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李志敏是如何評價的?
15
回覆列表
  • 1 # 兩山堂

    ● 我談談王鐸行書、草書的藝術造詣。

    ——王鐸的行、草書取法張芝、二王等,法古擬古,濯古出新,表現了暢達利落、豪邁脫灑的藝術特色。

    ——充分彰顯了書法多方面的“勢”的風采 :

    書寫的迅疾酣暢之勢,起筆的凌空點落之勢,收筆的八方引帶之勢,行筆的連斷有度之勢,筆鋒的中側互動之勢,轉折的方圓交融之勢,結構的仰俯轉側之勢……

    ——用筆生動豐富。

    逆順、藏露、肥瘦、方圓、疾澀變化自如。中鋒側鋒互動,既有圓勁通暢之筋骨,又有灑脫靈活之神采。起筆凌空取勢,果斷點落。收筆左右、上下送勢,姿態萬千。運筆迅暢而又停留得當。將峻厲之筆與淹留之法化為一體,將筆氣貫暢與力感沉著相結合。能放能收,能縱能斂。迅暢運筆,但筆筆交待清楚。點畫分明,脈絡清晰,又飛動變化,沉著而痛快。

    ——字勢奇趣橫生。

    仰俯呼應,轉左側右,有向有背,或疏或密,穿插迎讓,縱橫開合,參差錯落……勢勢具備。以欹取正,舞動多姿。上下左右移步換位,但又重心不失。左右擺盪,既開張掙拉又吸引凝聚,張力獨具。靈活不拘,八面取勢。 章法氣脈貫通。字距緊密結合,字勢行氣暢達。大小變化,因字為形,錯落有致。連綿引帶中實筆帶筆輕重肥瘦分明。

    ——行氣通貫,又有起伏跌宕的節奏。

    上下字之間上仰下俯,轉左側右;左右縱行之間有左右傾斜的對應轉側。斜中取正,動態平衡。字與字、行與行的對應欹側,增加擺動,避免了過於垂直平行的排列。字的左右轉側還有呼應左右行的作用。字、行的這些轉側也體現出自然不拘的書寫性效果。行中的某些字,不在行的中心線上。左右跳動,或左或右,時裡時外。打破過於齊整的縱行直線排列,增加參差效果,創造跳蕩的動感。有時騰左挪右是為了更符合連綿引帶的筆勢,或縮短收筆處與下一字起筆處的距離,使得書寫更順暢。雖然移左趨右,但不離字脈書脈。左顧右盼,互相照應,行氣一貫。

    ——墨色鮮活多韻。

    濃淡潤燥相間的墨色,信由天然的“漲墨”,酣暢淋漓,率意自然。濃而不滯,淡而不飄。枯筆迅疾,潤筆酣暢。濃墨處沉厚渾拙,如老樹盤藤,淡墨處虛和靈動,彷彿秋山淡雲。起筆蘸墨較飽,開始一、二字墨色濃重,漸次燥澀乾渴,飛白顯露。善用渴筆,常有整行的枯筆相連,任其自然。墨竭而筆勢不斷,形氣俱貫,反而更顯生機,別具一番風味。蘸墨繼續書寫,節奏再起,墨韻連綿起伏,自然鮮活。團團“漲墨”造成點、線、面的結合,增添了書法的表現力。“漲墨”手法也使書家的書寫心境放鬆自如,大膽無拘。

    ——王鐸的行、草書具有行書、草書的藝術典範性,充分體現了行書、草書以勢為主、橫的短化、捺的點化、折的圓轉化、鉤的引帶化等筆畫特點和仰俯、轉側、向背、大小點主次、疏密、透氣、穿插、避讓、高低、寬窄、變換等結構規律,是行書、草書學習、創作借鑑的經典範本。

    ——————

    學習王鐸行書可參考江西美術出版社《王鐸行書要領精講》。2019。

  • 2 # 執堂賈保榮

    這個李志敏是誰我還真不知道。單看題主發的這兩張作品,相對來說有功底,但是格調不高。稍差點。

    但是就王鐸和傅山的書法造詣,那是已經被歷史所公認的了,不需要當代的某一個人來評定。下圖為傅山作品。

    但是很多人並沒有見過王鐸和傅山的作品,很多當代的書法家從他們兩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營養,卻被當代人認為是醜書,當然也有很多人學不到兩人的精髓,卻只學了兩人表面的形式,寫成了江湖書體。下圖是王鐸作品。

    王鐸,是明末清初時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書法家,王鐸工楷書,行書,草書,主要取法於鍾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其用筆特別雄強有力。結字上,將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對作品中章法的佈局安更是排匠心獨運。

    王鐸對墨法的應用,一改董其昌淡墨妍美的風格,強化了漲墨、枯筆的對比效果。特別是宿墨的效果,對作品的的風格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鐸是明末降清的文人士大夫之一,降清後,王鐸醉心於翰墨,晚期的作品更加狂放不羈。

    傅山與王鐸同是明末清初的文人,與王鐸不同,傅山在明亡之後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道路,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中的傅青主就是傅山。

    傅山於中國學術無所不精,他能書善畫,博覽群書,經史子集、文學詩詞,古文字,中醫學等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豐碩的成果。他在書法方面提出了四寧四毋的美學觀點,對後世的碑學書法的興起有些重要的推動作用。當代學者對於傅山研究比較深入的當屬白謙慎,著有《傅山的世界》一書。

    傅山所提出的四寧四毋的書學觀點,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清滑,寧真率毋安排。要求書寫要自然隨性,和晚明時期解放思想追求個性的時風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傅山的書法實踐中,一直是在踐行著他的言論。

    王鐸和傅山的書法實踐和書論對於晚明以後以董其昌為代表的妍美書法風格是一個很大的衝擊,除了王鐸和傅山,還有張瑞圖,黃道周等一大批文人,在書法中追求個性,追求思想解放。對碑學書法的興起也是一個推動作用。

  • 3 # 文物樑子

    王鐸(1592年—1652年),河南孟津人。傅山(1607-1684年)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際思想家、書法家畫家。很有意思把兩人拉在一起。可以說王鐸的書法水平略微姿媚一些,但我對他不太感冒。清軍打來時,王鐸作為明軍首領,不予抵抗,卻帶領眾官員在雨中跪拜,投降,毫無氣節可言!日本人熱捧他的書法可能與此不無關係。想必那時他已經50多歲,鈣流逝太多,骨頭太軟?他不久又被清廷罷官,混得並不好,但不值得同情!洛陽人對這個投降派的投降行為多不揭示。

    相反傅山則相反,從出生看,也是明末清初人。但他多次拒絕做官,即使被綁了下山進城,後來,也要設法逃脫。書法繪畫都數上乘。他的做人風骨令人景仰,他的作品光照後世。生命很豐滿,書法賴人尋味!332

  • 4 # 玉鄉大哥1

    王鐸和傅山的事蹟和生平等情況上面的老師介紹的已經相當祥細了,我就不再斜述了,我就他們的作品說點我的看法,說錯勿怪…

    他們二人因為是明末清初的人,清人入關以後,因為滿人和漢人種族分差較大,所以殺戮極重,對漢人的傳統和思想影響很大,引起了漢人的憤恨,但由於力量有限,雖然提倡反清復明的人挺多,但大部分是沒有能力的,畢竟明末時明朝也已經是朽木了,滅亡也是歷史的必須,但文人不能以武力相抗,為了發洩心中之憤,只能以筆為刀來發洩了這種字型,不落俗套和傳統,追求隨性和自由,也是要表達不受清人統治的思想…對於亂世之世,文人就象一片落葉,沒有能力改變什麼,只能寄情感於詩文書畫于山水之間了,正是由於他們的才學,也使得清人慾取之為我所用,但都不得願,這也是文人骨子裡的那種正人之氣所使然…

    反觀現代,這種風氣更應該大力提倡,多少崇洋媚外的習氣令人不安,月亮都是外國好,總想加入所謂的外國,殊不知國強人才有尊嚴,就是加入了外國籍,一個不高興就可能被驅逐,你永遠都是華人,只有中國強大了,你走到哪裡,你才能挺直腰桿,可能我們只是一芥草民,但我們盡力了,這就夠了,愛國如此,書法藝術又何償不是如此呢?能拿起筆,寫寫字,既使寫得不好,但這也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愛國是每個人的事,振興國學,振興國學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落地戳的實寄封值不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