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代尚書院
-
2 # 薪火之路傳薪火
隸中草書石門頌,摩崖絕壁刻蒼龍。
瀟灑飄逸一散仙,閒雲野鶴超五行。
藏鋒兜裹兼捻轉,遒勁奔放篆籀濃。
欲得石門真實意,修身正氣寫豪情。
丁酉初秋 安書楷《石門頌筆意》
-
3 # 聞是藝術
為便於逐步深入學習《石門頌》,本篇將臨習分為實臨和意臨兩個階段講解。
實臨
所謂實臨,即對著帖實實在在地臨習,力求寫像原帖,第一步必須如此作。下筆之前最好認真讀讀帖,找找點劃、結字的規律,做到心中有數,以減少盲目性,提高臨寫的效率。下邊就《石門頌》的點劃、結構及臨習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分別予以剖析。
一、點劃的特徵及書寫要領
《石門頌》雖為東漢刻石,但其用筆基本為篆法,除個別撇捺外,大多以中鋒行筆,逆入平出,無明顯提按,也無一般隸書之“蠶頭燕尾”,因此,其點劃乍看起來並無顯著特徵,而此卻正是《石門頌》的特徵及妙處所在。若進一步觀察,不難發現無論橫、豎、撇、捺、點、鉤、折,很少雷同,這種不同不是其自身形態的不同,而是其勢的無窮變化,這種千變萬化的“勢”無處不有,隨字而生,又極其協調統一,從而造就了《石門頌》的獨特風貌,而這種獨特風貌決定了它的獨特的用筆方法。
1、橫劃:
《石門頌》的橫劃並不完全平直,常有起伏變化,大多是極細微的,難以尺度衡量,也無法用言語恰切描述,所謂妙不可言者也。學者須細心琢磨,慢慢體會,時間長了自可悟得箇中三昧。 起筆要注意逆入藏鋒,所謂欲右先左,不必頓筆即可接著右行,即起筆與行筆在紙上的著力相近。個別橫划起筆稍有頓駐,形近於方。行筆要穩,做到管豎鋒正,不可偏欹,要遲送澀進,以增加線條的內涵和力度,免生流滑。收筆不必筆筆回收斂鋒,大多將鋒慢慢離紙即可,除個別主筆外,一般不必頓筆作燕尾狀。這裡,慢是關鍵,絕不可猛然離紙出鋒。
2、豎劃:
《石門頌》豎劃的特徵及起收行使與橫劃基本一樣,不同處是較之橫劃的起收更少頓駐,尤其收筆處多以輕提空回處理,幾無鋒芒外露,顯得圓渾含蓄。一字中若有多處豎劃,則或相背或相向,不拘形式,卻呼應得體,相映生姿。若無平正一路漢隸功底,很難如此隨心所欲。
3、撇劃:
一般漢隸的撇劃有兩種,起筆處與前述橫豎劃並無二致,區別主要在收筆處。一種仍為輕提空回,一種則向上方轉鋒,同時有程度不同的加力,然後回鋒收筆。《石門頌》撇劃的處理大多屬前種,後一種很少。還有一種撇法其它漢碑很少見到,即撇劃將到盡頭時,轉向前上方繼續以中鋒行進,而不是在轉的同時頓筆回收,其行進的多少不定,一般很短即輕提收筆或回鋒收筆,而無頓駐。這種轉向是極自然的,不可硬折上去。
4、捺劃:
《石門頌》的捺劃也有其獨特面目,極少如一般漢隸的捺腳,(即行筆到將盡時頓筆,其力偏向下方,之後慢慢轉向右上提筆出鋒,形成隸書的標準捺腳,所謂燕尾。)而是如其特有的撇的處理,不過方向反向右下而已。因此,練好了撇,捺則不難解決,只是在將到末尾轉向後上方行筆往往要長些。
5、鉤法:
《石門頌》的鉤與其撇近似,有時轉鉤處稍有折意或稍有輕頓,但極少如一般漢隸的轉後頓筆向上回收。其反鉤則與捺近似。
6、轉折:
一般稱“折法”,這裡稱“轉折”為的是區別於楷書,因為漢隸的折筆除了以折法處理外,還有轉法。《石門頌》的折法與一般漢隸基本相同,或提筆折過,或以接筆為之,這種接筆往往有意錯開,不準確銜接,以豐富其變化。其轉法則與其它漢碑不同,或轉中含折,或純以轉為之,無論如何轉,均不加提按,線條顯得更加灑脫而富於彈性。
7、點:
《石門頌》的“點”姿態頗多,然其筆法並無特別處,無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而已,無論是上點、下點,或是三點水、火字點,概莫能外。換句話說,常將“點”變作“劃”來處理,此法也常見於其它漢碑。 知道了《石門頌》點劃的基本特徵和書寫要領,就可以大膽落墨,如法炮製了,功夫到了,自可運用自如。當然,如果有時間練練篆書,當會更好。前邊已經講過,《石門頌》的筆法大體屬篆法,這是其不同於其它漢碑的一個要點。
二、結字的特徵及臨習要點
1、以方為主,因字立形:
漢隸結字多呈扁形,《石門頌》字形則近方,原因之一是不像一般漢碑那樣強調波磔和橫劃主筆,其二是點劃之間特別是橫劃之間比較寬鬆,其三是字的下部往往處理的很開闊。所謂因字立形,則是根據每個字的點劃多少、結構特點,或扁或方或長或短或大或小,隨其自然,不拘一格。這些特點,對於初臨者較難把握,要多讀多臨,時間長了,便可悟得規律。
2、點劃呼應,收放有致:
舉幾個例子,可以看出此乃《石門頌》又一突出特點。“公”字的捺向右上方飛起,處理得極大膽,與向左下取勢的撇遙相呼應,整個字頓時活了起來;“截”字捺寫得極短小,與左半部的寬大形成鮮明對照,整個字既有奇趣,又非常穩實;“焉”字的右折轉放得很開,成一個大弧,裡邊四點天地廣闊,全字顯得豪放宕逸。類似例字俯仰皆是,讀者慢慢把玩,自能體會妙處所在。作為臨習,此點更難掌握,特別是要收放呼應得恰到好處,單有一般的用筆、結字辦法遠遠不夠,要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構圖能力,才能把握好分寸。這隻有勤於臨池,苦苦磨鍊,別無它途。
3、偏旁多姿、相映生趣:
過去有漢隸的偏旁多呈獨立存在之說,這大概是與行草書相對而言。其實,每一偏旁的處理都要考慮與其相對部分的關係,而作相應的調整,這在《石門頌》中顯得尤為突出。譬如“誠”字的“言”旁,“口”有意向左下拉出,這樣單看“言”本身就失去了重心,但與右邊“成”的取勢恰成呼應,使整個字顯得穩而不板;“明”字的“目”旁下部明顯向右傾斜,而“月”卻有意向左取勢,使全字既穩住了重心,又頓生妙趣;“鑿”字的“殳”寫得很扁,下部形成的空顯然偏右,而“金”大膽地補入空中,再用撇放捺斂的特殊手段救之,包括下部幾筆一同向左取勢,使整個字斜而不倒,奇趣橫生。此類例字隨處可舉,無須一一羅列,其關鍵所在是有意製造矛盾或者說是造險,而後解決矛盾或者說收拾險情,從而寫出新景象。當然,這種本領更要慢慢鍛鍊體驗,不可操之過急。
4、松而不散,灑脫大度
此點是《石門頌》的最顯著特徵。由於其點劃瘦挺,體勢寬博,線條之間便不那麼緊密;又由於其結字富於變化,便顯得少嚴謹之“規矩”,而這種“松”和“亂”恰恰是其姿態萬千之所在。譬如“履”、“益”、“城”、“永”等字,好多點劃有意斷開,筆勢相左,但就整字看,搭配極得體,若把其排列規矩,筆筆粘合,則頓失情趣。
當今,寫《石門頌》者不多,寫得好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時候,出現了散亂欹斜,那就更談不上灑脫大度了。所以前邊提到臨寫此碑前,最好能在平整規矩一路漢碑上先下下功夫,原因即在於此。
意臨
顧名思義,取其意臨之即為“意臨”,要臨出意趣,寫出性情。這要有很好的“實臨”基礎,要達到能夠“背臨”的程度,即不看《石門頌》範本,憑記憶隨意取碑中字,均可將其點劃形態、位置結構寫得準確。“背臨”猶如中學生背課文,合上書不可掉字丟句。而“意臨”則如朗誦不是一般的背讀,要把詩文描寫的情感表達出來。由“實臨”至“意臨”,在學書過程中是一步很不容易的昇華,蘊含著質的飛躍。
一、意臨的方法和要點
1、把握整體,不失大意:
所謂大意,一是指碑帖的線條、字勢的主要精神,二是指碑帖所表現的主要意趣、情調。因為有了熟練的實臨功夫,應該說已養成了正確的用筆習慣。因此,這時的臨習不應該再把注意力放在起收轉折的一個個動作上,而完全可以靠實臨時養成的習慣,下意識地完成正確的用筆,餘出的主要精力則可放線上條質感的營造上。因為有了熟練的實臨功夫,應該說碑中的字形已諳於胸中。因此,這時的臨習也不必再多注意點劃位置的經營,而應多去著眼於大局。當然,這個“大局”只是相對而言,現階段也僅指注意體勢的把握,著意於《石門頌》寬博恣肆的動態結構,與進入創作階段時所要考慮的大局自有不同。
2、對照檢查,週而復始:
意臨一段時間之後,“意”的成分會逐漸減少,而“隨意”的成分則會逐漸增加。即《石門頌》的特徵、風格會被不自覺地扭曲,而臨書者個人的習氣會不自覺地滋生出來。這時就非常必要對照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所在,予以糾正。如此一遍遍地認真臨,一遍遍地認真查,當會發現每次都有新收穫。
這裡,“認真”很重要。認真,才能發現問題;認真,才能解決問題;認真,才能不斷感悟。不少人在實臨階段能夠認真,一旦開始意臨,便濡毫潑墨隨意揮灑,把實臨時學到的東西丟得一乾二淨。必須清楚,意臨的目的是寫出《石門頌》的精神風貌,而不是“脫帖”,還未到創造自家風格的時候。
3、體味規律,舉一反三:
所謂規律,主要指特徵。抓住了特徵,便大體掌握了規律。凡流傳有序的碑帖均有其自身規律,只是有些顯明,有些隱晦。《石門頌》因其變化豐富,規律較難把握,而正因為此,更需認真體味,多下功夫。掌握了規律,可得舉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前邊講過,《石門頌》用筆屬篆法,其點劃少提按,瘦勁圓渾,這便是其特徵、其規律。 然而,僅此還不夠,還出不來它的意趣。這就要細心觀察其微妙,比較與一般篆隸之不同,發現較一般篆隸線條之豐富處,並慢慢體會其表現手法。結字亦如此,無論再變化,也有其內在規律可尋。可按不同結構的字,分成若干種類型,再反覆比較其異同,自可慢慢發現規律所在。
二、常見的弊病和問題
1、有意顫抖,故作姿態:
《石門頌》的點劃大多起止無跡,又無明顯提按,筆力弱者常將線條寫得單調乏味。於是,一些人行筆時便有意顫顫巍巍或扭扭曲曲,認為如此便豐富了線條的內涵。這些人只知症狀不知病因,下藥自然要錯。造成此弊還有個原因,就是對碑刻的錯誤理解,將長年風化剝蝕的殘缺,誤為本來面目,刻意追摹而致。如果讀帖仔細,自可剝去假相,還其廬山真面。 解決線條質感的唯一辦法是筆力的磨鍊,是逆入平出、遲送澀進的正確筆法,無巧可取。當然,《石門頌》的線條變化的確豐富,不是平鋪直敘,但那是極自然而微妙的,學書者稍不注意便會過頭,成為故作姿態。
2、點劃相左,組合散亂:
這個問題最易在臨寫《石門頌》時出現。《石門頌》寬博恣肆的特徵,取決於其點劃組合的寬鬆自然,而寬鬆自然的點劃組合又建立在高度協調的美的構圖規律之上,因此,總給人以松而不散,姿態萬千之美感。如果把握不住這種內在的規律,而一味追求寬博自如,就必然導致點劃相左,組合散亂。因而,我一再強調初學漢隸不宜以此作範本,而應從規整一路漢碑入手,意即在此。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基礎是牢靠的,對構圖規律的感悟和把握,也會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
3、變形過分,結構怪異:
這是當今不少人常常出現的問題,不僅寫《石門頌》,寫其它碑帖,寫任何書體,都常出此弊端。他們或有意將點劃移位,或有意誇大一部分,或過分變化墨色,等等非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的先人很少有此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循著寫字的規律一步步來,他們不存在急於參展、發表的問題。顯然,此症之主要病因是求成心切,這些人多半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臨帖有時,應該變了,該是創造自己風格的時候了。其實,他們不知道如何變,更不知道如何創,因為他們的功夫還遠遠沒有下夠,他們的審美水平也沒有提到相應的高度,一變就必然離譜。
臨帖是手段,創作是目的。如果我們老老實實地照著前述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臨習,把握其規律,掌握其技巧並不難,由臨習到創作的轉化也完全是功到自然成的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有些人常感到臨習時學的本領用不到創作中來,或者索性臨是臨,創是創,把二者完全脫離甚至對立起來,以至出現臨摹作品很可觀,創作作品如出他人之手的怪現象。究其原因,除了臨習沒有下夠功夫,便是方法不得當,後果是一個:未能把《石門頌》的基本筆法熟練掌握,結字規律諳於胸中。因此,一旦離開帖進入創作,寫出的點劃就變了味,字的結構也不知該如何安排了。
另外,還有一個整體把握的問題。在臨習的後期,要適當注意字與字、行與行的關係,養成大局觀的習慣,鍛鍊處理大章法的能力。所憾,《石門頌》整體拓片很難見到,影印出版者常常分成數頁,且多是經過了剪裁拼貼,難以窺得全貌和體味章法,我們只有多看看其它碑刻、摩崖,以資借鑑。好在隸書章法變化不大,可將其視為次要問題,留待以後慢慢解決。
附:《石門頌》介紹
《石門頌》為東漢摩崖刻石,高三二七公分,廣二五四公分,二二行,行三O或三一字不等。額題《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內容為司隸校尉楊孟文主持修復褒斜棧道事。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立石,未署書者姓名。因鐫刻在陝西褒城縣褒斜谷石門崖壁上,故名《石門頌》。
一般認為初學漢隸不宜以此作範本,而應從較規整一路漢碑入手,有了一定基礎之後,再攻此碑,自然水到渠成。這就要對隸書有一個歷史的瞭解和整體的把握,才好結合自己情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
一般言及隸書,便自然地想到兩漢,這是因為隸書至漢代,尤其到東漢已完全成熟,非常完美。若就現有資料看,隸書的出現則應上朔到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青川戰國木犢,已有明顯隸意,有人稱其為“古隸”,因為還保留著濃重的篆書成分。之後的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簡,乃至居延、敦煌等簡書,顯示了一個清晰的隸變過程。學隸者對此不可不知,因為我們需要豐富文字知識,增加表現手段,就必須朔本求源。這些大量的戰國、秦、漢簡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窺探文字由篆而隸的演變軌跡、形體由來,而且由於大多是下級官吏的手跡,信手寫來,饒有天然之趣,其筆墨行使轉運清晰可辨,也非翻刻、傳摹者所能及。
東漢盛行刻碑銘功記事,以廣天下,傳後世,這就不同於簡牘大多作為一般記載、傳遞功能的文字,需要操辦者認真對待,此大概是隸書達到輝煌時期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一時期存留下來的佳刻甚多,鳳翥龍騰,各極其致。《石門頌》、《楊淮表記》圓勁縱逸,《衡方碑》、《魯峻碑》方嚴雄厚,《禮器碑》、《史晨碑》凝鍊典雅,《西狹頌》、《郙閣頌》寬博奇崛,《張遷碑》、《鮮于璜碑》古樸凝重,《曹全碑》、《孔宙碑》峻秀宕逸,《華山碑》、《乙瑛碑》謹嚴平實……可謂不勝列舉。其中的大多數碑刻由於風化剝蝕,又平添了一份天然情趣和金石氣息,這種自然和歲月所賦予的美,是人工難以企及的。 漢代之後的隸書漸趨程式化,雖時見書刻,多不足取。直至清代,隨著碑學的振興,隸書才得以復甦,取得較高成就者有鄧石如、鄭簠、金農、伊秉綬、陳鴻壽、趙之謙等,他們的一個共同點是超越晉唐,直取先秦兩漢,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所在,也為我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臨習是學書的必由之路,猶如繪畫之素描、寫生。臨習又是從書者畢生功課,至老不可捨棄。當然,不同階段之臨習自有不同的目的,所用方法也各自不同。譬如,入門初學必須一筆不苟地忠於原帖,如此方可得其形體,悟其筆意,練得法度,養好習慣;有了一定基礎則取其意臨之,或者取所需臨之,如此方可心領神會,意到筆隨,逐漸蛻變為自家面目;及至書有所成,仍應不斷臨帖,時時以古法修養手性,免得流俗之弊偷入腕底,以臻“熟後生”之高境界。
-
4 # 聞是文化
學習鋼筆隸書的最佳典範——《石門頌》臨習指要
漢碑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數量之大,風格之多,在書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每通碑皆有每通碑之風格面目,“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學習鋼筆隸書究竟以哪一種漢碑為範本?有人主張先學遒麗平正的《乙瑛碑》,有人卻先學樸拙方俊的《張遷碑》,又有人喜歡習飄揚雅逸的《曹全碑》,各有道理。其實,通通漢碑都精彩,要我說,從鋼筆書法的工具和特點出發,以瘦勁奇放的《石門頌》為隸書入門的最佳典範為好。因為《石門頌》用筆細勁,結字多變,平正中又具變化,以骨氣和韻味兼長,適合用鋼筆來表現。
一、《石門頌》總體風格簡析
《石門頌》為東漢刻石中的一支奇葩,它自然、奔放、樸拙、雄強、清新。為漢碑中之神品,歷來為書法金石家所讚賞,被稱為“隸中之草”。羅復堪詩云:“高超奇逸石門頌,膽怯何由敢問津,合與孟初稱草隸,苦心力學莫因循。”楊守敬稱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石門頌》集各種書體之優點,有篆書的筆法,隸書的結體,行書的意態,草書的趣味。學寫《石門頌》,既要把握其用筆中鋒,纖細而有力度,平正樸拙之風格,更不可乎視其平中寓奇,變化誇張之特點,要由平入奇、由巧漸拙,努力尋求其開闊縱放,飄逸新奇,健勁姿肆的不凡境界。
二、《石門頌》用筆分析
《石門頌》在崖壁上書寫鐫刻,形成了奇特的遒古婉蜒的筆法,這是大自然所賦予的美。它雖為摩崖碑刻,卻較少森嚴肅穆的廟堂氣象,而多了些迭宕野逸的山林之趣。其用筆多沉厚,圓入圓出,多用中鋒,含而不露,頗類秦篆,圓勁而縱放,飄逸而多恣。《石門頌》多系一分筆書成,善用鋒尖,提筆執行,因而筆畫極為細勁,但由於善於藏頭護尾,卻不顯單薄,頗有沉厚之意。
用鋼筆臨寫《石門頌》,用筆取其細勁易,得其沉厚難,要善於藏鋒回筆,注意輕重提按的處理。要寫得有金石趣味,則可加入少許顫筆。如下圖所示:
三、《石門頌》結字分析
《石門頌》結字的特點在穩衡中極盡變化之能事,以“險”取勝。因字立形,或取橫寬之勢,或顯縱長之姿,率意天真,妙趣天成。內斂外放,險中取平,正中寓斜,欹中取平,變化多端,耐人尋味。叉通這筆畫的挪移和增減,使字形更加美妙奇特,令人耳目一新。有的豎畫垂下特長,如漢簡之率意而為,誇張大膽,令人歎絕。用鋼筆臨此碑,要注意其結字之豐富多變,或橫或縱,或收或放,要因字成形,取其自然之美,先求形準力至尖端,中宮收緊,四面如意。如下圖所示:
-
5 # 兩山堂
● 談談我的理解,提出臨習建議,並附臨摹習作請教。
——《石門頌》沉澀韌健,奇縱飛揚。此摩崖隸書素有“隸中草書”之稱。運筆遒勁,饒有篆意,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
——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約性用筆,以中鋒圓筆為主,並把方筆與圓筆巧妙融合。筆畫粗細區別不大又有微妙變化。少有燕尾而具飛揚伸展之勢。
——揮灑自如,毫無拘束,不做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
——結體開張奔放,疏鬆散朗,飄逸有致。
——章法錯落,字隨石勢,縱橫開闔,意趣橫生。
——《石門頌》歷來得到很高評價:“是刻挺勁有姿致。”(王昶《金石萃編》)“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楊守敬《平碑記》)張祖翼跋《石門頌》曰:“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臨習建議: 沉澀遲重之筆絕不能以“顫筆”為之。須體味蔡邕、徐謙所謂取“澀”之“爭力”——與阻拒之力、筆畫執行方向兩旁的“牽引之力”的相爭之力。用筆“緊駛戰行”,“依定向而進”,戰勝阻力、牽引力,則“澀”意自生,蜿蜒的曲致自然呈現。
-
6 # 神韻軒書法
"三百年來習漢碑者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也。″一一清.張祖翼。
《石門頌》是著名東漢摩崖刻石。歌頌了東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犍為、楊孟文"數上奏請″修復褒斜道的事蹟。有"隸中之草″之譽。用筆奔放伸展,圓筆居多,筆畫瘦硬,粗細均勻。像篆書線條一樣,注重中段厚實的表現。圓勁流暢,像熔金流淌。折法有方有圓,還有的折畫斷開不相連,字形叄差錯落,不拘一格,古樸豪放。
有的字結構多有異趣,如"命″、"升″、“誦″等字豎畫很長。像竹木簡犢的寫法。
清末民國書法家康有為評:"餐霞衝採絕人煙,古今譙可稱書仙?石門崖下遺摩碣,跨鶴驂鸞欲上天。″
(以上圖片為石門頌拓本)
(石門頌原石)
下圖是書法家龔望先生臨的《石門頌》,他曾遍臨漢碑,尤好《石門頌》。創新於法度之內,字形四周伸展,疏密有致,用筆生澀遲拙。蒼茫渾厚。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7 # 無技大師詩書畫
石門頌作為漢代的摩崖石刻隸書,我覺得它應該具備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時代特點,大漢天子駕六合而御八方,體現出了漢代人縱橫捭闔的時代特點。二是以篆書寫隸書的特點,筆意與結體,實現了一個完美的轉身,符號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的過程演繹,已經在隸書中體現出來。三是摩刻特點,因為是摩刻,屹立於天地間,雖然和天地相比之下還渺小,也依然要表現出漢代人,漢代文人的大漢氣象,所以,從縱勢到橫勢的變化,體現出的古代華人那種頂天立地,縱橫天下的民族性格,是大寫的人字,是民族精神,健全人格的體現,是民族大道的覺醒。
-
8 # 千年蘭亭
《石門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即148年刻。此碑二十二行,每行三十至三十一字不等,現存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書寫率意,沒有雕琢刻意的痕跡,在結體上,自然安置,較少一般隸書框架形式壓束,章法上任其自然,整體風格渾厚高古,疏秀靈動。
《石門頌》風格獨特,並不適合初學,可在學習曹全、禮器等後,再學石門頌以豐富筆法。
-
9 # 寫字吧
《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寫。此石原刻於陝西漢中石門內壁西側的摩崖上,碑額和正文均為隸書。整塊摩崖高261cm,寬205cm,題額高54cm。正文22行,共655個字。現藏於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與略陽的《郙閣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是漢代頌體代表作。
因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巖面上的,《石門頌》沒有講究起伏分明的用筆方法和點畫形態,確有一種朦朧的神韻。
清劉熙載《書概》中說:“秦碑力勁。漢碑氣厚。” 清張祖翼評此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藝術特點一、筆法
《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線條沉著勁道,結字舒展放縱,體勢瘦勁,飄逸自然,長短、粗細、曲直、俯仰、向背、提按、疾澀、虛實、起伏,用筆變化豐富,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
二、結體
1.以扁為主,大小不一
2.依著巖面的起伏,因字賦形
根據每個字的點劃多少、結構特點,或扁或方或長或短或大或小,隨其自然,不拘一格。
3.松而不散,灑脫大度
筆畫之間較為寬鬆且多處斷開的情況下,又能做到不散不亂,就要靠主次筆畫的虛實來調節統攝,體現出它的線條美和空間美。
臨習方法臨習《石門頌》,首先,要完整感受章法,透過線條波動起伏的表象,體會毛筆書寫的筆法。其次,要抓住主要特徵,掌握書寫規律。
儘量實地考察原石,瞭解石刻所處的自然環境,現場體驗原作的氣息,感受它的章法魅力。
回覆列表
當今,寫《石門頌》者不多,寫得好者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是在追求“松”的時候,出現了散亂欹斜,那就更談不上灑脫大度了。
臨習《石門頌》的時候,實臨務必要追求形似,意臨則是建立在紮實的實臨基礎上的情感表達,因此,“認真”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少人在實臨階段能夠認真,一旦開始意臨,便濡毫潑墨隨意揮灑,把實臨時學到的東西丟得一乾二淨。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石門頌》意臨的幾個思路。
前後相同字的換位運用
意臨的第一步,是前後相同字或者特點的轉換應用: 《石門頌》當中重複的字很多,他們的形態大抵不會完全一樣,甚至有巨大差別,我們在寫到這個字的時候,要想著帖中這個字其他的表達方式,並靠著這種記憶,表達出來,其實就是相同字不同樣式的換位。這是加深印象,學以致用的第一步。
不同特點的換位應用
同樣是包圍結構的字,外輪廓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在寫“開”字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把“閔”字的外框放進去?又可不可以用其它的字框形式?不但筆勢要有這樣的處理思想,結構也是一樣:
我們在寫左邊走之旁的時候,腦子裡會不會想到右邊的趙字的形態,會不會想到把走之旁處理為“”變為左右結構,又會不會想到把右邊的趙字,變為左部的半包圍結構。這是靈活變換,學而有創的第二步。
特點的誇張、以及反式應用
在臨習《石門頌》的過程中,會發現《石門頌》很多字都有鮮明的特點:
比如這個“廢”字,是一個靜態十足的字,它的靜態是由外框的形態所奠定的;
而“厲”字是一個動態十足的字,它的動態是由於左撇以及“萬”字下部空間形態所造成的。在臨習這兩個字的時候,不但要分析它們各自為什麼是動(靜)態,更要思考,怎麼把這種姿態誇張或者弱化,甚至朝著相反的方向去表達。比如這個“厲”字,我們就可以這樣處理,把它變為靜態:
這種變化方法從何而來呢?,我們看下面這個“域”字:字要從動態變為靜態,其實很簡單,把筆畫拉平、拉直,把字外空間變小就可以了,從這個“域”字當中得到的啟示,然後再運用到“厲”字當中去,這就是創作。請大家思考,如何利用這個啟示,去把上面的“廢”字,變為動態呢?這是進入創作大門的重要思想方法。
要從其他的碑帖當中吸取養分《石門頌》固然包羅永珍,但始終不是完美的,提按變化終究不如廟堂漢碑明顯;整體章法的質樸大膽,終究不如《大開通》;結構縱使變化無端,也遠遠趕不上整體漢代碑刻的豐富多姿。故而我們一定要對漢碑有全面的瞭解,才能更深層次的學習到《石門頌》的精髓,就如物理學家沒有不是精通數學的,哲學家無一不深入研究過歷史,觸類才能旁通,才能深入。把其他碑帖當中得到的啟示,按照上述方法帶入到《石門頌》的學習當中,你的意臨作品一定會更加豐富。再結合上面三種方法,就叫做遍學百家,熔於一爐。
整體變形,章法上做突破
《石門頌》原石章法為豎向對齊,橫向參差變化,我們在通常情況下看到的字帖,都是割裱本,也就是重新加工過的章法,這種章法並不完全符合藝術要求,所以我們一定要嘗試著大膽的試驗每種章法形式。比如說,分別用《石門頌》原碑、《張遷碑》、《禮器碑》、《大開通》這些碑的章法特點分別去表達《石門頌》,或者是更加大膽的變化,可以用冊頁,可以用中堂,可以用八尺整張甚至是丈二的宣紙進行臨寫。總之,一定要去試。這就叫做以古為基,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