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曉暢OS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於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高生命價值——梭羅

    關於積極主動,推薦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堪稱成長者的必備經典。

    有問題做伸手黨卻不思考實踐;想要努力卻拖延成性;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情緒爆發不能自制;明知道這樣做不正確卻就是做不到。消極不被改變,你永遠無法實現高效能。

    作為七個習慣的首要習慣:積極主動(Proactive)是另外所有習慣的基礎,也自然成為了我們最需要的習慣,你能想象一個消極的人實現巨大成長嗎?然而我們如何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呢?

    我將從人類天賦挖掘、觸發器管理語言、專注個人影響圈這三個步驟進行講解,人人都有機會成為積極主動的人。

    人類的天賦挖掘

    狗知道吃飯。

    人知道人知道吃飯。

    以上簡單說明了人類獨有的精神活動,你可以跳出自己的框架觀察剛才的自己的心情、精神狀態、意識,這種天賦稱為“自我意識”(認知的認知:元認知)。自我意識會影響你的決定。

    《把時間當做朋友》插圖

    在刺激與迴應之間存在選擇的權利,因為人類有四種天賦,除了自我意識、還有想象力、良知與獨立意志。

    “積極主動”即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使用自我意識,在任何刺激和迴應之間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成長為自己最期待的樣子。

    “積極主動”不僅代表行事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切行為都是自己的抉擇(或者說你明明可以有選擇的權利,你卻放棄了),而不是外在環境。

    人類應該積極主動地創造有利於自己發展的外部環境,並透過自我意識來主動做出選擇,對自己人生負責。

    對天賦的挖掘是我們的成熟之路,困難但必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積極主動的人,因為人類擁有選擇的自由,這是人類的天賦,我們沒有理由放棄自我天賦挖掘。

    觸發器管理語言

    因為天賦的存在,我們有能力自我察覺自身的觀念,我們選擇的權利迴應刺激。而語言是最容易察覺的一種自我表達,只要你細細聆聽,你可馬上判斷自己對環境的態度究竟是積極主動還消極被動。

    引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例子(我很喜歡這段對話,同時也展現了本書“知己解彼”習慣中提到的交流技巧:移情溝通)

    曾今有一位學生這樣想我請假:“請您準我的假,我必須隨網球隊到外地比賽。”

    我問他:“你是自願,還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不得不去。”

    “不去會有什麼後果?”

    “他們會把我從校隊中開除。”

    “你願意出現這種結果嗎?”

    “不願意。”

    “換句話說,為了待在校隊,你選擇請假,可是缺課的後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細想一想,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

    “您不會開除我吧?”

    “那是人為的社會後果,而不能留在網球隊,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後果。缺課的自然後果是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失去了學習這堂課的機會。”

    “不錯,所以你必須權衡後作出選擇。如果換成是我,我知道我也會選擇網球巡迴比賽,但千萬別說你是被迫選擇這麼做的。”

    最後這個學生當然還是參加比賽,但卻是處於自己的選擇。

    就像這個例子中體現的一樣,就算你作出相同的選擇,也完全有可能抱著截然不同的觀念,積極主動的人主動選擇,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消極的人總是推諉責任,放棄選擇,從環境與他人尋找藉口。

    (來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消極的人總是不由自主暴露推卸責任的本性,“他們不會答應的”,“我只能這樣做”——這麼說無非想表達我是受迫於環境或他人等外界因素。

    1.遠離消極被動的人,不要把自己暴露在負能量的環境中,消極的人不值得深交;

    2.設定觸發器,主動洞察自己的語言表述,將自己經常不自主說出口的代表消極情緒的語言進行總結反思。

    觸發器可能像這樣:“如果我說出‘要是……,就好了’,請及時告知自己,我現在開始逃避現實,請先停下來”。

    當然即使你設定了觸發器你依舊可能無法察覺,但是觸發器的設定可以給你提供覺察的機會,你可以將自己的觸發器進行總結,形成反思清單,用來每日三省吾身。透過不斷的反思進化成積極主動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選擇的權利,每一件事都有不止一種的解決方案,只有無知的人才會狹隘的說出“這肯定不可能”這麼絕對的話。如果你對你的任務確實沒有把握,你可以說“那我試試看”,用行動代替逃避。積極主動從語言開始改變。

    專注個人影響圈

    除了語言,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與那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而這裡《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供了一對非常有價值的概念,就是關注圈與影響圈。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關注圈類似於喜歡讀書的、或是喜歡動漫的,這些“關注圈”區別於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

    關注圈內的東西,有的可以被掌控,有的則超出自身的控制範圍,後者就是“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自己的影響圈,專心做好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努力擴張自己的影響圈;而消極被動的人過分關注自己的關注圈,盯緊別人的弱點、環境的侷限以及各種超過自己承受範圍的事情。

    我們面對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高效能》一書中有關個人領域成功的習慣,只要個人養成習慣即可解決的問題,及“自己的事情”;

    可間接控制的問題:《高效能》一書中關於公眾領域成功的習慣,需要透過影響別人才能解決問題,即“別人的事情”;

    無法控制的問題:類似於“明天究竟會不會下雨”,即“老天的事情”。

    我們能做到就是想那句祝禱詞一般:

    上帝啊,

    請賜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我勇敢的心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

    請賜我智慧的心去分辨它們。

    就像那句話說的那樣: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心情。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問題的一開始改變習慣、手段和看法,這些都是屬於“影響圈”的事情,把時間與精力花在“影響圈”的人才是積極主動的人。

    最後總結一下,積極主動即每一個人都可以,主動使用自我意識,在任何刺激和迴應之間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成長為自己最期待的樣子。

    1.人類天賦挖掘。積極主動就是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環境來下決定。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人類獨有的天賦——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識,擁有選擇的權利,不要輕易推諉責任;

    2.觸發器管理語言。透過聆聽自己的語言反思自己的觀念,透過觸發器的設定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從語言顯現表達深入理解自己的思維習慣,不斷與自己的消極逃避做抗爭讓自己接近積極主動;

    3.專注個人影響圈。將時間和精力專注於影響圈,由內而外改變,透過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更充實、更有創造力,擴充套件自己的影響圈,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做決定,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的權利,也就是說,每個人本來都應該可以選擇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你不積極,沒人替你主動。

  • 2 # 木木樂樂姐

    個人認為一個人要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必須從日常做起。很多人做事總是習慣拖拖拉拉,有時候很簡單的事都習慣性拖拉一下都好。長此下去,這樣的人做事很難成功。

    因為有時候做事是拖不起的。有的事情一拖就有可能把好辦的事情變得複雜了,而且機會也有可能轉瞬即逝。要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學會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把一件事情學會盡快完成,而不是拖到不得不完成的時候才去做。

    特別是年輕人,要明白多做一點累不死,多做事,多學知識和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是有幫助的,為自己將來在人生路上越走越好積累必要的經驗,這事一件好事。所以,做事不要怕累,只要對我們人生有好處的事,我們都應該積極主動去完成,學到的本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我們人生最珍貴的財富。

  • 3 # 明心見性ZF

    要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在於日常的一點一滴的積累中。我覺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才可以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第一是要時刻有自覺力。自覺力就是自己對事物有所認識並且想要主動去做的能力。要想增強自覺力首先要增強自己的責任心。試想如果連責任心都沒有,領導安排事了只是敷衍了事,那又怎麼可能能夠有自覺力呢?其次要懂得自省,也就是自我反省,反省可以使自己認識到自己在做事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做事。

    第二是做事要專注,最好是懷著愉悅的心情去做。專注的做事可以使自己體會到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和樂趣,也能讓自己把事情做的更好。比如專注的看一本書,你越是專注越能領會到書中所蘊含的道理和作者所表達的一些有意思的東西,從而激發自己更大的閱讀興趣,使自己積極主動的去讀書。

    第三是做事要事先定好計劃,並堅決執行。有好的計劃執行起來目標明確,就會感到輕鬆,這能激發自己的幹勁,使自己以更加積極努力的心態投入到要做的事情中去,久而久之也就容易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 4 # 昊昊媽媽

    許多好的習慣都要從小開始養成,對於一個習慣的養成要經歷從被動-主動-自動的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是最難的。養成習慣的三個階段包括:

    1.養成習慣的最初階段(被動過程)

    這個階段一般需要21天,對於小一點的孩子太概需要60天,才能形成一個固定的行為。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堅持。最重要的在頭7天,這7天我們需要不斷的強化,也就是在完成這個行為後,我們要給予一定的獎勵。

    獎勵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堅持下去。初養成一個習慣需要耗費孩子很大的心力,往往不容易堅持下去,需要外物的不斷強化刺激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隨著時間後移獎勵要慢慢的減少,不能讓孩子形成為了獎勵品而做的意識。獎勵也是有技巧的,前面獎勵的頻率高一點後面慢慢降低,比如頭幾天每天都有,後面變成兩天或三天一次,而且獎勵一定要及時。

    2.養成習慣的中間階段(主動的過程)

    經歷過初步階段這個階段已經能夠形成主動的意識。能夠主動的去完成這個行為,但是還是有可能偶爾不執行,這個時候我們還是需要偶爾監督一下。

    3.養成習慣的最後階段(自動的過程)

    這個階段習慣已經成自然了,不需要額外的消耗能量去完成這個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了。就像早晨起來刷牙洗臉,哪一天你沒做,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幫助一個孩子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是需要技巧的。如果你期望孩子能夠自發的養成某種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相當困難的。我們應該在最恰當的時候幫助他,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5 # 閒適人家

    主動積極的習慣是人的最強競爭力。

    態度是從內心的看法、想法、感情以及價值觀等的感覺,在為人處事中所體現出來。而習慣是一種慣性。

    威廉詹姆斯說過:“我們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態,但卻是習慣的集合體。有現實生活的習慣,感情生活的習慣,還有思維習慣。這些習慣系統化構成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讓我們走向自己的命運。不管最終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抗拒。

    在生活與工作中,逃避困難,拒絕改變的人,都是悲觀的心態,不會有積極主動的習慣。既然生命是習慣的集合體,那就是意味著,在集合過程中,如何去掉壞習慣,建立新習慣。

    我是講營銷的,比較注重研究學員的成功特點,人的動力因素來自於內心,外界的激勵是非常暫時的,這一點衝動很快就用完。

    關鍵還是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推動自己的氛圍,並形成一種習慣。

    比如:想象力練習,每天都要做,形成習慣,在內心,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有信心、熱情、積極向上的人。自我肯定度越高,好習慣越多。

    每天堅持悟出的道理,學習筆記,晚上就寢前梳理一遍。

    最不可取的是兩個極端:頭頂“天花板”,腳踏“青雲梯”,認為自己的能力到頂,或認為一步登天。註定失敗!

    成功都是習慣於去做失敗者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是至理名言。

    實踐證明:習慣具可塑性:如果我們保持一樣的暗示和獎賞,就能植入一種新的慣常行為。

    人的成功都是從小事做好,形成習慣,可從身體、精神、心智與待人處事等方面,磨練自己,增能量,積修養。從外到內給人積極進取的印象。這樣,成功就在不遠的將來!

  • 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李娜:

    李娜,多倫多國際心理中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北大課題專案組成員,ACI國際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認證的情緒管理師。

    積極主動的做事習慣其實最關鍵的在於積極主動的心態上。若要有這種心態就要從內因與外因兩方面入手來培養。

    內因方面。

    1、建立時間觀念。

    很多人都是沒有時間觀念的,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因此在面對事情時容易表現的不緊不慢,當你催促他時,他還會反問你:急什麼? 一個時間觀念強的人會把自己的事情按排的緊湊有序,對於那些能夠輕易完成的事都會積極主動的快迅完成,有些困難的才會做延後處理。

    所以培養一個人的時間觀念會從內裡增強一個人的內驅動機,對事物就會變的積極主動。

    2、培養抗挫能力

    積極主動做事有時大部分取決於事物的結果。如果每次主動做了事情後得到的結果都是批評、指責。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挫傷一個人主動積極做事的慾望,面對不樂觀的結果,很多人會學著拖著做事,慢慢的做事,因為心理承受不了失敗的挫折。

    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從內裡培養抗挫能力,積極主動做事沒有錯,結果不盡人意就要找到原因解決掉而不是改變做事的風格。 所以抗挫能力強的人,會始終保持這種積極主動做事的習慣。

    外因方面

    1、接納與包容

    對於接受方來說,當別人積極主動的把事情做完了給你交任務時,無論這個結果如何都要用接納的態度來面。 對於不完美的,錯誤的地方也要接納包容,允許對方犯錯,保護這種積極做事的精神和態度。

    2、糾錯中肯定

    面對有錯誤的地方,不能一葉障目否定其所有的努力和正確的地方。要從錯誤的糾正中,給予積極的肯定,這會讓人很容易接受。

    在改正錯誤的同時,積極性也得到了保護。

    當我們要保護別人的主動積極的習慣時就要注意這兩個方面。

  • 7 # 王蘑菇Fairy

    如何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呢?

    當我們有這種想法的時候,其實是希望無論是在遇到事情時,還是面對生活時,能夠有一種積極主動、上進的狀態。

    但我認為,積極主動這個詞並沒有字面上這麼簡單。積極主動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應該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這個習慣是其他幾個習慣的基礎。

    做到積極主動,最重要的是知道目標是什麼,並且為這個目標全力以赴的努力、行動。

    具體到執行層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入手。

    擴大影響圈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會分為兩類:關注圈和影響圈。

    關注圈中是我們關注但不可控的事情,比如新聞事件、明星結婚。

    影響圈中是我們自身可以去控制的事情,比如自己的一些習慣行為、幾點起床。

    多做關注圈的事情,會讓我們的時間被浪費掉;而多做影響圈的事情,會讓我們可控的事情越多,並逐漸擴大影響圈。

    舉個例子,之前我不會英語,如果我每天堅持5:00起床學習英語,每天兩個小時,三年的時間,我可以用英語發郵件,寫東西。

    那麼在英語這一塊,我可控的事情更多,並有了更多選擇,比如有一個出國交流考察的機會,或者找工作的時候需要用到英語,我就多了競爭力。

    從這個角度講,積極主動是知道什麼對自己更重要,擴大影響圈,以及自己的舒適區,可控的事情更多。遇到刺激,暫停一下,再回應

    當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如何做出反應呢?

    比如,有的家長看到孩子發脾氣,自己看著煩躁,會直接去吼叫或打孩子,孩子被嚇的不敢哭了。

    看起來家長的目的達到了,但孩子下次還會這樣發脾氣。

    這時候,孩子發脾氣就是一個刺激,如何應對,取決於我們是否學會了“暫停”。

    這位家長的做法是直接用粗暴地方法制止孩子的行為,但孩子不僅沒有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學到了這種情況要用暴力去處理的方法。

    而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孩子當下的心情,並在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告訴孩子怎樣做會更好一些,孩子會逐漸學會了解及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暫停一下也是積極主動的一個方面,它讓人們在那一刻冷靜下來,回顧自己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所做出的行為舉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

    人不可能靠“我是積極的”信念,讓自己持續在的積極狀態中。要做到積極主動,需要的是思維和其所帶動的行為,堅持行動,逐漸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而非一種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NG2-0取勝VG,關鍵點大家覺得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