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過----路---的-----人
-
2 # 回憶在路上ys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河西走廊漢文化、青藏高原藏文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處。不得不說,敦煌這個響亮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現今行政建制上敦煌只是個小小的縣級市,但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卻仍然令“敦煌”這個名字如雷貫耳。
敦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面的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南面則是與祁連山相連的阿爾金山。
連線著河西走廊與新疆的敦煌
這種東西向走廊通道地形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但是這樣的延伸也差不多止步於敦煌。西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不易穿越的地形阻隔。
其實河西走廊的延伸
嚴重依賴於祁連山的水源
正是這樣的地形,才成就了敦煌的誕生和它在古代社會的繁榮。
-
3 # 大偉探遊記
敦煌早就不是那個敦煌了,淡季的時候,夜市、旅館、小店很多都關了,外地人來經商,淡季回老家,基本這個套路。西北小城,託研究院的福,城市基建不錯,還是蠻幹淨整潔的。敦煌的繁華現在純粹是遊客的狂歡了。
可是敦煌還是那個敦煌,那些個博物館、石窟、壁畫,夜市的小物件,市區內道路鋪磚上的文字刻畫,無一不是訴說以前的繁華,勾起人的嚮往。
-
4 # 環球逍遙遊
敦煌是甘肅省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旅遊資源豐富,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有悠歷史久的,燦爛的文化,旅遊有眾多的知名景點,敦煌的河西走廊 , 絲綢之路 ,邊塞風情,正在等待你去遊覽,我個人覺得敦煌是一座不錯的城市,是一生中必去一次的城市之一,朋友們你們覺得敦煌怎麼樣歡迎評論指點。
-
5 # 睡眠官—曼兔
敦煌是個非常古老的名字。光是有文獻可考的歷史,就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張騫出使西域後呈交給漢武帝劉徹的報告中。這份報告後來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大宛列傳》,“敦煌”這個地名就這樣進入了書寫的歷史,並且襲用至今。據考,這個名稱可能是當年居住於此的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也有學者(東漢的應劭(shao),唐代李吉甫等)據字面意思解釋:“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這種煌煌盛大的感覺更符合大多數人對這個地方的想象。不管怎麼說,早在進入書寫的歷史之前,敦煌就已經在原住民的口中流傳了不知多少年。
現如今的敦煌以莫高窟、月牙泉兩大景點馳名世界。其實,作為沙漠綠洲和絲路重鎮,“敦煌”這個字眼本身就有足夠的分量承載她所獲得的那些名聲。當年,漢武帝將匈奴人趕出河西走廊之後,“列四郡,據兩關”,四郡從東到西依次為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兩關即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四郡正是河西走廊上祁連山雪水滋養的四塊大型的綠洲,漢朝以前月氏人、匈奴人放牧牛羊的沃野。漢朝以農耕文明打敗西域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文明,正是“中國”“漢民族”建立日後兩千年輝煌文明的基礎和前提。匈奴人的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當年的敦煌,就是扼守陽關、玉門關兩座進入河西走廊直抵中原腹地的關隘的門戶要衝。當漢朝天威遠播,匈奴西避,直到後來中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迎來送往,敦煌作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古代四大文明匯合交融之所而對世界文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曾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交流融合,互相影響,互相塑造。不管是作為邊關重鎮,還是商業文化交流中心,說敦煌在歷史上曾經如現在的香港、廣州之類的大城市一樣重要決不為過。而莫高窟大大小小的洞窟、塑像、壁畫,特別是1900年發現在藏經洞中的文書、絹畫、典籍,正是對敦煌一千多年燦爛輝煌歷史的一種忠實記錄。
正像所有的偶然中蘊含著必然,月牙泉奇景的形成得益於敦煌特殊的水文、地質、氣候條件,而這條件同樣也促成了莫高窟1000多年的營建成果能夠存留至今。從這個意義上說,月牙泉和莫高窟雖然遠隔30公里,但是它們一個自然、一個人文,儼然一個整體,都是敦煌這個沙漠明珠的有機組成部分。
只是,歷史已成往事,現實只剩殘酷。現今的月牙泉靠地下水管和鳴沙山另一側的大型滲水池補水,早已沒了沙漠泉湧的自然意趣。敦煌市,也在焦渴中等待“引哈濟黨”工程的補水。敦煌的母親河疏勒河、黨河均已斷流,將來建成引哈濟黨工程,引來大哈爾騰的河水即使能救敦煌於一時,蘇幹湖的命運,又有誰來關心呢?其實,我揣測莫高窟現在的守護者“敦煌研究院”未必歡迎引哈濟黨工程。真正熱愛莫高窟藝術的專家們希望更少的遊客,更乾燥的空氣,更少的喧囂。當然,從敦煌市內儼然大都市河流景觀的“黨和風情線”即可看出,敦煌的市領導希望更多的水,更高速的經濟發展,更徹底的城鎮化。當然,就像古代居住在河西廣大沙漠綠洲地區的先民們一樣,現在的敦煌人也渴慕更多的水,更多的農田,更多的收入,更現代化的都市和農村。人們在謀求發展的時候是很少考慮到環境承載量這個嚴峻話題的,月氏、匈奴、高昌、Murano、烏孫、于闐、龜茲、鄯善……歷史上一連串熠熠生輝的王國都曾經在河西和現在新疆的廣大土地上建國興盛,至今只留下一連串沙漠中的廢墟。現代人能否在綠洲上建立長久的文明而不是重蹈古人和覆轍?人、自然、文化、發展,矛盾無處不在。
從蘭州出發,一路向西,途徑武威、張掖、酒泉,直到敦煌,正好就是當年漢武帝擊敗匈奴後所設的河西四郡。古老的土地,沿用至今的地名,我的腦海中隨時閃過各種膾炙人口的詩句: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吳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 ……
雜亂無章,很多都忘了年代、作者,也不知背景、所指,但都與腳下正在走過的這塊土地息息相關。而且,無一例外,讀起來都有一種蒼茫的霸氣,與車窗外閃過的河西走廊的風景相映成趣。在火車上,一側是巍峨連綿的祁連山脈,一側是一望無際的河西走廊荒灘戈壁,歷史和現實,風景與想象,像巨大的流星雨齊砸我不開竅的腦殼,鐵馬冰河,紛紛入夢。
一夜的火車,13小時的車程,我們在一個微雨的清晨抵達了敦煌。夢中的敦煌。
敦煌年降水量三四十毫米,珍貴的一場雨,居然被我撞上了。微雨中的沙漠完全沒有生命罕至的空曠,而是一片迷濛。敦煌綠洲也變成了普通農田,只是綠得更深,綠得發黑。由於空氣溼度超標,當天敦煌研究院決定關閉莫高窟景區,遊人大量滯留。不過,莫高窟外圍有很多現代興建的各種主題的展覽館,比如龜茲古國展覽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等,這裡有掃盲性質的知識介紹,莫高窟雕塑、壁畫的現代複製品,非常適合沒文化如我者參觀。這裡的藝術品大多是“原樣複製”而不是“修復複製”,而且很多可以拍照,這也為遊客留下珍貴的近似洞窟原樣的記憶提供了方便。早上,我們就在這些外圍展館流連。
下午去了鳴沙山,雨天,流沙都溼了,鳴無可鳴。正值敦煌初夏,駱駝換毛,無毛的駱駝失了威風,讓人只能想起一句俗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騎一次駱駝100元,目測幾乎所有遊客都選擇騎駱駝上山。鳴沙山景區很小,騎駱駝一圈不到半小時。騎完駱駝,就去看月牙泉。我之前看了太多月牙泉的介紹、圖片,真正看到的時候,還是會因為她的“小”而震驚。就這麼小小的一彎水面,存在了幾千幾萬年。直到最近幾十年,才因為人類活動地下水降低而無奈乾涸。然而人類不會放過她!人們都在救敦煌,救月牙泉。到底是敦煌救了人類,還是人類救了敦煌?月牙泉旁邊的古建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悉數被人為毀壞,現在所見仿古樓閣為後來重建,並且設定喇叭沒日沒夜播放田震的名歌《月牙泉》:“她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無限迴圈,聽得人心煩。鳴沙山滑沙專案也因為沙粒被雨水潤溼而冷清。遍覽鳴沙山景區,如你所知,這裡是一個騎駱駝、滑沙、坐沙漠摩托車、觀看人造月牙泉的聞名遐邇的大公園。晴天至此,當是分外喧囂。
敦煌和北京差著兩個時區,陰天,晚上九點,天還沒有要黑的意思。傍晚逛了沙州市場和敦煌市區。新建的城市,規劃儼然,乾淨整潔。古敦煌經歷魏、晉、南北朝、十六國、隋、唐的輝煌,又經歷吐蕃佔領、歸義軍統領時期的延續,直至沙州回鶻、西夏及蒙元統治時期的逐漸黯淡。到明朝嘉靖年間,嘉峪關關閉,敦煌更是被棄置關外,古城血脈自此斷流。現在的敦煌是清朝後來重新選址移民興建,城址和古敦煌有差,居住的人民更是與古敦煌的先民幾乎無關。這裡有蘭州村、秦安村、張掖村……都是當年這些地方的移民聚居而成。當地方言也和天水周邊秦地方言無二。我朋友說,沙州市場擺攤的商販幾乎都是秦安人。大秦安自古出貨郎,此言不虛。
夜幕降臨,我們來到位於敦煌市中心的黨河風情線。街燈一下子大亮,一個語文書中的詞彙突然在我腦海中閃現:“華燈初上”。置身岸邊,你彷彿來到了內地的某個城市,忘卻了這裡是沙漠腹地。黨河風情線其實純屬城市微縮景觀,2008年建成,引水渠引來的水在這裡被橡膠壩攔蓄,看起來長長的像一條河流,其實基本是一條河流形狀的澇壩。河底、河堤都是水泥硬化,仔細看,河底水草葳蕤,倒不失“風情”二字。正值青蛙繁殖期,河道里剛剛從蝌蚪變來的小青蛙紛紛跳上水泥濱河道路,快樂地跳來跳去。它們不知道,迎接它們的是人們的鞋底,是被踩成爛肉變成小屍體。真的不是我掃興,人們只願意抬頭看天,看黨河風情線兩岸的華燈,看河水裡的噴泉,人們會關心這城市中心命運不濟的小青蛙嗎?也許其中有些能僥倖跳回風情線大澇壩,繼續它們游來游去的生活吧。沒有前途。
第二天,天放晴了,莫高窟也開放迎賓。遊客以一二十人組成小群,由一名導遊帶領,講解參觀洞窟。洞內不能拍照,大家也都很自覺,畢竟所站都是一千多年前的地磚,所見都是一千多年前的實物。導遊也是敦煌研究院訓練有素者,不過洞窟隨時探測二氧化碳濃度決定是否關閉,所以每一批遊客看到的洞窟都是隨機選擇,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幾個重要的洞窟是必看的。比如九層樓、藏經洞。不太幸運,九層樓今年大修,沒有看到,只看到一些看板圖片。九層樓裡面的彌勒塑像是武則天時代所造,據傳按照武則天本人的樣貌塑造。仔細觀察,這尊佛像居然穿著抹胸,而且是盛唐的低胸裝。這個細節,不到莫高窟,是萬萬不能知道的。說實話,遊客看洞猶如走馬觀花,導遊講解也只能是蜻蜓點水,不事先做做功課,哪裡能分得清魏晉和盛唐藝術風格的差異呢?給我很大震撼的是,藏經洞其實很小很小,只有七八平米的樣子。事實上它是張議潮歸義軍時期敦煌地區的宗教領袖洪辯和尚的功德窟,至今裡面尚能看到洪辯的塑像。
敦煌藏經洞和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河南殷墟甲骨、居延漢簡的發現被合稱為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四大發現,而藏經洞更是四者中的翹楚。當年,面積不大的藏經洞密密麻麻堆積著佛經典籍、世俗文書、絹畫、紙畫、香爐、法鐸等經籍文物,文書所用文字有漢文、藏文、梵文、龜茲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鶻文等,藏品時代一直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綿延一千多年,簡直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很多隋唐宋元之後散佚的典籍都在藏經洞中找到了更古老的寫本,很多世俗文書更是為後人們揭示出了古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狀況。若非藏經洞,很多祖先們生活的細節我們現在無從得知。藏經洞的發現也直接引出了世紀顯學——敦煌學的誕生。有趣的是,這發現正好是清末中華帝國積貧積弱被西方列強欺負的時期,而發現者卻是一個不懂學術的王道士!於是圍繞文物流失又產生一系列故事,值得後人品評玩味。
王道士名圓籙,湖北麻城縣人。幼時逃荒離開家鄉,後在酒泉加入巡防軍。退伍後,出家當了道士。1899年前後,他雲遊到了莫高窟。這時候的敦煌早就沒了當年絲路重鎮的繁華,莫高窟除了當地老百姓燒燒香外也基本無人問津。王道士在當時的下寺住了下來,打掃積沙,改造佛窟為道教靈宮,像模像樣地做起了道士。
下寺對面的大窟(現編16窟)當時被流沙掩埋,16窟的耳室(現編17窟)正是後來的藏經洞所在。王道士僱人情理積沙,無意中發現甬道北壁壁畫後面的藏經洞,也在無意中開啟了無數學人夢寐以求的文化寶庫,開啟了綿延一個世紀直到今天還長盛不衰的敦煌學研究熱潮。
貧窮的王道士發現洞中並非金銀財寶,未免失望。但是很多書法精美的寫本和儲存完整的絹畫看起來似乎也有些價值。最初,王道士挑選其中一些精品送給敦煌當地的達官貴人,這些藏品並在這些官人之間轉贈。但狡猾的王道士並沒有公佈藏經洞的真實盛況。最初得到部分藏品的當時甘肅學政,大金石學家葉昌熾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最先發現藏經洞巨大價值的學者。但葉當時誤以為洞中並無多少藏品,有限的藏品已經被瓜分一空,這使得他與藏經洞文物失之交臂。
然而,當時在中國新疆一帶進行考古發掘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卻更敏感,更專業。斯坦因(1862-1943)到達敦煌是在1907年,當時他45歲,是地理學家兼考古學家,曾在英屬印度做過拉合爾東方學院院長和加爾各答大學校長。懂梵文,但不懂中文。他以相當於200兩銀子的價格從王道士手裡“買”走多達29箱藏品,包括學術價值極高的寫本、繪畫和刺繡等藝術品。
繼之而來的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1878-1945),1908年到達莫高窟,30歲的他通曉十幾種語言,漢語相當流利。與斯坦因不同,他在藏經洞花了三週時間每天過眼1000卷典籍,選出數千菁華,最後以500兩銀子的價格和王道士成交。1909年,法國最高學府特設“西域語言、歷史和考古講座”教席,由伯希和主持。可見其學術發現之重要,學術地位之崇高。
也正是伯希和,在1909年當他劫得的文物已經運抵巴黎之後,又攜少量精品來到北京,出示給中國計程車大夫們。至此,羅振玉、蔣伯黼、王俊仁、董康等方知藏經洞之事,大為震驚。在羅振玉的提請下,清學部電令甘督何彥升將藏經洞所餘8000卷藏品購歸國有。為此,學部撥款6000兩白銀,敦煌官府只給王道士300兩香火費,其餘悉數挪做他用。更有甚者,負責的官員敷衍應付,令王道士有機會事先轉移了大量藏品,後來更多次分賣給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奧登堡,二次到來的斯坦因等人。剩餘藏品在運輸路上也沒有像斯坦因們那樣好好裝箱,而是用草蓆隨意包裹。抵京後,又被負責官員李盛鐸、劉彥琛等人偷選私竊,並將較長的卷子一撕為二以充8000之數。最後,劫餘品才終於收歸學部,現藏國家圖書館是也。對比斯坦因們對藏品的珍視,剩餘藏品的坎坷經歷更令人嘆息。
陳寅恪先生所言:“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現在做成石碑,立在後來重建的庭院——敦煌藏經洞陳列館中,永遠警示著後人。這座庭院曾是歸義軍時期的三界寺;王道士時期的下寺。有學者認為,正是三界寺當年的住持道真和尚收集儲存了藏經洞豐富的藏品。而後來的下寺王道士,也是所有談論莫高窟的文章繞不開的話題。
歷史浩渺,有多少名字被後世敬仰,又有多少名字被後世唾罵,豈是無知如我者可以盡述的。
只是,所有的書上都把王道士看成歷史罪人,但他畢竟是藏經洞的發現者和最初的管理者。所有的書上都說斯坦因伯希和們是西方偷盜者,但是他們攫取去的文物恰好也是分類保管在英國、法國圖書館博物館中儲存得最完善的一部分。我朋友說,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對比後來華人自己對寶物的盜取和破壞,外華人盜走反而是更好的保護。站在民族的角度,當然這一切都只能是血淚史而已。王圓籙道士身後倒是有一座塔立在莫高窟前大泉河邊的空地上,是他的徒弟們立的。只是,恕我無知,我並沒有分清王道士的塔和歷代高僧大德的塔哪座是哪座。歷史,讓一切面容模糊,也讓無知的後人慚愧汗顏。
敦煌還有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敦煌博物館。如果你去敦煌,時間允許,可以一去。沿著很有現代設計感的走廊,同時也是沿著歷史的時間長廊,人物事件紛沓而來。歷史上的敦煌因為嘉峪關的關閉斷流了,現在一個全新的敦煌出現在這塊古老的綠洲上。如今,歷史上流淌了千萬年的黨河也斷流了,希望人類有足夠的智慧,能讓黨河的生機重續。自然的生態能平衡永續,人類的文明才有前途可言。
參考文獻:
1、楊寶玉《敦煌滄桑》,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2、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
6 # 歡歡樂樂遊天下
我覺得敦煌非常好,不管歷史的敦煌還是現在的敦煌,都是傳奇,有機會還想再去看看敦煌。關於敦煌,各種資料太多了,不再贅述,網上搜一下即可,此處省略一萬字。我就說說敦煌可以怎樣玩吧。上一次去的時候在敦煌玩了四天,第一天從嘉峪關汽車站乘大巴車歷經四個多小時,中途在玉門市的汽車站停了一次,終於到了敦煌汽車站。傍晚前去了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這個景區名氣特別大,也很有意思。可以騎駱駝、滑沙,如果想看沙漠星空,還可以鳴沙山露營。我們晚上去看了《敦煌盛典》的演出,挺好的,打鐵花、會移動伸縮的觀眾席都是很有特色的。第二天,我們去了莫高窟,這個景點不用細說啦,人人都知道敦煌,我們來敦煌的主要目的就是去莫高窟,遊客太多,需要提前在網上預約。下午看了一場《又見敦煌》的演出,這個演出屬於“又見”系列,是情景融入式實景演出,王潮歌的作品,非常好看,不容錯過。第三天我們去了陽關、敦煌古城、雅丹地質公園、玉門關、漢長城等景區,每個景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震撼。晚上我們還看了《絲路花雨》的演出,超好看,值得反覆去看,若再去敦煌還要去看一次。第四天我們去了東線的西晉墓、鎖陽城、榆林窟等景點。敦煌的沙洲夜市也很熱鬧值得一逛。總之,敦煌的旅遊資源太豐富了,大漠黃沙、蒼茫戈壁、飛天古佛,沒看過的一定要去敦煌看一看。敦煌有深厚的歷史、輝煌的文化,是一生必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去之前可以先看看紀錄片《河西走廊》《敦煌》。
-
7 # BoZai遊記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河西走廊漢文化、青藏高原藏文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處。不得不說,敦煌這個響亮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雖然現今行政建制上敦煌只是個小小的縣級市,但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卻仍然令“敦煌”這個名字如雷貫耳。一座西北邊城何以在歷史的長卷中引人矚目?關於敦煌我想從敦煌的地緣格局說起。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
敦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面的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南面則是與祁連山相連的阿爾金山。連線著河西走廊與新疆的敦煌這種東西向走廊通道地形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但是這樣的延伸也差不多止步於敦煌。西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不易穿越的地形阻隔。其實河西走廊的延伸,嚴重依賴於祁連山的水源
正是這樣的地形,才成就了敦煌的誕生和它在古代社會的繁榮。
向東經河西走廊可抵中原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向西,北穿戈壁可抵吐魯番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西逾沙漠可到若羌、和田等南疆地域;南越阿爾金山可至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
這樣的通道節點位置使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絲綢之路的興盛與衰落也深深影響著敦煌的繁榮與沉寂。
漢武帝征服匈奴後,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定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西漢河西四郡
莫高窟壁畫,絲路上的商隊
後又從令居(今甘肅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在敦煌設定了陽關、玉門關,以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其中玉門關所扼守是西去吐魯番的北路絲路通道,而陽關扼守的則是西去南疆的南路絲路通道。敦煌成為當時的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強盛時便從敦煌進擊西域,受朝於西域各國;衰落時收兵於河西四郡,勉強維持著對少數民族的羈縻統治。
敦煌能夠成為絲路交通樞紐,除了有交通優勢外,附近的綠洲農業條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座邊陲小城的農業能夠自給自足,還能滿足來往軍隊商賈所需。
黨河是維繫敦煌綠洲的生命線,敦煌的大多數人口和農業種植區域也都分佈在黨河的沖積扇上。
在古代,黨河作為疏勒河的一條支流,與疏勒河的幹流匯合後,流入敦煌西北方的哈拉湖。(而如今的哈拉湖早已乾涸,黨河和疏勒河尚未交匯,就因缺水而各自斷流了。)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上的前涼政權曾將治下一州的首府,設在敦煌。此時因少數民族南下,大量漢族人口向外遷,安定的河西走廊成為了他們的目標之一。河西走廊上的樞紐敦煌,於是像世外桃源一樣迎來了大量遷入人口。這些遷入人口將中原的儒家文化、生產技術等也帶至了敦煌。其中的一些謀士和將領及其他們的後代,幫助李暠於公元400年在敦煌建立了西涼政權。
東晉十六國時期
部分漢族南遷,部分漢族西遷
雖然西涼政權十分短暫,但是能夠支撐起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足見這一地區自成一體的經濟實力。
經過幾百年的紛爭,到了唐朝中前期,中原政府始終保持對西域的控制。敦煌在這暢達東西的絲路之上,盡享往來於交流帶來的繁榮。
北風吹雲雲四幕
歲盡窮陰苦寂寞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抽調西北軍隊前往平叛。來自青藏高原的吐番乘虛北上,將河西走廊和西域據為己有。吐蕃文化(藏文化)也為敦煌文化注入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大唐西域、西北軍內調馳援
吐蕃趁機入侵西域、河西走廊
851年張議潮率眾起兵趕走吐番駐軍,歸附唐朝。但是由於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敦煌無法與唐統治區域直接相連通。孤獨的敦煌於是在一百年的歷史裡,和中原王朝保持著氣若游絲的聯絡,守望在絲路。透過與臨近的回鶻和于闐聯姻,敦煌人維持了安定的局面,直至被西夏佔領。西夏據有河西走廊時,為北宋西向貿易造成了障礙。加上後來宋又戰敗於金,宋朝於是不得不加強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而減少西北邊境貿易。
敦煌與西夏
在蒙元帝國主持的一體化中,陸上絲綢之路仍然保持了一段時間。但出於各種原因的阻隔,陸上貿易通道的衰敗幾乎不可避免。
元朝泉州海上絲路貿易的興盛和後來西方尋找開闢新航路,都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替代品。敦煌的衰敗在海洋時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到了明清兩代,敦煌進一步衰落。嘉峪關在明朝作為西部邊境的崛起,標誌著敦煌甚至失去了作為邊關的價值,逐漸淪入荒蕪。
敦煌,成為了漢文化留在西部荒野的一塊墓碑。
漢代留下的廢墟
一旦衰敗荒蕪的基調定下來,這種趨勢便幾乎不可逆。即使清康熙年間對西北用兵,曾短暫提振過敦煌的農業經濟,但這終究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閉關鎖國的年代,期待貿易再開的敦煌,終究失望了。一部敦煌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在海運還不可靠、陸上又沒有勢力阻斷的年代,敦煌佔據著中國對外的黃金通道。那時候的敦煌,是西部璀璨的明星。
作為絲路樞紐的敦煌
可是一旦陸上貿易受到軍事壓迫而禁絕,或是在大航海時代之後陸上貿易的重要性下降,敦煌馬上就會陷入衰落。歷史上這座城市的興衰,規律之清晰令人咋舌。這一聯絡的指標,便是敦煌莫高窟。絲路繁華,營造就順利;絲路荒廢,營造就中斷。這場綿延千年的營造工程,與絲綢之路的興衰大有聯絡。曾經的富麗堂皇
度跡迷沙遠
臨關訝月明
解放後,隨著玉門油田和酒泉鋼鐵廠的建設,玉門、嘉峪關作成為了西部的熱點。而身處西北深處的敦煌卻被人徹底遺忘。
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等重要的東西交通大通道都撇下了敦煌。
被撇下的敦煌?
但是坐擁豐厚歷史遺產的敦煌不會就這樣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在開放中迎來興盛的敦煌也會再次因開放而再次繁榮。善加利用現有資源,能讓敦煌在今後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是利用歷史遺產發展旅遊業。敦煌的多重文化特性,使之成為了很多已經消亡文明的儲存地。不管是用作旅遊還是學術考察,敦煌都還有很多潛力有待開發。早在20世紀初,莫高窟壁畫、藏經洞的發現就吸引了海內外的Explorer前往敦煌。尤其是國外學者和探險家,在那個時代對敦煌表現出來的興趣遠超華人自身。保羅·伯希和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探險家1908年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運回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
但作為一個具備高度附屬性的產業,旅遊業和學術服務很依賴總體經濟水平的高低。國窮民疲的年代裡,這兩個產業的發展難以形成氣候。但在旅遊業突然成為中國服務業金礦的今天,敦煌的價值一下子就浮現了。敦煌機場、敦煌支線鐵路相繼投入運營,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敦煌,迎來了旅遊業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2016年,敦煌第三產業總產值達到64.76億元,佔敦煌2016年全年生產總值的60.86%。敦煌的人均生產總值則達73987元,居甘肅省前列。
以旅遊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敦煌的經濟支柱。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敦煌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是利用阿爾金山、柴達木盆地的開採業,使敦煌的經濟腹地得到延伸。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油氣資源豐富,但是生活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在50年代油田開發初期開始,石油部門便選擇以鄰近的敦煌為出發基地。青海油田生活基地所在的七里鎮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與敦煌市區沙州鎮面積相當的城區。作為青海油田三個基地之一,敦煌比格爾木離油氣開採區更近,比花土溝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更好。
敦煌的農業和服務業基礎,使之能向南輻射阿克塞、肅北和柴達木西北地區。敦煌也成為這一地區向北向東的運輸通道節點。
已經通車的敦煌鐵路和正在修建的格爾木敦煌鐵路必將加強敦煌與這一經濟腹地的聯絡。
甘肅省在西北是樞紐性的省份,在整個西北的定位很高。位於甘肅最西陲的敦煌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是一個分界點。事實上,甘肅省也已經將敦煌列入全省八大節點城市之一。
這個支點的真正意義和敦煌在古代絲綢之路起到的作用非常類似。敦煌介於新疆和甘肅之間,定位相對獨立,進可以輻射周圍落後地區、退可以做強自身。
一旦新的甘肅省城鎮規劃落地,把酒泉、嘉峪關兩市併入,敦煌的發揮空間會更大。
一個新的敦煌,正追尋著它昔日的輝煌。
-
8 # 四處遊玩
你們只知道莫高窟,但敦煌的崛起還有更多希望 |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本文為我局的第272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敦煌的故事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河西走廊漢文化、青藏高原藏文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處。不得不說,敦煌這個響亮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現今行政建制上敦煌只是個小小的縣級市,但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卻仍然令“敦煌”這個名字如雷貫耳。
一座西北邊城何以在歷史的長卷中引人矚目?今天的文章就從敦煌的地緣格局說起。
車馬相交錯
歌吹日縱橫
敦煌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北面的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南面則是與祁連山相連的阿爾金山。
連線著河西走廊與新疆的敦煌
這種東西向走廊通道地形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但是這樣的延伸也差不多止步於敦煌。西面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不易穿越的地形阻隔。
其實河西走廊的延伸
嚴重依賴於祁連山的水源
正是這樣的地形,才成就了敦煌的誕生和它在古代社會的繁榮。
向東經河西走廊可抵中原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向西,北穿戈壁可抵吐魯番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西逾沙漠可到若羌、和田等南疆地域;南越阿爾金山可至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
這樣的通道節點位置使敦煌成為了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絲綢之路的興盛與衰落也深深影響著敦煌的繁榮與沉寂。
漢武帝征服匈奴後,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定了酒泉郡和武威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西漢河西四郡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莫高窟壁畫
絲路上的商隊
後又從令居(今甘肅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在敦煌設定了陽關、玉門關,以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其中玉門關所扼守是西去吐魯番的北路絲路通道,而陽關扼守的則是西去南疆的南路絲路通道。
敦煌成為當時的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被譽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
玉門關遺址
陽關遺址
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強盛時便從敦煌進擊西域,受朝於西域各國;衰落時收兵於河西四郡,勉強維持著對少數民族的羈縻統治。
敦煌能夠成為絲路交通樞紐,除了有交通優勢外,附近的綠洲農業條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座邊陲小城的農業能夠自給自足,還能滿足來往軍隊商賈所需。
敦煌的母親河——
黨河是維繫敦煌綠洲的生命線,敦煌的大多數人口和農業種植區域也都分佈在黨河的沖積扇上。
在古代,黨河作為疏勒河的一條支流,與疏勒河的幹流匯合後,流入敦煌西北方的哈拉湖。(而如今的哈拉湖早已乾涸,黨河和疏勒河尚未交匯,就因缺水而各自斷流了。)
乾涸的哈拉湖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上的前涼政權曾將治下一州的首府,設在敦煌。此時因少數民族南下,大量漢族人口向外遷,安定的河西走廊成為了他們的目標之一。
河西走廊上的樞紐敦煌,於是像世外桃源一樣迎來了大量遷入人口。這些遷入人口將中原的儒家文化、生產技術等也帶至了敦煌。
其中的一些謀士和將領及其他們的後代,幫助李暠於公元400年在敦煌建立了西涼政權。
東晉十六國時期
部分漢族南遷,部分漢族西遷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雖然西涼政權十分短暫,但是能夠支撐起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足見這一地區自成一體的經濟實力。
經過幾百年的紛爭,到了唐朝中前期,中原政府始終保持對西域的控制。敦煌在這暢達東西的絲路之上,盡享往來於交流帶來的繁榮。
北風吹雲雲四幕
歲盡窮陰苦寂寞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王朝抽調西北軍隊前往平叛。來自青藏高原的吐番乘虛北上,將河西走廊和西域據為己有。吐蕃文化(藏文化)也為敦煌文化注入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大唐西域、西北軍內調馳援
吐蕃趁機入侵西域、河西走廊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851年張議潮率眾起兵趕走吐番駐軍,歸附唐朝。但是由於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敦煌無法與唐統治區域直接相連通。
孤獨的敦煌於是在一百年的歷史裡,和中原王朝保持著氣若游絲的聯絡,守望在絲路。
透過與臨近的回鶻和于闐聯姻,敦煌人維持了安定的局面,直至被西夏佔領。西夏據有河西走廊時,為北宋西向貿易造成了障礙。
加上後來宋又戰敗於金,宋朝於是不得不加強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而減少西北邊境貿易。
敦煌與西夏
在蒙元帝國主持的一體化中,陸上絲綢之路仍然保持了一段時間。但出於各種原因的阻隔,陸上貿易通道的衰敗幾乎不可避免。
元朝泉州海上絲路貿易的興盛和後來西方尋找開闢新航路,都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替代品。敦煌的衰敗在海洋時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到了明清兩代,敦煌進一步衰落。嘉峪關在明朝作為西部邊境的崛起,標誌著敦煌甚至失去了作為邊關的價值,逐漸淪入荒蕪。
敦煌,成為了漢文化留在西部荒野的一塊墓碑。
漢代留下的廢墟
(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一旦衰敗荒蕪的基調定下來,這種趨勢便幾乎不可逆。即使清康熙年間對西北用兵,曾短暫提振過敦煌的農業經濟,但這終究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閉關鎖國的年代,期待貿易再開的敦煌,終究失望了。
一部敦煌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海運還不可靠、陸上又沒有勢力阻斷的年代,敦煌佔據著中國對外的黃金通道。那時候的敦煌,是西部璀璨的明星。
作為絲路樞紐的敦煌
可是一旦陸上貿易受到軍事壓迫而禁絕,或是在大航海時代之後陸上貿易的重要性下降,敦煌馬上就會陷入衰落。
歷史上這座城市的興衰,規律之清晰令人咋舌。
這一聯絡的指標,便是敦煌莫高窟。絲路繁華,營造就順利;絲路荒廢,營造就中斷。這場綿延千年的營造工程,與絲綢之路的興衰大有聯絡。
曾經的富麗堂皇
度跡迷沙遠
臨關訝月明
解放後,隨著玉門油田和酒泉鋼鐵廠的建設,玉門、嘉峪關作成為了西部的熱點。而身處西北深處的敦煌卻被人徹底遺忘。
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等重要的東西交通大通道都撇下了敦煌。
被撇下的敦煌?
但是坐擁豐厚歷史遺產的敦煌不會就這樣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在開放中迎來興盛的敦煌也會再次因開放而再次繁榮。善加利用現有資源,能讓敦煌在今後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是利用歷史遺產發展旅遊業。
敦煌的多重文化特性,使之成為了很多已經消亡文明的儲存地。不管是用作旅遊還是學術考察,敦煌都還有很多潛力有待開發。
早在20世紀初,莫高窟壁畫、藏經洞的發現就吸引了海內外的Explorer前往敦煌。尤其是國外學者和探險家,在那個時代對敦煌表現出來的興趣遠超華人自身。
保羅·伯希和
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探險家
1908年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
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運回法國
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
圖為保羅·伯希和在藏經洞內
敦煌壁畫中的唐僧禮佛圖
但作為一個具備高度附屬性的產業,旅遊業和學術服務很依賴總體經濟水平的高低。國窮民疲的年代裡,這兩個產業的發展難以形成氣候。
但在旅遊業突然成為中國服務業金礦的今天,敦煌的價值一下子就浮現了。敦煌機場、敦煌支線鐵路相繼投入運營,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敦煌,迎來了旅遊業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敦煌機場
莫高窟又一次上線
2016年,敦煌第三產業總產值達到64.76億元,佔敦煌2016年全年生產總值的60.86%。敦煌的人均生產總值則達73987元,居甘肅省前列。
以旅遊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敦煌的經濟支柱。旅遊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敦煌基礎設施的建設。
月牙泉
二是利用阿爾金山、柴達木盆地的開採業,使敦煌的經濟腹地得到延伸。
柴達木盆地西北部油氣資源豐富,但是生活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在50年代油田開發初期開始,石油部門便選擇以鄰近的敦煌為出發基地。
青海油田生活基地所在的七里鎮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與敦煌市區沙州鎮面積相當的城區。作為青海油田三個基地之一,敦煌比格爾木離油氣開採區更近,比花土溝基礎設施和自然條件更好。
圍繞柴達木盆地的三大基地
敦煌的農業和服務業基礎,使之能向南輻射阿克塞、肅北和柴達木西北地區。敦煌也成為這一地區向北向東的運輸通道節點。
敦煌簡直是這一帶綠洲的盡頭
已經通車的敦煌鐵路和正在修建的格爾木敦煌鐵路必將加強敦煌與這一經濟腹地的聯絡。
敦煌至格爾木
三是扮演好甘肅省區域戰略的支點角色。
甘肅省在西北是樞紐性的省份,在整個西北的定位很高。位於甘肅最西陲的敦煌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是一個分界點。事實上,甘肅省也已經將敦煌列入全省八大節點城市之一。
甘肅與邊疆省份
這個支點的真正意義和敦煌在古代絲綢之路起到的作用非常類似。敦煌介於新疆和甘肅之間,定位相對獨立,進可以輻射周圍落後地區、退可以做強自身。
一旦新的甘肅省城鎮規劃落地,把酒泉、嘉峪關兩市併入,敦煌的發揮空間會更大。
一個新的敦煌,正追尋著它昔日的輝煌。
-
9 # 掌上風景線
敦煌,一直是我向往去的地方。它是人心嚮往之的城市,一千年的風沙、驚心動魄的石窟,美麗得令人窒息的壁畫……值得一去!
提起敦煌,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莫高窟裡的“飛天”、濃濃的西域風情、蒼涼的戈壁等印象。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河西走廊漢文化、西域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交匯處。不得不說,敦煌這個響亮的名字,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名勝古蹟
莫高窟
人類文明的精粹,人類靈魂的凝結
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因為這裡蘊藏著深厚的歷史、輝煌的文化,被譽為“一生必來一次”的地方。
千手觀音、飛天女神、每一樣都讓人沉迷。
鳴沙山月牙泉
延續千年不變的迷人景色
鳴沙山月牙泉這裡沙山與泉水共處,因沙動有聲而得名。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
陽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代詩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Sunny無故人。詩詞間充滿了離別之情。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夜幕降臨之後,尖厲的勁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玉門關
殘垣斷壁也擋不住金戈鐵馬之氣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雖只餘下斷壁殘垣,置身其間,卻仍能隱隱感受到,邊關的鐵馬金戈之氣,使人不得不慨嘆,歷史的沉重和蒼涼。
詩句悲壯蒼涼,引發人們對古老邊塞的嚮往。
就是敦煌,有千年的文化薰陶,不嬌氣不精緻,卻美得古樸又大氣。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走走,這座充滿神秘而古老的城市!
-
10 # 簡曰遊記
去年八月初去敦煌,去了莫高窟,鳴沙山和月牙泉。走了不少地方,最讓我懷念的是這座城市的歷史人文氣息,和熱情淳樸的人們。隨手一拍都是景色,而且這裡是獨具一格的,其他地方感受不到的。
敦煌城市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名氣很大。這裡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國家5A級風景區-鳴沙山月牙泉,還由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歷史遺蹟玉門關,陽關,西千佛洞,河倉古城等一大批的旅遊景點。
有的強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為商業利益驅使,短時間內牽強附會的堆砌成景;有的強在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又略遜風騷,想靠人工復刻大自然的造化之奇,力有不逮者多。而敦煌兩者兼具,人文和自然景觀並駕齊驅,難分伯仲。氣勢恢宏的建築,肅穆大氣的彩塑,美輪美奐的壁畫,卷帙浩繁的文書。在這片烈日灼燒著的土地上,一代代的能工巧匠、高僧宿儒接踵而來、前仆後繼,將短暫而熱烈的生命化作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他們矗立於此,向上天闡述了虔誠、忠義和奉獻,為世人留下了思想、歷史和野望。在這裡,感受蒼天、人類的偉大,感受個體、自己的渺小!再好不過。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如此安逸!
大城必堵,小城必亂,是我多年來積攢的成見,但這種成見在敦煌被打破了。作為一個人口僅有20萬的城市,敦煌的一切都秩序井然。步行、騎行、駕車的各行其道,互不干擾,甚至超車的都極少見。乾淨的街道上沒有隨意停放的攤鋪、隨風起舞的垃圾,甚至是北方城市常見的沙土都不見蹤影。如果你在繁華的城市中心,經過一條僅數米寬的人行橫道,發現十幾個人在靜靜的等著綠燈時,不要詫異,這是這座小城的常態。敦煌,你該去見一見。
有人說:“在巴黎街頭,你所觸及的每一件事都是藝術”。而敦煌,也是這樣一片人文與藝術的聖地,正如人們所言:“在敦煌,連風都是藝術”。提起敦煌,總是繞不過一座大氣磅礴的莫高窟,但是其實除了莫高窟,敦煌還有很多雄偉壯麗的美景。這裡風景與眾不同,人文也是大不相同,一輩子一定要來一次,感受一下敦煌的風情。
西北小城,託研究院的福,城市基建不錯,還是蠻幹淨整潔的。敦煌的繁華現在純粹是遊客的狂歡了。可是敦煌還是那個敦煌,那些個博物館、石窟、壁畫,夜市的小物件,市區內道路鋪磚上的文字刻畫,無一不是訴說以前的繁華,勾起人的嚮往。
敦煌是一個魔幻的交流點,數種文明的交匯點讓它的個性特別,有和我們一樣的,也有與我們不同的,好像很熟悉,又好像很陌生。一輩子一定要來一次,感受一下敦煌的魅力,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
11 # 使用者噗嗤
敦煌是個非常古老的名字。光是有文獻可考的歷史,就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張騫出使西域後呈交給漢武帝劉徹的報告中。這份報告後來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大宛列傳》,“敦煌”這個地名就這樣進入了書寫的歷史,並且襲用至今。據考,這個名稱可能是當年居住於此的少數民族語言的音譯。也有學者(東漢的應劭(shao),唐代李吉甫等)據字面意思解釋:“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這種煌煌盛大的感覺更符合大多數人對這個地方的想象。不管怎麼說,早在進入書寫的歷史之前,敦煌就已經在原住民的口中流傳了不知多少年。現如今的敦煌以莫高窟、月牙泉兩大景點馳名世界。其實,作為沙漠綠洲和絲路重鎮,“敦煌”這個字眼本身就有足夠的分量承載她所獲得的那些名聲。當年,漢武帝將匈奴人趕出河西走廊之後,“列四郡,據兩關”,四郡從東到西依次為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兩關即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四郡正是河西走廊上祁連山雪水滋養的四塊大型的綠洲,漢朝以前月氏人、匈奴人放牧牛羊的沃野。漢朝以農耕文明打敗西域以匈奴為代表的遊牧文明,正是“中國”“漢民族”建立日後兩千年輝煌文明的基礎和前提。匈奴人的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就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當年的敦煌,就是扼守陽關、玉門關兩座進入河西走廊直抵中原腹地的關隘的門戶要衝。當漢朝天威遠播,匈奴西避,直到後來中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絲綢之路迎來送往,敦煌作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古代四大文明匯合交融之所而對世界文明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曾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交流融合,互相影響,互相塑造。不管是作為邊關重鎮,還是商業文化交流中心,說敦煌在歷史上曾經如現在的香港、廣州之類的大城市一樣重要決不為過。而莫高窟大大小小的洞窟、塑像、壁畫,特別是1900年發現在藏經洞中的文書、絹畫、典籍,正是對敦煌一千多年燦爛輝煌歷史的一種忠實記錄。
-
12 # 阿郎888666米粒
敦煌,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底蘊的城市。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就位於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處,同時也是西域文化、伊斯蘭文化的交匯處。除莫高窟外還有月牙泉、陽關遺址,玉門關等。前年曾去過一次,感覺不錯,小城市反而覺得做什麼都方便,沒有那麼多擁堵。莫高窟的石窟和壁畫是敦煌文化最為燦爛的地方。顯示出了當時佛教文化的發達以及故人精湛的描繪技藝。在塞外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我們的藝術瑰寶能完好的保護的現在,也得益於文物保護者們辛勤的付出。鳴沙山月牙泉很不錯,走進鳴沙山,有一種置身沙漠的感覺。當時去的時候,正放著田震《月牙泉》的歌曲,很不錯。
回覆列表
敦煌城市不大,人口不多,但是名氣很大。這裡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國家5A級風景區-鳴沙山月牙泉,還由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歷史遺蹟玉門關,陽關,西千佛洞,河倉古城等一大批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