就是因為公孫弘的這一句話,直接將主父偃送上了斷頭臺。
於是,漢武帝下令將主父偃下獄,嚴加審查。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由於主父偃得勢後,為了瘋狂斂財,上至諸侯王,下至各大臣,誰都敢整,誰的錢都敢收。因此,也是四處樹敵。當他落難的一刻,不僅公孫弘落井下石,其他的王侯、大臣也是紛紛舉報其貪贓受賄。
最終,漢武帝大怒之下,誅殺了主父偃全家,他的屍體也沒有人來收,只有一個叫孔車的人將他埋葬。而這樣悲慘的結局,同樣也跟他睚眥必報的小心眼性格是分不開的。
這也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評:“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報復親人,自絕退路主父偃到齊國做國相之初,家鄉的親哥哥、弟弟以及其他朋友故交等許多的父老鄉親,不遠千里前來臨淄城迎接他,而他卻對他們說,當年你們一個個不拿我當人看,如今看我發達了,又前來巴結我。其實,就是暗諷這些父老鄉親是勢利眼。
接著,他又說,看到過去的一點交情上,你們把這五百金分了吧。說著,他將五百金丟在地上,轉身離開,意為散金斷交。
對此,有人說,主父偃早就預料到了自己的結局,這才與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斷交。果然,自己犯事後,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沒有受到誅連。
但是,多數人根本他的性格分析,認為這只是巧合,他根本沒有這樣的眼光。否則,他應該早早收斂自己的囂張言行才是,可他一直我行我素。
所以,當他死後沒有一個親人來為他收屍、安葬。
總之,主父偃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正應了後世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而他所講的“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之言,也是他過激的斂財性格的真實寫照。
-
15 # 老蟲
主父偃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在朝廷根基較淺,但升遷較快。他還不知道收斂,得罪人太多,還目中無人,搜尋賄賂,廣收門客,這都是犯了大忌的事情。所以,最後招致滿門抄斬,也不是太意外。
一、主父偃的發跡
主父偃半生潦倒,在他發跡之前,他的平生完全是一個屌絲逆襲的勵志故事。
主父偃是漢朝齊國臨淄人,他的祖上是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但是到了主父偃這一代,他的家庭相當貧寒。由於收到戰國乃至楚漢相爭時期,策士心謀舌戰的餘波影響。主父偃年輕時,就學習“長短縱橫術”,也就是蘇秦、張儀時代的合縱連橫那一套。但是西漢王朝政權早已經鞏固,縱橫之學早已沒有了用武之地。
主父偃後來又學習《易》、《春秋》以及百家之言,學問大有長進。他在齊國諸侯王子弟間活動,希望謀得一官半職。但由於其他儒生的排擠,未能如願。他家中貧困,無以為生,在齊國待不住,就向北去了燕國、趙國、中山國等諸侯國,但同樣得不到信用。
主父偃對諸侯王感到很失望,於是,他就來到了京城長安,投靠了大將軍衛青。衛青多次向漢武帝舉薦他,但一直也沒得到漢武帝的重視。時間一長,主父偃窮困潦倒,他忍不住了,就直接上書漢武帝,表達了自己對軍國大事的意見。
沒想到他所言之事,正是漢武帝正在關注,更是要想辦法要解決的問題。他當天就得到了召見,君生交談十分融洽,相見恨晚。主父偃建議修改律令,謹慎處理漢朝和匈奴的關係,不要擅自開戰。此後,主父偃得到漢武帝的信用,先任郎中,一年間4次升遷,有郎中、謁者、中郎,升至中大夫。
二、主父偃的功績
1、提出推恩令
主父偃對西漢王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推恩令”。由於歷史的慣性,劉邦在建立西漢王朝時,分封了許多諸侯國。儘管在新政權穩定後,劉邦以鐵血手段,將異性王國一個個剷除。但日後同性王國對中央王朝的巨大威脅,是劉邦始料未及的。漢景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著手遏制劉氏諸侯國的勢力,積極推行晁錯的削藩政策,結果釀成了驚心動魄的七國之亂。
主父偃非常清楚諸侯王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同時他也吸取了晁錯操之過急,引起軍事激化的教訓。他以過人的智慧提出了新的策略,他將陰謀融合到陽謀之中,高舉“推恩”這面正大光明的仁孝大旗。既宣揚了皇家道德,又得到了,推恩中受益眾多的劉氏貴族們的擁護。
主父偃對漢武帝說,“古時候,諸侯王的封地不過方圓百里,力量較弱,中央易於控制。如今漢朝諸侯王,有不少人連城數十座,佔地千里。當朝廷放鬆控制,他們就驕奢淫逸,朝廷加強控制,他們就聯合抵制京師,七國之亂就是前車之鑑。現在有的諸侯王。兒子數十個,但只有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人雖然是骨肉之親,但是卻沒有封地,這樣”仁孝“就得不到實施。希望陛下下令諸侯王”施恩“,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在各國內分一部分土地作為封地。這樣被封的人喜得所願,表面上是陛下的恩德,實際上分割了諸侯國,這樣必然是各國不斷被削弱。“
主父偃的建議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就這樣,長期困擾漢朝皇帝的諸侯王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中央與諸侯王之間的矛盾,牽扯到皇室貴族間財產和權力的再分配問題。諸侯王儘管也是漢朝皇帝的至親骨肉,但封地太大,必然造成對中央的威脅。主父偃的建議實施後,諸侯王國不得不將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割。表面上是皇帝推恩,實際上是進一步削弱了諸侯王的土地和權利。從此,諸侯王再也無力向漢朝中央叫板。
2、遷天下豪門於茂陵
主父偃的第二貢獻,就是遷各地豪族到京城。當時西漢王朝放心不下的,除了王國勢力之外,還有各地日漸跋扈的豪強勢力。他們有的是戰國時代舊貴族的後裔,有的是漢初爆發起來的新莊園主和商賈鉅富。這些豪門大族,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深廣的社會影響,與王侯或地方官吏相勾結,橫行鄉里,目無法紀,同漢朝中央離心離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主父偃趁漢武帝陵墓剛剛完工,正需要遷民之際。他向漢武帝建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這就是一種強幹弱智的策略,各地豪強的威勢都具有地域性。如今讓他們離棄鄉土,遷徙到天子腳下,其實力必大受削弱。在京師治安機構嚴密的監控下,他們很難膨脹到對政權造成威脅的程度。
三、主父偃的惡毒
主父偃天資聰慧,博學通儒,但品行上卻心胸狹窄,趨利貪婪與其政治才能,形成鮮明對比。
1、構陷齊王
皇太后有個外孫女要出嫁,但是太后想讓這個外孫女嫁到王侯之家。這是宦官徐甲表示能夠讓此女嫁給齊王,於是他就被派往齊國去說媒。主父偃得知此事後,他就賄賂徐甲,想將自己的女兒也嫁到齊王府,趁機打通與七王府的聯絡,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但是齊王之母是個講究身份的人,她斷然拒絕了這一樁婚姻。
主父偃討個沒趣兒,就對齊王懷恨在心。他就向漢武帝說齊王的壞話。無非是有關叛國、淫亂之事。漢武帝本來也對齊國那塊富饒的土地垂涎三尺,他也就信以為真,隨即拜主父偃為齊相,去徹底調查齊王府。最終,主父偃也達到了雪恥的目的,齊王被迫復讀自殺。
2、陷害董仲舒
主父偃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陷害董仲舒。董仲舒是當時的學界泰斗,主父偃時常就去拜訪董仲舒。一次,董仲舒不在家,他就去書房等候,無意間發現了董仲舒新書的草稿。書還未完成,也沒有對外公開內容,就是利用陰陽五行之說,推論天象異災與人事政治的相互感應。書中涉及了漢朝幾次大的災難,也說了些批評朝政的話。
主父偃感到推翻董仲舒的機會到了,他不等董仲舒歸來就將書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其實書中無外就是,董仲舒早已形成的那一套天人感應的東西。這本尚未成形的書,由主父偃秘密報給漢武帝,意義就不一樣了,就有點捉髒的感覺。加上主父偃的刻意歪曲漢,武帝心中對董仲舒也有些不滿。
這時董仲舒的一個徒弟呂步舒,也上來補了一刀。他居然沒有認出,這是他的恩師董仲舒的文風和筆跡,他還以為這是一個,新冒出來的學術晉升對手的作品。本著對於非本門的學者,必攻之而後快的態度。呂步舒對這本書大加攻擊,認為這是一本觀點愚不可及的著作。一起參與討論的眾書生,也隨聲附和說“該書對朝廷有諷刺之意”。結果董仲舒被捕入獄,後來雖然被赦免,但也已經心驚膽怯,再也不敢談災難意象的學說。
三、主父偃之死
主父偃利用縱橫舌辯之術,在漢武帝面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他人命運竟在他的口中。朝廷大臣生怕主父偃說他們的壞話,爭先恐後的向他行賄。主父偃來者不拒,累積錢財高達千金之多。早年的貧困,讓主父偃不能拒絕財務,他已經成為依靠權力斂財的高手了。
也有人勸他不要太過張揚,但他已經被權勢衝昏了頭腦。他說,“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也要五鼎烹”。鼎是古代貴族們吃飯的食器,不同等級的人用鼎的數量有嚴格規定,大致是天子用9個,諸侯王用5個,一般大臣用3個。主父偃儘管受到漢武帝的百般寵幸,也沒有達到用五鼎的級別。當時他已經60多歲了,他發誓要大幹快上,即使不能像祖先一樣,位居王侯生食五鼎,也要被五鼎所烹。
由於主父偃逼迫齊王,趙王也感到自己不保,於是他就搶先下手。趙王趁著主父偃在齊國的時機,向漢武帝報告,說主父偃假公濟私,借分封列侯之際,大肆收受賄賂。當齊王自盡的訊息傳來之後,漢武帝大為震怒。漢武帝雖然想廢除齊王,將其國土歸為中央,但他並不想落得個殘害同性骨肉的罵名。而且諸侯王聯名上表彈劾主父偃,其實這就是在對漢武帝的政策表示不滿。
漢武帝也不希望這個時候,激化朝廷和諸侯的矛盾,他急需找個替罪羊來化解,主父偃自然也就是最佳人選。主父偃下獄之後,漢武帝還在猶豫是否要殺他的時候。這時,丞相公孫弘說話了,如果不能很好的處置主父偃,天下人都會認為武帝對同宗情薄,對寵臣恩重,這便預示著更嚴重的政治問題。漢武帝明白了,於是主父偃被下令處斬,滅全族。
-
16 # 這個歷史很正
主父偃這個人非常有能力,做事快、準、狠,但是由於他自己出身的侷限性,導致的眼光的侷限性,最後儘管光榮的完成了漢武帝的任務,但是也逃不掉踢死狗烹的結局。
至於為什麼漢武帝最後還是要殺有大功的主父偃,純粹是因為需要他去做這個替罪羊,況且主父偃這個人的人格也並沒有多麼的高尚。
主父偃這個人一直到四十歲的時候都還一事無成,最後投到了大將軍衛青的門下,在衛青的舉薦和他自己多次的自薦,漢武帝終於召見了他。
漢武帝和主父偃這兩人一番攀談,漢武帝就知道這傢伙是個人才,因為他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困擾皇室幾代人的難題,這就是“推恩令”。
漢武帝知道,這件事不能由他自己親自來做,於是他就委任了主父偃來全權操作這件事,因此主父偃得已的一年內從一個門客的身份,最後成為“中大夫”,成為了漢武帝眼中的大紅人。
但是在推行推恩令的時候,主父偃就暴露出他格局小的缺點,為了完成這項計劃,他幾乎是把漢朝分封的王爺們往死裡逼,因此主父偃得罪了一大批的宗室王爺,而且這些人都還是由實權。
再加上主父偃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手腳也不乾淨,也貪了很多,最後此事被抖了出來,然後漢武帝就順理成章的給他抄家滅族了。
說到底主父偃一直都是漢武帝手裡的棋子,等他的作用完成了以後,自然也就需要他來平復宗室們的躁動的心。
-
17 # 我是越關
主父偃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可以說是胸有韜略,腹有良謀,也正是這個原因,主父偃成為了漢帝國極為重要的大臣,在漢武帝面前一度紅的發紫。然而,就在其享受人生巔峰的時候,卻意外落了個滿門抄斬。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人生經歷導致了其認知相對偏激。
主父偃出生於齊國臨淄,雖然出身相對貧寒,但卻有遠大的志向。為此,主父偃曾奮發讀書,學習縱橫之術,後來還曾學習諸子百家的理論。學成之後,主父偃到了齊國求職,但齊地都是儒生,所以主父偃無可避免的遭到了他們的排擠,根本得不到任何職位。
第一次求職失敗後,主父偃又懷著希望到了燕、趙、中山等國,希望可以在這些諸侯國謀得一官半職。不過,這些諸侯國依然沒有給予主父偃禮遇。
思來想去,主父偃明白了一件事,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到長安去,要到漢帝國最繁華的城市,找到漢帝國權位最高的人當靠山。
毫無疑問,這個人就是漢武帝。
主父偃來到長安後,首先找到了漢武帝的小舅子兼姐夫——衛青,希望他可以向漢武帝推薦自己。
衛青當時和主父偃聊了一段時間,覺得主父偃是個人才,於是果斷的向漢武帝推薦了主父偃。然而,可能是漢武帝覺得衛青是武將,不懂文臣,也或許是覺得衛家勢力已經太大,所以對召見主父偃這件事壓根不上心。
武帝這邊不上心不要緊,主父偃這邊快要崩潰了。
主父偃家庭本就貧困,這次來長安也沒帶多少財物,再加上京城物價高,飯都快吃不起了。為了不被餓死,主父偃決定最後試一把,於是,他寫了一篇奏章趁早上放到了皇宮門口。
就是這篇奏章改變了主父偃的命運。
奏章一共涉及到了九個問題,其中八個是關於漢朝律法的,一個是關於匈奴問題。在奏章中,主父偃關於這幾個問題的見解獨到,深得漢武帝賞識,於是漢武帝在當晚便召見了主父偃。
在這次面試過程中,中老年面試生主父偃對少年面試官漢武帝侃侃而談。漢武帝聽後覺得主父偃是個大才,所以心情激動的說:“你以前跑哪兒去了,怎麼才來見我呀。”就這樣,主父偃被漢武帝拜為了郎中。
在此之後,主父偃接連上書,每一篇都能擊中漢武帝的想法,因此,僅僅一年的時間主父偃便連升四級。
主父偃輝煌的開始便有無法擺脫的致命弱點主父偃這個人有才嗎?
有才,有大才,是他一手為漢武帝策劃了天下第一陽謀——推恩令。是他力排眾議,將天下諸多豪強富紳遷徙到了長安,為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也是他幫助衛子夫登上了皇后的寶座。
但主父偃有兩個缺點,一個貪汙,一個是行事極度偏激,睚眥必報,而且不會經營人際關係。
關於貪汙,主父偃前半生吃了太多沒有錢的苦,童年的他為了學習經常找同族的叔伯子弟借錢,沒少挨白眼,甚至是譏笑嘲諷,也因此,他內心一直認為自己太需要錢了。等到做了官,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後,只要有人賄賂自己,他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當然,貪汙受賄這種事不算太嚴重,畢竟那些皇親國戚都貪汙,甚至還利用強權霸佔帝國內重要的經濟命脈,因此,主父偃貪汙這種事兒鬧大了頂多就是革職,不知至於殺頭。
真正讓他陷入死地的是行事偏激,睚眥必報。
話說主父偃飛黃騰達後,為了讓推恩令進行下去,開始揭發諸侯王的惡行。
燕王劉定國因為和繼母、弟媳,以及三個女兒通姦,被主父偃告發,最終被漢武帝處死,封國被除。
這樣一來,諸侯王對主父偃是又恨又怕,為此,很多人開始賄賂主父偃。這一次主父偃嚐到了甜頭,原來錢這麼容易就能進自己的口袋。
接下來,主父偃把目標瞄準了朝堂上的官員,因為他們大部分屁股不乾淨,所以為了堵住主父偃的嘴,不斷地給主父偃送孝敬錢,主父偃那是相當的得意。
此時,有人勸說主父偃,做人別太絕,給自己留點後路。但主父偃卻說;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史記》我遊學四十餘年,貧窮不得志時,父母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不收留我,朋友們也躲得我遠遠的,我這一輩子瘦了太多太多的苦。再說了,大丈夫生不用五鼎食,死就要用五鼎烹。正是我以前受了太多太多的苦,如今才倒行逆施。
主父偃這個人一點不虛偽,他怎麼說的就怎麼做。
公元前127年,為了繼續實行推恩令,主父偃上書漢武帝,說齊王劉次昌和自己的姐姐亂倫。於是,漢武帝任命了主父偃為齊國的國相。
齊國是主父偃的家鄉,回到這裡,認識主父偃的人都來迎接他了,這其中就包括那些曾經譏笑嘲諷他的親朋好友。
此情此景,主父偃終於爆發了,他拿出了五百金扔在了路上,大聲說到;“早年,我沒錢的時候你們那樣對待我,現在我成了相國,你們不遠千里來迎接我,我沒有你們這樣的朋友,從今以後,我們一刀兩斷。”
或許主父偃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的,畢竟孔老夫子曾說過“以德報怨、何以抱德”,而且今天的我們也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但主父偃卻忘了一句話“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主父偃這樣的做法等於是自絕後路,把自己所有的人脈都得罪了。
進入臨淄後,主父偃調查出了齊王劉次昌亂倫的證據。此時,劉次昌出於害怕,選擇自殺了。劉次昌死後,漢武帝順勢將齊國收歸中央政府管轄。
齊王劉次昌死後,趙王開始害怕,害怕自己就是主父偃下一個目標,於是率先發難,向漢武帝告發主父偃貪汙受賄,且數額巨大。
漢武帝聽後將主父偃召回長安,之後關進了監獄。本來吧,針對這種事,漢武帝根本不可能處死主父偃,畢竟主父偃還有很大的用處。但接下來的事情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料。
主父偃被關進大牢之後,很多人出於害怕開始揭發主父偃貪汙受賄,甚至是彈劾他逼死了齊王劉次昌。由於主父偃人緣關係極差,因此,滿朝文武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主父偃開脫。
此時,主父偃承認了受賄,但不承認逼死齊王。主父偃此舉就是退一步,希望以放棄所有權力為代價全身而退。
按理說,雙方各退一步,主父偃也保全了性命,諸位大臣和諸侯王也保住了利益,雙方都不算太吃虧。誰曾想,丞相公孫弘站了出來捅刀子了,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向諸侯王交代。
漢武帝一看,滿朝文武加丞相,在加上那些諸侯王都對主父偃憤恨不已,所以最終將主父偃滅族了。
-
18 # 歷史逸事
主父偃,是西漢著名的人物,因為向漢武帝提出推恩令,解決了當時漢武帝時期西漢諸侯尾大不掉的心頭大患而名留青史。
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窮困潦倒,他是齊國臨淄人,開始學習縱橫術,後來又熟讀儒家經典,百家學說都有涉獵,可謂是一個綜合性人才。
主父偃曾經在齊、燕、趙等諸侯國四處遊學,可是處處碰壁,懷才不遇,沒有人欣賞他。家鄉人鄙夷他,親戚朋友也都不願與他來往。
在長安時間一長,他帶的盤纏漸漸用光了,他再次挨個登門拜訪京城的王公貴族,推銷自己的主張,卻處處碰壁,諸侯賓客都很討厭他。
漢朝時,皇帝為了瞭解民間疾苦,在未央宮外,設定有專門收集百姓及低品階官員上書的機構。
主父偃決定做最後一博,直接上書漢武帝,上午上書,下午便被召見了。主父偃的見解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當即拜他為郎中。
此後,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使分封諸王再也沒有實力對抗中央政府,解決了困擾西漢三代皇帝的心頭大患,又因支援立衛子夫為後而更受重用。一年當中,四次升官,成為當時朝廷炙手可熱的朝臣。
然而,公元前126年,他卻被腰斬於長安城東市街口。與他一同被處死的,還有他的三族。 為什麼一個皇帝坐前紅人,卻遭到族誅的悲慘結局。
讓我們從他的人品性格,經歷去找尋答案吧。
(一)心胸狹窄,有仇必報,刻薄寡恩主父偃這個人雖然有才華,但是他不會為人處世,原來窮困潦倒時,親戚朋友不歡迎他,到各個諸侯國,甚至長安,他走到哪裡都不受人待見,一方面說明人很勢力,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願幫助他,也說明這個人人品堪憂。
主父偃一朝得志,就向曾經得罪過自己的人展開了大肆的報復。 主父偃曾在燕國和趙國謀求出路,然而燕王和趙王都沒有禮遇他,這讓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耿耿於懷,一直想著伺機報復。
燕王本來品行不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和弟弟的媳婦,被手下家奴告到京城長安。這種事情,在諸侯王當中非常普遍,處置起來,可大可小。偏偏這個劉定國撞到主父偃手上,想起早年遊學燕國時,自己受到的冷遇,主父偃力主治其罪,曰:
“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當誅。”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意見,派廷尉前去抓捕燕王劉定國,燕王自覺罪孽深重,畏罪自殺。
後主父偃想與齊王結姻親,被齊王拒絕。
公元前126年,主父偃揭發齊王有生活不檢點的行為,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前去查驗案情。
主父偃到齊國境內,馬上動員齊王周圍的人,千方百計尋得齊王與姐姐戀情的證據,齊王年少,性格懦弱,居然嚇得自殺了。
縱然燕王、齊王咎由自取,但也可看出主父偃睚眥必報的性格。
主父偃得意時有點飄飄然,不去收買人心,他總喜歡逮住別人的錯處,就大做文章,彈劾朝臣,揭發王侯的黑歷史。讓朝臣對他恨得牙癢癢。
對於一個重臣,不善於維護人際關係,處處盛氣凌人,刻薄寡恩,會讓人覺得不舒服,那他就很難再混下去,甚至還有性命之憂。
曾經有門客出於好意,勸導主父偃要注意與大家搞好團結,不要孤立自己,主父偃卻說: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而逆施之。” (二)四十年的窮困經歷,讓他對錢財很貪婪。主父偃後來受到漢武帝重用,在皇帝面前,他擁有說一不二的影響力,使得四方心懷鬼胎的王公貴族、士紳豪強都爭相巴結於他,賄賂不斷。
這時候,主父偃開始飄了。 或許窮怕了,主父偃沒看到貪汙背後的殺機,趁著有權有勢,不知收斂,大肆收受賄賂而不知恥。
而這些王公貴族主動示好,是看到燕王、齊王的下場,害怕自己的把柄被主父偃抓住,落下口實。他們目的是避禍,這種示好,可以說是被逼無奈,他們一邊向主父偃賠笑臉,一邊內心痛恨他,也一直在找機會除掉主父偃。
他的大肆斂財讓諸侯抓住了把柄,趙王等諸侯決定先下手為強,上書漢武帝,告發主父偃大肆收受賄賂,就連大力推行推恩令,也說成是因為受了諸侯子弟的大量恩惠,打著為江山社稷著想的幌子,為自己謀取私利。曾經被主父偃收拾過的朝臣也藉機落井下石。
這一幕與主父偃曾經整治王侯何其相似。
漢武帝把主父偃投入大獄,並沒有打算殺他。 可主父偃平時的人緣太差勁,諸多重臣都勸漢武帝處死他。
御史大夫公孫弘堅持定主父偃的死罪,他的理由是: “齊王自殺,齊國廢為漢朝郡縣,都是主父偃挑起,不殺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
公孫弘“無以謝天下”這句話太狠了,這“天下”在哪兒?
不是普通百姓,是遠在千里之外的諸侯,也是近在眼前的朝臣,京城的貴戚。
也就是說,一個主父偃得罪了諸侯,得罪了近臣,得罪了京城的貴戚,他非死不可。
權衡再三,漢武帝做出了殺主父偃的決定,犧牲一箇中大夫,以堵塞悠悠眾口,這買賣很划算。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就這樣,主父偃以自己有仇必報的性格,刻薄寡恩的為人,不知收斂的貪汙葬送了身家性命,確實可嘆可惜!
-
19 # 送歷史個放大鏡
主父偃是漢朝的著名能臣,漢武帝之所以能成為匹敵秦始皇的人,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政績之一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了人間更多的不必要的戰爭,解決了漢初前幾代皇帝都沒有妥善處理的問題。這個政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推恩令”。而向漢武帝進獻這一政策的人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個悲劇的人物,他在漢武帝手下的時候,紅的發光發紫,但是最後卻被漢武帝滅了族,這事要從主父偃起家說起。
自幼貧寒,中年終得機遇
主父偃從小家境貧寒,雖然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看遍諸子百家,學習著名的縱橫之術,但是在那個遍地都是儒生的年代,主父偃很不起眼,又沒有很好的背景,即使身有大才,也沒有很好的展示機會。
前前後後遊歷了燕、趙、中山等多個諸侯國,但是諸侯王對他都不是很感冒,一直到了40歲依然一事無成,心中的憤懣和對現實社會的控訴,是他性格也極具扭曲,這個也讓他後面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134年,主父偃想到了來中央朝廷碰碰運氣,結識了當時著名的將領衛青。衛青本來就是一介將領,對國家大事和政治一向不感冒,主父偃一頓心思表達,讓衛青覺得他是個人才,就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可能是覺得衛青是個將領,不會判斷一個人才的優劣,故沒有召見主父偃。失望的主父偃決定拼死一搏,寫了幾份帖子直接上書朝廷。漢武帝看了之後,覺得主父偃是個人才,當天就召見了他,細聊之後,漢武帝覺得他是個人才。還說出這麼一句話:“你在京城多久了,以前怎麼沒有聽說過你啊”
升官加爵,飛黃騰達
有了漢武帝的讚許之後,主父偃直接被拜為郎中,因為在位期間非常的提出很多很有針對性的建議,大部分都被漢武帝採納,一年中連續升遷4次,最後官升中大夫。他提出的建議之中有一條非常知名,那就是“推恩令”。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他自己也想過很多如何鞏固皇權的策略,其中就包括殺害功臣,扶持自己的子孫分封各地,拱衛中央朝廷的政策。分封的子孫都是當時的諸侯王,但是擁有極高的自治權,包括稅收、軍隊等等,相當有實力。劉邦在的時候,大家還能好好說話,和平共處,但是過了幾代人之後,本身發展起來的諸侯國也越來越不滿中央朝廷的管制。漢武帝前面的幾個皇帝也嘗試過改變這種狀況,但是收效甚微,還受到了諸侯們的強烈反彈,其中著名的七國之亂就是那個時候發生的。
舊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而且還越演越烈,假如哪一天再來一次“七國之亂”也是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又沒有辦法。
主父偃看透了漢武帝,他也知道自己假如能想出一條計策完成這個前幾代人都無法完成的事情,那麼自己就真的名垂千史,光宗耀祖了。他做到了,想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是指中央同意將諸侯的權力和領地進一步分封給他們後代,本來一塊完整的土地和權力,分封給幾個孩子之後,那麼相對應的整體實力是下降了,然後再一一剪除。中央皇權再一次等到了鞏固。因為這個,主父偃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當朝大臣,實現了自己的抱負。
能臣隕落,家破人亡
主父偃成也“推恩令”,敗也“推恩令”。推恩令的實施註定了需要得罪一大幫的人,尤其是諸侯王。本來和朝廷是和平共處的,諸侯王也算的上是一個小皇帝,日子過得也有滋有味,一旦權力、地盤等被分割之後,實力的下降,被中央朝廷吞併那也是時間問題。中山靖王的後代劉備就是這樣,到了他那一代,手裡已經沒有像樣的資產的,只能販履織蓆為生。
作為“推恩令”的總負責人,主父偃做下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前文也說過,他是一個心理有點扭曲的人,現在好不容易雞變鳳凰、鳥槍換炮,他就開始報復曾經讓自己不得志的人。
他的失勢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1、諸侯王即使被削,但是還是很有實力的,畢竟也是皇帝的親戚,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出掉主父偃;2、主父偃好不容易才位極人臣,慾望一下子起來了,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受賄錢財,還利用權力抓住齊王和燕王的漏洞,搞死了他們。
“天欲使人滅亡,必先使人瘋狂”,諸侯王找人不斷羅列主父偃的罪過,並且向漢武帝告發,其實漢武帝並不想處死主父偃,但是朝廷上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如果不處死就不得眾怒。最後漢武帝只能滅了其三族。
主父偃是被悲劇人物,他完成了子人生的轉折,卻最後還是成了一枚棄子。主要還是他的性格問題,假如當時他能潔身自好,不要趕盡殺絕,慢慢執行自己的政策,那麼自己也就不會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可惜可嘆!
-
20 # 河東來
主父偃是“獨尊儒術”開發出來的肱骨之臣,其對道家文化也有豐富的積澱,從老子的“小國寡民”提煉出了著名的“推恩令”。
有漢一朝,按照道家貴族作歷史的司馬遷的視野,都是培養的儒家平民佞臣,就是能力超群,品德欠佳的族群。
以前的帝王,必須要接受道家貴族的訓御,帝王相當於現代的總統,道家貴族的代表太師相當於現代的議長,而起於平民的帝王,則意圖擺脫道家的制約,取得儒家下屬無原則性的絕對忠心,雖然不再有太多的合理性,但統治效率提高,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回覆列表
百家姓中有姓“主”的嗎?對於這個問題,大家可能很好奇,剛開始我想不起來誰姓主,反正我周圍沒有姓主的。
沒聽說不等於沒有,透過查資料我才知道,還真有姓主的。
到了北宋初年,為了避太祖趙匡胤“匡”字的諱,宋太祖傳旨把“匡”姓改為“主”姓。
主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寵臣主父偃。
主父偃,山東淄博人,生卒不詳。
相傳主父偃出身貧寒,上天卻給了他一個好的頭腦,從小很聰明,有過目不忘之能。
及長,師從先生學習《春秋》《易》以及諸子百家之言,無一不通,無一不精。
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堤高於岸,水必逐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太聰明,能力太大會遭人嫉妒。
主父偃是儒生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所以遭到了同類的嫉妒羨慕恨。不得已只好“周遊列國”尋找出路。
主父偃是山東淄博人,山東這個地方在漢朝時是齊國的封地。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把他的子孫分封為若干個諸侯王,每一個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當時齊國的國王名叫劉次昌,他是齊國的第四代諸侯王。
大家先記住他,以後會提到。
由於聰明和能力出眾,主父偃不但受到同學們的排擠,就連親戚朋友對他也沒有好感。
既然如此,我還有什麼可留戀的?主父偃告別了家鄉,踏上了尋找仕途之路。
經過輾轉跋涉,主父偃來到了京都長安,他試圖透過大將軍衛青引薦見到漢武帝,不知什麼原因,漢武帝遲遲沒接見他。
眼看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總這樣等著也不是辦法,主父偃決定主動出擊。
靈機一動,他向漢武帝上了一道“萬言策”。這一招果然管用,漢武帝劉徹閱完“獻言策”大吃一驚,想不到自己求賢若渴的人才就在眼前。
史書記載,當時劉徹光著腳丫就跑了出來,親迎主父偃高座而談。
據說二人談論國家大事,竟然三天三夜沒閤眼。此後主父偃一日之內連升四級,最後官拜宰相。
這就是千里馬遇到了伯樂,諸葛亮遇到了劉備。
隨後主父偃的治國之才得到了充分發揮,為劉徹解決了“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問題,主父偃獻上了“推恩令”計策。
原來漢朝的諸侯王越來越壯大,逐漸形成了“幹弱枝強”的局面,對朝廷產生威脅。
劉徹的老爸漢景帝當政期間就發生過“七國之亂”,逼得漢景帝不得不殺死了獻“削藩”策的恩師晁錯。
雖然七國之亂最後被周亞夫平定,但是從根本上並沒解除諸侯王對朝廷的威脅,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當政期間。
就在劉徹沒有辦法的時候,主父偃獻出“推恩令”計策。其主要內容就是在朝廷分封諸侯王封地時,諸侯王所有兒孫們都人人有份。
這樣一來就把諸侯國的土地分割成小塊,沒有強大的諸侯國,朝廷才容易控制。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封地就會越來越小。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劉皇叔,他就是劉邦的後裔,但是到他這一輩就沒有封地了,這就是“推恩令”造成的結果。
從以上可以看出來,劉徹有識人之能,主父偃有匡扶社稷之才,二人相見恨晚。
然而主父偃有一個好的開頭,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尾,n年過後,劉徹把主父偃一家滿門抄斬了。
主父偃犯了什麼罪?劉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原來主父偃被滿門抄斬和齊王劉次昌有關,也就是開頭讓大家記住的那個人。
事情是這樣的:主父偃老家是山東淄博,這個地方是齊國的地盤,也就是諸侯王劉次昌的封地。
劉次昌是齊國的第四任國王,他是劉邦的後裔,和漢武帝劉徹的血緣有點遠,總之是皇親國戚。
主父偃做了劉徹的宰相後,曾經託人向劉次昌求親,想把女兒嫁給齊王。
當時齊王回絕了這個請求,齊王當時正和他的姐姐產生了不倫之戀。在漢初,諸侯國這種情況很普遍,人們心中的倫理道德很淡薄。
如此一來就惹惱了主父偃,他就向劉徹說齊國很強大,將來一定會謀反等等一些話。
劉徹就對齊王產生了懷疑,於是說:“這樣吧,你去齊國做國相,暗中觀察齊王是不是有謀反意思”。
主父偃領命去了齊國。
齊王知道主父偃一定會報復他,所以一直謹小慎微。
即便如此,他和姐姐之間的不倫之戀還是被主父偃發現了,齊王和姐姐廝混時被主父偃撞見。
齊王害怕主父偃告狀,迫於無奈心一橫喝藥自殺了。
齊王之死雖然不是主父偃直接造成的,但也脫不了干係,齊國上下議論紛紛,說主父偃逼死了齊王。
劉徹聽到這個訊息後,命人把主父偃關進了監獄。
說實話,此時劉徹並不想殺主父偃,但是皇親國戚死亡也不是小事,劉徹要給大家一個交代,於是先把主父偃關起來再說。
就在這時,燕國的國王檢舉主父偃接受封國的賄賂。
燕國國王也是劉邦的後裔,屬於皇親國戚。由於人證物證俱在,主父偃承認自己接受了賄賂,但否認逼死了齊王。
講真此時劉徹仍然沒有處死主父偃的意思,打算風聲過後就赦免他。
常言道“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就在這結骨眼上,一個人站了出來,此人名叫公孫弘。
他向劉徹諫言道:“齊王(劉次昌)自殺,沒有兒子,封國被撤除,由朝廷收回,改設郡縣,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殺他,無法向天下解釋,如此太傷皇親國戚的心了,如有異動,朝廷危矣!”
史書記載,武帝遂屠殺主父偃全族。
公孫弘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奸人,陰險狡猾,表面一團和氣,不與人爭,往往在節骨眼上使出陰險計謀致人於死地。
為漢朝作出巨大貢獻的主父偃就這樣被滿門抄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