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腳踏一枝梅

    燭影斧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立嫡傳大,這幾句是皇位繼承的原則。趙匡胤是壯年暴死!一位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掛了,暴死的原因或中毒或腦血拴心㹴亡,病亡排除,唯下毒一途。昨晚趙家兄弟在皇宮喝酒,能接近皇上的即趙二。趙二者宋太宗趙光義是也。按傳統,34歲黃袍加身的趙匡胤,上位就應立嫡子趙德昭為太子的,可在其執政16年竟末立太子,太奇怪,他死時趙德昭已26歲。繼位者竟是趙二,兄終弟及。因此,有燭影斧聲之說,質疑趙二殺兄篡位。後有所謂金櫃之盟,即趙匡胤當著老媽弟弟和丞相趙普的面,親口答應不傳兒子傳弟弟,一看就是瞎編的。

  • 2 # 關東俠客

    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九六十年靠陳橋兵變,皇袍加身,皇位來得不怎麼講究,但治國理念不錯善代前朝宗室和舊臣,杯酒釋兵權解決了唐以來節度使把持地方政權的局面,建立文官掌兵制度,為現代西方國家借鑑沿用。天下太平,百姓樂業深受全國臣民擁護愛戴,在趙匡胤年近五十春秋鼎盛的時候突然而亡,關於他的死千百年來一直是個紛亂的迷團。宋史雲"受命太后,傳位太宗"。這就牽扯出"金匱之盟"的故事。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哥仨皆杜太后所生。相傳杜太后和趙匡胤嘮嗑,問趙匡胤當上皇帝的原因。趙匡胤說手下將士擁護黃袍加身才取得天下。杜太后說錯了,你得天下的原因是周後主年幼沒有凝聚力,將士離心你才有機會當皇帝。倘若後主柴宗訓是個成年人哪有你的皇位在?趙匡胤深以為然。杜太后接著說,為了這件事情不在重演,在你百年之後把帝位傳給趙光義,再傳給光美(延美)最後傳給你的兒子德昭,這樣才能保住趙家天下。於是趙匡胤寫下遺詔裝在金盒裡交給宰相趙普保管。這件事說明了趙光義當上皇帝的正統性和法性。問題是做為"金匱之盟繼承人之一的趙光美(延美)後來鬱悶死了。趙光義伐遼時大敗,屁股上捱了一箭,坐了驢車才跑回來,國不可一日無君,群臣以為死了,準備立德昭為皇帝。這時趙光義回來了大怒說,等我死了你再當皇帝不遲。趙德昭驚荒失錯,不久就自殺了。這兩件事情使"兄終及弟"的傳說大打折扣。另兩個說法是太祖病危時皇后讓姓王的太Jian速喧趙德昭入宮。王太監速與光義友善,把光義領進皇宮造成事實。最後一個說法是太袓感到不適,約光義進宮飲酒,後突然死亡留下"燭影斧聲"迷案。這個說法很血腥,卻最接近人的本性。貝體真相如何只有天知道。

  • 3 # 蕭霆龍吟

    答者認為是趙光義謀權篡位得來的。

    "公元976年(宋元寶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

    再加上趙光義上位以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於非命。其趙德昭在公元979年被迫自殺,公元981年趙德芳無故而死。自己已經穩登皇上寶座了,為何宋太祖的妻子得不到很好的安置?趙匡胤的兒子也死於非命,而且趙光義的弟弟也死了。如果趙光義果真是因為其賢能以及政治才能被宋太祖趙匡胤所欣賞,而將皇位傳於他的話。難道不是應該名正言順的坐上皇帝的寶座,對待兄長的妻子以禮相待,對待其兒子以誠相待。。。

  • 4 # 亞馬孫蝴蝶

    趙匡胤對於“主少國危”感同身受,他的幾個兒子年紀尚小,難堪重任。因此,從趙匡胤在對趙匡義的大力支援和提拔重用,委以軍權封其為王等可以看出,他對弟弟趙匡義是有意扶持與栽培的,那些所謂的“燭影斧聲”之類的說法並不足信。

  • 5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從目前掌握的史料來看,趙匡胤是本打算將皇位傳於次子趙德芳的,至於為什麼傳位於次子趙德芳,而不是長子趙德昭,據宋史專家鄧廣銘老師考究是由於次子趙德芳由宋皇后養育,趙德芳繼位有利於兩宮相處。而長子趙德昭年長宋皇后七歲,在宋皇后入宮前已出閣宮外,如果趙德照繼位不利於兩宮協和。假如有不臣之人乘機挑撥兩宮關係,必將禍起蕭牆,這對趙宋天下的延續是非常不利的。不管怎麼說,趙匡胤是從來沒有將皇位傳於趙匡義的打算,古往今來,子承父業,趙匡胤無論如何是不會捨得將萬里江山交付給其弟的。但為什麼最後卻是其弟趙匡義繼承了皇位?有如下一段史料記載了當時的情況。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太祖病重,宋皇后派親信宦官王繼恩召次子趙德芳進宮安排後事,顯然是宋皇后受趙匡胤之命召趙德芳進宮安排繼位的事情。但王繼恩並未通知趙德芳,反而去告知趙光義進宮。趙光義進宮後直接到了趙匡胤的寢殿裡。宋皇后問王繼恩趙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回答道:“晉王(趙光義)至矣。”宋皇后知道事情有變,已不可挽回,因此待趙光義從趙匡胤寢殿裡出來後用對皇家尊稱之一的“官家”稱呼趙光義,原話是:“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從上面史書的記載可以看得出,趙光義是一直窺視帝位的,也一直想等待機會能夠繼承大寶,因此才有了王繼恩不去通知趙德芳,反而通知他進宮的事情。這說明趙光義是對繼承皇位一事是預謀準備了很久,連皇后身邊的親信宦官都收買了。趙光義自感追隨趙匡胤一同平定天下,居功甚偉,於情於理都應該由他繼承皇位,他進宮後估計趙匡胤也是大吃一驚,但事已至此,趙匡胤也無可奈何,趙光義估計想說服兄長主動傳位於他,於是二人發生了爭吵,於是才有了史書中記載的“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而關於此次皇位更迭而生出的另一個詞“柱斧戳地”中的“柱斧”據解釋是一種用玉做成的小斧,是皇權的象徵,是一種禮器,而不是兇器。“戳地”不過是兩個在爭吵時被趙光義碰倒在地上。趙匡義繼位後,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丟擲了所謂的“金匱之盟”的說法。說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進宮記錄遺命,當時太祖趙匡胤也在場。杜太后問趙匡胤天下是如何得來的,趙匡胤說是賴祖宗恩德和太后的福廕。杜太后卻說趙匡胤錯了,趙匡胤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傳位於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並告誡趙匡胤應當吸取後周亡國的教訓,應將帝位傳於其弟趙匡義,趙匡義再將帝位傳於其弟趙匡美,趙匡美百年之後再將帝位傳於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這樣一來,不僅保證了皇位仍然最終歸於趙匡胤之系,而且國有長君,有利於社稷久安。據趙普的記載所述,趙匡胤是接受了杜太后的建議的,並讓趙普將遺命寫成誓書,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但由於杜太后和太祖趙匡胤都已去世,其說法的真假可謂是死無對證。而這個“金匱之盟”又是趙普編的,因此我們對其存在的真偽持懷疑態度。而“金匱之盟”之後的事情又是如何呢?趙匡義真的如杜太后說的那樣履行了承諾嗎?顯然是沒有的。趙匡義先是逼死了趙德昭,兩年後趙德芳又不明不白的死去。剩下一個趙匡美也被趙匡義與趙普合謀以謀逆之罪編管外地,兩年後也死於貶所房州。趙匡美死後,趙匡義又編造出趙匡美非杜太后所生的謊言,徹底將趙匡美排除在皇位繼承系統之外。除掉了這三個潛在了障礙,太宗一系繼承皇位的問題才得以解決。綜上而述,趙匡胤是根本沒有打算將皇位傳於趙匡義的打算的。

  • 6 # 鄭國柱

    趙匡胤傳位於其弟趙匡義(後稱趙光義)而不是傳位自己的兒子,歷史上的猜疑已有千年,近世的研究也有七八十年了,著名的宋史專家鄧廣銘等都參與了研究。大致就是兩說,一是依太后的遺詔而傳位,一是陰謀篡位,或說是弒君篡位。前者的依據是“金匱遺詔”或“金匱之盟”,後者的主要依據是“斧聲燭影”。

    以個人的淺見,認為“金匱遺詔”和“斧聲燭影”都不可信,前者說法是要說太宗繼位早有安排,太后遺詔在金匱裡,繼位順理成章;後者說法撲朔迷離,為篡位之說留下一個捕風捉影的猜疑。

    宋太祖劇照

    為何兩個都不可信?前者言之鑿鑿,連繼位順序都排好了。但是,老太后有那麼英明嗎?把幾十年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序?顯然誇大了老太后的神明。說一千到一萬,拿出白紙黑字的遺詔才是真的,結果呢?沒有,沒人見過。

    “斧聲燭影”之說更不可信。它出自《續湘山野錄》,作者文瑩,是荊州金鑾寺的一位僧人,他的《湘山野錄》和《續湘山野錄》屬於筆記體野史,寫成於神宗熙寧年間,內容主要是宮闈秘事、將相軼聞,朝官趣聞軼事。

    查此說之原文,起因於太祖向一道士詢問自己的壽數還有多少,道士說:“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一紀就是歲星(木星)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約12年,古人稱12年為一紀。那就是說,只要是十月二十日夜晴朗,星光燦爛,太祖還能再活12年;若要是夜裡漆黑,太祖的壽數就要到了,所以要對後事提早做出安排。

    到了這一天,太祖登上太清閣看夜空,結果是星斗明燦,太祖大喜,他又有希望了。正在興奮之際,轉瞬間陰霾四起,雪雹驟然從天而降,太祖的心應該是一下子涼了,老天爺要把他收走了。

    太祖下了閣,急召開封王(太宗)進宮。“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截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宋太宗劇照

    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的一段記述還較為可信,太祖暴病而逝時,太宗沒在場,沒有弒君之嫌。

    太宗之所以繼位,還要回到當時的歷史情況去分析。太祖並沒有立太子是無疑的,他的離去也是突然的,雖然拿不出太后的遺詔,但不能排除太后生前有過這樣的意思,而且太祖也可能知道。從《宋史。太祖本紀》中可以看到,太祖的幾次出征,都讓其弟趙匡義留守都城,委以重任,且職務步步高昇,961年七月,太祖任命他為開封尹,同平章事,成為都城的行政最高長官,他在這個位置上幹了16年,權力地位高於宰相,而太祖的兒子也只是封王而已,並沒有放到重要的權力位置上去歷練。可見,太祖應有讓趙匡義繼位的考慮或安排,否則早就將他外放或另作安排了。

    按宋初的形勢來判斷,無論那位皇子都不具備掌控全域性的能力,殷鑑不遠,太祖清楚自己是怎樣登上皇位的,不讓自己的兒子重蹈後周的覆轍,趙匡義繼位是保住大宋江山的唯一選擇。

    歷史有很多巧合,北宋和南宋各有9位皇帝,太祖、太宗的後代各有8人做了皇帝,北宋亡在太宗後代手裡,南宋亡在太祖後代手裡,好像上天的安排一樣。

  • 7 # 每天讀宋詞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啊?仔細想一下,趙匡胤是如何取得江山的?背叛了周主,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為什麼趙匡胤在侍奉周主的時候敢於反動兵變背叛了周主自立王朝?那就是當時周主年幼,太后一個婦人也沒有威嚴,罩不住趙匡胤啊。

    當時柴榮在的時候趙匡胤是萬萬不可能兵變的,但柴榮死後,當時任都點檢的趙匡胤勞苦功高屢建奇功,很有威嚴,而柴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一個小孩,一個婦女是鎮不住趙匡胤的,所以他才能陳橋兵變,自立趙宋王朝。

    所以到了趙匡胤開創了宋朝之後,他結合自己奪得江山的經驗,很忌諱兩點:

    第一:趙家子孫年幼即位。因為跟隨趙匡胤打天下的猛將也很多,如石守信、韓令坤等。如果自己死了,自己孩子還年級尚青,萬一武將效仿自己取而代之怎麼辦?(趙匡胤就一個兒子趙德昭,951年生,宋朝建國的時候才9歲)

    第二:武將手握重兵。所以才有了後面的杯酒釋兵權。

    另外一點就是趙匡胤的母親昭憲太后,這個太后還是很聰明很明睿的母親,她死之前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趙匡胤悲泣不能回答。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氏說:“不對,只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真是國家的福氣!”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杜氏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裡,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

    這就是為什麼會給他弟弟傳位。

    至於後面趙匡胤離奇死亡,還有燭光斧影的傳說,這個正史沒有記載,不便猜測了。

    還有就是趙光義,他早年跟隨者哥哥趙匡胤為周朝征戰,陳橋兵變也參與了,幫助哥哥取得宋朝江山,宋朝建立後,趙光義官至宰相,趙匡胤是聽了母親的話有意栽培他,在宋朝建國初期樹立權威,保證趙家江山。

    (以下屬於猜測)但是趙光義應該是個急性子吧,等不了哥哥太久,在他37歲的時候,自己覺得快四十了,如果哥哥一直不死,可能都熬不過他,就蓄意動手了。就在公元976年的一天晚上和哥哥趙匡胤喝酒,那晚上趙匡胤離奇駕崩。

    所以皇位傳給弟弟有客觀原因,或許也是一種權利的遊戲吧。

    毛澤東評價趙光義: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不擇手段,急於登臺。趙匡義小人之言。

  • 8 # 為國釣魚

    謝諸位邀

    挑這個問題作答的原因在於:

    我對這個問題也沒有明確、完整的結論,目前的各種說法都沒有拿出令我完全信服的證據。當然,敢在這個問題下作結論的答主都是好樣的,至少你們是有勇氣的專家

    這次強答權作扔磚頭吧

    關於太祖的死和太宗繼位的過程

    南宋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收錄了北宋文瑩和尚《續湘山野錄》的一段記載: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

    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李燾對這條記載也充滿疑問

    “……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戳雪乎?今略加刪潤,更俟考詳。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開寶九年冬十月庚子

    釣魚認為:同疑問,最大的疑問在最後一句,“金匱預盟”是太宗登基五年後,經趙普密奏才大白於天下,之後,趙普復相。在這之前,沒有趙光義是皇儲的說法。關於帝位傳承安排這種大事卻沒有記錄在當時的實錄中,不符合常理。

    宋源於五代後周,五代一般不立太子,以親王+京尹為皇儲。趙光義繼位前的身份是晉王+開封府尹+同平章事+中書令,從這個角度看,太宗繼位沒有身份問題。

    疑問又來了:“主少國疑”,五代戰亂,所以立有軍政經驗的成年子弟為君是明智的。但是,此時太祖的兒子趙德昭已二十八歲,在老爹的提攜下,開寶六年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年齡來說沒問題,也在向著皇儲的地位靠近。

    何況,杜太后死的時候趙德昭十三歲,做皇帝的確有點“少”。然而,杜太后會以為自己一死,兒子趙匡胤就會馬上跟著死?如果再過幾年十幾年呢?即使臨終前不放心天下大事,按常理也應該囑咐趙光義忠心許國、匡扶侄兒才是,而不是在自己將死未死時就惦記著兒子死後的皇位傳承問題。

    更何況,趙匡胤→趙光義(皇弟)→趙廷美(皇弟)→趙德昭(第一任皇帝的兒子),這樣的傳承序位本身有問題。即使這四位都和和氣氣地按預盟傳位,趙德昭之後怎麼辦?趙光義和趙廷美的後人都是皇帝之後,都有合法繼承權。要不,一家選一個皇儲再轉一輪?深謀遠慮的杜太后和聰明絕頂的趙匡胤不會沒想過其中蘊藏的風險,卻沒有交待下一輪的事。

    不符合常理和人物性格的歷史事件一般來說就是故事。

    有人認為司馬光《涑水記聞》中的描述比較可信

    時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繼隆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繼隆以太祖傳國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赴開封府召晉王,見左押衙賈德玄先坐於府門。德玄者,滎陽人,善為醫。繼隆詰之,德玄對曰:‘我宿於信陵坊,乙夜有當關疾呼者曰[晉王召],出視則無人,如是者三,吾恐晉王有疾,故來’。繼隆異之,乃告以故,扣門與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時大雪,遂與王於雪中步主宮。繼隆使王止於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王俱進至寢殿。

    後聞繼隆至,問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釣魚認為,司馬光這段描述疑點更多

    1.作為寫了《資治通鑑》的歷史大家,司馬光在描述本朝大事件時犯了一個低階錯誤一一一誤王繼恩為王繼隆,誤程德玄為賈德玄

    恩→隆(龍)?程→賈(假)?莫非司馬老爺子在暗示著什麼。(我是不是石頭記看多了?)

    2.程玄德解釋自己守在趙光義家門口的理由是趙光義可能生病了。

    大雪天,病人在家,醫生苦守在門外?敲敲門,問問門房不就知道晉王是不是真病了?

    善醫者在晉王府外雪中徘徊,皇帝暴斃了,這麼巧?

    3.哥哥暴斃,弟弟卻要與家人商議很久才去瞧?

    是哪種家人?商議些什麼?不應該跟嫂子商議哥哥的後事麼?

    4.王繼恩讓趙光義先等一下再去見嫂子,程玄德主張“徑入”,誰給的膽量敢直闖後宮?

    關鍵時候,程玄德幫趙光義拿定主意。要說兩人平時沒有太密切的關係,誰信?

    5.宋後一見趙光義來了,便“愕然”,繼而稱趙光義為“官家”(皇帝),出口求保(饒)。老公死了,小叔子來幫忙不應該略感寬慰麼?在害怕什麼?

    6.時年,趙德芳十七歲,趙德昭二十八歲,即使宋皇后不願大權旁落,想與趙光義爭奪皇位,不應該召年齡更大,地位更高,更有實力的趙德昭入宮議事麼?

    …………

    簡補小資料,趙光義繼位後:

    並沒有以皇后之禮對待宋皇后

    太平興國四年,以言語逼趙德昭自盡,時三十一歲

    太平興國六年,趙德芳暴斃,時二十三歲

    以“驕恣,將有陰謀竊發”之名將趙廷美打發到洛陽;再稱趙廷美“大逆不道,宜行誅滅”,將之圈禁府邸;繼以“不悔過,怨望”之名將趙廷美髮配房州。趙廷美在房州“驚懼而死”,時三十八歲

    釣魚個人能得出的結論:

    金匱預盟是趙普發明的復相投名狀;趙光義繼位時沒有身份問題;趙光義勢力滲透宮牆內外;趙光義繼位時也有過一場宮鬥;趙光義為這一天做過細緻的準備;趙光義做皇帝后乾的事挺絕

    不敢保證趙匡胤沒有培養趙德昭伺機取代趙光義的想法;不敢保證趙匡胤沒有防備弟弟之心(例如議遷都);不敢保證趙匡胤之死與趙光義究竟有何關係,亦或並沒有關係?

    太祖暴斃,獲益最大的是趙光義;趙光義繼位數年後,其他兩位有資格繼位的儲君先後被迫死去……

    猜測很多,疑問也很多

    此時亦四鼓

    寫完這篇沒有答案的回答後,一身冷汗

  • 9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在今天我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在五代和北宋初期,實在是再正常的事情。

    有人說太宗即位是因為他弒兄。我們假設此時是真的,那也無法解釋太祖在世十多年一直不立太子啊,太祖的兒子可是盛年,並非五六歲小孩。還有的說杜太后死前要太祖立誓傳給光義的金匱之盟。這些都是表面原因。

    事實的真相是在五代時期,兄弟相繼已經成了一種制度或者說世人見怪不怪了(詳細可見我主頁有專門一篇文章一一列舉了五代時期的兄弟繼位)。因為五代時期朝代更替非常迅速,很多國家被滅一是有大臣集權,二是幼主繼位後鎮不住下面,因此傳位給弟弟或者弟弟主動一點去搶位置總比被外人滅族好。

    所以趙匡胤在世時,一方面要統一全國,一方面要預防手下大將們的造反,還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趙光義在當時已經掌握朝政,順著哥哥登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10 # 舍我談歷史

    趙匡胤在49歲突然去世,其後他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宋朝歷史上的第一次權力交接不是父子相繼,而是兄終弟及。難道趙匡胤就沒有考慮自己的兒子們?

    對於趙匡胤之死,很多人都懷疑是其弟弟趙匡胤是幕後黑手,由於沒有新的證據,目前趙匡胤之死是歷史謎案。而他的皇位繼承人實際一直都是趙光義。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趙匡胤並沒有立儲。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已經49歲了,也在位十多年,政權穩固。不立儲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如果他想立兒子,他絕對會立儲。他也沒有培養自己的兒子,這更不符合唐宗宋祖並立的馬上皇帝趙匡胤的風格。

    第二,趙光義親王尹京。趙匡胤封弟弟趙光義為晉王,同時擔任開封府尹,也就是親王尹京。上一個這樣的“標配”的是後周世宗柴榮,而趙匡胤都沒有給自己的兒子封王。當然,五代時期,親王尹京並不代表是皇位繼承人,但問題就在,讓趙光義尹京,卻不重用自己的兒子,說明皇位繼承人還是趙光義。

    第三,趙光義可以自由進出皇宮。從趙匡胤去世前後的資料看,趙光義可以比較自由的進出皇宮,這是很不正常的,即使是皇帝的親弟弟,也不能隨意進出皇宮。趙光義有這個特權,說明他已經掌握皇宮,並且得到宮中太監、宮女預設。

    第四,宋皇后知道趙光義來即位的反映。作為趙匡胤的皇后,宋皇后自然希望趙匡胤的兒子(宋皇后無子)即位,屆時她會成為皇太后,而趙光義即位,她只是皇嫂。在王繼恩把趙光義叫到宮中即位的時候,她選擇了承認。有人說,她是迫於無奈被迫承認,作為趙匡胤的皇后,如果趙匡胤對於繼承人有安排,在封建禮制下,她是絕對不敢違背,如果她不認可,趙光義是不敢輕易對她動手的。

    如果還是不相信趙匡胤不傳兒子,傳弟弟,讓筆者再來為你分析一下原因。

    1.五代政權更迭過於頻繁,讓趙匡胤害怕宋朝早夭

    從907年到960年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平均一個政權存在十年多一點,而且從後唐起到陳橋驛兵變趙匡胤登基,多次發生武將叛亂奪位的情況,有後唐李嗣源奪李存勖位,石敬瑭引遼兵奪李從珂位,郭威奪劉承佑位,趙匡胤奪後周天下。歷經這種混亂局面的趙匡胤不會不提出預防措施,他絕對不想做第“六代”,杯酒釋兵權和文人政治都只是措施,而在宋朝根基尚淺的時候,這些措施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要解決的就是主少國疑問題,趙光義即位可以完美避免這些。

    2.兒子很有可能不是帝王材料,趙匡胤無奈的選擇

    父子相繼這符合常理,作為父親誰不想把皇位傳給兒子。然而,五代時期有多少帝王因為傳位不適合做皇帝的兒子而葬送辛辛苦苦的基業。比如劉知遠,打下的基業毀於兒子劉承佑的猜忌,最直接的例子柴榮把皇位傳給幼小的兒子柴宗訓,被趙家奪了天下。歷史上對於趙匡胤的兒子著筆甚少,客觀的看,也不會怎麼厲害,否則趙匡胤也不會考慮弟弟趙光義。

    3.存在趙匡胤局面失控,不得已傳位於趙光義情況

    前面說到,在趙匡胤去世前後,趙光義可以自由進入皇宮,除了信任外,還有一種極端的可能是趙光義已經控制了宋朝,趙匡胤只不過是傀儡。這樣說,可能影響人們心中馬上皇帝趙匡胤的形象。但種種跡象表明這可能是真實的。

    首先,黃袍加身,既然史學家能寫出來並不一定是杜撰,而且作為武將的趙匡胤並不一定有那多想法,尤其和柴榮在長期的軍旅生涯中親如手足,在柴榮英年早逝的情況下,不太可能下手奪位。

    其次,趙匡胤多次要遷都,雖然有開封防禦能力差的原因。但從開封維持100多年的情況看,開封如果據守要比遭受戰亂影響的長安和洛陽要強。趙匡胤遷都很有可能要擺脫趙光義的影響。而且趙光義堅決反對遷都,不惜頂撞哥哥。

    第三,趙光義可以自由進出皇宮,至少可以說明皇宮裡面已經有很多趙光義的人,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可以解釋作為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執意考慮遷都,為的是重新建立自己的勢力,奪回權力。

    如果趙匡胤已經淪為傀儡或者意識到權力已經失控的情況下,他絕不會立太子。因為他熟悉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弟,一旦沒有掌控局面能力的兒子即位很有可能被叔叔奪位,因此趙匡胤連給兒子封王都沒有,他必須讓趙光義沒有一點懷疑才能保證兒子的安全,而宋皇后深知這一點,第一時間選擇了承認晉王趙光義即位。

    對於趙光義即位合法性的金匱之盟,其實這和親王尹京是一樣的。合理與不合理要看說話人的角度和立場,比如漢景帝在有孝心,也不會因母親的話,把皇位傳給弟弟梁王劉武,皇權具有最明顯的排他性,即使親兄弟也不行。趙匡胤認可金匱之盟,金匱之盟就合理。不認可,母親的話真的也是假的,甚至可以直接忽略真偽。

  • 11 # 月滿山

    趙匡胤為什麼不把皇位傳給兒子?大致出於三種情況:一是兒子年幼、二是杜太后的建議、三是趙匡胤死得突然,至於別的原因,相信後世會給出一個準確的結論的。

    趙匡胤

    姑且,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當時的具體情況吧!(當然不是十分具體)

    一、趙匡胤——趙匡義

    趙匡胤是個嚴謹勤奮的皇帝,隨著北宋國力的強大,全國統一的大局已定,而他並沒有志得意滿。驕縱奢靡。他一生兢兢業業,嚴以律己,這在歷代皇帝中都十分難得。

    可惜他正當盛年,身體也很健康,卻突然去世了,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不過眾說紛紜中,都提到太祖之死與他的弟弟趙匡義有關。(這就是耐人尋味的地方)

    二、“金匱之盟”——杜太后

    杜太后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太祖的母親皇太后杜氏因病去世。杜太后是個很有見識的女人,她見證了兒子奪位稱帝的全過程,認為趙匡胤能順利地坐上皇位,是因為柴宗訓年幼,若換成一個成年人在位,趙匡胤就根本沒有這個機會了。

    於是她認定立年長者為國君,才能穩定江山社稷。杜太后臨終前,告誡太祖趙匡胤,希望他能傳位給弟弟趙匡義,太祖含淚答應了母親的遺命。(無法猜到太祖的心理活動,只好用“含淚”了)

    這件事由大臣趙普當場記錄,並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金匱之盟”。

    三、“燭影斧聲”——趙匡義

    然而,隨著宋朝局勢的穩定和統一事業的逐漸完成,太祖與弟弟趙匡義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了。當初兄弟二人為了家族的大業,同心協力共度難關,而今為了 爭奪皇權,骨肉成仇。隨著趙匡義對皇位的覬覦越來越明顯,宋太祖就疏遠了他,而與另一位弟弟趙光美關係十分親密。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事務就由最有威望的趙匡義代理。

    趙匡義白天處理政務,晚上就去萬歲殿探望兄長。十月十九日晚,趙匡義再次探望兄長,他將侍奉的太監們都遣出殿外,然後與兄長談話。至於說了些什麼?早已無人知曉。站在外面的太監們看到殿內搖曳的燭光閃動了好幾次,又聽到有斧頭落地的聲音。沒過多久,趙匡義就跑了出來,大聲呼叫太監立即去請皇后與皇子前來。(趙匡義弒兄的嫌疑太大了,可惜當時沒人敢發聲,因為發聲了也沒用,古代人一點都不比現代人傻)

    當皇后等人趕到時,宋太祖已經死了。他到底是如何死的,最後也沒有定論,至今“燭影斧聲”還是千年疑案。

    四、羽翼漸豐——趙匡義

    趙匡義出身武將世家,他騎射嫻熟,16歲時隨父親南征,駐守揚州等地。並多次與敵將交鋒,在戰場上表現十分勇猛。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其中22歲的趙匡義充當前臺角色,奔走四方,聯絡軍士,部署安排,為趙匡胤順利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宋太祖稱帝后,就任命趙匡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五月,宋太祖征討後周舊臣李筠。趙匡義就擔任大內都點檢,留守汴京。十月,宋太祖再次親征,征討揚州叛亂的李重進,趙匡義又留守下來,穩定後方。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趙匡義被任命為開封尹,同平章事。

    長期以來,趙匡義將一大批能人志士招攬門下。同時在朝中廣交群臣、培植黨羽,為自己繼承皇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五、在天命——在人為?

    趙匡義是太祖之弟,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皇位根本輪不到他。

    然而,有了趙匡胤的兒子尚且年幼,不能擔當大任;有了杜太后的“金匱之盟”,名正而言順;有了宋太祖的突然死亡(死得恰到好處)。

    一切看來都無跡可循,順理成章便是趙匡義繼位了哈。

  • 12 # 流洛之家

    太祖趙匡胤從960登基到976年駕崩,一共做了16年皇帝,在這期間一直未立皇太子也沒有明確誰為繼承人,至於為啥沒有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我個人認為有一下幾點

    1、太祖正值壯年,是突然暴斃而死,即使想傳位給兒子也來不及。

    2、太祖遵從母親意願,兄終弟及,死後傳位於弟弟

    3、太祖幾個兒子,年齡小功勞小,太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容易被別人篡位,所以傳位於經驗豐富的弟弟。

  • 13 # 青言論史

    趙匡胤倒是想把位子給他兒子,但是當時可能除了他自己,已經沒有幾個人願意把位子給他兒子了。

    首先是老太太不同意。趙匡胤老媽臨死的時候,就逼著大趙發誓,在他百年以後要把位子傳給二趙,二趙沒了以後再給三趙(趙光美),三趙嚥氣以後給趙家二代目,史稱金匱盟約。大趙是個孝子。老孃說啥就是啥,只能捏著鼻子把這個給簽了。

    然後就是弟弟惦記著。拜老太太所賜,二趙早早的就把儲君的位子坐穩了。把他扶上儲君的位子容易,想把他的屁股挪開就難了。等到大趙覺得這個弟弟尾大不掉,想要收拾的時候,已經是積重難返了。

    最後就是滿朝文武都不和他一條心了。大趙悲劇的發現,整個開封府的人心已經被二趙收拾得差不多幹淨了,這些人領著他的俸祿,卻給二趙打工。他稍微露一點意思來,就會有很多人站出來給二趙說好話。

    所以當燭影斧聲的那個夜晚到來的時候,即使大趙嚥了氣,即使皇后讓宦官去找皇子,最後聞訊趕來的,也只有那個早就覬覦皇位良久的趙光義。

  • 14 # 早晚讀書頻道

    樓上說的都比較偏正史說法。

    有一些惡意揣摩,說給大家聽聽。首先他大兒子趙德芳已經20多啦,不是柴家時候的幾歲小孩,而且那個時候中國基本平定,所以套用非常時期立長君的說法是站不住的。

    說趙匡胤他媽遺言讓他弟弟當皇帝,只是趙光義自己說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當皇帝幾年之後趙普說的,如果真有這回事,他剛當皇帝的時候為啥不說,那個時候更需要這個東西保證皇位的正義性。

    趙光義說要跟大哥家的子孫輪流做皇帝,沒過幾年就把侄子搞死了。

    趙光義雖然功勞大,但是他的鐵桿並不多,他長期擔任開封府尹,你沒看錯是開封府尹,不是包拯他們後來者的權知開封府尹,有實權,但是收下都是吏,不是官呦。古代官和吏差很大的。

    手機碼子,寫的有點亂。

  • 15 # 應作如是觀

    兄終弟及,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罕見,也並非只有一個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弟弟。唐朝的武宗李炎、昭宗李曄,宋朝太宗趙匡義、金朝太宗吳乞買、元朝仁宗、文宗等皇帝,都是以皇弟的身份繼承大統。

    明朝朱元璋在《皇明祖訓》更是明確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就據此立興獻帝朱佑杬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異母弟朱由檢即位,既崇禎皇帝。

    這種皇位承繼法大多皇帝迫不得已而為之。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黃袍加身,開創300年大宋,在位16年,駕崩之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匡義,即宋太宗。

    史書記載,趙匡義駕崩前一夜,與其弟趙光義飲酒,並留宿皇宮中。第二天清晨,趙匡胤暴死,隨後登基稱帝的不是趙匡胤唯一的兒子,趙德芳,而是其弟晉王趙匡義。

    趙德芳,就是後世影視作品中八賢王的原型。可見其並不是碌碌無為,昏庸之輩。而當夜,趙匡胤趙匡義兄弟倆之間發生了什麼,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而民間野史稗史中確有詳細記載,但大多是猜測之語,真相如何,誰也不知。

    趙匡義登基稱帝5年之後,也就是公元981年,向天下交代了“兄終弟及”的原因,既 “金匱之盟”。

    公元961年,六月,趙匡胤與趙匡義的母親病重,“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就是“金匱之盟”,也是趙匡義給天下的一個馬馬虎虎的交代。至於真正的歷史如何。知情的幾個人都不曾提及。而不知情的人,編寫了歷史。

  • 16 # 社交和娛樂

    關於趙匡胤傳位的問題,史書上很有多記載,後人也根本無法考究。再加一些野史的捕風捉影、敷衍描繪,這個問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但說一千道一萬,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樁無頭懸案,真實的傳位過程究竟如何,誰也無法還原。後來的史學研究者也只能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做出自己的或儘可能符合邏輯的推理或猜測,但這是不是歷史的真實原貌,很難說,也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罷了。

    其實,對於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繼位的問題,總結起來無非是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合法地繼位,一種說是陰謀地奪位。

    一、合法繼位說

    先來說正當繼位,這種說法主要見於被列為正史的《宋史》中。根據《宋史·杜太后傳》的記載:“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

    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根據此段文字記載可見,杜太后主要考慮前車之鑑,為了杜絕趙宋再次出現這種黃橋兵變的事情,所以希望趙匡胤兄終弟及,以保證趙宋江山穩固。結合史實和情理來看,杜太后的擔憂不是不無道理,而皇子確實年幼而晉王趙光義又勢力強大,誰也不能保證一旦太祖駕崩之後,趙光義不會鋌而走險。可以說,杜太后的提醒點醒了趙匡胤,也促成其最終傳位給趙光義。

    但正當繼位說,有爭議的地方是同樣在《宋史·魏王廷美傳》裡也有類似但又略微不同的記載:“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這樣金匱之盟就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獨傳約,一個是三傳約,而這也正是引起後來人爭議甚至非議趙光義的地方,認為這金匱之盟乃是偽造的,不可信。但也有很多史學家支援金匱之盟這種說法,認為是可信的,趙光義的繼位是正當的。

    二、陰謀奪位說

    陰謀奪位說更多見於非正史。比如《續湘山野錄》,我們來看原文:

    上謂生曰:“我久欲見汝,決□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宿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或數日不見。上常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斗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由於此一段文字的記載,加之宋太祖晚期確實和趙光義的關係不睦,讓後來很多史學家猜測趙光義為了上位毒死自己的哥哥,從而奪取天下。

    總之,無論趙光義是合法繼位還是陰謀奪位,最終的歷史事實上宋太宗繼承了皇室大統,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

  • 17 # 有得觀史

    歷史上唐宗宋祖皆為一代明君。趙匡胤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正是他開明的一種表現。當然,這其中也有無奈的成分。

    後周皇帝柴榮和趙匡胤都是行伍出身,戰場上一起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柴榮38歲暴病而死,傳位給7歲的兒子。後周的軍事權利落在在趙匡胤手中。公元960年,失去英主的軍隊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軍士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把黃袍加在了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帥軍隊返京,逼小皇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

    柴榮因為兒子太小,才失去了皇位。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鑑,趙匡胤認為只有把皇位傳給成年的有能力執政的人手裡才靠譜,趙家的江山才會順利傳下去。於是就有了金匱之盟,同意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他的想法是他傳給弟弟,弟弟傳給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兒子再傳給趙光義的兒子,互動依次傳下去。

    陳橋兵變的主謀有兩個人,一個是趙普,一個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這兩個人,趙普後來做了宰相,趙光義當了京兆尹。京兆尹相當於今天的首都市長,權利不小,而且趙光義多年經營,政治實力相當雄厚。趙光義把哥哥趙匡胤推上了皇位,他自己也想當皇帝。有了雄厚的政治實力,就有了做皇帝的基礎。趙匡胤如果不讓趙光義繼位,一場慘烈的帝位之爭必將上演。趙匡胤不想殺人,他沒有殺開國元勳,而且還立下規矩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更不想殺自己的親弟弟。

    把皇位傳給弟弟,可以保證趙家的江山不丟,可以顯示他的開明,可以避免殺戮,一舉多得 。只是他的弟弟不按規矩出牌,沒有把皇位傳給他趙匡胤的兒子。這也他趙匡胤的一大憾事。

  • 18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啊,古代統治者誰不想死後,父死子繼,可他偏偏不得不兄終弟及,只能替趙匡胤說一句寶寶心裡苦啊。為什麼他不得不麼?因為他是一個大孝子,他的母親有感悟於周朝亡國的緣由,很大一部分在於主君的幼小,為了避免宋朝也因此亡國,她在臨終之時和趙匡胤談了一次話,其中原話翻譯過來是這樣子的。

    杜氏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

    宋太祖悲泣不能回答。

    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

    杜氏說:“不對,只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真是國家的福氣!”

    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

    杜氏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

    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裡,命令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這就是金匱之盟的由來。

    其實趙匡胤後來也可以拒絕。畢竟他的母親所說是因為周朝國君幼小,才給了他們機會。他若是有魄力,就說自己的孩子已經成年完全有能力處理整個國家,群臣也不會明目張膽的反對,畢竟天下是他打下來的。

    可怪就怪在他是突然暴斃,這才給了趙光義機會,若是再給他時間籌劃,結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了。

  • 19 # 吃好喝好藥好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燭影斧聲。

    具體這個詞語什麼意思就不多說了,你可以自行百度。

    兄終弟即,歷史上也有,但是多數在少數民族政權,漢族歷史上最出名的也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對兄弟了。具體為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歷史學家也各有各的說法。

    個人認為呢,陰謀論是站不住腳的,最有可能的是趙匡胤吸取了他當時黃袍加身的教訓,怕小主子在位鎮不住場子,而他弟弟又比較優秀。如果他兄弟有野心並且不是很要臉的話,很容易導致新建王朝的動亂。但是傳位給他弟弟就沒這個顧慮了,小義有人有能力,臉皮也夠厚,不怕各種魑魅魍魎的搗亂,同時因為傳位與他的緣故還能善待他的子女,一個做父親的首先也考慮的是子女的安危吧。

    還有一點,小義當時是開封一把手,在權利的中心。如果沒有傳位給他的打算的話也不會給他這個權利。

    宋代初建,需要有人有能力的君主,而不是小兒鎮場子。這就是趙匡胤傳弟不傳子的原因吧。

    最後趙匡胤的兒子被迫害而死,估計他是真沒想到自己的弟弟在權勢的海洋裡黑化成此吧

  • 20 # 北嶺散人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光義繼位(《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其實趙普一直反對,後來被免。

    其實這是杜太后一個理想主義的設計,原本意思是如果直接傳位給兒子,那兒子幼小各方面都不足,很可能受到權臣欺壓甚至丟掉江山,那是不是可以傳位給兄弟,兄弟正直壯年可以避免主弱臣強的現象。等兄弟百年之後再傳位回太子,這樣既避免了主弱臣強的擔憂又不致使道統旁落。

    為什麼說這是個理想主義的設計,看似挺完美,但卻忽略了人性的貪婪,皇位對所有人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為了這個位子歷史上父子,兄弟相殘的事太多了,畢竟天家無親嘛。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這一點,趙光義最終傳位給了自己兒子。

    當然也有著名的“刀光斧影”事件,傳說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登上了帝位,“弒兄篡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拳王泰森暴富時生活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