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行書與楷書在筆畫順序上似乎也有差異
25
回覆列表
  • 1 # 豬豬俠大趙

    許多楷書的筆順後人就是根據古人留下的文稿中推敲出來的,比如有字根據行書的遊絲引帶得知先寫撇後寫橫,還有右字,但是因為許多當代書家認為,行書的基礎是楷書,所以筆順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少數的,比如田字,楷書最後三筆是橫豎橫,而行書呢則是豎,然後兩橫

  • 2 # 五美軒十三紅

    楷書與行書在筆順原則上是相同的,但在寫行書時為了書寫的方便,有時筆順“順勢”而為,打破了楷書書寫的筆順,一是借用草書的符號,二是為了書寫的便利,三更好地展現了行書的特點。如: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中的王字:米芾蜀素帖中的王字:

    楷書的王字應是先寫二橫後再寫豎,但行書打破了楷書的筆順,先寫第一橫後再寫豎,後把第二橫以一個圓轉的符號代替。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王字在寫行書時打破了楷書的筆順。之所以如此安排,很明顯是從草書而來。行書出現在草書之後,行書王字的寫法與草書王字的寫法差異並不大,只是草書更簡約一些:

    王羲之草書王的寫法:

    如果行書王字按楷書的筆順先寫二橫再折上去寫一豎,最後一筆又是一橫,我們很快可以想到橫畫會機械地重複,而且不如第一橫後再寫豎來得自然順手,第二橫以一個圓轉的形式也可以打破原來三橫的重複,以體現書法的變化。

    寫行書打破楷書筆順的例子並不是很多,古人如此安排,無疑更加豐富了書法的視覺感受與書寫的便利,不得不佩服古人心靈手巧。

  • 3 # 兩山堂

    ● 一、根據行書筆畫、結構的特定“筆勢”需要,行書的筆順有別於楷書。二、同樣的部件,楷書的筆順相對固定,而行書則根據其不同的結構位置,變換筆順。

    ——例如“王”字: 不同於楷書橫、橫、豎、橫的筆順,而是橫、豎、橫、橫。這是由於行書橫的短化和橫豎合連的書寫規律。為了書寫簡便和筆勢連貫,短化的橫與豎連寫。

    ——獨體字“耳”和“耳”字旁: “耳”不同於楷書橫、豎、豎、橫、橫、橫的筆順,而是橫、豎、橫、橫、橫、豎。這是為了便於末筆向下引帶送勢,也使得行書體勢縱展。 而“取”字的“耳”字旁的筆順則與楷書相同:橫、豎、豎、橫、橫、提。因為“耳”字旁在左邊,末筆要向右上引帶送勢。

    ——“由”“典”等字: 為了使兩橫連筆連貫,下橫收筆向左下引帶,“由”“典”等字的筆順往往是:橫折後先寫豎,而不同於楷書的先寫裡面的橫、再寫豎和橫。

    ——————

    (參見拙著《二王行書要領精講》《米芾行書要領精講》《王鐸行書要領精講》。江西美術出版社,2019。)

  • 4 # 無為大聖o

    說幾句楷書筆法吧,點劃有八種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八種寫法,八種用筆動作。永字八法共八筆但變化起來共六十四筆劃。不包括轉左筆劃,則右筆劃。

  • 5 # 老天215124247

    謝邀。書法,包括行書和楷書,在書寫的過程中是有嚴格法則、規矩的,這就是法。就楷書來說,黃自元的楷書九十二法就是其規範。如寶蓋頭下邊的所有點畫不能超出上邊寶蓋頭,上邊有點畫橫豎下邊為土的字,土字最後一橫要長些等等。又如草決歌(說遠了些)就是規範草的通用符號。所以說書法,無論是何種體,都有嚴格的講究的,不能亂來。就象京劇不能把梆子和小曲隨便插裡一樣,若此,南腔北調四不象,不是藝術是笑話,是雜耍。書法亦如此!

  • 6 # 子衿書法

    行書乃楷書之小偽。什麼意思?就是楷書稍微的改動一點,就是行書。

    我們在學習行書的時候,常常會犯的一個毛病,便是在運筆時筆不離紙不停頓的一氣呵成。而在寫楷書時又一點一畫的慢寫。前者過於油滑,後者失於板滯。都是書法之病態。

    楷書的概念,在今天的人的認識中,是以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的碑刻字帖中的字為楷書。這是楷書,的確沒錯。但這種楷書,是碑版楷書。它的應用範圍在古代是專門用於碑銘記功,廟堂誥敕,官府政令行文等重要場合。其特點為端正嚴謹,工整莊重。我們現在練習這類楷書,總是不能夠和行書合上拍。以致於產生楷書不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這樣的疑問。

    其實,古人的楷書,還有一種。叫做“翰牘書”。如智永千字文,趙孟頫所有的楷書,這些型別的書體,書寫靈活多變,趣韻生動。稍稍變動就是行書。是古時文人士大夫們日常書信交往,遊翰戲墨時的字型。應用十分廣泛。

    從翰牘書過渡到行書,幾乎不需要做專門的行書練習,純粹的水到渠成。

    把碑版楷書和翰牘書分清楚以後,對學習的方向和方法才能明確。由楷及行,由行及草,自然而然的觸類旁通。

  • 7 # 松風閣書法日講

    一、不要橫平豎直

    我想,這是無論楷書中還是行書中,都需要掌握的一條重要的原則。行書一般很少有人會這樣寫。但是也有個別的人覺得行書需要寫的橫平豎直,如果你是那樣想的,那麼建議你還是不要學習書法了,重在參與吧。

    為什麼不能寫的橫平豎直呢?因為在書法中,橫平豎直就代表了呆板,沒有生機。我們平常所見到的大多數的書法字型,比方說印在食品包裝袋上的,或者說熒光屏上的字型,都是了無生氣的橫平豎直的。

    二、忌呆板重複但是又忌故意變化

    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很多人所不明白的是這個道理之外,還有一個附加的條件,那就是這個變化的過程要儘量的做到自然,要做到不留痕跡,不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的感覺,這才是最好的狀態。

    但是很多人他不明白這個道理,單一信奉變化這條準則,於是他們寫的書法就是為了變化而變化,整個書畫作品顯示出來的是一種單調,乏味的感覺。讓人感覺他們是在耍把戲,愚弄欣賞者,這樣的書法俗不可耐,不可取。

    三、忌筆法單一和過於炫技

    所謂的筆法單一就是這個人在寫的書法的過程中,寫的書法筆法非常的單調,只用了一種方法。

    例如,很多人他信奉筆筆中鋒論,認為寫哪一種筆畫都要中鋒行筆,不能摻雜一點其他筆法,這樣極端強調筆筆中鋒肯定是愚蠢的,就好像一個人一生只吃一種食物一樣,那樣不可能,也不科學。

    但是我們必須還得注意另外一種傾向就是過分的炫技,誇耀和展示,故意的雜糅很多筆法技巧於一個筆畫中,好像迂腐的書生掉書袋一樣可笑,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炫耀回字寫法的孔乙己了。

  • 8 # 不二齋

    初學書法,我們一般的順序除了學習執筆和基本的書法常識以外,最先接觸到的其實就是筆畫的學習,筆畫的學習是書法學習的基礎,無論是對於楷書還是行書。

    現在很多書法學習者受到邱振中的《書法的167個練習》的影響,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不是是練習筆畫,而是去練習直線、豎線、s形線,把書法的練習完全解構和分解,這種解構是以書法的筆法為核心的,把書法裡的中鋒和側鋒、起筆和收筆單獨拿出來心境訓練,這樣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但是,這種結構離開了書法的最基本的元素,漢字和漢字的筆畫和部首,這種脫離了漢字最基本元素的訓練未免顯得太過於瑣碎,而且即使這種解構已經比較全面了,但是還是不能完全呈現書法的書寫狀態。

    而透過筆畫訓練就不一樣了,透過筆畫的訓練,尤其是楷書筆畫的訓練,基本能夠練習書法學習中所遇到的所有的筆法技法,由於筆畫又是字的一部分,並沒有脫離書法本身,對於接下來正式的臨帖也非常有益處。

    所以古人學習書法,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叫“永字八法”,透過練習一個“永”字學習書法的最基本的筆法,因為永字包含了書法裡的最基本的八個筆畫:橫、豎、撇、捺、點、折、鉤、提。

    對於初學者來說,作為訓練的書法的基本筆畫,當然都是有嚴格要求的,是有一個筆法的標準的,首先你要達到這個標準,能夠透過熟練的技法把這些筆畫寫出來,才算完成了訓練的目的。

    而書法的基本的原理都是相通的,能夠完成這個標準,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去學習和理解其它的筆畫的寫法,如果連這八個基本的筆畫都寫不好,寫不像,達不到這個標準,那麼進行接下來的學習也是很困難的。

    所以說,對於初學者來說,我個人建議最好是先學習楷書,透過楷書的基本筆畫的訓練來完成學習書法的第一步,你覺得呢?

  • 9 # 翰墨書道

    無論行書、楷書、或其它書體,其點畫線條的形態和形質都是有其自身的特點的,正是這些獨特的特點,才構成了不同的形體和藝術風格。比如隸書的蠶頭雁尾,篆書的“婉而通” 等等。

    楷書和行書也不可能逃出方外。無論各個書法大家如何大顯神通,都不可能跳出書體的基本規律和原則。

    如果以行書和楷書比較,行書的筆畫符號的變化幅度要比楷書大一些,自由一些,但基本的本體的東西是不可變異的。質和量的變化,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不在是原來的物體了。

    我們先看楷書的點畫的基本原則或規律,以永字八法為例。我們參照下面的楷書的“永”圖片來分析一下。

    這八個基本變化的基本形態或者說核心的形態,可以說無論如何一家的側點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將點的內部畫三條直線,就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其核心就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其三條邊無論如何變化,內部的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核心形態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這個特點包括其它筆畫也一樣,如捺畫的一波三折。豎鉤的出鉤,短撇的形態的核心等都是一樣的。這是從形態上看。

    從運筆技法上看,無論如何一筆畫都必須完成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或動作。卻一個流程,都是不完整的。還有中鋒技法,調鋒技法。

    在行書方面,我們以題主所附米芾的行書作品看,其點畫有仍然有其內在的規律,只不過行書點畫符合變化幅度大而已。如“天”字的捺畫,雖然已經變成了竹葉點,但其捺畫的意味仍然存在。變的是外形,而不是核心的東西。

    再如三點水,在行書中通常都變成了一點一豎連帶挑筆。也有三點分離的但距離各有各的的不同,形態也一樣。

    行書的點畫的特點在同一書家的手裡或一幅作品中也是也一定的共性特徵的,怎麼變,也是萬變不離其宗。如《集王聖教序》中的主橫畫的形態。如果你把其中的橫畫寫成隸書的蠶頭雁尾,那就不倫不類了,體不成體了。書法的創新也一樣,無論外在的形態怎麼變 其本體的東西,是不會變異的。

  • 10 # 千年蘭亭

    筆順是寫字時筆畫書寫的前後次序,其基本原則是提高書寫速度、把握結構重心、增強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使書寫自然、流暢、協調。

    楷書與行書的結構略有不同,二者的筆順是有一些區別的。

    一、楷書

    其筆順是人們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根據筆畫之間的聯絡總結出來的書寫法則之一,千百年來已約定俗成。

    其基本原則是:先左後右〈得),先外後內(同),先上後下(思),先橫後豎(十),先橫後撇(友),先撇後捺(人),先內後外(函),先中間後兩邊(水),先兩邊後中間(半),先坐中後封口(國)。

    二、行書

    其特點之一是為了書寫便捷而改變某些字的筆順,減省部分筆畫。其筆順由於或多或少摻入了草書的寫法,不能像楷書那樣總結出具體的規則,只是在書寫時要考慮實用性、便捷性、美觀性、繼承性、簡約性原則。

    比如,一個簡單的“王”字,就可看出二者筆順的區別。

    楷書是先寫上面兩橫,再寫一豎,再寫下面一橫。

    而行書,多是將上面一橫與一豎連成一筆,寫成橫折,再寫下面兩橫。

  • 11 # 麓風軒

    不管是毛筆書法還是硬筆書法,行書與楷書的筆順是有一定區別的,這其實也是行書的一項書寫技巧。具體來說:

    書寫楷書,要嚴格遵循”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內後外“等等一系列筆順規則,而書寫行書,為了連寫的便捷,有時借鑑草書的寫法,適當改變楷書的筆畫順序,讓字形更加優美,但是切忌不可生造筆順。

    舉例說明:

    下面我用簽字筆書寫幾個行書,筆順都與楷書明顯有區別,這樣寫的目的有三:一是加快書寫速度,二是為了字形更加好看;三是有時為了與上下字連屬呼應。

    1、”些“字

    2、”半“字

    3、”墜“字

    4、”然“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找女朋友都想找比自己家庭條件好的女朋友嗎?為什麼?