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子134443005
-
2 # 騎士悠然行
武則天應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女人。她在主持朝政期間,重用人才,休養生息,使唐朝政局穩定,社會發展處於上升趨勢,是一個有作為的女皇。
-
3 # 尕沐兒
李清照大家都不陌生,語文課本有不少她的詩詞,詩詞很優美。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於書生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城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4 # 使用者155058968
在中國封建社會,一旦女人出軌被發現,輕則是被所有人看不起,重則會被浸豬籠等處罰,性命都難保。像潘金蓮出軌西門慶,最後被武松殺死了,下場極為悽慘。是不是所有古代出軌女子的下場都很慘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名叫劉娥女子,出身比較貧寒,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嫁給了一個工匠。劉娥長得非常漂亮,屬於那種純天然美女,不施粉黛,都足以迷倒萬千男子。婚後,就跟著丈夫一起到京城謀生,生活還算幸福。幾年後,因機緣巧合,遇到了一位年少多金的皇族子弟,兩人就搞到了一起。
這位皇族子弟不是別人,而是之後的宋真宗趙恆。此時,趙恆被封為襄王,還並不是太子。劉娥揹著丈夫,經常與趙恆私會,兩人如膠似漆。後來,此時被宋太宗知道了,認為劉娥是有夫之婦,且出身低微,怎麼可能配得上自己的兒子。於是,宋太宗就下了一道聖旨,讓劉娥和他丈夫立馬離開京城,並強迫趙恆與大臣的女兒潘氏結婚。
因為趙恆已經迷戀上了劉娥,就把她丈夫趕出了京城,偷偷地把劉娥藏了起來。之後的十五年間,趙恆經常過來看望劉娥,每到一起,就如同久別的夫妻一樣,如飢似渴地纏綿。即使不能天天跟趙恆在一起,劉娥從沒有抱怨過,也許她真正愛上了這位未來的皇帝。
宋太宗去世後,趙恆坐上了皇位,第一件事就把劉娥接到宮中,封她為妃子,兩人終於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此時的劉娥,雖然已經36歲,但卻更加地有魅力,宋真宗趙恆對她更加地迷戀。之後,郭皇后病逝,宋真宗本想立劉娥為皇后,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只能作罷。
一晃又過去了八年的時間,劉娥雖然沒有為皇帝生個龍子,卻領養了後宮妃子的兒子,以作為自己的兒子。此時的宋真宗也掌握了實權,對那些大臣不再顧及,強硬地把劉娥立為皇后。
縱觀劉娥的一生,絕對是出軌女逆襲的佼佼者。從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通過出軌的手法,成為了母儀天下的皇后,簡直是空前絕後。
回覆列表
蔡文姬(約174年-約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精於天文數理,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她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蔡文姬從小以班昭為偶像,也因此從小留心典籍、博覽經史。並有志與父親一起續修漢書,留名青史。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她初嫁於衛仲道,後因無子,丈夫死去而回到母家,又因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生育2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
蔡文姬多年被擄掠是痛苦的,一旦要結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漿生活,離開對自己恩愛有加的左賢王,和天真無邪的兩個兒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覺得柔腸寸斷,淚如雨下,在漢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車而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十二年的生活,點點滴滴注入心頭,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
“十八拍”,樂曲即十八樂章,在歌辭也就是十八段辭。第一拍中所謂“笳一會兮琴一拍”,當是指胡笳吹到一個段落響起合奏聲時,正好是琴曲的一個樂章。此詩的形式,兼有騷體(句中用“兮”字)與柏梁體(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韻)的特徵,但並不純粹,或可稱之為準騷體與準柏梁體。全篇的結構可大別為開頭、中腹、結尾三部分。第一拍為開頭,總說時代動亂與個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擄西去的第二拍,止於放還東歸的第十七拍,歷時十二年,分為思鄉與念兒前後兩個時期;最後一拍為結尾,呼應篇首,結出怨情。
“十八拍”節選:別兒歸國的【第十三拍】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後,每於月明之夜卷蘆葉而吹笳,發出哀怨的聲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為當地經久不衰的曲調。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箏來彈奏《胡笳十八拍》非常盛行,據傳中原的這種風尚還是從她最後一個丈夫董祀開始的。
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
唐朝人李頎發出這樣的感慨。
蔡文姬在周近的衛護下回到故鄉陳留郡,但斷壁殘垣,已無棲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屯田校尉董祀,這年她三十五歲,公元208年,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真情窮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詩歌中別構一體。五言《悲憤詩》節選中寫到“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櫃。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以敘事詳盡、細節逼真見長。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迴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是歷史上少有的才名蓋過美貌的女子。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為儲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明人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說:“東京風格頹下,蔡文姬才氣英英。讀《胡笳吟》,可令驚蓬坐振,沙礫自飛,直是激烈人懷抱。”盛稱蔡文姬的資質與修為,一個博學多才的好女子,命運是如此悽慘,婚姻生活如此不幸,令世人感到悲涼與嘆息!
文姬亦擅長書法,其文筆宋刻《淳化閣帖》有收錄。蔡文姬一生,特別是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撰寫了《續後漢書》,這不能不說是她對祖國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