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一世界

    學問的本質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自古以來我們很少能見到一個“全能”的文化學家,如果想找一個可以詩詞和歌賦的人困難重重;而要找一個擅長管理家產,同時還能精於買賣的商人更是如此,因為“術業有專攻”。一個從商的人最擅長的就是經商,其他的學問即使有所涉獵也不可能全部精通。而且,在世代經商的家族,這種情況將更為鮮見。試想,我是一個父親,擁有龐大的產業,而我的孩子一心只鑽研詩詞和歌賦的話,我自然會有家道中落的擔心,因為就經商而言,詩詞和歌賦的確不是很實際的東西。

    因此,那些不切實際的學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次要的,我們應專心致力於能在日常為我們所用的實學,因為它不僅包含了社會生活中所必需而又實用的知識和技能,還包含實驗方面的學問。

    除了這些,我們還要學習很多學科知識,這一切都將以最實用的方式反饋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而不同的學科知識對每個人的智慧提升又有各自的促進作用。

    比如地理,它是一門綜合型的基礎學科。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各種環境——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內容相對更加廣泛,包括如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各類生態圈。

    此外,地理學還有很多分支,例如氣候現象、自然資源、地貌,等等。除了自然地理,地理學還包括人文地理,其中包括人類同地理環境的關係,包括經濟地理在內,這些內容也非常豐富。透過學習地理,人們不僅能夠對自然環境有所瞭解,還能知曉日本和世界各國的不同風土人情,所以說這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

    還有物理學。物理學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以實驗為主、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準,更是當今最為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它以研究物質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結構為基礎,是所有自然學科的領頭羊。

    而相較於地理學和物理學,歷史則是一門實用的人文學科。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的名言。

    歷史是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和這一程序中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在多數情況下,歷史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當然它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和對當下的對映,透過學習歷史,人們還可以不斷糾正對過去的錯誤認知。

    它是一門可以不斷延伸的學問,讓人在面對現實中的問題時有所借鑑和思考,同時還能拓展人的視野和思維,對整個世界的過去、現在有所瞭解,對未來有所預測。

    再來看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規律的學科,它包括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一般規律,其主要分為兩大類——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

    而科學經濟學則是自覺從整體上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的。這門學科的核心思想是透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來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最佳化再生,從而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和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

    此外修身學也是一門實用學問。中國古代儒家講求“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對修身學的學習,也是一種合乎自然的修身交友和處世之道。

    以上無論哪種學問,在學習的同時都可以參閱西方譯本——當今各類翻譯書籍的流入為我們學習提供了方便。而對於那些兼具才華的人來說,這也是學習外文的一次機會,我們要做的就是實事求是地對待每一門學科,從中學習知識、追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

    我以上所說的都是最為普遍的實學。如果對於這些學問大家都能不分彼此地去學習,並從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那麼士農工商也就不會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各自經營自己的事業,個人、家庭和國家都能獨立,又何愁不能實現“修身齊家治國”的理想呢?

    真正的“做學問”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所有與公平相背離的知識都應該被叫作“狡詐”而不是“智慧”。

    知識的獲得在於實現平等,雖然現實之中我們講求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平等,但是若要實現這一點,卻需要擁有足夠豐富和淵博的知識、學問。

    古往今來,歷史上存在很多虛心向道的學者,他們的思想浸潤著一代代的後世之人。但是對於學問與知識的理解卻始終沒有在時間長河裡達成統一答案。不過在東方,聖人賢哲們更加追求經世致用的學問,發展到今天,在中國依舊如此。雖然,我們追求人人平等卻長久地處於不平等的環境之中,以至於在千百年的思想控制下人們對一切都習以為常。

    伴隨著國家的漸漸開放,故步自封以前讓腳下的土地岌岌可危、風雨飄搖,這個時候個人與個人、階級與階級的平等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若要實現個人基本權利的平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在於學習,知識的獲得是實現平等的唯一條件,也是實現政治清明的唯一條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正如人的認知一樣,從廣義來講學問的獲得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自古以來延續下來種種無形的學問有意無意地影響著人的行為、意識,例如心學、神學、理學等;與之對應的有形學問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物質上的支撐,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學和化學等。

    無論是有形的學問,還是無形的學問,它們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即教會人們增進見識、清楚做人的本分,以及懂得事物的是非道理,等等。這些都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功課。

    就博聞強識來說,一個人若要實現這一點,最基本的途徑有三條——傾聽他人的言論、自己努力修習和讀書。若要真正實現求學問道,讀書或者懂得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但是如果像古代人那樣,認為做學問就是熟練背誦經文,那麼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任何一種學問都基於文字,但文字也只是求學的一種工具而已,就像我們建造一座房屋必然需要用到刀具一樣。刀具雖然是建造房屋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如果只憑它們來建造房屋的話,是永遠不會建成的。

    所以,除了工具之外,一個合格的建築師還需要懂得房屋的結構,只有如此才能建造出合格的房屋。

    有這樣一個故事,寺廟中有一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一天,和尚讓三位弟子外出修行,一段時間後,三位僧徒重新回到寺廟。和尚檢查弟子修行的成果,其中弟子甲在都城學到了很多詩文,弟子乙跟隨一位長者學習了很多經綸,只有弟子丙什麼也沒有學到。

    於是,弟子甲乙二人深得老和尚的誇讚,而什麼也沒學到的弟子必然遭到老和尚的嫌棄,命令他天天做一些雜活。有一天,這位被嫌棄的弟子幫助老和尚擦背,他一邊擦,一邊和老和尚聊天。他說:“我們的寺廟雖然很好,但是廟裡的佛不行。”老和尚回過頭來看他,他又說:“佛雖然不行,但是還有光。”老和尚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但也並未說什麼。

    又一次,老和尚在窗下誦唸經文,這時一隻蜜蜂想飛出去卻沒有找到方向,只是對著紙窗戶亂撞。弟子丙看到這一情形對蜜蜂說,這麼大的房子,門也開著你卻不走,偏偏做這種無用功,真是白費力氣。同時,他還做了一首詩:“不願出空門,投窗是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才出頭。”

    老和尚聽了弟子的話,對他說:“你說的這一番話別有一番氣度,想來必定是在修行期間遇到了高人,快快說出來吧!”於是,弟子丙就把自己的經歷講述了一遍,並說明自己在一個高僧門下所學習的學以致用的道理。

    和尚聽罷非常慚愧,告訴弟子紙上得來的知識一定要應用到實踐中去,若講學不尚躬行,那隻能是口頭禪、眼前花。

    做學問也是這樣,如果僅僅能唸誦經文而不懂得明辨是非,那麼無論他能背下多少經文也都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學者。古人所謂“讀論語而不知論語”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有一些所謂的學者,他們對中國的歷史研究得非常透徹,從上古的神話傳說到清朝的皇家之事都能詳細敘述出來,但是如果他們連現代市場上稻米的價格都不知道,知道這些又有何用呢?他們始終是不會過日子的人。

    還有一些人,他們對經史之中的奧義無比了解、通曉,但如果讓他們經商卻不知道經商的方法,抑或不懂得交易如何操作、進行,那麼只能說不懂得理財這種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學問,他們懂得再多也只是理論上的知識。

    現在還有一些人花費鉅額資金去求學,經歷了幾年的辛苦遊歷、做學問,看起來在西學上也有所成,但如果他們還是無法解決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不能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那麼他們的學問也是不瞭解時勢的學問而已。

    上述這些人,與其說他們是在做學問,不如說他們是文字的批發店,他們的本質就像只會吃飯的字典,雖然這些人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不會構成損害,但是不能學以致用,對國家而言終究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論是過日子還是理財,這些也都是一門學問,做學問最終是為了洞察時務。如果期望唸誦中國和西方的書籍就能獲得學問,那隻能說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理解。

    所以,真正的做學問是要學以致用,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 2 # 陳道農

    國學——一個做了才算真懂的學問

    這裡說的國學特指儒釋道三家,僅選一本《大學》為例。做是指行動,包括心裡的行動(心行)和身體的行動(身行)。《大學》開篇就講了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在告訴學生做儒家學問追求的目標、綱領,也就是大學的四綱。緊接著說了七個字: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個字就是儒家內在修養功夫的心法,可以類比武功秘籍裡的口訣來理解,也就是說這七個字每一個都需要去做才會有“內功”,光有內力還不夠還要有外在的功課做了才會發揮作用才能去做人、處世、做事。那就有了八個科目: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科目都是有具體訓練內容、學習目標的。雖然具體怎麼做、訓練內容有哪些我都沒說。但任何人一看便知,這些都是需要做的不論是心行還是身行。這僅僅是《大學》的第一章的概述,就足以說明儒家是一個做了才算真懂的學問,道家、佛家也是如此,都是強調實修真做的,必要時才講一件,這個講或者寫書的目的也主要是在告訴學生該怎麼做、注意事項、個別指導諸如此類的內容。一些人拿著這些書,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分析、研究國學,更有甚者基本沒看過就有了觀點、看法,不啻夏蟲語冰!可笑!荒唐!

  • 3 # 清嵐如風

    什麼是學問

    學問,顧名思義,要學也要問。學是接納,問是實踐,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將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知識儲備。所以學問就是經實踐檢驗過的知識。

    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開始,學以致用,實踐才能使知識富有價值。

    什麼是做學問

    做學問,是指報著虛心學習、存疑求證或深入檢驗的態度學習固有知識,探尋廣闊領域知識的一種學習態度。如詩界著名的“推敲”事件。

    據說賈島某日騎驢遊走,有感於風物,詩興大發,遂作詩一首:

    《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起初為”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可當他做完詩後對詩句中一個動詞”推“來回推敲難以定論。他反覆沉吟,並加以動作體會”推“與”敲“的感覺,不知不覺自己騎的毛驢闖入了時任地方官員的韓愈的儀仗隊前都未覺察。

    當賈島和自己的驢被侍衛拉到韓愈面前時,他還在反覆比劃著推敲的動作,沒有從自己的思緒中出來。

    韓愈瞭解了情況後,十分敬重賈島,並和他一同探究到底該用那個字比較好。韓愈瞭解到整個詩創作背景是描寫深夜的靜物。他想像著,時光恬淡,夜色正好,一切都是靜默的樣子,荒草掩映,飛鳥棲樹,已是夜深人靜,人們已經安睡,門戶關閉,用”敲“更能反應當時時間,而”敲“必定是有聲響的,進一步從側面烘托出夜色的靜。於是他對賈島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賈島聽聞茅塞頓開,遂將詩改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和韓愈對一個字的探究、推敲,這樣的態度就是真正的做學問。

    還有現在諸多學者專家成立的研究《紅樓夢》的探討學會,深究作者創作背景及書中不同人物所體現的歷史、社會意義等也是做學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草率,深入學習後去探尋文字背後知識真正的魅力。

    所以說:學是接納,問是實踐,做學問就是進一步深入實踐,將知識延展擴充到更高的領域的學習態度。

  • 4 # 一葉輕舟

    《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感悟:思學而博覽群書,不懂便虛心去問,懇切的提問,有自己思想感悟的去學習,舉一反三,學問這個東西往往是一通百通,萬變不離其宗。

    在學問的海洋裡我們需要有“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的虛心求學態度”不懂就要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了這個求學態度自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做學問這個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始終是不存在的,因為不喜好為人師,雖然“溫故而知新,可以為人師”,可學問這個事情隨著閱歷的增長是常讀常新的狀態,在大家的交流中獲點人生感悟最佳化經驗就是很不錯的體驗了,能集百家所長取長補短更是讓人很滿足的過程,哪裡敢說自己是做學問的人,是研究學問的人,充其量就是關注學問相互討論學問。

  • 5 # 韓竹林7

    學是獲取人生智慧,靈魂精進的法寶,人生始終在學習的路上前進,學而時習之,不已樂乎!學而不思則貽,思而不學則妄。在潛心學習時,碰到的問題能夠迎刃而解,便是一種學問,我們把從學到老,活到老的追求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在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碰到的難題和攔路虎,運用人類各種知識進行研究和解決的方式方法統稱為學問。處處留心皆學問,所以學問是不會辜負有心人的。

  • 6 # 寂語堂齋

    什麼是學問?

    學問學問?比如說這個人說的很有學問;這件事情很有學問;這個師父把菜做的很可口,這裡邊很有學問;這家房子裝修的很溫馨,裝修的很有學問。

    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學問這個詞包含三種意思,一個是知識,是指知識很有深度和很有廣度,第二個是事理.道理.哲理,是指智慧而言的,第三個是技術,是指手工操作技術而言的。

    學問不等同於知識,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不能學習學問,雖然學問含有知識的成份,不過學問是個體的不具有共性。學問是問出來的知識,帶有心傳口授的意思。所以學問就知識層面來講是個人所掌握的即深奧或寬廣而又不宜外洩的知識。

    學問之所以含有事理.道理.哲理,是針對於某些事情或事件發生過後暴露出來的,一般人並沒有領會或領悟,只有學問很深的人才能看出來,故此稱為智慧。

    學問是手工操作技術並非現代科學技術,因為現代科學技術是知識,即然是知識那就是說人人可以學習的。一個人的手工操作技術是個人的,不具有共性,若想學習需要師父手把手的去教才可以。所以這種手工操作技術稱之為學問。

    何謂真正的做學問?

    明白了什麼是學問也就懂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做學問。

    學問即然是知識並且是問出來的知識,那麼針對於某個領域裡的知識,學者學的越深學問就越高,學的越廣學問也就越高。問的越頻理解的就越多,問的越深越廣學問就大等等,當知識變成了自己東西的時候,知識就變成了學問,因為學問是個體的,個人的,不具有共性。

    學問即然是智慧,學者就應該把發生過的事情.事件認真的進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事理.道理.哲理,經過長時間的鍛鍊就會增強自己看問題的深度,能夠找出事情.事件的本質所在,處理問題就會得心應手,這屬於一個人的社會學問。

    學問即然是手工操作技術,那麼對技術工人來說,努力向實踐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這也是真正的在做學問。比如電工.電焊工在實際工作中技術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的工資待遇等級也是不一樣的。

  • 7 # 旭述辯證法

    學問這兩個字兒,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係和狀態。

    一是要去主動的問,然後透過向別人請教問題,自己有所收穫。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最大的學問,首先要學會如何和別人交流,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能夠快速的去融入一個新的社交環境,在家如何和父母兄弟交流,在學校如何和同學老師交流,在社會上如何和同事、上級領導、下級交流。

    如果一個人能夠高效的,沒有障礙的和不同的人快速的交流,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識、資訊,這個人就具備了非常強的生存技能。這個生存技能,就叫做學問。

    接下來再說,掌握了和不同人快速交流的技能之後,如何更好地生活?其實就是需要和不同的人都能夠和諧相處,讓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自己,同時和更多的人能夠達成合作,在做人做事兒上能夠讓更多的人去理解,也能夠理解別人,把事情能夠做得圓融,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學問。所以我們看,在人類社會上對人類產生最大影響的不管是政治家還是宗教家,或者說哲學家,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社會能夠長治久安,百姓能夠豐衣足食。這就需要社會上更多的人可以和平相處。

    所以小到個人,學問就是可以和更多的人協作、交流、共處。往大了說就是社會可以更和諧。中國文化區別於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希望和世界上各個民族都能夠和諧相處,天下大同,和而不同。這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未來的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全世界的理解。

    中國文化希望天下大同這樣的思想,就是最大的學問。多接觸中國的文化的精髓,瞭解包括《易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精髓,認真的細細的品讀這些經典當中的內容,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樣不僅可以對大環境做出貢獻,同樣也可以讓自己真正掌握到人生最大的學問。做一個能夠和周邊不同的人和諧相處、共同協作的人。這就是人生的大學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論純技術,歐文是否比科比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