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兩山堂
-
2 # 文藏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 42.8釐米x28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 42.8釐米x28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搜盡奇峰打草稿》為水墨紙本,長285.5釐米、寬42.8釐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該畫卷首處右上角石濤自題“搜盡奇峰打草稿”,鈐印“老濤”。畫尾有長題,鈐“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濤”等。後隔水和尾紙有墨香堂、陳奕禧、徐雲、葉河音布等題記。畫外有10餘方鑑藏印。
構圖似人生交響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區域性) 42.8釐米x28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整幅繪畫首部佔15%,起首下處為一群石坡,其上是主山脈的山腳及起點,山腳上是形成天空的留白,山脈與石坡中間是淙淙溪水。
中部佔60%,幾乎沒有外圍輪廓線及天空的起伏山巒。其中水墨淋漓,筆線縱橫,構圖緊密細緻,技法多變而深嚴,令人平心靜氣、心蕩神馳。
尾部佔25%,留白的天空再現,雄奇的山脈向下收勢,中間有小洲一片、殘柳數株,被江水淺波圍繞,至末端山窮江闊處,水聚成湖,面不揚波,觀者心靜神平。
石濤自幼出家,長卷的構圖似乎要展示人生無常的不同階段,首部可以理解為初生少年,中部呈現了閱歷豐富的青中年,尾部則是平淡恬靜的老年。如果將此畫的佈局比喻成一首交響詩,首部可視作樂首用雙簧管開奏的慢板奏鳴曲式。淙淙流水仿似小提琴組將聽者引入百器爭鳴的中、快板中段(山巒起伏處)。之後各種樂器在交響曲裡施展渾身解數,瀑布像長號及大號等銅管樂器甚至定音鼓,氣勢澎湃。最後整篇以小提琴組以聲音漸減的安排,漸漸進入人生的寂滅階段,慢慢靜止,而餘音繞樑……
氣勢與神韻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區域性) 42.8釐米x28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在《畫語錄·氣勝篇》中所說的“氣”是否與“能量”等同?這一點頗值得商榷。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一切存在體都是能量的體現。而在佛家經典《俱舍論》中也有所謂“法(存在體)者,力(能量)也”一說。明代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可見“氣”不是等同於能量的。
石濤的別相近代鑑賞家王季遷雖然認可“石濤懂得中國筆墨,他完全精通傳統筆墨與其最高價值,而他在傳統筆墨的最高領域中也是個不得了的畫者”,但他同時認為,石濤主張“無法”,其實也是承襲古人,用筆完全源自“元四家”,單就筆墨來說,石濤並不比四王、吳、惲更有貢獻或成就。筆者對王先生關於石濤主張“無法”是否定“承襲古人”之說有所保留。 “無法而法”不被技法的框架束縛自己,而變通地運用古人技法,才是至高的技法。
清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卷(區域性) 42.8釐米x285.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中,用大量不同的傳統勾、填、皴、染的方法,能在傳統技法的共相中,建立自己的別相,並組織互動其法,使之展現不同的面貌。此畫的中部,幾乎不可能在“元四家”的作品中找到整體的雷同。
“一畫”的哲學石濤的《畫語錄》第一章是“一畫章”,可見“一畫”概念在石濤繪畫中的重要性。石濤在《畫語錄》中所提的觀點很多一矢中的,將文人畫精神理論化的論點。特別重要的是在繪畫史裡獨有的“一畫”論,將中國文人強調的文化哲學貫透於書畫藝術中,是全球繪畫藝術中獨有的。石濤的“一畫”是中國文人畫的哲學精神,更高的哲學層次。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回覆列表
——石濤為畫壇著名的清初“四僧”(八大、石濤、髡殘、弘仁)之一。他汲取古法精華,飽覽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創作出眾多融自然之美、筆墨意味、文人情懷、個性風貌的亦古亦新的山水畫。
——石濤的山水畫表現出了大千世界的勃勃生機和豐富的氣勢神韻。既保持了文人畫的筆墨基調,又避免了一些文人畫的狹隘墨戲表現。
——他的“借古以開今”、“筆墨當隨時代”等主張,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對當代山水畫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啟示。
——下面賞析一下石濤的代表作品之一《山水清音圖》:
——《山水清音圖》畫面中軸線上突起山岩和奇松,山岩後有高山、竹林,巖下畫坡石、小草。畫面左部有一股瀑布如閃電從山頂直瀉而下,穿過竹林與棧閣,衝擊著山石,流入清溪。青松、翠竹的搖曳之聲與瀑布、流水之聲及其擊石鳴響,合奏出“山水清音” 。在清音的環繞中,兩位隱者坐在水閣內,晤對長談。山水環抱中的隱逸之情溢於畫面。這種山水隱逸之境,不是以往的蕭索殘寂,而是勢態鮮活,生機旺盛,充滿豪放的氣概。
——畫家採用了重疊而對峙的構圖。與畫面中左部層層重疊的山岩對應的,不是常見的流水遠山,而是通天貫地的峭壁。這樣的安排既使畫面左右保持均衡,同時又形成一個具有向下衝擊力的銳角形,造成奇險的氣勢,並且這個銳角形的負空間,自然地露出幽靜的小道,蜿蜒通向雲霧深處,使重疊充塞的畫面產生通透而深遠的效果。
——山石的橫臥、斜出、直聳的交錯,線條的橫、豎、粗、細的對比,使畫面產生強烈的動勢。中心山岩的傾斜與奇松、夾葉樹伸展的方向,形成相互支撐的力感;曲折的小道與中心山岩的外輪廓,又形成兩個弧線的反向張力。右下角的山崖斜線與峽谷、小道連成S形線條,活躍著畫面。近處坡石與流水以及小草的造型線條,不僅有橫、豎,而且有粗、細的對比。遠處高山、近處峭壁的直線,還有斷雲和叢林的橫貫,這些都形成畫面的豐富變化和奔放的氣勢。
——在筆墨的揮灑中,眾多的“點”展現了突出的表現力。大大小小醒目的墨點,不僅打破線條的平實與描繪的刻露,豐富了畫面的層次,而且顯示出一種強烈的生氣和韻律。這些點,好像是撼人心魄的鼓點,使山水清音增加了響亮的力感。石濤對點情有獨鍾,體味豐富,曾專門談到:“點有雨雪風晴四時得宜點,有反正陰陽襯托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闊闊乾燥沒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焦似漆邋遢透明點……有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 (《大滌子題畫詩跋》) 。對墨點的運用,是石濤的獨到之處。
——此圖運筆勁利率意,用墨灑脫酣暢。線條靈動,肥瘦、曲直、方圓得當,自然變化,具有書法的書寫性表現效果。山石用淡墨勾皴,以濃墨、焦墨破擦,披麻、解索、荷葉、折帶,多種皴法交織互用。或幹而毛,或溼筆塗掃。焦、濃、重、淡、清,墨色層次豐富,酣暢淋漓,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