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叔
-
2 # 三箭定天山123
完全無必要!語言只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這種工具是需要多數人使用的,使用的人數越多越有生命力,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被其使用者們自然的豐富與完善。一些只被極少人使用的語言,必然失去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成為僵死的語言,消亡只是遲早的事。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不可能將所有即將消失的東西都攜帶在身上,輕裝上陣、眼朝前看才能更有利於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有利於人類自身的發展。
需要,但是很難。
語言是文化最重要核心載體。文化多樣性一定以語言多樣性為基礎。相反,殖民同化也一定是從語言使用、保留、教育為重要手段。
但是,在非武力殖民情況下,經濟優勢與經濟殖民也是有可能的。經濟優越的民族和文化,依仗其經濟力量以及優越性,對吸引被影響和被殖民的文化和語言向殖民文化和語言靠攏,這更加無形而強大,甚至可以形成文化優越與風尚。比如西方節日在中國年輕群體中的流行風尚,儘管似懂非懂,但是這是一個文化引力與征服的重要標籤。但是歐洲,有更為明確的意識做文化抵禦,抵制以好萊塢為文化輸出埠的電影,以確保更完整的文化傳統。
換言之,隨著中國國力的大幅崛起,以及對外交流的頻繁,華人對於自己目前心態,是更為自信和從容,不再認為西方文化有天然優越,而且以茶道、佛教信仰或者配飾、中式居室文化的復興,華人有更加明確的文化自覺、自省和自信,以更東方式的心裡適應、認同和迴歸,民間其實已經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流行趨勢,包括對於古文化中的經典研讀和普及,變成更自覺的行為和意識。同時,隨著國家對於意識形態的有力介入,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到明確的戰略議程,中華文化的系統復興伴隨經濟崛起,正在自然擴充套件和推進。
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對於傳統文化具體載體的中醫藥文化的重視和大力推崇,這不僅有實用健康層面的價值,更有對於蘊含其中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的國家層面的推動。
回到主題,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在遇到亡國、被侵略、被經濟壓倒性殖民,或者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下,要想獨立儲存語言系統,是非常艱難的。雖然出於研究和博取需要,文化研究的需要,語言保留仍然有價值,但是,語言是活的社交生命,只能存在於活的民族、社群和人群中。當這一切基礎不存在時,語言也將煙消雲散。
但是,中性的考慮,就算是殖民原因,民族之間文化的強力融合,仍然具有積極的歷史社會價值,一樣遵循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放在歷史宏觀框架下,不必過分悲愁。有生有滅,才是自然之道,自強不息,才是自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